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亭前一送君,碧油红旆驻清尘。
五里亭前一送君,碧油红旆驻清尘。
半轩晚日淮西路,数拍离歌江上春。
半轩晚日淮西路,数拍离歌江上春。
杜宇有情移别树,野共无主傍行人。
杜宇有情移别树,野共无主傍行人。
男儿多少酬恩地,不欲东风泪满巾。
男儿多少酬恩地,不欲东风泪满巾。
夏竦

夏竦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深闺¹春色劳思想²,恨共春芜(wú)³长。黄鹂娇啭(zhuàn)泥芳妍,杏枝如画倚(yǐ)轻烟、琐窗前。
译文: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注释:¹深闺:女子所居之内室。²劳思想:即勤思念。《诗经·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³春芜:春天的杂草。芜,一作“无”,一作“光”。⁴泥芳妍:在花间萦回。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芳妍:指花丛。⁵琐:一作“锁”。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凭阑愁立双娥(é)¹,柳影斜摇砌(qiè)²。玉郎³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译文: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注释:¹双娥细:双眉紧锁。娥,一作“蛾”。²砌:台阶。³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⁴杨花:柳絮。

  此首为思妇之词。开头两句,通摄全词,点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写春色,下片主要写春恨。上下片仿佛两个相连的画面,全词情景交融。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春色,不禁情思绵绵。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面使全句意味隽永。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此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黄鹂的婉啭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少妇透过琐窗听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感触更为深婉了。上片如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张炎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制曲》)“凭阑”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阑干旁,含愁凝眸。“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阑所见,也是下片唯一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确是词的当行本色语。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于“砌”两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密。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妇的内心独白,由上片的蓄势,直至此句才引发出来。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将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和开头暗相呼应。她终日盼不回丈夫,怅恨之情悠然而生,于是嗔问道:“你倒是回来不回来?叫人家成天价象在梦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绕世界去神游寻觅!”这种奇思遐想,意味深长,倾吐出少妇的无限离愁和情思。“魂梦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有所影响,如晏几道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受此词启发,又如章楶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轼的和词,咏杨花而和思妇情怀相联,也似乎受到此词的影响。

  《花间》词温庭筠多丽藻,韦庄多质朴语。顾敻成就不及温、韦,此词却能熔丽藻与质朴于一炉,使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5-237

měirén··shēnguīchūnláoxiǎng--xiòng

shēnguīchūnláoxiǎnghèngòngchūnzhǎnghuángjiāozhuànfāngyánxìngzhīhuàqīngyānsuǒchuāngqián

pínglánchóushuāngé((éé))liǔyǐngxiéyáolángháishìháijiājiàorénhúnmèngzhúyánghuāràotiān

