清秋古洞无猿啸,自觉寻行幽意微。
处士桥边增怅望,几回沽酒对斜晖。
清秋古洞无猿啸,自觉寻行幽意微。
处士桥边增怅望,几回沽酒对斜晖。
周文璞

周文璞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祖上农事耕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他在宁宗时曾任过溧阳县丞,后隐居于方皋,穷困潦倒。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友好。著有《方泉集》四卷。《四库总目》张端义极称他的灌口二郎歌、听欧阳琴行、金铜塔歌,以为不减李贺与李白。词存二首。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手版支颐看,容我偷闲。松风古砚寒,藓土白石烂,蕉雨疏花绽。青山爱我,我爱青山。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¹手版²支颐(yí)³看,容我偷闲。松风古砚寒,藓(xiǎn)土白石烂,蕉雨疏花绽。青山爱我,我爱青山。
译文:小栏杆外一片生机盎然,竹林里又新长出了几竿竹子。倒拿着手版,以手托腮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且容许我偷得半日闲。静听松涛,不觉山石也生出寒意,石上的苔藓也显得松软,雨打芭蕉,疏花悄然绽放。青山爱我,我也爱这美好的青山。
注释:殿前欢:曲牌名。句式为三七七四五三五四四,共九句。爱山亭:在浙江德清县。¹倒持:不是上朝的时候,不必双手合抱。²手版:笏板,古时官员上朝时双手合抱礼拜,上面写着要奏呈事项的提要。³颐:以手托腮的动作。⁴松风古硕寒:风吹松涛,山石生寒。古砚:比喻江南青黑光滑的山石。⁵藓上白石烂:石上的苔藓也显得松软。烂:松软。⁶蕉雨:芭蕉经雨水洗打。⁷绽:开放。

  曲子的开头便写得颇有趣味:“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手版揞颐看,容我偷闲。”作者倚着阑干欣赏美景时,发现山林里又新长出了两三竿竹子,这一细致的观察描写说明作者常常到这里游玩,而且心情悠然闲适,以至于对林子里长出两三竿新竹如此细微的变化都能发现。接着,作者又写自己倒拿着手版,用手拖着脸颊,欣赏亭外景色。“倒持”两字写得很细致,“手版”是官员用来记事的物品,而倒持手版这一动作,意味着这时的自己不是作为一个官员,而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观览美景。这正是对自己忙里偷闲、身心愉悦状态的活脱脱写照。

  接下来的三句是对爱山亭上迷人景色的细致描绘,分别从动、静、远、近的不同角度来描写青山景物:“松风古砚寒,藓土白石烂,蕉雨疏花绽”。这三句描述了清凉的山风吹过松林,白石上长满了青苔,雨打芭蕉、疏花初放等美景。这些描写从动到静,从外到内,写得非常有趣。

  曲子末尾,作者不禁感叹道:“青山爱我,我爱青山”。青山给了作者这么多的美景,足以见“青山爱我”;作者为青山流连忘返,可见“我爱青山”。在仕途之路上郁郁不得志的作者,能在这片清静幽雅的游赏之地发出这样自然的心声,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于明善主编.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5.01:第292页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平明跨驴出,未知¹适谁门。
译文:天亮后骑驴出门溜溜弯儿,没定准要上谁家的门。
注释:从孙济:杜甫的堂孙杜济。《全唐诗》题注: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¹知:一作“委”。
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
权门多噂(zǔn)𠴲(tà)¹,且复寻诸孙²
译文:想到权贵人家礼数太多费口舌,还是来找我的孙儿们。
注释:¹噂𠴲:即“噂沓”,费口舌。²诸孙:本家孙辈。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译文:孙儿贫困又无事可做,房屋简陋得像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¹
译文:堂前长着野生的竹子,屋后长着野生的萱。
注释:¹萱:诸本植物,亦称“金针菜”。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萱诸秋已死,竹枝霜不蕃¹
译文:萱草经秋已经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残。
注释:¹蕃:一作“翻”,一作“繁”。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译文:杜济哟,你淘米时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会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yì)¹葵莫放手,放手伤葵²根。
译文:你割葵时不要放手砍,放手乱砍会伤葵根。
注释:¹刈:割。²葵:冬葵,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阿翁¹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译文:阿翁我已懒散惯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脚乱。
注释:¹阿翁: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所来¹为宗族,亦不为盘飧(sūn)²
译文:我这次来是为密切宗族情谊,也不是为了一顿饭。
注释:¹来:一作“求”。²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飨,饭食。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小人利口实¹,薄俗难可²论。
译文:小人好生口舌长于挑拨离间,这种薄俗姓难于详细去论谈。
注释:¹利口实:一作“实利口”。²可:一作“具”。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译文:你不要听信外人的闲言而猜忌我,古人对同姓家族一向亲密和善。

