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不如意,自然添白须。极知少馀韵,何敢厌穷途。
万事不如意,自然添白须。极知少馀韵,何敢厌穷途。
土俗尊鱼婢,生涯欠木奴。东行见李白,谁为致区区。
土俗尊鱼婢,生涯欠木奴。东行见李白,谁为致区区。

hǎilíngxìngshǒuliù--běnzhōng

wànshìrántiānbáizhīshǎoyùngǎnyànqióng

zūnshēngqiàndōngxíngjiànbáishuíwèizhì

吕本中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9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有饛(méng)¹(guǐ)²(sūn)³,有捄(jiù)(jí)。周道如砥(dǐ),其直如矢(shǐ)。君子所履(lǚ),小人所视。眷(juàn)顾之,潸(shān)¹⁰焉出涕。
译文:农家圆簋里虽然盛满熟食,上面却插着棘枝做的弯匙。通京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王公贵族们可以漫步其上,草民百姓只能两眼空注视。我悲愤满怀回顾起这些事,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衣衫湿。
注释:¹饛:食物满器貌。²簋:古代一种圆口、圈足、有盖、有座的食器,青铜制或陶制,供统治阶级的人使用。³飧:熟食,晚饭。⁴捄:曲而长貌。⁵棘匕:酸枣木做的勺匙。⁶周道:大路。⁷砥:磨刀石,用以形容道路平坦。⁸君子:统治阶级的人,与下句的“小人“相对。小人指被统治的民众。⁹睠言:同“睠然”,眷恋回顾貌。¹⁰潸:流泪貌。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小东大东¹,杼(zhù)(zhóu)²其空。纠纠³葛屦(jù),可以履霜。佻(tiāo)公子,行彼周行(háng)。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译文:远离京都的东方大国小邦,织机上的梭子已经空荡荡。小民穿葛鞋用粗麻线捆绑,无奈何只好赤脚踩踏寒霜。相反那些轻佻的公子哥们,大摇大摆走在宽阔大路上。他们大喇喇地来来又往往,那无耻模样让我痛心断肠。
注释:¹小东大东: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心,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近分,近者为小东,远者为大东。²杼柚:杼,织机之梭;柚,同“轴”,织机之大轴;合称指织布机。³纠纠:缠结貌。⁴葛屦:葛,葛草,茎皮可制葛布。⁵可:通“何”(用俞樾说)。⁶屦,鞋。⁷佻佻:豫逸轻狂貌。⁸周行:同“周道”。行,道路。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有冽氿(guǐ)¹,无浸获薪²。契契³寤叹,哀我惮(dàn)人。薪(xīn)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译文:山泉侧出且又是寒冷彻骨,千万不要浸湿刚砍的柴薪。我夜梦忧心醒来轻轻叹息,暗自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伐下这些长长短短的柴薪,还可以装上车往家里搬运。暗自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也该得片刻休养以安我身。
注释:¹氿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侧流出的泉水,狭而长。²获薪:砍下的薪柴。³契契:忧结貌。⁴寤叹:不寐而叹。⁵惮:同“瘅”,疲苦成病。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东人之子,职劳¹不来²。西人³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qiú)。私人之子,百僚⁷是试。
译文:东方大邦小国国的臣民啊,一味受累没有人前来慰抚。西部诸侯国的王公贵族啊,个个穿着鲜艳华贵的衣服。就是那些摆渡为生的舟子,人五人六地披着熊罴裘服。甚至家奴的儿子,有不少也当官作吏。
注释:¹职劳:从事劳役。²来:“勑”的借字,慰勉。或为“赉”的借字,赏赐。均通。³西人:周人。⁴舟人:郑笺:“舟,当作周。”一说为舟楫之人,周人中之低贱者。⁵熊罴是裘:用熊皮、马熊皮为料制的皮袍。一说,郑笺谓“裘当作求”,这句意即狩猎求取熊罴。二说均通。⁶私人:家奴。⁷百僚:犹云百隶、百仆。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¹。鞙(juān)²佩璲(suì)³,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qí)彼织女,终日七襄。
译文:东方国民也许以为是美酒,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甜浆。送给东方国民是玲珑玉佩,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珍藏。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毫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
注释:¹浆:米浆。²鞙鞙:形容玉圆(或长)之貌。³璲:贵族佩带上镶的宝玉。⁴不以其长:以,因。长,善。郑笺:“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⁵汉:银河。⁶监:同“鉴”,照。⁷跂:同“歧”,分叉状。⁸织女:三星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位于银河北侧。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虽则七襄¹,不成报章²。睆(huàn)³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jiù)天毕,载施之行。
译文: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无论是东部天空的启明星,西部天空的长庚星闪闪亮,还是如筚的天毕星弯又长,歪歪斜斜地忝列在银河旁。
注释:¹七襄:七次移易位置。古人一天分十二时辰,白日分卯时至酉时共七个时辰,织女星座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²报章:报,复,指织机的梭子引线往复织作;章,经纬纹理。不成报章,即织不成布帛。³睆:明亮的样子。⁴牵牛:三颗星组成的星座名,又名河鼓星,俗名牛郎星,在银河南侧。⁵服箱:驾车运载。服,负载;箱,车斗。⁶启明、长庚:金星(又名太白星)晨在东方,叫启明,夕在西方,叫长庚。⁷天毕:毕星,八星组成的星座,状如捕兔的毕网,网小而柄长,手持之捕兔。⁸施:张。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维南有箕(jī)¹,不可以簸(bǒ)扬。维北有斗²,不可以挹(yì)³酒浆。维南有箕,载翕(xī)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译文: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并不能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并不能像斗子用来酌酒浆。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也只是吞吐着长舌长又长。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宛如自西高举长柄舀东方。
注释:¹箕:俗称簸箕星,四星联成的星座,形如簸箕,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是箕口。²斗:南斗星座,位置在箕星之北。³挹:舀。⁴翕:吸引。翕其舌,吸着舌头。箕星底狭口大,好像向内吸舌若吞噬之状。⁵西柄之揭:南斗星座呈斗形有柄,天体运行,其柄常在西方。揭,举起。这句形容西方执柄举向东方。

