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表焕丹碧,化出一段奇。乡者未始见,今也其谁为。
林表焕丹碧,化出一段奇。乡者未始见,今也其谁为。
金锡来自闽,萍迹才止兹。跨门怀往昔,视篆恢宏规。
金锡来自闽,萍迹才止兹。跨门怀往昔,视篆恢宏规。
所立志先定,志定山弗移。苦心忘艰勤,伫思常委蛇。
所立志先定,志定山弗移。苦心忘艰勤,伫思常委蛇。
复道行半天,云影低四垂。丛玉坐上天,白花水中坻。
复道行半天,云影低四垂。丛玉坐上天,白花水中坻。
两忘深且高,旁列崇与卑。天人既交际,物我咸熙怡。
两忘深且高,旁列崇与卑。天人既交际,物我咸熙怡。
殿以舍空王,空王颦两眉。长恐屋打头,东拄西防堕。
殿以舍空王,空王颦两眉。长恐屋打头,东拄西防堕。
棱层加峭峙,柱础奠仄攲。彫零古象设,一一皆新之。
棱层加峭峙,柱础奠仄攲。彫零古象设,一一皆新之。
琐屑与灭裂,整顿靡孑遗。凄凉佛前灯,兰膏添满而。
琐屑与灭裂,整顿靡孑遗。凄凉佛前灯,兰膏添满而。
明光号无尽,安知无尽时。咨尔北山密,尔吾无学儿。
明光号无尽,安知无尽时。咨尔北山密,尔吾无学儿。
曷如然此灯,千花开不萎。郁密暝云蔽,浩荡刚风吹。
曷如然此灯,千花开不萎。郁密暝云蔽,浩荡刚风吹。
刚风吹不灭,相配天阳熙。
刚风吹不灭,相配天阳熙。

