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自野罗知性巧,饲之鲜食已恩丰。
获自野罗知性巧,饲之鲜食已恩丰。
下鞲未便随人意,须是经春更一笼。
下鞲未便随人意,须是经春更一笼。

yǒngyīng--xiàsǒng

huòluózhīxìngqiǎozhīxiānshíēnfēng

xiàgōuwèi便biànsuírénshìjīngchūngènglóng

夏竦

夏竦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我行指¹孟春²,春仲³尚未发。
译文: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
注释:西陵:指钱塘。康乐:指谢灵运,是惠连的从兄,与惠连友善,曾同游始宁墅。¹指:打算,决定。²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人常于季节名称前冠以孟、仲、季,以表季节中的月次。³春仲:即仲春,指春季的第二月。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qū)¹远有期,念离情无歇²
译文:奔赴上路远有期,思念不尽离别情。
注释:¹趣途:上路。趣:同“趋”,趋向,奔赴。²歇:尽,竭。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成装¹候良辰²,漾舟陶³嘉月。
译文:打点行装待吉日,泛舟前往乐良辰。
注释:¹成装:整理好行装。²良辰:谓好日子。³陶:乐,喜悦。嘉月:嘉美的月份,指春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zhān)¹涂意少悰(cóng)²,还顾情多阙(quē)³
译文:展望前程乐观少,回顾往事遗憾深。
注释:¹瞻:向前望。²悰:乐。³阙:缺憾。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哲兄¹感仳(pǐ)²,相送越坰(jiōng)³
译文:仁兄道别感伤多,远送郊野又一程。
注释:¹哲兄:对兄长的敬称,此指谢灵运。²仳别:分别。仳:别离。³坰林:野外的树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饮饯¹野亭馆²,分袂(mèi)³澄湖阴。
译文:饯行效外亭馆里,握别湖南水清静。
注释:¹饮饯:设宴饮酒饯别。²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³分袂:分手。袂:衣袖。⁴澄湖:明净的湖水。⁵阴:水之南曰阴,此谓湖水的南面。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凄凄¹留子²言,眷眷³浮客心。
译文:挽留对话同悲伤,行客眷念情难分。
注释:¹凄凄:悲伤貌。²留子:留下的人,指灵运。³眷眷:依恋向往貌。⁴浮客:犹言“游子”,指诗人自己。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回塘¹隐舻(lú)(yì)²,远望绝形音³
译文:池塘弯曲隐舟楫,远望隔断匿身影。
注释:¹回塘:曲折的堤岸。²舻栧:船头和船桨。³形音:形影和声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mǐ)¹²长路,戚( qī)³遥悲
译文:迟缓踏上漫长路,忧惧远悲存于心。
注释:¹靡靡:迟迟,缓慢貌。²即:就,往。³戚戚:忧伤貌。⁴抱:怀着。⁵遥悲:远途之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悲遥但自弭(mǐ)¹,路长当语谁!
译文:远悲徒然自制止,路长愁思向谁倾?
注释:¹弭:终止。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行行道转¹远,去去²情弥(mí)³
译文:行走不停路转远,越去越远迟缓增。
注释:¹转:更。²去去:意谓离去愈来愈远。³弥:更。⁴迟:长久。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昨发浦阳¹(ruì)²,今宿浙江³
译文:昨日起锚浦阳北,今天停泊浙江滨。
注释:¹浦阳:浦阳江,又称浦江。钱塘江支流。²汭:河流转弯处。³浙江:水名。古渐水,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称浙江。⁴湄:水边。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屯云¹蔽曾岭²,惊风涌飞流。
译文:云层聚集掩重岭,急风涌起飞流惊。
注释:¹屯云:聚集的云层。²曾岭:高山。曾:通“层”,重叠。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¹雨润坟²³,落雪洒林丘
译文:断续细雨润丘泽,飘飘雪花洒山林。
注释:¹零:落。²坟:高地。³泽:沼泽,聚水的洼地。⁴洒:洒落,散落。⁵林丘:树木和土丘,泛指山林。丘:丘陵,低矮小山。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浮氛¹²崖巘(yǎn)³,积素原畴(chóu)
译文:浮云遮掩峰峦暗,积雪覆盖田野隐。
注释:¹浮氛:飘动的云雾。²晦:暗。³崖巘:高崖险峰。巘:山峰。⁴积素:积雪。素:白色,用以指代白雪。⁵惑:迷惑。意谓分辨不清。⁶原畴:平畴原野。原:原野。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曲汜(sì)¹²停旅³,通川绝行舟。
译文:曲塘深处停行旅,通达大河无船行。
注释:¹曲汜:曲折的水流处。汜: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²薄:通“泊”,停泊。³停旅:驻留的旅人。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临津¹不得济²,伫(zhù)³(jí)阻风波。
译文:面临渡口不得过,风浪阻隔船下帆。
注释:¹津:渡口。²济:渡。伫楫:停船。³伫:停止。⁴楫:船桨,此代指船。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萧条¹洲渚(zhǔ)²际,气色³少谐和
译文:寂寞冷落沙洲边,景象惨淡心如焚。
注释:¹萧条:寂寞,冷落,凋零。²洲渚:水中陆地,大的曰洲,小的曰渚。³气色:景象。⁴谐和:即和谐,协调,意谓赏心悦目。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西瞻兴¹游叹²,东睇(dì)³起凄歌
译文:西望萌生行游叹,东看兴起凄怆吟。
注释:¹兴:起。²游叹:离家在外的感叹。³东睇:向东望。睇:小看,泛指看。⁴凄歌:悲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积愤¹成疢(chèn)(mèi)²,无萱³将如何!
译文:怨恨郁结成疾患,如何忘忧去病根?
注释:¹积愤:久积之愤。愤:怨恨。²疢痗:忧伤,疾病。³无萱:没有忘忧草。萱:忘忧草,意为不能忘忧。