  这是一篇长诗。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通篇运用对比和暗喻,由现实的人间,而虚幻的星空,展开东方人民遭受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人忧愤抗争的激情。思路递进而奇崛,意蕴丰富而深厚。

  首章写“食”。由“有饛簋飧”联想到与如砥如矢的周道的关系。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遇,抒写了诗人的悲伤。

  二章写“衣”。姚际恒《诗经通论》曰:“杼柚其空,惟此一语实写正旨。”织布机上的布帛全被征敛一空,寒霜上小民穿着破草鞋,而公子们还在经过那吸血管似的周道来榨取。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三章写劳役。以薪柴为喻,通过烧柴不能水浸,隐喻疲病的人民应该休养生息。严粲《诗缉》解曰:“获薪以供爨,必曝而干之,然后可用,若浸之寒冽之泉,则湿腐而不可爨矣;喻民当抚恤之,然后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则劳悴而不能胜矣。”

  四章写待遇不公平。“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而“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连周人中身份低贱的也“熊罴是裘”,家奴的子弟都“百僚是试”。通过这样典型的形象对照,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与被征服的东方人民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悬殊。

  五章是全诗前后的过渡,前半继续写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郑笺云:“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下半就自然地把视野转向上天,姚际恒《诗经通论》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此二句不必有义。盖是时方中夜,仰天感叹,适见天河烂然有光,即所见以抒写其悲哀也。”下面两句也是仰天所视有感,“跂其织女,终日七襄”,正是呼应二章的“杼柚其空”,并引出下章的“不成报章”。这一章承前启后,过渡自然。

  六章面向灿灿星空驰骋想像。诗人怨织女织不成布帛,怨牵牛不能拉车运输,朝启明,夕长庚,有名无实,讥笑毕星在大路上张网,徒劳无功。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困苦。

  七章对星座的意象描写更深一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分析道:“下四句与上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簸箕星不能簸米扬糠,南斗星不能舀酒浆,都是徒具虚名,而且簸箕星张开大口,吐着长舌,斗星由西举柄向东。如欧阳修《诗本义》所释:“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这样的“怨天”,正是怨现实,揭露所谓“天”是为周王朝服务压榨东方小民的。这个结尾更深化了主题。

  象征、隐喻、鲜明的对比、丰富而奇幻的想像交错运用,是此诗艺术手法的特色。吴闿生《诗义会通》中说的“俶诡奇幻”,就是驰骋无羁的想像,奇特的比喻,创造丰富的奇崛的形象,从人间飞到星空,又从星空飞到人间,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相结合,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想像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吴氏说的“开辞赋之先声”,正是指出这种艺术手法对屈原赋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1-436

dōng

míng xiānqín 

yǒuméngguǐsūn yǒujiù zhōudào zhíshǐ jūnsuǒ xiǎorénsuǒshì juànyánzhī shānyānchū 

xiǎodōngdōng zhùzhóukōng jiūjiū shuāng tiāotiāogōng hángzhōuháng wǎnglái shǐ使xīnjiù 