shànquánxiūzàoshì--shìjiǎn

línbiǎohuàndānhuàchūduànxiāngzhěwèishǐjiànjīnshuíwèi

jīnláimǐnpíngcáizhǐkuàmén怀huáiwǎngshìzhuànhuīhóngguī

suǒzhìxiāndìngzhìdìngshānxīnwàngjiānqínzhùchángwěishé

dàoxíngbàntiānyúnyǐngchuícóngzuòshàngtiānbáihuāshuǐzhōngchí

liǎngwàngshēnqiěgāopánglièchóngbēitiānrénjiāoxián

殿diànshěkōngwángkōngwángpínliǎngméizhǎngkǒngtóudōngzhǔ西fángduò

léngcéngjiāqiàozhìzhùchǔdiàndiāolíngxiàngshèjiēxīnzhī

suǒxièmièlièzhěngdùnjiéliángqiándēnglángāotiānmǎnér

míngguānghàojǐnānzhījǐnshíěrběishāněrxuéér

rándēngqiānhuākāiwēimíngyúnhàodànggāngfēngchuī

gāngfēngchuīmièxiāngpèitiānyáng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江¹上,风动²麻姑³嫁时浪
译文:西江边上,江风吹起了朵朵浪花,和麻姑当年出嫁时的情形一模一样。
注释:¹西江:应指江西盱江,古称汝水,江西省第二大河。发源于抚州广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在南昌滕王阁附近汇入赣江。广昌至南城段称盱江,以下称抚河。据说女神麻姑出生盱江西岸。这里有麻姑山,是其修炼之处。²风动:江风吹动。《全唐诗》卷26_17‘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³麻姑:古时道教女神,自称目睹三次桑海变迁,人们视她为寿星,有“麻姑献寿”之说。⁴嫁时浪:出嫁时的浪涛。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西山¹为水²水为尘³,不是人间离别人
译文:麻姑山的云化成了雨水,水流变为尘土离去。但它们不是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
注释:¹西山:应指盱江西岸的麻姑山。²为水:变为水流。³水为尘:水流变为尘土(离去)。⁴不是:但它们不是。⁵人间离别人:人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离别,离去辞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古离别》是一首乐府诗,前两句是:“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西江指长江。麻姑乃传说中的仙女,江西建昌(今江西奉新县西)人,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相传是麻姑得道处。神话传说她自言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麻姑嫁时”指遥远的古代。全诗的意思是,西江上的风浪,看来和遥远的古代麻姑出嫁时的状况没有什么异样;从麻姑出嫁以来,世界几经沧桑,麻姑却不曾经历人间的那种离别。世人幻想出有婚嫁而无离别的神仙生活,正因为无法避免现实中的离别之苦,才拿空想来作安慰。对生离死别持豁达态度,语言质朴流畅,意境颇佳。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白马非¹马,可乎?”
译文:问:“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
注释:¹非:不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可。”
译文:公孙龙:“可以。”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何¹哉?”
译文:问:“为什么?”
注释:¹何:为何,为什么。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马者,所以命¹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译文:公孙龙:“‘马’这个名称是命名形体的,‘白’这个名称是命名颜色的,而命名‘颜色和形体’的名称,不能等于命名“形体”的名称,所以说“白马”这个名称不等同于‘马’这个名称。”
注释:¹命:命名。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译文:问:“虽然如此,当我们有一匹白马时,不可以说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没有马,那不就是说白马是马吗?既然有白马即为有马,为何用白来称呼的马就不是马?”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¹。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²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³矣。”
译文:公孙龙:“假如要一匹马,那么无论是黄马还是黑马都可以送来;但是如果要白马,则黄马、黑马都不可送来。假使把白马等同于马,那么要白马就等于要所有颜色的马,这都是一样的;如果所要的不管什么颜色都一样,则那些白色的马与其他颜色的马就没有两样。所要的马颜色没有分别,然而要马的时候,送黄马或黑马有的可送,有的不可送,这是什么缘故呢?可以送与不可以送,两者是相反的,这一点十分明显。因此,如果将黄马与黑马看成是一样的,则可以说有马,而不可以说有白马。由此可见,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正确是非常明白的。”
注释:¹致:送给。²相非:相反。³审:明确。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译文:问:“照您的意思看来,马有了颜色就不同于马了。可是世界上没有无颜色的马,那么,能说世界上有颜色的马都不算是马了吗?”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译文:公孙龙:“马本来有颜色,所以有白马。假使马没有颜色,就只有“马”而已 ,怎能称它为白马?但是,规定马是白色的马就与‘马’有区别了。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译文:问:“马,是不受‘白’限定的马;白,是不受‘马’限定的白。把白与马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相与限定,变成一个新的概念来称呼不受限定的概念,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认为白马不是马,是不对的。”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肠断乌骓(zhuī)¹夜啸风,虞(yú)²幽恨对重瞳³
译文:听到乌骓迎着夜风悲鸣令人断肠,恨对双瞳的丈夫有如死别的悲伤。
注释:虞姬:项羽的侍妾。¹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乌啼”,大误。如此则“夜啸风”必解成夜风如啸方通,但这一来,整句全无史实根据了。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²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兮,啊。³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qíng)彭甘受他年醢(hǎi)¹,饮剑²何如³楚帐中?
译文:反复无常的黥彭得到醢刑的下场,他们不如虞姬饮剑那样忠贞坚强。
注释:¹“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甘受:本意为甘愿承受。这里引申为罪有应得。醢: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醢刑。²饮剑: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敷演而成的。³何如:哪里比得上。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诗的前两句概括垓下之战的悲壮历史情景,后两句揭示了反复无常的将军英布和彭越的可耻下场。这首诗表达了对虞姬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寄托了林黛玉自己正直倔强的思想品格。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虞姬与黥布、彭越的对比,加深了对虞姬的赞美之情。

  此诗赞美了虞姬忠贞的高尚品格,并抒发了作者自己同样的理想。林黛玉作《虞姬》,赞美虞姬,寄托了自己正直倔强的思想品格。

  第一句写名骑乌骓迎着夜风悲鸣怎么不令人摧肝断肠。虞姬将死,项羽的坐骑为之悲鸣。乌骓悲鸣为虞姬自刎谊染了悲惨的氛围。第二句写虞姬含恨对着项羽悲伤。此句承接上句,叙述虞姬的悲叹。句中的“恨”字,似有埋怨项羽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没把刘邦杀掉之意。第三句指出,黥布彭越反复无常身败名裂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此句表明了黛玉对黥彭反复无常的鄙视,反衬了黛玉对虞姬的崇敬。第四句,黥彭比不上虞姬在军帐中拔剑自刎那样忠贞坚强在对比中突出、颂扬虞姬的忠贞高尚品德。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虞姬忠贞矢志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反复无常的黥彭。作者颂扬虞姬的用意在于:宁可像虞姬自刎,也不学黥彭叛变自已初衷那样鄙劣。在《葬花辞》中,黛玉曾表示:“质本结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林黛玉赞美虞姬的思想基础。此诗寄托了对封建礼教压迫不屈服的叛逆精神。从《虞姬》可以看出黛玉写《五美吟》并不是什么“胡乱揍几首诗”,而“以寄感慨”是真。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55-257