  一至四句叙述了诗人临行前那一缕淡淡的哀愁。“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指明了启程的季节不是孟春正月,而是仲春二月。谢灵运有答诗云“暮春虽未交,仲春善游邀”,也可以证明俩人的分手是在二月。念路途遥远,离情即迫。行装业已打点完毕,行前再与族兄泛舟赏月。这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早已不复存在,遥望着伸延不尽的路途,难免又生悲慨。“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则暗示了此次出仕的矛盾心情。本来,步人仕途,为日后一展宏愿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石,这应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诗人却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

  五至八句描绘了诗人与族兄分别时那一幕伤感的场面。“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垌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族兄送了一程又一程,越城郭,穿林间,饯饮之后,终于在湖畔长揖作别了。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史载,灵运无所推重,惟与惠连结忘年交。景平元年(423年)灵运由永嘉郡去职移居会稽,过视了年仅十七岁的谢惠连,便大相知赏。元嘉五年(428年)灵运表陈东归,复与惠连等共为山泽之游。《谢氏家录》载:灵运每对惠连辄有佳句。其在永嘉供职时,竟日思诗不得,忽梦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灵运颇以为得意,常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可见两人之一往情深。这次分手是难舍难分的。更何况,这一年春正月,与谢灵运深构仇隙的会稽太守孟颛颉告发灵运谋反,灵运只好诣阙上表以自解,被命为临川内史。这就意味着,这次离别非同以往,两人都要远离会稽,各奔东西了。这更加剧了久结于怀的离愁别绪。“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执手话别,意绪绵绵。一叶轻舟渐渐的隐去了,身影渐小,别音渐消。

  九至十二句刻画了诗人拭泪启程后的戚戚怀抱。“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迈靡靡,中心遥遥,长路漫漫,前程难料。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尚可排解,但内心的忧思又向谁来倾述呢。“行行道转远,去去行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离愁是绵长的,像一条路,走到哪里,它就伸延到哪里。正如李后主所感悟到的“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往今来的离愁,凝结成了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后两句用“昨发”“今宿”等字眼,将时光推移,隐含着诗人别情的凄苦悠长。