yǒulièguǐ氿quán jìnhuòxīn tàn āidànrén xīnshìhuòxīn shàngzài āidànrén  

dōngrénzhī zhíláochì 西rénzhī càncàn zhōurénzhī xióngshìqiú rénzhī bǎiliáoshìshì 

huòjiǔ jiāng juānjuānpèisuì cháng wéitiānyǒuhàn jiànyǒuguāng zhī zhōngxiāng 

suīxiāng chéngbàozhāng huǎnqiānniú xiāng dōngyǒumíng 西yǒuchánggēng yǒujiùtiān zàishīzhīháng 

wéinányǒu yáng wéiběiyǒudǒu jiǔjiāng wéinányǒu zàishé wéiběiyǒudǒu 西bǐngzhījiē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¹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²玉岩公³为御史,谪(zhé)(yuán)、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láng)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zhì)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译文:杏花书屋,是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曾说他已去世的父亲的玉岩公担任御史之职,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经做梦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孩子则在房内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重新起用后升任宪使,于是他的家从故居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宅院。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将来某一天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注释:¹周孺允:字士洵,周广的小儿子,太仓(今属江苏)人。²先大父:犹言先父。³玉岩公:即周广(1474—1531),字克之,号玉岩,又号抑斋。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曾任莆田、吉水知县,正德中授监察御史,以疏谏明武宗,被贬广东怀远(今属广西)驿丞,险些被刺杀。两年后迁建昌(治所在今江西永新西北)知县,再贬竹寨驿丞。明世宗立,擢福建按察使,又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令贪官恐惧。后卒于南京刑部右侍郎任上。《明史》有传。⁴谪:封建时代官吏被降职调到边远地区。⁵沅、湘:沅江和湘江,均在今湖南省。战国楚屈原因谗被放,流落于沅、湘之间,这里有比喻义,即以屈原比况周广。⁶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⁷起官:被贬官后重新起用,又称起复。⁸陟:提升。⁹宪使: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即御史。《明史》本传:“世宗即位,复故官。”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¹,不及归而没(mò)于金陵²。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³,孺允葺(qì)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yíng),贮(zhù)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méi)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càn)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¹⁰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译文: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在金陵去世。玉岩公去世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人欺侮,家族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才获得安居。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于是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在回头想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到了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注释:¹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刑部的副长官。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仍在南京设立名义上的中央机构,并任命各部官员。²金陵:即今江苏南京。³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⁴葺:修补房屋。⁵楹:房屋一间称一楹。⁶揭:悬挂。⁷楣:门上的横木。⁸艺:种植。⁹洞庭木叶:语出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¹⁰苏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周广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昔唐人重进士科¹,士方登第时,则长安²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³,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wǔ)天子,间(jiàn)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cuì)其躬¹⁰而已;至于其后,犹冀¹¹其世世享德而宣力¹²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译文:过去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大事。如今考察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要想得第,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前兆。这是世俗不忘追求荣华和功名的助成这样的。玉岩公因为直谏之事触犯了天子,发配到道路艰险的岭南十几年时间,所为铁石心肠,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以科名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但鞠躬尽瘁;并且对于他的后代,仍然希望他们世世享受祖荫并能无穷无尽的为国家效力啊。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注释:¹唐人重进士科:唐代科举取士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其中以进士一科最为士人所重,时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语。唐代宰相多由进士出身。²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代首都。³杏园之宴:唐代帝王赐宴新科进士的宴会。杏园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大雁塔南。新科进士于杏园宴后到大雁塔题名留念,为一时盛事。⁴“今世”两句:明代会试在农历二月中,殿试在三月初,与杏花开放时间相当。⁵忤:触犯,不顺从。⁶间关:辗转。⁷岭海:指两广地区。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故称。这里即指周广的贬所。⁸科名: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⁹尽瘁:尽全力。¹⁰躬:身体。¹¹冀:期望。¹²宣力:出力,效力。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今去公之殁(mò)¹,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xī)²,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³虽蠖(huò)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译文: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久,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他们的后代现在不知沦落在何地。虽然目前孺允兄弟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得以重用。并且玉岩公诸子都才华出众,可以凭此知道《诗》《书》传家的恩泽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
注释:¹殁:死亡。²翕赫:显赫荣耀。³孺允兄弟:指周士淳、周士淹、周士洵兄弟。⁴蠖屈: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而退隐。⁵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语出《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原指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⁶《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这里也泛指古代文献。⁷“自今”五句:语见《诗经·鲁颂·有駜(bì)》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据文中所记年代,本文作于嘉靖二十年(1541)或稍后,归有光时年约三十五岁。周广(玉岩公)于明正德间为御史,直言立朝,曾上疏进谏明武宗,几乎被害。归有光对这位前辈很尊重,与其子周士洵为友,后来又为他的两个哥哥周士淳、周士淹写过墓志铭,可见关系密切,非同一般。此文是为友人的新建书屋作记,缅怀其先人忠义之馀,祝愿周氏子孙兴旺发达,克绍箕裘。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江南江北¹雪漫漫,遥(yáo)知易水²寒。同云³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译文: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注释:¹江南江北:长江南北,这里泛指下雪的地方。²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县,此指沦陷区。³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⁴三关: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荣征辽,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这。三关”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带。后都为金所占,是北伐必经之地。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qiǎn)使问平安¹,几时鸾(luán)(lù)²还?
译文: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注释:¹遣使报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还朝,但为掩人耳目,于建炎三年(1129)、绍兴二年(1132)和绍兴四年(1134)多次分别派洪皓、潘致尧、章谊等人为大金通问使、军前通问使、金国通问使,频频探问徽、钦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责。当词人写此词时,徽宗已被囚死。²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借代指徽、钦二帝和帝后。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参考资料:
1、 杨恩成.宋词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370-371页
2、 崔海正.宋词选 (名家导读版) 高中部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7:130-132页