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此君志欲擎(qíng)¹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注释:¹擎天:举起天,托起天。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只恐年深¹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注释:¹年深:年深日久,长时间。
笋称新竹,出土尖尖。其之始也,小极,细极,嫩极,毫不起眼。毕竟是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的诗人,际智从这才冒出土面的小小新竹,已然看出了其擎天之志,入云之势,化龙之概。这种想象,以及将想象注入诗行,本身便是一种智能和魄力。际智自号愚庵,其实何曾愚也。际智斋室,号为茎草堂,自比一茎小草,孰知不也是一棵志欲凌云的新竹?诗写得精炼,生动,警策,颇有力度。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大德七年¹,秋八月,予尝²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qiū)。苦雨³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yíng);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yǐ)¹⁰立;更(gèng)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¹¹。而其颠(diān)¹²(hān)(xiā)¹³,犹蟹两螯(áo)¹⁴,时一动摇,行者兀(wù)¹⁵不可入。转缘¹⁶南山趾(zhǐ)¹⁷稍北,回视如树圭(guī)¹⁸。又折而入东崦(yān)¹⁹,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duò)地,不挂著²⁰四壁,或盘桓²¹久不下,忽迸(bèng)落如震霆(tíng)²²。东岩²³趾有诺讵(jù)那庵(ān)²⁴,相去²⁵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²⁶大潭,轰然万人鼓²⁷也。人相持语²⁸,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²⁹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译文: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注释: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在雁荡山西谷,是闻名全国的瀑布,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上。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平阳县境内,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国东南风景区。¹大德七年: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大德七年为公元1303年。²尝:曾经。³苦雨:久下成灾的雨。⁴积:留滞。⁵是:这。⁶转:震动。⁷心掉:心颤。掉:摇动,颤动。⁸楹:柱子。⁹股:大腿。¹⁰倚:靠着。¹¹又如树大屏风:又像树立的巨大屏风。¹²颠:顶。¹³谽谺:山谷空旷的样子。¹⁴两螯:指蟹的第一对胸肢,末端开合如钳。此处比喻巨石。¹⁵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¹⁶缘:沿,循。¹⁷山趾:山脚下。¹⁸树圭:立珪。树:立。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¹⁹东崦:东山坡。²⁰著:着。²¹盘桓:徘徊,逗留。²²震霆:响雷。²³岩:山崖。²⁴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为十六尊罗汉之一。庵:寺庙。²⁵相去:相距。去:距离,离开。²⁶捣:冲击,击撞。²⁷万人鼓:万人击鼓。²⁸相持语:指彼此握着手讲话。相持:相握,相执。²⁹顾:视,看。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是后¹,予一岁或一至²。至,常以九月³。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gāng)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¹⁰。石间无秋毫¹¹土气,产木宜瘠(jí),反碧¹²滑如翠羽凫(fú)¹³。潭中有斑鱼¹⁴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¹⁵远去,闲暇(xiá)回缓¹⁶,如避世¹⁷士然。家僮(tóng)¹⁸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¹⁹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wàn)²⁰,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²¹崖端偃(yǎn)²²牵连下,窥人²³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²⁴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²⁵如故人²⁶
译文: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注释:¹是后:此后。²一岁或一至:一年或许来一次。或:也许,或者。³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⁴水缩:指瀑水减少。缩:减缩。⁵不能如向所见: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向:从前,往昔。⁶石矼:石桥。⁷勃勃:喷溢四散的样子。⁸鸣:发出声音,指水声。⁹洼:低凹。¹⁰反红如丹砂:反映出来的红光像丹砂的颜色。反:同“返”。¹¹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事物。¹²产木宜瘠反碧:长出来的树本该干瘦,却反而油光碧绿。瘠:瘦。¹³滑如翠羽凫毛:树皮光滑如同翠鸟的羽和野鸭的毛。翠:翡翠鸟。凫:野鸭。¹⁴斑鱼:身上有斑点花纹的鱼。¹⁵洋洋:舒缓的样子。¹⁶回缓:徘徊徐行。¹⁷避世:隐居不出仕。¹⁸家僮:僮仆。¹⁹益:更加。²⁰相持扼掔: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冲走。扼:用力掐住。掔:坚固,牢固。²¹挽:牵引,拉。²²偃木:倒伏着的树木。²³窥人:偷着看人。²⁴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²⁵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²⁶故人:老朋友。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老先生谓¹南山公²也。
译文: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注释:¹谓:称作。²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这是篇游记。此记将两次游赏大龙湫所见揉合于一文,一值秋霁,一当冬旱,瀑布的景色不同,亦各有情趣。初游,作者从远处听到湫水骇人的洪大声音着笔,到形如大柱、屏风的巨石,故作曲折跌宕,而突然倾出如雷霆、暴雨、从天迸落的大瀑布,风骤水飞,气势如万马奔腾。再次游,作者笔下的情调,如缓韵轻歌,绘瀑布只丹青数笔,而以水在石上映红、斑鱼、黄猿、苍林、落叶,映衬大湫的溢如苍烟、鸣声壮急之美。全文文笔潇洒俊爽,平叙中有突兀,轻淡里着色彩。终篇以明月如故人作结,情趣盎然。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作者在秋冬两季游大龙湫的见闻。

  第一部分写其初游时的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具体描写沿路的见闻。其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的写法相似。只是苏文是实写,而此处则是虚写,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为奇异纷披的山石传神写照,描写颇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而且动静相间:“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动静相间,所表现出的意象更为纷繁多姿。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的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摹。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瀑布的夭矫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声般的震耳声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极言瀑布落深潭时轰鸣声音之大。瀑布凌空飞下,激起横射的山风,水沫随风飘洒,犹如暴雨骤至。这是瀑布将落未落时的雄伟气象。

  接着写瀑布入潭,用一“捣”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瀑布的雄劲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之精。瀑布捣入深潭,轰鸣声犹如万人奋击鼙鼓那样惊天动地。先写瀑布,继写水声,仍是从视听两方面落笔。水声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强调:先是“闻大声转出谷中”;继而亲临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万人鼓”那样雄壮;最后又以“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来进行反衬和渲染,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大龙湫飞瀑的磅礴气势。

