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家万里,江上橘千头。梦绕阊门迥,霜飞震泽秋。
天南家万里,江上橘千头。梦绕阊门迥,霜飞震泽秋。
秋深宜映屋,香远解随舟。怀袖何时献,庭闱底处愁。
秋深宜映屋,香远解随舟。怀袖何时献,庭闱底处愁。

suìjiāngnánèr--

tiānnánjiāwànjiāngshàngqiāntóumèngràochāngménjiǒngshuāngfēizhènqiū

qiūshēnyìngxiāngyuǎnjiěsuízhōu怀huáixiùshíxiàntíngwéichùchóu

吴激

吴激

吴激(1090~1142)宋、金时期的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 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雉子,班如此。之于雉梁。无以吾翁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羊蜚从王孙行。
(zhì)¹,班²如此。之³于雉梁。无以吾翁孺(r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fēi)止,黄鹄(hú)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cí),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yáo)¹⁰蜚从王孙行。
译文:幼雉的毛羽色彩斑斓,它飞到了可以觅食的稻粱之处。老雉叮嘱它要小心被人类捉了,不要不懂得知足,因贪食而忘了危险。老雉知道幼雉被捉就飞来了,但它们没有黄翁那样强壮有力,它们真羡慕黄翁能够高飞,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力高飞,那就可以救救幼雉了啊!可惜它们没有那样的才能。见幼雉被捉,母雉和公雉都赶来救自己的孩子,但猎人已经将幼雉捉住,驾上车,猎人的马已经迅速跑起来了,幼雉将被活捉到猎人的住处。老雉仍依依不舍地跟着猎人的车飞行,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雉子:指幼雉。²班:同“斑”,指幼雉毛羽色彩斑斓。³之:一作“至”,到的意思。⁴梁:一作“粱”,指有稻粱之处。⁵翁孺:指人类。⁶得:这里指被抓住。⁷王:与“旺”相通,强壮有力的意思。⁸滕:一作“腾”,跑的意思。⁹王:一作“生”,活捉的意思。¹⁰尧羊:翱翔。
这是一首寓言诗。写老雉目睹幼雉被捕的生离死别之情。《乐府解题》曰:“古词云:‘雉子高飞止,黄翁飞之以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若梁简文帝‘妒场时向陇’,但咏雉而已。”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黄昏封印¹点刑徒²,愧负³(jīng)入座隅(yú)
译文: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注释:¹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²刑徒:受刑之人;囚徒。³愧负:自愧逊色。⁴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⁵座隅:座位的旁边。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却羡卞(biàn)¹双刖(yuè)²,一生无复没(mò)³
译文: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注释:¹卞和:春秋楚人。²刖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³没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⁴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rènhóngnóngwèixiànzhōushǐjiǎháijīng--shāngyǐn

huánghūnfēngyìndiǎnxíngkuìjīngshānzuò

quèxiànbiànshuāngyuèshēngméijiē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若耶(yé)¹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注释:¹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袂 一作:袖)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mèi)¹空中举。(袂 一作:袖)
译文: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注释:¹袂:衣袖。全诗校:“一作袖。”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岸上谁家游冶郎¹,三三五五映垂杨。
译文: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注释:¹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紫骝(liú)¹嘶入落花去,见此踟(chí)(chú)²空断肠。
译文: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¹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²踟蹰:徘徊。

  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 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是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是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颈联两句写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最后尾联则是说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如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cǎilián

bái tángdài 

ruòbàngcǎilián xiàohuāgòngrén 
zhàoxīnzhuāngshuǐmíng fēngpiāoxiāngmèikōngzhōng  (mèizuò xiù )
ànshàngshuíjiāyóuláng sānsānyìngchuíyáng 
liúluòhuā jiànchíchúkōngduàncháng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鹅湖¹山下稻粱肥²,豚(tún)(zhà)鸡栖(qī)半掩扉(fēi)³
译文:鹅湖山下稻粱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注释:¹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²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³“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小猪猪圈。鸡栖,鸡舍。对,相对。扉,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桑柘(zhè)¹影斜²春社散³,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注释:¹桑柘: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²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³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⁴醉人:喝醉酒的人。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2-1373

