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菲菲,柳依依,留春不住送春归。春归何处堪图画,春尽江南日暮时。
花菲菲,柳依依,留春不住送春归。春归何处堪图画,春尽江南日暮时。
黄鹂啼多芳草远,青梅子重杨花飞。人生三万六千日,与君复有明年期。
黄鹂啼多芳草远,青梅子重杨花飞。人生三万六千日,与君复有明年期。

sòngchūn--tián

huāfēifēiliǔliúchūnzhùsòngchūnguīchūnguīchùkānhuàchūnjǐnjiāngnánshí

huángduōfāngcǎoyuǎnqīngméizizhòngyánghuāfēirénshēngsānwànliùqiānjūnyǒumíngnián

田锡

田锡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满目芊(qiān)¹野渡(dù)头,不知若个²解忘忧?
译文:那绿茸茸的野草布满了野外渡头,也不知哪棵草真能让人忘记忧愁?
注释:¹芊芊:也作“千千”、“仟仟”、“阡阡”。形容草木茂盛、葱绿的样子。²若个:哪个。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细随绿水侵离馆¹,远带斜忘过别洲²
译文:芳草沿着细流一直铺到豪门别墅,它追随着落日延展到遥远的沙洲。
注释:¹离馆:即别馆、别墅。这里指西晋石崇官荆州刺史时,以劫掠客商致巨富所建的豪宅。²别洲:荒远沙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金谷园¹中荒映月,石头城²下碧连秋。
译文:金谷园中一片荒芜对着凄凉月色;石头城下孤清冷漠接待萧瑟深秋。
注释:¹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²石头城:即金陵(今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设都城于此。金粉膏泽,豪华相继。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行人怅望王孙¹去,买断²金钗(chāi)十二³愁。
译文:过往行人依稀记得石崇身亡势败,招致坠楼香殒金钗折毁抱恨悠悠。
注释:¹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这里指石崇。²买断:招致来的意思。³金钗十二:指美女,此处指石崇爱妾绿珠,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赵王司马伦派孙秀杀石崇,欲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古乐府》有“头上金钗十二行”之句,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古人发高,故能插金钗六双。

  此诗首联、颔联、颈联围绕着草来写,写远近之草、虚实之草、今昔之草;尾联直触人事,说明富贵只是一时,就像昙花一现,争逐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借草来抒情对比而显意,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诗借草抒情,采用虚实、远近、今昔对比特色描写,意蕴婉曲,意新语工,使诗歌显得别具一格。

  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满目芊芊野渡头”起句铺之以实景:满眼都是茸茸碧草。开篇即触题,既精警峭拔,又平顺自然。野渡头,是野草蔓生之处,也是诗人立足之地。这渡头,为下文“绿水”、“别洲”的叙写立了基、开了源。继野草实景之后,诗人没有纵笔铺叙草的滋生和繁茂,或就此直接发一通议论,而是缘此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若个解忘忧?”句意为不知道那个懂得忘忧。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这个草能使人懂得忘忧。古代有萓草可以忘忧的说法,《诗・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萓)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优。”这里沿用其意。诗的开头统领全篇,为下文叙写开拓了境地。

  颌联从离馆草写到别洲草。近处看,芊芊绿草随着碧水流进繁华的别墅;远处看,茫茫青草带动夕阳的光辉越过荒远之洲。视线慢慢移动,由近及远,将草不分贵贱的四处蔓延的景象表现出来。上句“侵”字用得极妙,使草成为主动者,其野与离馆的豪华形成对照。下句的“带”“过”也很生动。这两句说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能达荒远之洲。

  颈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这两句写的是秋草。衰草凄迷,反村了荣华已逝。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晋书・石崇传》)。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月是当年月,园非昔日园,离馆的豪华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陈迹,只有草还在那里一岁一枯荣。石头城,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这一联由金谷园写到石头城,以今日之败象暗衬往日的盛况,仍然以草为行文线索,可是概入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而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这两句以草的枯凋衬托豪富的衰败,同时隐含着草枯还可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意蕴丰足,委婉曲折。

  尾联从送王孙愁写到金钗愁。诗的前面部分都围绕着草来写,至此始直触人事。此联意为行人想着石崇离去。 绿珠为石崇堕楼而死。诗的结尾点明石崇人亡财空,说明富贵一时,昙花一现,终不如草还能春风吹又生。诗到收煞处才回应发端时提出的“不知若个解忘忧”的问题,争逐于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294-295页
2、 亚民、志林主编.中国诗词曲赋名句鉴赏大辞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07月:第484页

