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中雄酋,两峰拱而立。崭然入云表,烟开翠鬟湿。
一峰中雄酋,两峰拱而立。崭然入云表,烟开翠鬟湿。
佳山如佳士,可望不可及。诗人觑天巧,妙处归眼力。
佳山如佳士,可望不可及。诗人觑天巧,妙处归眼力。
新营称华扁,收此一寸碧。婆娑在其下,缱绻与之习。
新营称华扁,收此一寸碧。婆娑在其下,缱绻与之习。
嗟哉尘土中,膏火日煎急。青层但坐对,皓首未暇识。
嗟哉尘土中,膏火日煎急。青层但坐对,皓首未暇识。
趋舍各有适,枘凿不相入。何当山上头,裴回瞰原隰。
趋舍各有适,枘凿不相入。何当山上头,裴回瞰原隰。

zhàohóuyáoxuān--shìjiǎn

fēngzhōngxióngqiúliǎngfēnggǒngérzhǎnrányúnbiǎoyānkāicuìhuán湿shī

jiāshānjiāshìwàngshīréntiānqiǎomiàochùguīyǎn

xīnyíngchēnghuábiǎnshōucùnsuōzàixiàqiǎnquǎnzhī

jiēzāichénzhōnggāohuǒjiānqīngcéngdànzuòduìhàoshǒuwèixiáshí

shěyǒushìruìzáoxiāngdāngshānshàngtóupéihuíkànyuán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江行几千里,海月¹十五圆。
译文: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注释:¹海月:海上的月亮。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始经瞿(qú)唐峡¹,遂步巫山巅。
译文: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
注释:¹瞿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巫山高不穷,巴国¹尽所历。
译文: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却是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注释:¹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巅(qióng)¹
译文: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像已接近日边。
注释:¹巅石:大岩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飞步¹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译文: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食有丝毫的遮掩。
注释:¹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却顾¹失丹壑(hè)²,仰观临青天。
译文: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注释:¹却顾:回头看。²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译文: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yíng)¹
译文: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注释:¹瀛海:大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周游孤光¹晚,历览幽意多。
译文: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注释:¹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积雪照空谷,悲风¹鸣森柯(kē)
译文:悲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归途行欲曛(xūn),佳趣¹尚未歇。
译文: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注释:¹佳趣:高雅的情趣。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江寒早啼猿,松暝(míng)已吐月¹
译文: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注释:¹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月色何悠悠,清猿¹响啾(jiū)啾。
译文: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注释:¹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¹
译文: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

  此诗“巴东”这一地理概念的具体所指,历来有所争议。一些旧注认为诗题上的“巴东”即是唐代归州的巴东(今湖北巴东),如比较权威的清代学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诗题下解释说:“巴东,即归州也,唐时隶山南东道。”(《李太白全集》中册1021页,中华书局出版)若仅凭字面意义,此说无错。但按照诗意,则不可通。诗题曰“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云云,可知诗人的行进路线是从巴东出发,然后穿过瞿唐峡,接着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东的位置一定在瞿唐峡之前,或者说,瞿唐峡一定在巴东和巫山的中间。然而,归州的巴东却在巫山的下游,若自这里登巫山,则必须溯江而上,但无论如何又无法经过瞿唐峡。如果顺流,那就要先过瞿唐峡,登巫山之后要再行走相当一段水路方可到归州的“巴东”,与诗题大相牴牾。于此可知,“归州巴东”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此诗中的“巴东”是指夔州(今重庆奉节)。《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宝元年(642)更郡名。”据此可知夔州原来是信州的巴东郡,至“天宝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当在开元十三年(725),此时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东郡,所以诗人才有此称。又据《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若把与此有关的地名按长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话,其顺序则是夔州、瞿唐峡、巫山、巴东,况且前三处所距不远,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经过的三个地方。诗人自夔州(时称巴东郡)出发,很快即经过瞿唐峡而到达巫山(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47-48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这样解则全诗疑窦顿开,语意甚明。

  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不穷”是无穷无尽之意,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又可说是诗人所目见。因为诗人视野之内皆是耸山峻岭,都是巫山之境,故谓之“无穷”,所以下句说整个巴国境内都被巫山占据了。当然此句只是形容巫山面积之大,与杜甫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证巴国的辖境。“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

