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蝶飞飞春事忙,暖风池馆百花香。
连花折得青梅子,怕触心酸不敢赏。
蜂蝶飞飞春事忙,暖风池馆百花香。
连花折得青梅子,怕触心酸不敢赏。
周端臣

周端臣

周端臣,宋词人。字彦良,号葵窗。建业(今南京)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寓临安。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其曾经“御前应制”。后出仕,未十年而卒(释斯植《采芝集·挽周彦良》“白首功成未年”)。其词作今存九首,内容多为伤春、怨别,其中有四首“西湖”词。亦能诗,《诗家鼎脔》及《宋诗纪事》收其诗九首。有《葵窗词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三辑有其诗一卷。  周端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 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记》
齐威王之时喜隐¹,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²。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jiàn)。淳于髡(kūn)³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fēi)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记》
译文: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饮酒,沉溺其中,不理朝政,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引得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威王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齐威王:“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人,诛杀了一人,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从此齐国的声威盛行了三十六年。
注释:¹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²卿大夫:周代国王及诸侯的高级臣属。卿的地位高于大夫,常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³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是复姓。⁴说:劝说,说服。⁵蜚:通“飞”。“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的隐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时伍举就曾用过。⁶令长:战国秦汉时县的行政长官名称。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⁷奋兵:举兵。⁸振:同“震”。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浪涌孤亭¹起,是当年、蓬莱²顶上,海风飘坠。帝³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huī)、掷(zhì)向虚空里。但留得,绛(jiàng)住。
译文:垂虹亭浪潮涌起,想当年蓬莱山顶上海风直吹,摇摇欲坠。天帝派遣江神守护,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并能喷烟吐雨,好不威风气派。昨晚巨鲸翻动了地轴,把飞檐抛到天空,只把垂虹桥留了下来,只留下一座横跨的垂虹。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吴江:即吴淞江。¹孤亭:即垂虹亭。²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³帝:天帝。⁴八柱骄龙缠尾:指亭中八根柱子上雕饰蛟龙缠绕。⁵斗:争着。⁶坤轴:地轴、地心。⁷雕翚:指亭上雕饰的飞檐。翚,雉鸟名。⁸绛虹:赤色的彩虹,此处特指虹桥。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五湖¹有客²(piān)舟舣(yǐ)³,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jīng)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lù)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jí),浩歌去。
译文:太湖中有客舟靠岸,群仙若真的到此,宏大的队伍如何在此驻足。我焦急地手拍栏杆,想派善飞的白鹭前去送信,制止群仙前来,然而白鹭也因昨夜的重大变故远遁沙渚。眼见星月满天,宇宙茫茫,什么地方是安全的避难所?暂且摇动双橹,高吟浩歌,四海流浪吧。
注释:¹五湖:指太湖。²客:作者自指。³舣:船靠岸。⁴翠旌:皇帝的仪仗、此处指群仙。⁵奈:奈何,无奈。⁶沙渚:江中沙洲。⁷浩歌:放声高歌。

  词上片“浪涌孤亭起”,就起得突兀奇谲,显出了垂虹亭的气势。翻滚江涛,孤亭屹立,巨浪腾空涌起。这样有气势的建筑,在词人眼里,“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蓬莱山是海上三神山之一,当年秦皇、汉武都曾派臣前往寻访仙人,可惜都未能找到,但却有亭子飘落到了人间。可见重虹亭来历非同寻常。仙山上飘来的亭子,还有谁能来上持它。“帝遣江神长守上,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并能喷烟吐雨,显示出亭子外观极为壮丽。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但来自仙山神力的亭子也遭劫难,昨夜巨鲸翻动了地轴,把飞檐抛到天空,只把垂虹桥留了下来。这个巨鲸实指人间的巨怪,这里是指蒙元贵族。元兵于德祐元年(1275年)攻宋,平江府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迎降于常州,元丞相伯颜进入平江府。垂虹桥是必经之路。说重虹亭毁于此时,也非无根之果也不至纯属垂虹亭的被毁,象征着国家灭亡。

  下片“五湖有客扁舟舣”,转写词人吴江之行。从太湖里驾着小舟停靠在垂虹桥边,目睹亭子残破,作者都积于心中多时的愤懑,便喷发出来。“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垂虹亭本来是蓬莱山上群仙的聚会之所,但飘坠到这里,仙人们如果重来,目睹亭子被毁,恐怕他们无法留驻。借群仙的难驻,表明了山河改易使神仙也不再留恋人间。这里安排得匠心独具,不直抒感慨,比直接抒发感慨要委婉得多,深刻得多。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词人想借白鹭为群仙报信,但白鹭也被惊飞。此处思维之奇,亦难以片言卒说。把沙洲飞鹭等拉进了神奇境界。“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词写至此,真情流露出来。“万重乌云遮蔽”,四海茫茫,何处是容身之地。词人的亡国之痛,从这两句里集中地表现出来。词人在入元之后,始终不肯出仕,终老竹山。是其一贯思想使然。词中在易代之后,俯仰身世,无所寄寓,与古代诗人契合。结语“鼓双楫,浩歌去”,展现了词人遗世独立的风貌,读来让人意犹未尽。