měiyín··--cáoxuěqín

chángduànzhuīxiàofēngyōuhènduìzhòngtóng

qíngpénggānshòuniánhǎiyǐnjiànchǔzhàngzhōng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树春风千万枝¹,嫩于金色软于丝。
译文: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注释:¹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¹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ā)²
译文: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注释:¹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²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403:914-915

yángliǔzhī

bái tángdài 

shùchūnfēngqiānwànzhī nènjīnruǎn 
yǒngfēng西jiǎohuāngyuán jìnrénshǔāshuí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市朝¹²旧人³,骤骥(jì)感悲泉
译文:朝廷旧人死散令人悲伤,时光匆匆而为日落感叹。
注释:岁暮:指除夕。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¹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²凄:悲。³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⁴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⁵悲泉: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明旦¹非今日,岁暮余何言²
译文:明朝升起已非今日太阳,年岁已暮我又能有何言!
注释:¹旦:早晨。²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素颜¹(liǎn)光润²,白发一³己繁
译文:平日容颜已收旦起光润,并且早已见白发更增添。
注释:¹素颜:谓脸色苍白。²旦光润:收旦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³一:语助词、无义。⁴繁:多。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qiān)¹
译文:秦穆公言谈真可称迂阔,人老怎能说膂力未耗散?
注释:¹“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阔:迂阔。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旅:同“膂(lǚ)”,脊梁骨。旅力,即体力。愆:丧失。《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向夕¹长风²起,寒云没³西山。
译文:傍晚来临刮起阵阵长风,只见层层寒云笼罩西山。
注释:¹向夕:将近傍晚。²长风:犹“强风”。³没:湮没,遮盖。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liè)¹气遂严²,纷纷飞鸟还。
译文:冽冽寒气吹来越来越冷,那飞鸟也已经纷纷回还。
注释:¹冽冽:形容寒冷的样子。一作“厉厉”。²严:重。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民生鲜(xiǎn)¹长在,矧(shěn)²愁苦缠。
译文:人生本来很少能够长寿,何况常常会被愁苦纠缠。
注释:¹鲜:少。矧况且。²伊:语助词,无义。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屡阙(quē)¹清酤(gū)²至,无以乐当年。
译文:屡缺清酒常常无酒可饮,而无从快乐在今时此年。
注释:¹屡阙:经常缺。阙:同“缺”。²清酤:指酒。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穷通¹(mǐ)²(yōu)³虑,憔悴由化迁
译文:穷困显达本来不去考虑,容颜憔悴听任自然变迁。
注释:¹穷通:穷困与通达。²靡:无。³攸:所。⁴憔悴:面色黄瘦。这里指衰老。⁵由化迁:听随大自然的变迁,深怀:深刻的感怀。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抚己¹有深怀,履(lǚ)²增慨然³
译文:时常自问很有深刻感慨,逢到岁终又添一重伤感。
注释:¹抚己:检点自己,回顾自身。²履运:指逢年过节之时。³慨然:感慨、感叹的样子。

  题目中的“岁暮”,点明写作时间,是在年底。结合诗中的“明旦非今日”来看,是说到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这里的“岁暮”解释为除夕。在除夕这一天,写了这首唱和诗给张常侍。这是字面的意思。这首诗涉及到时政方面的问题,“岁暮”二字可能还有其他暗指。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这两句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凄市朝旧人,感骤骥悲泉”。凄是悲戚,为市朝旧人而悲戚。市朝和旧人,这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先说“市朝”。《归园田居》中“一世异朝市”,市朝和朝市,意思相同。市是集市,朝是官场,两字合在一起,泛指人世。亲朋故旧的逝去或离散是让人悲戚的事情。旧人指的是亡故之人,或离或逝。第二句,骤骥感悲泉,这里有典故。骤骥是快马,悲泉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日落的地方。《淮南子》里记载,羲和驾着快马拉着太阳每天由东到西,到达悲泉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让快马停下来。这里说的是,人世代谢、时光流逝,是令人悲伤的事情。而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天了,现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余何言的“余”,不是“我”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剩下的”更合适。想到时光匆匆而过,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心里很感慨。面对如此情境,我还剩下什么呢?我无话可说了。