  “却顾”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白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无须详考。“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

  “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从开始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霞外”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2-813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他时¹雨夜²³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译文:旧时每当夜雨绵绵,我总是烦恼着频频移床,因为厌憎添人愁闷的雨声滴在我满是客愁的心上。
注释:¹他时:指旧时、昔日。时,一作“年”。²雨夜:一作“夜雨”,一作“雨后”。³困:指困扰。⁴坐:介词,因,由于。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wù)¹小荷香。
译文:如今一听雨打在南堂的新瓦上,似乎已闻到东坞中池塘里的阵阵荷花香。
注释:¹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此处指坞中池塘。

nántángshǒu ·sān

shì sòngdài 

shíkùnchuáng zuòyànchóushēngdiǎncháng 
tīngnántángxīnxiǎng wéndōngxiǎoxiāng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shī)(jiū)¹在桑,其子七兮。淑人²君子,其仪³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注释:¹鸤鸠: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²淑人:善人。³仪:容颜仪态。⁴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¹丝。其带伊丝,其弁(biàn)²伊骐(qí)³
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注释:¹伊:是。²弁:皮帽。³骐:青黑色的马。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¹。淑人君子,其仪不忒(tè)²。其仪不忒,正³是四国。
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注释:¹棘:酸枣树。²忒:差错。³正: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zhēn)¹。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²不万年?
译文: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注释:¹榛:丛生的树,树丛。²胡:何。

  此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鳲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又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第四章眉评亦云:“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忽而“美”,忽而“刺”,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当然也可备一说。

  诗四章,都以鳲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鳲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鳲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解说得很好:“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釐的。因此《诗集传》谓此句为“愿其寿考之词也”,其实不错,反观方玉润谓此句“含讽刺意”,似乎有点牵强。

shījiū

míng xiānqín 

shījiūzàisāng  shūrénjūn   xīnjié 
shījiūzàisāng záiméi shūrénjūn dài dài biàn 
shījiūzàisāng zài shūrénjūn   zhèngshìguó 
shījiūzàisāng zàizhēn shūrénjūn zhèngshìguórén zhèngshìguórén wànnián 

得邻之茆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得邻之茆(máo)¹地,蕃²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xiāo)³蔬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译文: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注释:¹茆:同“茅”,茅草。²蕃:通“藩”,篱落。³嚣然:闲适的样子。⁴易:交换。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¹,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译文: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
注释:¹隐奥:隐晦深奥。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shū)¹(huò)²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蔬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蔬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蔬顺之,则吾亦无处蔬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译文: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注释:¹菽:豆类的总称。²藿羹:用豆叶做的羹。泛指粗粝的食物。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然蔬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jiān)¹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zhǒng)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译文: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
注释:¹笺疏:笺注。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¹之材,殚(dān)²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wǎng)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译文: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注释:¹魁杰:杰出。²殚:尽;竭尽。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蔬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蔬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译文: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蔬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蔬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蔬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蔬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蔬易知,蔬所任者可谓重也。
译文: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 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译文: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nánxuān

zēnggǒng sòngdài 

    línzhīmáo fānzhī shùzhú guànshūjiān jiémáoxiū xiāoránér shìyǒuchǔlángmiàozhīguì kàngwànshèngzhī yuàn 

    rénzhīxìngtóng shìzhīxiányǐn xìngsuǒzuì zhījiùfán fēisuǒcháng kuàngshǐ使zhīzhēngshì ài huǐzhījiān 

    ránqīnzhīyǎngxiū zhīkūnfànshūhuògēngzhī zhī huòtiánshí huò宿 chángchǔ néngyànránxīn shāoér fánzhīxìngxíngérzhě yǒuwéizhī shìyǒusuǒqín yǒusuǒ shíjiēshòuzhītiānérshùnzhī chǔérfēi xiūshì zhīsuǒhàozhěyuǎn chǔshì 

    ránérliùbǎijiāshǐshìzhī jiānshūzhīshū lùnměifēi gǎnwēituōyuǎn shānchánzhǒng kuāguǐzhīwénzhāng xiàzhìbīngquán  xīngguān gōng shānnóng  fāngyán  lǎosuǒchuán  