  这首词语言凝炼,意境奇幻,是一首极具特色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姚宇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63.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匆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暮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匆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暮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译文:身倚栏杆,看碧绿的山色转为丹红,在悠然之间就褪却了香袍的脂粉而成熟起来。上林苑选美一样选上的,忙匆匆的又换掉了由紫云润色的衣裳。枉费了多少个春天啊,从早到晚的又是薰又是染,花儿都为此凋零了。可笑那些庸常的桃花李花,尽管乱涂乱抹地打扮自己,最后还是留下无限的凄凉。
拟倩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拟倩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译文:且与那些流莺说去吧,切记世间的荣华与富贵,最容易消散而难以保全完整。人世间的得意,就像那自然界的花儿,尽管也有千红百紫的时候,可是转眼之间就到了尽头。白头老人的时候回想平生,是年轻时的少年意气耽误了自己,官场冷酷与无情。如果风流的禀性还没有磨灭,那么就尽情地欢娱在酒中吧,要问人生的意义,那就去看那一年又一年的花枝吧。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范南伯家文官花的。文官花,又名锦带花、海仙花。

  词的上片主要写文官花的颜色多变及其原因。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说:“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倚栏”二句反用其意,言凭倚画栏观赏文官花,初看碧绿,转眼变为朱红色,而白色花苞也不经意地褪了色。两句之中,写出了该花由粉(白)变碧(绿)再变为朱(红)的变化,且造语自然,可谓健笔。“上林”三句写其由红变紫。上林,这里指翰林院。“紫云衣润”,言其变为紫色。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白、绿、红三色,意象很密;而“上林”三句则用三句词写了一种紫色,而意象极疏,一疏一密,相得益彰,可知此词深得疏密相间之旨。“几许”三句另辟一境,探寻其颜色多变的原因。“春风”,一语双关,既指春风,又可指人。言文官花之所以粉、碧、绯(红)、紫见于一日之间,变态尤异于腰金紫,是春风“朝薰暮染”的结果,也是种花者精心培育的结果,这种解释虽然还没揭示出此花“变态”的真正原因,但在当时的科学还欠发达的条件下,也许只能如此解释。《全芳备祖》卷二十七引王元之《海仙花赋序》说:“予视其花”,未开如海棠,既开如文瓜,而繁丽袅弱过之。”又说“好事者作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予视此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为号”,因名海仙花。故“笑旧家”三句,指出桃李虽“东涂西抹”,强作艳丽,也不及文官花“繁丽袅弱”之风韵,为其在花谱中争得一席之地。

  词的下片写对文官花的告诫和对范南伯的同情。其中前五句写告诫之意。“拟倩”二句言花之荣华“易消难整”,而借流莺之口“说与”,用笔极婉。朱熹《春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人间”三句则反用朱诗,言万紫千红虽然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犹如“人间得意”之事,然而“转头春尽”,“人间得意”也将随着“春尽”而消失。这既是对文官花的忠告,又巧妙地引出了对范南伯“官冷”的惋惜之意。“白发”六句向范南伯致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范南伯曾赋诗谓:“伊人固可笑,历落复奇嶔。略无资身策,而有忧世心”,可知南伯确为儒者。刘宰《范大夫行述》说:“公治官犹家,抚民若子,人思之至今”,仅做了两任县令,便不得不弃官家居,故作者以“儒冠曾误,平生官冷”惜之。据刘宰说:“公岁晚居贫而好客,客至辄饬家人趣治具,无则典衣继之,须尽乃白”,仍保持中原豪杰的本色,所以作者在结尾三句中谓其“风流未减”,但“年年醉里,把花枝问”,这虽然表示出他对花的爱恋,但晚景之凄凉,心绪之愁苦,也就可想而知。这几句词语极婉而情极痛,确实感人之至。

shuǐlóngyín··zàixuéshìyuànyǒuzhī--xīn

lánkànchéngzhūděngxiántuìlexiāngpáofěnshànglíngāoxuǎncōngcōngyòuhuànyúnrùnchūnfēngcháoxūnrǎnwèihuāmángsǔnxiàojiùjiātáodōng西yǒuduōshǎoliánghèn