ruǎnlángguī ·shàoxīngmǎoxuěxíngyángdàozhōng

xiàngyīn sòngdài 

jiāngnánjiāngběixuěmànmàn yáozhīshuǐhán tóngyúnshēnchùwàngsānguān duànchángshānyòushān 
tiānlǎo hǎinéngfān xiāochúhènnán pínwénqiǎnshǐ使wènpíngān shíluánhuán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春江¹好景依然在,远国²征人³此际行。
译文:烟花三月依然柳绿桃红,远方客人此时登上归程。
注释:日本歌人:指的是日本戏剧评论家升屋治三郎。¹春江:春申江,即黄浦江,指上海。²远国:指日本。原作“海国”,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远国”。³征人:行人,指升屋治三郎。⁴此际:这个时候。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莫向遥天¹望歌舞²,西游³演了是封神
译文:请莫回想这里的歌舞演出,演来演去尽是些牛鬼蛇神。
注释:¹遥天:遥远的天边,此处指远方。²歌舞:指戏剧。“望歌舞”原作“忆歌舞”,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望歌舞”。³西游:指以神话小说《西游记》为内容的戏剧。⁴封神:指以神怪小说《封神榜》为内容的戏剧。写姜子牙(吕尚)助武王伐纣,各神怪来助战,终于灭纣,姜子牙册封诸神告终。

  “春江好景依然在”,出句朴素而用意深刻。这里不用“浦江”或“沪间”等,而独用“春江”,不仅道出了送别地点,而且自然地照应了条幅上题记的“三月”,点明了送别日本友人的时令正是春天。而“春江好景”又暗含了唐代张虚若诗篇《春江花月夜》的典故。张诗开头是景物描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春江、花、月、夜等等美景都是作为背景而出现的自然景色,作者并未赋予什么象征意义。鲁迅此处用典也就是要说明:诗中的“春江好景”乃是指大自然的景色而言,上海人间社会并没有包括在内。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鲁迅的“春江好景”,正是用这样的对衬手法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的:上海只有艳丽春光依然象历年一样还自然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其余一切“好景”都被破坏了,摧残了。

  “远国征人此际行”一句直接点明友人离别远行。 “远国征人”来到上海非常不易,而正当盛春到来之际却要离开了(并未见发生意外变故)。诗句流露出作者送别时的沉重心情和无限感慨。一位“远国”来的戏剧工作者竟无意于“春江好景”,不愿继续停留;作者也未能留住他共度春光,只得就此送行。这从侧面写出了国民党统治的可憎及当时的上海剧坛令人生厌。

  “莫向遥天望歌午,西游演了是封神”两句,紧承送行,劝告升屋回到日本后,也不要遥想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大戏院会出现什么新的歌舞,这里演来演去的不过是西游、封神之类的妖魔鬼怪、黄色下流戏。

  这首诗从上海的艺术舞台联系到中国的政治舞台,用西游、封神里的妖魔鬼怪,来影射国民党,寓意深刻,讽刺尖锐,表现了鲁迅对国民党统治的无比愤慨和极端痛恨。

参考资料:
1、 衡阳师专中文科.鲁迅诗歌浅析:衡阳师专中文科,1978年:71-73页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碧窗斜月蔼(ǎi)¹深晖(huī),愁听寒螀(jiāng)²泪湿衣。
译文: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蔼:古同“霭”,云气。²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¹
译文: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注释:¹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译文: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欲寄征衣¹问消息,居延²城外又移军。
译文:(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¹征衣:出征将士之衣。²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qiūguīèrshǒu

zhāngzhòng tángdài 

chuāngxiéyuèǎishēnhuī chóutīnghánjiānglèishī湿 
mèngfēnmíngjiànguānsài zhīxiàngjīnwēi 

qiūtiānjìngyún duànhóng鸿shēngdàoxiǎowén 
zhēngwènxiāo yánchéngwàiyòu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