yǒngcǎo--zhī

mǎnqiānqiāntóuzhīruòjiěwàngyōu

suí绿shuǐqīnguǎnyuǎndàixiéyángguòbiézhōu

jīnyuánzhōnghuāngyìngyuèshítóuchéngxiàliánqiū

xíngrénchàngwàngwángsūnmǎiduànjīnchāishíèrchóu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桃花帘外东风软¹,桃花帘内晨妆懒(lǎn)²
译文:帘外桃花绽开春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情绪慵懒无心梳妆。
注释:¹桃花帘外东风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²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¹不远。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和桃花相隔不远。
注释:¹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揭帘栊(lóng)¹,花欲窥(kuī)²人帘不卷。
译文:春风像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注释:¹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²窥:观看。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桃花帘外开仍旧¹,帘中人比桃花瘦²
译文: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注释:¹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²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花解¹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²风吹透。
译文: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注释:¹解:懂得,知道。²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¹
译文: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注释:¹伤情:即忧思之感。伤:悲伤。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闲苔院落¹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译文: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注释:¹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¹²傍桃花立。
译文: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注释:¹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²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桃叶乱纷纷¹,花绽²新红叶凝碧。
译文: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注释:¹纷纷:杂乱貌。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雾裹(guǒ)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¹红模糊。
译文:桃花盛开时桃树好像被烟雾笼罩,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注释:¹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花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天机¹烧破鸳鸯锦²,春酣(hān)³欲醒移珊枕
译文: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注释:¹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²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³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⁴珊枕:珊瑚枕,即珊瑚做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金盆¹进水来,香泉影蘸(zhàn)²胭脂³冷!
译文: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注释:¹金盆:铜盆。²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³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¹
译文: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花的颜色像愁人的血泪。
注释:¹人之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译文: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憔悴¹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译文: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注释:¹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声杜宇¹春归尽,寂寞²帘栊(lóng)空月痕!
译文: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注释:¹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日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 “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字之魂。”²寂寞:寂静。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

  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读者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黛玉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

  《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它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黛玉的个性。黛玉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 红楼梦诗词鉴赏[M]. 1999.第265页-268页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阳羡(xiàn)¹姑苏²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译文: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叶淳老:叶温叟,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¹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²姑苏:苏州的别称。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我作洞前(xiāo)¹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²
译文: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注释:¹洞前:洞前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²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苏轼与叶温叟为同年进士。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叶温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叶温叟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西湖知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1070-1072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南使¹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译文: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注释:¹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译文:然而邺城一仗那成群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闻说真龙连¹,仍残老骕(sù)(shuāng)²
译文: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驌驦。
注释:¹龙连: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²驌驦:骏马名。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译文: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 ·

 tángdài 

nánshǐ使tiān yóuláiwànqiáng 
yúnliánzhèn qiūcǎobiànshāncháng 
wénshuōzhēnlóngzhǒng réngcánlǎoshuāng 
āimíngzhāndǒu jiǒngxiàngcāngcāng 
风飐,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
风飐(zhǎn)¹,波敛²,团荷³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ǒu)花红照脸。
注释:¹风飐:风吹的意思。²波敛:波起皱纹。敛:收,引申为起皱折、起波纹。³团荷:圆形荷叶。⁴珠倾露点:露水如珠,倾滴于荷叶上。⁵木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⁶任吴娃越艳:指吴越一带的美丽姑娘。
大堤狂杀襄阳客,烟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鶒飞。
大堤¹狂杀²襄阳客,烟波隔,渺(miǎo)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xī)(chì)³飞。
注释:¹大堤:曲名。原指襄阳沿江大堤。²狂杀:狂极,感情难以节制。³鸂鶒:水鸟之一种,又称溪鹉,形如鸳鸯,头有缨,尾羽上翘如船舵,俗名紫鸳鸯。

  这首词写游览所见所感。

  上片写游湖时所见:风微微地吹,波轻轻地荡,圆荷上的露点如珍珠闪闪,绘出了初秋明丽的背景,“何处”二句,写出在画面中的人物,“吴娃越艳”,都是漂亮活泼的南国少女,“藕花红照脸”,这一句简洁俊秀,表现了姑娘们的青春的美丽。

  下片写游客的心情,借用了乐府中《大堤曲》赞美少女的内容,来表示游客对吴娃越艳的倾慕。“烟波隔”,是说姑娘们渐渐远去。“渺渺湖光白”,他还留连不舍,目送舟行,直至再也看不见人影儿,只剩下湖光渺渺。“身已归,心不归”,出语直率,情真意切。结尾二句,景中有情,有温庭筠“斜晖脉脉水悠悠”之意。全词情意真挚,笔墨清丽明快,非凑数之作可比。

chuán··fēngzhǎn--sūnguāngxiàn

fēngzhǎnliǎntuánshǎnshǎnzhūqīngdiǎnlánzhōushàngchùyuèyànǒuhuāhóngzhàoliǎn

kuángshāxiāngyángyānmiǎomiǎoguāngbáishēnguīxīnguīxiéhuīyuǎntīngchì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