qiànliúyīngshuōrónghuáxiāonánzhěngrénjiānqiānhóngbǎizhuǎntóuchūnjǐnbáiliánjūnguāncéngpíngshēngguānlěngsuànfēngliúwèijiǎnniánniánzuìhuāzhīwèn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众人纷纷何足竞¹,是²非吾喜非吾病³
译文: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注释:¹竞:争、争执。²是:这种事,指上句的“众人纷纷”。³病:担忧。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¹犹圣。
译文: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注释:¹旦:周公旦。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唯圣人能轻重¹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译文: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
注释:¹轻重:看轻看重,指正确评价估量。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¹由吾身。
译文: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注释:¹要之美恶:美恶的关键。要:关键。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¹临朝²武氏者,性非和顺,地³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jì)乎晚节,秽(huì)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bì)。入门见嫉,蛾眉¹⁰不肯让人;掩袖工谗(chán)¹¹,狐媚¹²偏能惑(huò)主。践元后¹³于翚(huī)(dí)¹⁴,陷吾君于聚麀(yōu)¹⁵。加以虺(huǐ)(yì)¹⁶为心,豺狼成性,近狎(xiá)¹⁷邪僻¹⁸,残害忠良¹⁹,杀姊(zǐ)屠兄,弑(shì)君鸩(zhèn)²⁰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kuī)窃神器²¹。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²²;贼之宗盟²³,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²⁴之不作²⁵,朱虚侯²⁶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²⁷之将尽;龙漦(chí)²⁸帝后,识夏庭之遽(jù)²⁹衰。
译文: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像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了;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都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了;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了。
注释:¹伪:指非法的,表示不为正统所承认的意思。²临朝:莅临朝廷掌握政权。³地:指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⁴下陈:古人宾主相馈赠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而,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亦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⁵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这里借以说明武则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宠幸。⁶洎:及,到。⁷晚节:后来。⁸春宫:亦称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人常借指太子。⁹私:宠幸。嬖宠爱。¹⁰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美女。¹¹掩袖工谗:说武则天善于进谗害人。这里借此暗指武则天曾偷偷窒息亲生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使皇后失宠的事(《新唐书·后妃传》)。¹²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¹³元后:正宫皇后。¹⁴翚翟: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¹⁵聚麀: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这句意谓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却当上了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乱伦。¹⁶虺蜴: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为有毒。¹⁷狎:亲近。¹⁸邪僻:指不正派的人。¹⁹忠良:指因反对武后而先后被杀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等大臣。²⁰弑君鸩:谋杀君王毒死母亲。其实史书中并无武后谋杀唐高宗和毒死母亲的记载。弑,臣下杀死君王。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²¹窥窃神器:阴谋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²²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睿宗李旦为帝,但实际上是被幽禁起来(事见《新唐书·后妃传》)。²³宗盟:家属和党羽。²⁴霍子孟:名霍光,西汉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幼主汉昭帝;昭帝死后因无后,故而由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荒嬉无道,霍光又废刘贺,更立宣帝刘病已,是安定西汉王朝的重臣(《汉书·霍光传》)。²⁵作:兴起。²⁶朱虚侯:汉高祖子齐惠王刘肥的次子,名刘章,封为朱虚侯。高祖死后,吕后专政,重用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刘章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合谋,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稳定了西汉王朝(《汉书·高五王传》)。²⁷祚:指皇位,国统。²⁸漦,涎沫。²⁹遽,急速。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zhǒng)¹。奉先帝²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³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tì),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¹⁰举义旗,以清妖孽(niè)。南连百越¹¹,北尽三河¹²,铁骑成群,玉轴(zhóu)¹³相接。海陵¹⁴红粟(sù)¹⁵,仓储之积靡(mǐ)¹⁶穷;江浦¹⁷黄旗¹⁸,匡复之功何远?班声¹⁹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yīn)呜则山岳崩颓,叱(chì)(zhà)²⁰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译文: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英国公的嫡长孙,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以此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以此来图谋功业,有什么不被我们攻克!
注释:¹冢子:嫡长子。李敬业是英国公李勣的长房长孙,故有此语。²先帝:指刚死去的唐高宗。³宋微子:即微子启,他是殷纣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称“宋微子”。这里是李敬业的自喻。⁴良:确实真的。⁵以:缘因。⁶袁君山:东汉时人桓谭(一说是东汉名臣袁安),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汉光武帝时为给事中,因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而被贬为六安县丞,忧郁而死(事见《后汉书·桓谭传》)。⁷社稷:原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国家。⁸宇内:天下。⁹推心:指人心所推重。¹⁰爰:于是。¹¹百越:通“百粤”。古代越族有百种,故称“百越”。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远的东南沿海。¹²三河: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¹³玉轴:战车的美称。¹⁴海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¹⁵红粟:米因久藏而发酵变成红色。¹⁶靡:无,不。¹⁷江浦:长江沿岸。浦,水边的平地。¹⁸黄旗:指王者之旗。¹⁹班声:马嘶鸣声。²⁰喑呜叱吒:“吒”通“咤”,发怒时的喝叫声。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公等¹或家传汉爵(jué)²,或地协周亲³,或膺(yīng)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pó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¹⁰,共立勤王¹¹之勋,无废旧君¹²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¹³,徘徊歧路,坐昧(mèi)¹⁴先几(jī)¹⁵之兆,必贻(yí)¹⁶后至之诛¹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xí)州郡,咸使知闻。
译文:诸位或者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坟上的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该依托谁!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侍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皇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各郡,让大家都知晓。
注释:¹公等:诸位。²家传汉爵:拥有世代传袭的爵位。汉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传下去,所以称“汉爵”。³地协周亲: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亲。协,相配,相合。周亲,至亲。⁴膺:承受。⁵爪牙:喻武将。⁶顾命:君王临死时的遗命。⁷宣室:汉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在此召见并咨问贾谊,后借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之处。⁸一抔之土: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⁹六尺之孤:指继承皇位的新君。¹⁰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¹¹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¹²旧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义近。¹³穷城:指孤立无援的城邑。¹⁴昧:不分明。¹⁵几:迹象。¹⁶贻:遗下,留下。¹⁷后至之诛:意思说迟疑不响应,一定要加以惩治。