  十三至十六句渲染诗人在西陵行舟受阻的场景。“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浓云滚滚,覆盖着层峦起伏的群岭,惊风阵阵,掀起了无数的浪花。霎时间,雨雪纷飞,润泽了大地,笼罩了林丘。“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则与诗题相映照。在这种恶劣的气候里,诗人被迫在岸边停泊下来。

  十七至二十句以悲慨的语调总括全诗。“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此借用《孔丛子》记载的“临津不济”的语句,既是凭古伤今,也是写的眼中实景。茫茫原野,万物萧条,自然逼出最后四句:“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不管西瞻也好,东睇也好,叹前程凶险,念知己已去,留下的只有悲慨,只有凄歌。积愤成疾,何以消忧。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整。它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景物的细致描写与时间的缓慢推移,将那淡淡的愁绪渐渐推向忧思难忘的极致,因而把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其诗,回环往复,丝丝入扣,给人以“渐入佳境”之感。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823页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jīng)¹白石出,天寒红叶²稀。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也变得稀稀落落。
注释:¹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²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路元¹无雨,空翠²湿人衣。
译文: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人的衣裳。
注释:¹元:原,本来。²空翠:指绿色的草木。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第171-173页 .

shānzhōng

wángwéi tángdài 

jīngbáishíchū tiānhánhóng 
shānyuán kōngcuìshī湿rén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第1592—15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jīnbié--huángzūnxiàn

biéchángzhuǎnlún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bìngshēngchóu

míngzhījǐng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qǐngshǎ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jūnzàitiānjǐ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kuàichéngqīngqiú