    jiēlái xiàgēngqínhànzhìjīn shèngrénxiánzhěkuíjiézhīcái dānsuìyuè bèijīng tuīsuǒcháng fēnbiànwànshìzhīshuō tiānwàn xiǎozhī xiūshēnrén guójiātiānxiàzhìluànànwēicúnwángzhīzhì wǎngzài chǔ dāngsuǒwèizhězhīyǒufēi 

    kuīshèngrénzhǐsuǒchū jiě xiánrénzhìzhěsuǒchēngshìyǐnlèi shǐzhōngzhīgàiguǎng广 yǎngxīnzhōng yuēshǒuérshùzhěxíngzhī guògǎi zhīyǒng érzhìzhīzhǐ zhīsuǒqiúnèizhě 

    shíxíng shǒushēnshānchángérchūzhě fēi shízhǐ ránqiúxíngdàozhě fēi zhī huòàiérzhīzhě guò zhī huòérhuǐzhīzhě guò zāi zhīsuǒrèntiānrénzhě ránzhīsuǒxuézhěsuī érsuǒshǒuzhěwèijiǎn suǒyánsuījìnérzhī érsuǒrènzhěwèizhòng 

    shūzhīnánxuānzhījiān zǎojiàoguānyān jìn nánfēngzēnggǒng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兰亭¹(jiǎn)²入昭陵³,世间遗迹犹龙腾。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注释:¹兰亭:指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写本。²茧纸,为蚕茧做成、晋代习用的一种纸。³昭陵,唐太宗陵墓。⁴世间遗迹:指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如《兰亭集序》拓本。唐太宗曾以兰亭拓本分赐贵族、近臣。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公¹变法²出新意,细筋入骨³如秋鹰。
译文: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注释:¹颜公:颜真卿,唐代大书家。²变法:谓变更书法。颜善正、草书,笔力雄浑沉着,为世所宝,称“颜体”。³细筋入骨:谓颜公书法笔力雄健。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徐家父子¹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léng)²
译文: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注释:¹徐家父子:唐代大书家徐峤之、徐浩父子,浩名尤著。²藏棱:此谓笔势朴劲而不露锋芒。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yì)¹传刻典刑²在,千载笔法留阳冰³
译文: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注释:¹峄山,即邹山,在山东邹城市东南。又名邹峄山、邾峄山。²典刑:即“典型”。刑,通“型”。³阳冰:唐代大书家李阳冰,善小篆,其书专学秦石刻字体。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杜陵¹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译文:杜甫评论书法特别看重瘦硬,这样的观点我不能够听凭。
注释:¹杜陵:杜甫自称“杜陵野老”。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¹飞燕²谁敢憎。
译文:书法无论短长肥瘦各有姿态,玉环肥飞燕瘦能说哪个不美丽绝伦!
注释:¹玉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体态丰腴。²飞燕:汉成帝皇后,体纤瘦。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吴兴太守¹真好古,购买断缺²挥缣(jiān)(zēng)³
译文:湖州太守真是好古博雅,不惜花费金钱求购断石残碑刻文。
注释:¹吴兴太守:吴兴,即湖州。这时孙觉守湖州,所以这样的称呼。²断缺:指断碑残石。³缣缯:丝帛之类,此处借指钱财。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龟趺(fū)¹入座螭(chī)²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³
译文:亭中有龟形碑座,壁上镶嵌着螭龙雕刻,白昼静书斋空,只听拓碑声响登登。
注释:¹龟趺:龟形的碑座。²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以为装饰。³登登:指拓碑的声音。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奇踪散出走吴越¹,胜事传说夸友朋。
译文:你把奇妙的拓片赠给友人走遍吴越,风雅事在朋友间夸奖谈论。
注释:¹“奇踪”句:谓孙觉以拓片遍赠友人。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书来讫(qì)诗要自写,为把栗(lì)¹书溪藤²
译文:写信来求诗要我亲自书写,于是我手执狼毫写在了名纸剡藤。
注释:¹栗尾:笔名,以鼬鼠毛所制成的笔,即所谓“狼毫”。²溪藤:纸名,以剡溪所产古藤制造而成,称剡纸或剡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译文:后来人看待今天正像今人回顾往昔,过眼的百世光景不过是风中之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他年刘郎¹忆贺监²,还道同时须服膺(yīng)
译文:将来人们也会像当年的刘郎怀念贺监,遗憾没和我们坐在同时好表示内心崇敬。
注释:¹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所作两首玄都观诗均自称刘郎。²贺监,唐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也称贺监。服膺,牢记胸中,衷心信服。