  檄是古代用以声讨、征召或晓谕的文告,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之际。刘勰《文心雕龙》论析檄时说:“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声威。”形象地说明檄文的特点在于先声夺人。而要先声夺人,檄文必须“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要有理有据,而且理直气壮。《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先声夺人,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此文属骈体,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

  全文有三个层次。

  檄文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尤其抓住武后先后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室背上乱伦之名,将武后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并揭露武后在后宫中的种种恶行,将之比作祸国的吕后和褒姒。

  次写李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因此义师无敌,声势夺人。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出有名。“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四句用雄健的词采,夸张的形容,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第三层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发出号召。“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先让百官自惭自励,再从正反两面痛陈利害得失。“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则封赏进爵,“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

  此檄是千百年来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手法上先抑后扬,使武后的劣行与徐敬业的正义之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檄的锋芒犀利,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作者一改前人以散文写檄文的习惯,采用骈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骈文句式节奏分明的特点而使其自始至终壮气贯通。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对李唐王朝的忠诚、说功,对义师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气势咄咄逼人,让读者无庸争辩而不得不服从。同时作者还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不愧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参考资料:
1、 仇润喜著. 牍海笔踪 中国古代书信精品48篇解[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03.第134页
2、 张永健等主编. 中外散文辞典[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09.第538-542页

dàijìngchuántiānxiàwén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wěilíncháoshìzhě xìngfēishùn shíhánwēi chōngtàizōngxiàchén cénggēngshì wǎnjié huìluànchūngōng qiányǐnxiānzhī yīnhòufángzhī ménjiàn éméikěnràngrén yǎnxiùgōngchán mèipiānnénghuòzhǔ jiànyuánhòuhuī xiànjūnyōu jiāhuǐwèixīn cháilángchéngxìng jìnxiáxié cánhàizhōngliáng shāxiōng shìjūnzhèn rénshénzhīsuǒtóng tiānzhīsuǒróng yóubāocánghuòxīn kuīqièshén jūnzhīài yōuzhībiégōng zéizhīzōngméng wěizhīzhòngrèn  huòmèngzhīzuò zhūhóuzhīwáng yànzhuóhuángsūn zhīhànzuòzhījiāngjìn lóngchíhòu shíxiàtíngzhīshuāi 

    jìnghuángtángjiùchén gōnghóuzhǒng fèngxiānjūnzhīchéng běncháozhīhòuēn sòngwēizhīxīngbēi liángyǒu yuánjūnshānzhīliú ránzāi shìyòngfènfēngyún zhìānshè yīntiānxiàzhīshīwàng shùnnèizhītuīxīn yuán qīngyāoniè nánliánbǎiyuè běijìnsān tiěchéngqún zhóuxiāngjiē hǎilínghóng cāngchǔzhīqióng jiānghuáng kuāngzhīgōngyuǎn bānshēngdòngérběifēng jiànchōngérnándǒupíng yīnshānyuèbēngtuí chìzhàfēngyúnbiàn zhì cuī gōng gōng 

    gōngděnghuòjiāchuánhànjué huòxiézhōuqīn huòyīngzhòngzhǎo huòshòumìngxuānshì yányóuzàiěr zhōngwàngxīn póuzhīwèigān liùchǐzhītuō tǎngnéngzhuǎnhuòwèi sòngwǎngshì gòngqínwángzhīxūn fèijiùjūnzhīmìng fánzhūjuéshǎng tóngzhǐshān ruòjuànliànqióngchéng páihuái zuòmèixiānzhīzhào hòuzhìzhīzhū qǐngkànjīnzhīzhōng jìngshìshuíjiāzhītiānxià zhōujùn xiánshǐ使zhī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