  以上所写,是作者追记初游龙湫时的见闻,描绘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见到的大龙湫奇景,下面则转而描写旱季的大龙湫。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瀑布不再是那种夭矫凌空、声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谖,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虽然不复能看见雄奇之景,却别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连忘返。这一段,侧重描写大龙湫四周的景物,与上一段突出描写瀑布本身不同。这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画面,以展示大龙湫旱季的美丽。

  围绕着瀑布,他从动静两方面来写景:潭上清石与水气相映,红如丹砂;山石之间树木葱茏,碧绿细润,如翠羽凫毛。红绿两色,交相映衬,使这些静态的景物,更为生色。又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鱼的闲暇逍遥点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时也写出了潭水的清莹透澈。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通过动静两组画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龙湫清雅如画的美。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这是诗的意境,诗意盎然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一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全面地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者互补,将大龙湫的奇伟变幻尽收笔下;二美合璧,将大龙湫的奇丽景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法:上一段写大龙湫的雄奇喧腾,展现出的是壮美的画面;下一段写大龙湫的明丽幽静,展现出的是优美的画面。雨季出游,着重写沿途的见闻及瀑布的磅礴气势;旱季重来,着重写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写是线状的,下一段描写是点状的。上一段详写的,下一段则一带而过;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则工笔细描。犹如秋冬两季大龙湫景色的不同一样,文章的上下两段也迥异其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文笔的腾挪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911—1912页

lóngqiū

xiàoguāng yuándài 

    nián qiūyuè chángcónglǎoxiānshēngláiguānlóngqiū  shì fēng西běi shǐjiànchū qiūshuǐfāng wèidào wénshēngzhuǎnchūzhōng cóngzhěxīndiào wàngjiàn西běishí zuòrénshì yòuyíng xíngguòèrbǎi nǎijiàngēngzuòliǎng gèngjìnbǎishù yòushùpíngfēng érdiānhānxiā yóuxièliǎngáo shídòngyáo xíngzhě zhuǎnyuánnánshānzhǐshāoběi huíshìshùguī yòuzhéérdōngyān yǎngjiànshuǐcóngtiānshàngduò guàzhuó huòpánhuánjiǔxià bèngluòzhèntíng dōngyánzhǐyǒunuònuóān xiāngliù shānfēnghéngshè shuǐfēizhuórén zǒuān bèng yóubàozhì shuǐxiàdǎotán hōngránwànrén rénxiāngchí dànjiànzhāngkǒu wénzuòshēng xiāngxiào xiānshēngyuē  zhuàngzāi xíngtiānxià wèijiàn  

    shìhòu suìhuòzhì zhì chángjiǔyuè shíyuèjiēshuǐsuō néngxiàngsuǒjiàn jīnniándōngyòuhàn dàoānwàishígāngshàng jiànwényǒushuǐshēng nǎiyuánshígāngxià chūluànshíjiān shǐjiànchuí cāngyān zhàxiǎozhà míngjiànzhuàng shuǐluòtánshàngshí shíbèishè fǎnhóngdānshā shíjiānqiūháo chǎn fǎnhuácuìmáo tánzhōngyǒubānèrshítóu wénzhuǎnshíshēng yángyángyuǎn xiánxiáhuíhuǎn shìshìrán jiātóngfāngzhìpíngshípáng yǎngjiēshuǐ shuǐxiàngrén yòuzhuàngbèi píng nǎijiětuōmàozhuóshíshàng xiāngchíèqiān zhēngzhī yīnxiào 西nánshíshàng huángyuánshùshí wénshēngjiējīngrǎo wǎnduānyǎnqiānliánxià kuīrénér zòngguānjiǔzhī xíngchūruì鹿yuànqián  jīnwéiruì鹿  cānglín qiánxíng rén jiànmíngyuè wǎnwǎnrén 

    lǎoxiānshēngwèinánshāngōng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纪渻(shěng)¹为王²养斗鸡。
译文:纪渻子为国王养斗鸡。
注释:¹纪渻子:纪姓,渻子名。²王:指齐王。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十天后(国王)问道:“鸡(训练)完了吗?”(纪渻子答)道:“没有,(它)还没本事却骄傲而自负。”已乎:练成了吗?虚: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色厉内荏的样子。恃气:凭意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¹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²矣,异鸡³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差不多了。即使有鸡叫,(它)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注释:¹无变:没有变化。²德全:德行完备。³异鸡:其他的鸡。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杏花含露团香雪¹,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²,觉来闻晓莺(yīng)
译文: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¹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²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玉钩¹(qiān)²翠幕,妆浅旧眉薄³。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bìn)
译文: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注释:¹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²搴:揭起。³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⁴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⁵轻:即薄。