  这首诗是杜甫去从孙杜济家中受到杜济以米饭葵羹的招待,杜济可能露出勉强不耐烦的神情和举动,于是作者发出一阵牢骚和教训的话。全诗措辞委婉,语言幽默,虽是训示,却有情趣,显示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况。按照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说法,杜甫当时在长安经常挨饿。此诗起二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语本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来找杜济,的确有想叨扰一顿饭的意思。“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是说达官贵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这四句写出了杜甫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诸孙贫无事”六句,表现了杜济的宅舍之景,可见杜济的境况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这位“阿翁”来了,便忙着淘米做饭相待。这从“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还委婉地批评了杜济的待客态度。“阿翁懒惰久”以下又有明显的长辈教训晚辈的意思。这可能是杜济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骚和教训来。杜甫明知杜济家境不宽裕,决不会因为杜济只有米饭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济的态度。杜济见这位不速之客上门,碍于情面,只得勉强招待他,不过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对付他一顿粗茶淡饭,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济平日又懒散,如今要他亲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无疑会感到很窝火,于是就难免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汲水将井水搅浑,刈葵放手乱砍一气。杜甫见了当会有所觉察,有所感慨,于是写出“淘米”四句加以点破。“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两句是以自己的懒散反讽杜济的行动匆忙、奔走不停。话说得委婉而幽默,讽意自明。

  为了一顿饭,没想到自讨没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发话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说来这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密切宗族情谊,显然是托辞。这几句也说明了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段短暂时期,由于穷途落魄,常受乡里小儿、族间晚辈的凌辱、排揎、中伤和嫌弃,“朝廷故旧”冷落他,“乡里儿童”不容他,甚至连这个多少谙事的“从孙”招待一顿米饭葵羹也要给他颜色看,处此困境,他不禁感慨万千,悲愤欲绝。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6
浴蚕才罢喂蚕忙,朝暮蓬头去采桑。
浴蚕¹才罢喂蚕忙,朝暮蓬头去采桑。
译文:刚刚才浸洗蚕子,又要忙着去采桑,不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都要去采桑。
注释:¹浴蚕:浸洗蚕子。古代育蚕选种的方法。
辛苦得丝了租税,终年祗著布衣裳。
辛苦得丝了租税,终年祗(zhī)¹(zhuó)布衣裳。
译文:辛辛苦苦得了蚕丝又要交租税,一年到头都只能穿布衣裳。
注释:¹祗:只。

cántàn--yīn

cáncáiwèicánmángcháopéngtóucǎisāngxīnleshuìzhōngniánzhīzheshang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童稚¹情亲四十²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译文: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注释:¹童稚:儿童,小孩。²四十:一作“三十”。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更为后会¹知何地?忽漫²相逢是别筵(yán)³
译文: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注释:¹后会:后相会。²忽漫:忽而,偶然。³别筵:饯别的筵席。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不分¹桃花红似锦,生憎²柳絮(xù)白于³棉。
译文: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注释:¹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²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³于:一作“如”。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剑南¹春色还无赖²,触忤(wǔ)³愁人到酒边。
译文: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注释:¹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²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³触忤:冒犯。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45-546 .