cháopíngānxiāng

chíshūxùnyúnshìjūnsuǒ

fēijūnshǒushūyòujūn

suīshǔhuāmíngzhīshuíqiánmínwěi

xúnchángbìngzuòwèixīnshì

kuàngjīngsānnéngrén

zhǐyǒubānbānshìlínxínglèi

ménqiánliǎngxíngshùdàotiān

zhōngyāngyǒuyǒuliǎngtóu

jūnshūduànshízhì

měibǎishūdàoshíyǒu

xiāngwén使shǐróngyáncuì

āndiànguāngshǎnzhìjūnpáng

kāihándòngfēnmíngshìjūnróng

jūnjìngliánláiqiè怀huáixiùzhōng

línxíngjiǎnzhōngshìqièqīnshǒufèng

féishòuqièjīntóng

biéjiànjūnqíngchūnjiǔnóng

jīnjiànjūnmiànréngjuéxīnchōngchōng

lǎnjìngqièzhàoyántáohuāhóng

kāiqièchízèngjūnjūnxiāngféng

qièyǒuchāichābìnjūnyǒujīndāngxiōng

shuāngxuánliányǐngzhǎngxiāngcóng

suīzhǎngxiāngcóngbiéhènzhōngqióng

duìmiànjiěruòshānwànzhòng

fēimèngláiwǎngyóutōng

húnjiāngzhījūnzhuīsuí

piāoráncānghǎiwèifēngwēi

zuójūnshìshǒuqiānjūnwéi

wéijiànrénxiǎngjūnjiùzhěnchí

jūnhúntǎngxúnhuìmiànnán

kǒngjūnhúnláishìqièmèishí

qièshuìjūnhuòxǐngjūnshuìqièzhī

xiāngwénānguàichángcānchà

tóujiànmíngyuèmíngyuèfāngfēi

shíxiǎngjūnshēnqīnxiǎogāng

jūnzàihǎizhījiǎoqièzàitiānzhī

xiāngsānwànzhòuxiāngbèichí

miántóngshíhúnmèngnánxiāng

zhǎngnéngsuōduǎnnéngfēi

zhǐyǒuliànjūnxīnhǎizhōng

hǎishuǐshēnshēnnánliàngxiāng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眉共¹春山²争秀,可怜³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译文: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
注释:一落索:按:《六一词》有《洛阳春》词,即此调,又名《玉联环》,皆北宋之旧名。《词统》作《一络索》。双调46字。上、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¹共:介词,同、跟。²春山: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³可怜:可惜。⁴长皱:指经常愁眉不展。⁵湿:沾湿,打湿。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润¹玉箫²闲久³,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译文: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注释:¹清润: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²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³闲久:闲置巳久,久未吹箫。⁴知音:喻知心人。⁵但:只。⁶取:助词,表动态。⁷亭: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清·刘熙载《艺概》指斥周邦彦词“周旨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斥之词。其实,《清真集》编入“春景”类,描写闺情之作的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委婉含蓄、别开生面,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个别代整体,写人之美,五代冯延巳即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美成用“争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争”字意味深长,以动写静,更见生动。因为词人善于点化,化腐旧为新鲜,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怜长皱”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春山”喻眉颇具清俊之气。上句写外貌,下句表现内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层层翻出新意。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写哀怨情况。“清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虽非首创,确也奇异。唐·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莫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妃伤心掉泪;冯延巳《归自谣》用“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亦系客观描写,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诗词也用过,宋·黄庭坚《蓦山溪》‘‘春风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写伎女陈湘,也是客观描写,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不重复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会“滴破胭脂脸”。着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笔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曲折顿挫,摇曳生姿。将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韵,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故有“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之赞誉。

  上片主要写外貌,下片着力写内心。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清润”句承上,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满腹愁思。写其愁恨,先写“玉箫”,是象征,作陪衬。人物的风姿、孤寂从“知音稀有”中显露无遗。“知音稀有”是全词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说明其才艺出众,又点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欲知”、“但问”与上片“可怜”、“莫将”前后照应,连属成句,巧设问答,运用相同的笔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顾影自怜”,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日日倚栏”、“亭前柳”,会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触动闺情。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离愁别恨,日积月累,积久弥多,足见闺怨之深。杨柳是愁怨的见证,“愁”而但问“亭前柳”。最后轻点一笔,一切都得到解释,全词也一气贯通了。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欲知……但”,虚词的使用,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回荡着愁恨的旋律。点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怜长皱”上下呼应,又“问取亭前柳”同“莫将清泪滴花枝”前后照应,进一步渲染。向亭前柳“问取”,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含蕴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自成佳制,别创新意。诚如《乐府指迷》所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宋·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

  “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

  这首词以“知音稀有”为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从上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到中古“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知音谙吕”,“知音识曲”。自先秦、汉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词时见出现。就是周邦彦《清真集》中,也时有知音之叹,如《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至于(玉楼春》所谓“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94-96