  这首诗评价和赞扬了前人的多种碑帖,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称颂孙莘老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写怍方法上,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并在叙述和议论中尽可能运用一些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

  诗的前八句赞扬王羲之、颜真卿、徐家父子、李斯、李阳冰等书法大家的碑帖。据吴兴的史料记载,墨妙亭中收藏的碑目不下几十种。这里只是举比较突出的,也是诗人比较喜欢的几种作例子。一、二句说,王羲之用茧纸书写的《兰亭序》的真本,已为唐太宗殉葬,被埋进昭陵了,但他遗留下来的墨述还是像“龙跳天门”一样,笔力造劲矫健。三、四句说,颜鲁公的书法学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他写出来的字有如秋鹰一样,笔力瘦劲。《书苑菁华》中说:“凡书通则变,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至于颜真卿等,皆得法后自变其体,若执法不变,号为奴书。”颜书不为古法所限,敢于突破唐初的墨守成规,”创新的风格,苏轼对这一点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苏轼早年学二王,晚年学颜真卿。他对王羲之、颜真卿是很佩服的。这两句诗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五、六句赞扬徐浩父子,认为他们的字锋棱藏在笔画中,有很强的力度感。七八句说,李斯的《峄山碑》虽然原碑焚毁了,但还有后人传划刻的,规范还在;他的笔法还破千年以后的李阳冰继承下来。从以上二列举的几种碑帖看,诗人显然认为,中国的书法,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杜陵评书瘦硬”以下四句,诗人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句。诗人不赞同杜甫的这个见解。他说:这个观点不公允,我不能以此为标准去评论别人的书法。高个、矮个,胖的、瘦的,各有各的神态,就像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和苗条瘦弱的赵飞燕一样,各有各的风姿,谁也不敢说她俩哪个长得不漂亮。在这里,诗人明确主张:书法艺术的风格应该多样化,不应强求一律。

  “吴兴太守真好古”以下八句,赞扬孙莘老建造墨妙亭一举。诗人写道:这位吴兴太守是个真正喜欢古人墨迹的人;他把那些残缺不全的碑都买下或摹写证缣缯上。亭中摆放着刻作龟形的碑座,墙上挂着的字迹,像古代传说中的螭一样奇形怪状;空斋中白天都显得非常寂静,只能听到敲打石碑时发出“登登”的响声。这些雄奇的墨迹在江浙一带流传开来,亲朋好友之间都夸奖王莘老做了一件好事。他给我写信要求我作一旨诗,并且要我书写好。为此,我才用粟尾笔把它书写往剡溪纸上。这两句点题。

  最后四句以慨叹作结。诗人引王羲之的话说:“后世之人看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看以前的人一样;人生百岁,如风前之灯,转眼会成为过去。将来人们回忆起我们今天为墨妙亭题诗作书一事,就会像当年刘禹锡登洛中寺北楼回忆秘书监贺知章一样,对他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还说恨不能生长在同一个时代,以便可以当面向他请教。”这些话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3-55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9-190
3、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34-35

sūnshēnlǎoqiúmiàotíngshī

shì sòngdài 

lántíngjiǎnzhǐzhāolíng shìjiānyóulóngténg 
yángōngbiànchūxīn jīnqiūyīng 
jiāxiùjué wàichūzhōngcángléng 
shānchuándiǎnxíngzài qiānzǎiliúyángbīng 
língpíngshūguìshòuyìng lùnwèigōngpíng 
duǎnchángféishòuyǒutài huánfēiyànshuígǎnzēng 
xīngtàishǒuzhēnhào gòumǎiduànquēhuījiānzēng 
guīzuòchīyǐn kōngzhāizhòujìngwéndēngdēng 
zōngsànchūzǒuyuè shèngshìchuánshuōkuāyǒupéng 
shūláishīyàoxiě wèiwěishūténg 
hòuláishìjīnyóushì guòyǎnbǎiniánfēngdēng 
niánliúlángjiān háidàotóngshí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