sòngliùshìcháo--

tóngzhìqíngqīnshíniánzhōngjiānxiāoliǎngmángrán

gèngwèihòuhuìzhīmànxiāngféngshìbiéyán

fēntáohuāhóngshìjǐnshēngzēngliǔbáimián

jiànnánchūnháilàichùchóuréndàojiǔbiān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勿言草卉(huì)¹贱,幸宅²天池³中。
译文:荷花虽为草本花卉,但其有幸植根于皇宫中的池塘。
注释:应诏:遵从皇帝的诏命。¹草卉:草本花卉。²宅:植根;生长。³天池:本谓神话中的瑶池,指皇宫中的池塘。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¹
译文:花梗刚刚伸到水面,短小的枝干没有被暴风摇动。
注释:¹摇风:暴风。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宁知¹寸心里,蓄²紫复含红!
译文:谁能知道在它小小的怀中蕴含着色泽艳丽、风格别致的花蕾。
注释:¹宁知:岂知;怎知。²蓄:蕴含。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莲、芙蕖,古时也称为芙蓉。它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素来为诗人墨客们所赞颂,用以自喻和他喻。此诗即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一、二句以议论入题,针对人们因荷花是草卉而轻贱它的心理而发。天池,本谓神话中的瑶池。此诗是“应诏”之作,故这里“天池”应指皇宫内的荷池。两句意谓荷花虽为草卉之物,但其有幸植根天子之池,自与其他山泽中的草卉身份不同,也更易受人们的注目。

  三、四句转入咏物本题,细致而微地描绘荷花的初生水面,应题“新荷,二字。荷的根茎最初细瘦如鞭,俗称莲鞭。莲鞭上有节,能向上抽出叶子和花梗。“微根才出浪”,就是说花梗刚刚伸到水面。这里连用“微”字“才”字,已极言其细小,下面“短干未摇风”,则更形象地体现其细小;梗干之短,甚至风亦不能使它摇动,可见它只是刚刚在水面露头而已。这两句直逼出“新荷”的“新”来,观察之细致,用笔之精到,真堪令人叫绝。在这细微之处,诗人的功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上二句写初出荷茎之至微至小,文势犹如尺蠖之屈,已蓄足了力。于是乎五、六二句,乃一变而由屈转伸,忽出石破天惊之语。“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那荷茎长不满寸,看上去若有若无。然而谁能知道,那短茎里寓含着的花蕾胚芽,却蕴育着万紫千红的将来。只等夏天一到,它就要把那绚丽的色彩,洒满整个池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满眼红绿的壮观景象,正是“新荷”的未来世界。

  这首诗,单就咏物而言,也是清新可喜的。再看诗中的“勿言”、“宁知”这些强烈语气,读者就不免会推测:诗人如此用力为新荷抱不平,恐怕不会是无所寄托的吧。据《粱书·沈约传》记载,沈约幼年因父亲被诛,被迫潜窜他地,以后虽然“会赦免”,却“流寓孤贫”。但他“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最终“遂博通群籍”,累官至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宫,校四部图书”,堂堂皇皇地进入“天池”,成为当世首届一指的大学者、大手笔。诗人看到新荷初出时的微陋,遥想自己幼小时的辛酸,他不禁深感慨。他不禁充满自信地说:新荷的今天虽然为人们所轻贱,但它在明天,定将是姹紫嫣红的创造者。诗人幸而言中,后来他历仕宋、齐、梁三朝,封侯拜相。他在文学上的“紫”“红”之才,也充分发挥出来了,不仅衣被当世,而且也惠泽后人。

  所以,沈约的这首诗,既是咏物,亦是抒怀。诗人咏的是荷花,但读者所感觉到的,同时又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25-1026页

yǒngxīnyìngzhào

shěnyuē nánběicháo 

yáncǎohuìjiàn xìngzháitiānchízhōng 
wēigēncáichūlàng duǎngànwèiyáofēng 
nìngzhīcùnxīn hán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