luòsuǒ··méigòngchūnshānzhēngxiù--zhōubāngyàn

méigòngchūnshānzhēngxiùliánzhǎngzhòujiāngqīnglèi湿shīhuāzhīkǒnghuārénshòu

qīngrùnxiāoxiánjiǔzhīyīnyǒuzhīlánchóudànwèntíngqiánliǔ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骄阳¹(qiān)²岁事³,良牧(zī)(yú)
译文:秋日炎炎久旱不雨耽误了农事,贤良的韦使君惦念着受灾的农田。
注释:¹骄阳:烈日、赤日。²愆:过错、差错,这里指造成了灾害。³岁事:即农事。⁴良牧:“牧”为汉代州郡长官名;“良牧”就是贤良的州郡长官,这里实指韦中丞。⁵念:即记念、惦念。⁶菑畲:耕地。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列骑¹低残月²,鸣茄(jiā)³碧虚
译文:率领骑马的官员们连夜赶往黄溪,一路上吹奏着茄管,乐声响彻长天。
注释:¹列骑:指韦彪和诗作者等一行骑马前往黄溪祈雨的人员。²残月:指农历月末形状像钩的月亮或拂晓快落山的月亮。³茄:是汉唐时期的一种管乐器。⁴度:意为传送、响彻。⁵碧虚:即碧空。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稍穷¹(qiáo)²路,遥驻³野人居。
译文:沿着打柴人行走的山路走到了尽头,停脚遥望山民们的茅屋相距甚远。
注释:¹穷:走完。²樵客:即打柴的人。³驻:车马停止。⁴野人:指山民。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谷口寒流净,丛祠(cí)¹古木疏。
译文:山谷出口处的溪流清凉洁净,丛林中黄神祠旁的古树枝叶稀疏。
注释:¹丛祠:丛林之中的神祠。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焚香秋雾湿,奠(diàn)¹晓光²初。
译文: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
注释:¹奠玉:祭奠神所使用的玉器。²晓光:即曙光。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xī)¹(xiāng)²³言报,精诚礼物余
译文:巫师祝祷的声音像响虫一样鸣叫,神态虔诚祭品丰盛而有余。
注释:¹肸:声音振动。²蠁:即响虫,俗称地蛹。³巫:泛指以代人祈神为职业的人。⁴报:告知。⁵精诚:指祈雨的心意十分虔诚。⁶礼物余:用来祭祀黄神的祭品丰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惠风¹仍偃草²,灵雨³会随车。
译文:祈雨结束暖风仍然吹翻了野草,太守的车马一走,相信黄神定会赐雨。
注释:¹惠风:和风。²偃草:风把草吹倒了。偃:倒伏。³灵雨:佳雨,及时的好雨。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sì)¹非真吏²,翻³惭奉简书
译文:我是等待加罚没有实职的官吏,接到随行的简书,反而惭愧阿附。
注释:¹俟罪:指等待受罚。²非真吏:诗人贬为永州司马,为员外官,即在编制之外的官。且既无公务,又无官舍,所以说不是“真吏”。³翻:副词,反而之意。⁴奉简书:指遵从韦中丞所发简牍的命令随行祈雨。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手法上相当朴实,记事、写景,较少抒情,语言工整,用词精确恰当。从文义的表面上看,赞美韦彪关心民间疾苦而祈神求雨,但本意是对韦中丞等州府官员愚昧迷信、劳民伤财行为的批评,对自己蒙屈而沦为下僚的悲叹。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曾针对韩愈天有意志、能赏罚的观点,提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他认为天地只是自然物,既无意志,也不能赏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希望天地能赏罚、有哀仁都是迷信(《天说》)。他还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天事与人事各不相干。另外,在《非国语》中,他还指 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歇,是恶乎为我设?”认为天地、元气、山川等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些认识,柳宗元对韦中丞黄溪祈雨的荒诞行为,必然是持批评态度的。

  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彪,跟柳宗元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柳宗元到永州一年多后,唐宪宗改元大赦天下,韦彪便北移了。这人毫无才干,连北移的贺表也是请柳宗元写的。但由于他身为永州的行政首长,柳宗元的顶头上司,柳宗元又是待罪之人,并且希望得到朝庭的赦免和重新起用,因此柳宗元当然不便直接批评韦彪,只能用赞赏的表面形式来记述这件事。但诗题中标明“口号”,而“口号”是古人随口吟成的诗体,这便给诗添了几许诙谐。诗人写这场荒诞的祈神求雨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传神地刻画出了韦彪其人: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沽名钓誉的行径;神祠荒凉清冷,象征他的愚蠢糊涂;场面宏大,巫师装神弄鬼,讥讽他的迷信与无知;并且通过“惠风仍偃草”的写实,“灵雨会随车”的用典,以对比的手法来揭示韦彪祈雨的无功与荒谬。据诗人的《游黄溪记》记载,黄溪在城东七十里,“黄神”乃是王莽的后代,是避祸来的。韦彪导演的这场闹剧,吹吹打打弄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收场,使周围的百姓都受到了惊扰,根本不是在为老百姓祈福,而是在“造祸”,并且灾祸波及到了“骑客路”与“野人居”。

  诗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意图的流露:自己是“俟罪非真吏”,却奉命随行,做太守的清客、帮闲,成为献媚取悦长官的低级僚属,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羞愧的。如果他是有实职实权的地方官,定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尽情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干一番兴利除弊的事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