  这是很激愤的话。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令人悲戚,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是“余何言”,没什么话好说了。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这两句写身体状况。素颜代指人的脸。脸上没有光泽,头上满是白发。第二句中的“一”字放在句中,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从这两句来看,上文所说的“岁暮”,除了指具体的时间之外,应该还有进入暮年、年老的意思。“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这里有典故。《尚书·秦誓》里说,“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这段话的意思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这本书中,有很详细的注疏,综合如下:番的读音,婆,字写作“皤”。 皤,白头貌,头发白了。良是善,良士在这里代指将士。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旅力既愆的“愆”是失掉、丧失。什么已经丧失了?旅力。旅,通“膂”,有个词叫“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将士们头发白了,体力也丧失了,而“我尚有之”。这是秦穆公说的,说他还有的是体力。陶渊明不同意。这两句诗就说,年纪大了,体力怎么可能不衰退呢,秦穆公的言论真是迂腐。阔是迂阔、不切实际。

  上面说的是人已进入暮年,身体衰弱。紧接着转向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大环境,环境也不好。“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大风刮起来了。长风即大风。“向夕”点明时间,是在将要黄昏的时候。这首诗中,有多处字眼都紧扣题目中的“岁暮”。这里的“向夕”,也有这层意思。风起而云涌,西山笼罩在一片寒云之中。西山是什么地方?查各家的注释,都没有对“西山”进行解释。西山不是西边的山,而是有特指。《采薇歌》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陶渊明的“西山”,来自这里。这里是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食的地方。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里说的很明显,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这是借代,用来代指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寒云笼罩。注意这个“寒”。陶渊明说,大风刮过来,四周的云,都是寒冷的。所以紧接着说,“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冽冽用来形容后面的“气”,寒冷的气息。“严”,表示程度,是极其寒冷的。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鸟儿们都纷纷飞回了各自的家了。纷纷表示多而杂乱。这首诗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有很隐晦的意思在里面,那种不好明说的心意,可能真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矧伊,矧是况且的意思,伊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无实义。苦缠,是被困苦所纠缠,即上面提到的年老体衰、岁暮严寒等内外交困。这里的“民生”解释为“人生”,和现在“国计民生”的概念不同。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人生是短暂的,何况还有这些困苦纠缠着。“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清酤指酒。现在经常没有酒喝,再不会像当年那么快乐了。屡阙,说明次数很多,是经常性的。陶渊明隐居后,尤其是到了晚年,是穷且多病。没有酒喝的情况,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很常见。比如《九日闲居》,里面有个序,就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时候,园子里菊花盛开,而此时手边却无酒可饮。这里的“至”,也隐隐有所指。综合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陶渊明退隐之后,有不少人会不时的送酒给他喝。所以说是“当年”。想当年,经常有酒可饮是如此快乐,而如今却没有了。那么这个“至”,或可以解释为,不仅是酒没了,连来往的人也少了。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这里出现了转折。前面讲到,人生这么短暂,而如今是年老体衰、岁暮严寒、无酒可饮等等,是一直在描述困苦的情况;到了这里,说穷困与通达,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由此可知,这里的转折,只是诗意方面的转折,在陶渊明自身,这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是那种任真的、通达的人生观,任其自然,不争不抢。靡攸虑,意思是没有所顾虑的。攸是所,“性命攸关”是说和性命所关系的事情。“憔悴”二字,和上文“素颜敛光润”二句相呼应,强调形势的衰败。化是运化,自然的变化。陶渊明的诗文中,提到“化”或“运”的次数非常多。

  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字面的意思是:抚己是检点自己,回想自己的平生遭际,不免深有感怀。履,作动词讲,意思是踩到、到达。履运指的是在这个岁暮时候。如今又是岁暮,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可见陶渊明心里有不平之意。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