shè

wángjià tángdài 

éshānxiàdàoliángféi túnzhàbànyǎnfēi 
sāngzhèyǐngxiéchūnshèsàn jiājiāzuìrénguī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
断魂¹无据²,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³,尽日东风上绿除
译文:忧伤的梦魂飘忽无定,飞越了万水千山,却无法寻觅到你,你去了哪里?依旧没有你的任何音信。春风终日吹着被绿色苔藓覆盖的台阶。
注释:¹断魂:销魂,忧伤的梦魂。²无据:没有凭据。³音书:音信,书信。⁴尽日:终日,整天。⁵绿除:被绿色苔藓覆盖的台阶。除,台阶。
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
故园¹春好,寄语²落花须³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yān)(yān)多病人。
译文:怀想故园,想来春色正好,多想给你一封信啊,可却无法音出。只能独自赏花,独自面对花的凋零,最后一人扫去满地残红。不要再伤春了,你我同是天涯伤心客,同患相思疾。
注释:¹故园:旧家园,故乡。²寄语:传话,转告。³须:需要。⁴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首词写征人思家的心情。开篇一个“断”字一个“无”字将征人漂泊恍惚、没有着落的心态凸现出来了。继而视点由山水转至庭院阶前。词人抓住一个“情”字,落笔处皆是体量对方的宽慰,由自己的思家情重想到妻子的刻骨思念,因而劝慰道“落花须自扫”,寄托了希望对方刚强自持的关切,更有“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的劝慰,将自己与闺中人摆在相同的位置,同样的多病相思。全词像一封平常家信,但由于情真意长故十分感人。

  首先,在主题上仍旧是伤春怀人。伤春题材的诗词是传统诗词主题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写伤春的甚至比悲秋还要多,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等等。纳兰容若这首在对伤春这一风格的继承上有他自己的特点。他说“莫更伤春”,他用不伤春来表现自己的伤春,他要走出伤春的情节,然而始终又没能走出,只能是嘴巴上的一句话罢了。试想,他自己能不伤春么,他所思念的恋人能不伤春么。春的事实摆在面前,如同离别一样真实,不伤春,情何以堪。

  这首词结构上很有其特色,使用了对话式的结构。全词分上下片,在一首词中创造了异空间中妻子和自己进行对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由词人自己去把握,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情感主题两方面的思念,并用对话来缓和由于空间差距造成的交流矛盾。

  上片是从妻子的角度来说的。断魂飘忽无定,思量无限,万水千山,天涯海角,伊人何处去,为何一点音信也没有,一纸信笺也没来,整日独立东风,春风吹来,枝叶又绿。

  下片是从自己角度来说的,承上对前面的妻子抱怨似的语言进行回答,似乎是在异空间中进行对话似的。怀想故园,想来春色正好,满园浓郁正春风,此时此刻,多想给你一封信啊,我要告诉你,去年一同赏花,一同看春华凋零,一同扫去那谢落满地的花,一同葬花,可惜今年,只你一人,独自赏花,独自面对花的凋零,最后一人扫去满地残红。这何等残忍,何等伤心,我又怎能提笔,如何给你这样的一封信呢。不要再伤春了,春去春又回,春色年年再,不能同在固可惜,你我同是天涯伤心客,同患相思疾。

  无论如何,这种对话都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只是词人由于思恋太深而导致的情感爆发。词人无论怎么“解释”,在家中的恋人都不能听见,所以也不会“原谅”他,而这一点是纳兰容若自己也清楚的。所以说这首词的情感基调还是悲哀伤感的。

  对话体的结构是这首词的典型特征,词人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两地相思,事实则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一片的深情。这首词上片立足于妻子的“问”,下片立足于自己的“答”,问答两方面中交点在于自己这一方面,主要是抒发自己对妻子的爱情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下的无奈,情感是悲伤、灰色的。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合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9-2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