  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证以杨万里诗“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多退之诗”,确是如此。

  次句写主人公的梦中情节。“绿杨陌”是绿杨夹立两旁的大道,这是梦中的离别之地。“多”字极妙,因别事萦心,故频见梦中,着一“多”字,以见伊人梦魂之颠倒零乱。

  “杏花”两句亦似梦境,而吾友仍不谓然,举“含露”为证,其言殊谛。夫入梦固在中夜,而其梦境何妨白日哉!然在前章则曰:“雁飞残月天。”此章则曰:“含露团香雪。”均取残更清多之景,又何说耶?故首两句只是从远处泛写,与前谓“江上”两句忽然宕开同,其关合本题,均在有意无意之间,若以为上文或下文有一“梦”字,即谓指此而言,未免黑漆了断纹琴也。以作者其他《菩萨蛮》观之,历历可证。除上所举“翠翘”“宝函”两则外,又如“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殆较此尤奇特也。更有一首,其上片与此相似,全引如下:“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一样的讲起梦来,既可以说牡丹,为什么不可以说杏花?既可以说院中杨柳,为什么不可以说陌上杨柳呢?吾友更曰:“飞卿《菩萨蛮》中只‘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是记梦境。”

  “灯在”二句写梦初醒时的感觉。帘内残灯尚明,帘外残月朦胧,而又闻多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灯在”,灯尚在也;“月胧明”,残月也;此是在下半夜偶然醒来,忽又朦胧睡去的光景。“觉来闻多莺”,方是真醒了。此两句连读,即误。 “觉来”句既点明“绿杨”句为梦境,又与首句相映,增浓春的美感。这句收束上阕,启开下阕,上阕前三句所写皆为觉前之事,下半则为觉后起来的活动情态。

  “玉钩”二句写主人公晨起后的活动情态,与上阕末二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玉钩”句晨起之象。“妆浅”句宿妆之象,即另一首所谓“卧时留薄妆”也。从“月胧明”看,主人公被多莺惊醒时天还未大明,而“褰翠幕”当在既明之后,这其间当是醒后萦思梦境,长久饮卧床榻而慵于起一身之故。“褰翠幕”即挂起翠色窗幕。“妆浅”意谓淡淡梳妆。“旧眉薄”意谓旧来画的眉已经黛色淡薄了,表明未重新画眉,活现出主人公的慵惰心情。这种情态的表现,正是由上阕描写梦别醒来的心情滋生的。

  “春梦”句是对上句情态表现的申释,更点明“绿杨”句所写之为梦境。“关情”意谓梦中之事牵系情怀,中间连一“正”字,可想见弄妆时的凝思之状。末句突出人物形象。“蝉鬓”形容女子鬓发梳得匀薄如蝉翼。对镜妆梳,关情断梦,“轻”字无理得妙。《古今注》载:魏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日蝉鬓”。蝉鬓已极薄,而更日“轻”,用以形容鬓发之枯槁,即以见其人之面容憔悴。发槁容悴,绝非一夕梦思而致,当为已忍受长期相思折磨的征验,春梦离别,不过是这种生活中的一折而已。对镜而觉蝉鬓轻。正当春梦关情之际,其中心当如何难堪,然并未明言,只从人的观感略点一句,则其中蕴蓄人情,极为微婉易感。

  这首词和作者同调其他诸作一样,通体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从所勾点的事物中想象到丰富的境象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初读稍苦难入,既入则觉包蕴层深,体味无尽,这就是温词的“深美闳约”所在。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隔花人远天涯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5-46

mán··xìnghuāhántuánxiāngxuě--wēntíngyún

xìnghuāhántuánxiāngxuě绿yángshàngduōbiédēngzàiyuèlóngmíngjuéláiwénxiǎoyīng

gōuqiāncuìzhuāngqiǎnjiùméibáochūnmèngzhèngguānqíngjìngzhōngchánbì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