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化钧陶铸,先生独铸颜。不祥麾跃冶,至蕴剖藏山。
元化钧陶铸,先生独铸颜。不祥麾跃冶,至蕴剖藏山。
幌冷云垂地,名脩玉缀班。圜桥俨冠带,鹄立望公还。
幌冷云垂地,名脩玉缀班。圜桥俨冠带,鹄立望公还。

sònglínjiàoyīng--shìjiǎn

yuánhuàjūntáozhùxiānshēngzhùyánxiánghuīyuèzhìyùnpōucángshān

huǎnglěngyúnchuímíngxiūzhuìbānhuánqiáoyǎnguāndàiwànggōnghái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lǔ)何知¹(lǚ)易君。
译文:都城汴京中既有帝王之气又杂有妖孽之气,金人们无知却频繁地改易国君。
注释:¹何知:无知。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译文:至今仍有那些经历过太平生活的北宋遗民,时刻想着北方,对着南来的云彩洒下辛酸的眼泪。

biànjīngshìèrshíshǒu--liúzihuī

chéngwángyāofēnzhījūn

yóuyǒutàipínglǎozàishíshílèixiàngnányún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东风¹不解愁,偷展湘裙²(chà)³。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译文: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轻拂着她的裙衩。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映照出纤细身影。
注释:¹东风:即春风。²湘裙:湖绿色的裙子。³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⁴纱笼: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ruò)¹尽水沉²烟,露滴鸳(yuān)(yāng)³。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译文: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夜里天气变得寒冷,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注释:¹爇:燃烧。²水沉:即水沉香、沉香。³鸳鸯瓦:成双成对的瓦,两两相扣,如同相依的鸳鸯。⁴花骨:花枝。

  这首词的主题为咏愁之曲,词人上片画人,下片写景,无一愁叹之词,却处处渗透着情愁的气息,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同身受。

  词的上片,词人勾勒出一位浅浅女子的哀婉伤春形象。在这里,词人没有直接描绘女子的容貌,而是以清朝贵族女子的平素所穿的湘裙和其纤纤腰身人手,从侧面展现出女子的姿态容貌,说明此女的俊秀与温柔。下句“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则交代了时间是晚上,春夜里女子一人在室,细看女子姿态,背靠着丝纱的灯罩,灯光勾勒出女子的纤腰,孤独一影,动静映衬,此画面静谧优美俨然一副思妇相。让人想入画探视,猜想女子为何人而愁,在这孤独的夜里一个人难诉愁情。上片几笔文字落在女子身上之物,而非景物描写,在于刻画女子形象,给读者以朦胧之女子容颜,清晰之愁情丝绪。此谓画人。

  下片文笔重在写景,描写女子身边环境。景入眼眸的是沉香燃尽的一瞬,香背袅袅升腾,然后弥散在空气中,犹如女子的愁丝飘散,背已断,情不断。此处说明夜已深,女子还在孤独徘徊。鸳鸯瓦自成双。而女子却是形单影只。此处以双反衬单、以喜衬悲的效果油然而生。已是愁情极致,却还有“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冷美景象。下片皆是景物描写,但是词人以花骨比喻女子,立于樱桃花下,静谧而清俗,因愁情而美丽动人。以景喻人,此谓写景。

  整首诗在画面上,冷静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上没有冗长的词句,寥寥数笔勾画出内涵丰富女子,笔法细腻。在环境的衬托与渲染上更是给形象增添了愁绪的内涵,让读者通过环境这一介质直通女子的心里。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58页

shēngcházi··dōngfēngjiěchóu--lánxìng

dōngfēngjiěchóutōuzhǎnxiāngqúnchǎbèishālóngyǐngzhexiānyāohuà

ruòjǐnshuǐchényānyuānyānghuālěngxiāngxiǎoyīngtáoxià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天下郡(jùn)¹²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³
译文: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注释:¹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²向:差不多的意思。³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焉得铸(zhù)甲作农器¹,一寸荒田牛得耕?
译文: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注释:¹农器:农用器具。
牛尽耕,蚕亦成。
牛尽¹耕,蚕亦成。
译文: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注释:¹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不劳烈士¹泪滂(pāng)(tuó)²,男谷女丝³行复歌
译文: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注释:¹烈士:指战士。²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³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⁴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杜甫晚年创作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国外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作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是杜甫的理想主义。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作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诗家¹清景²在新春³,绿柳才黄半未匀⁵。
译文: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
注释:¹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²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³新春:即早春。⁴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⁵匀:均匀,匀称。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若待上林¹花似锦(jǐn)²,出门俱(jù)³是看花人
译文: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花郊游之人。
注释:¹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²锦:五色织成的绸绫。³俱:全,都。⁴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此诗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参考资料:
1、 麦晖.“莫待上林花似锦”——读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决策与信息,1999,1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38-739

chéngdōngzǎochūn

yángyuán tángdài 

shījiāqīngjǐngzàixīnchūn 绿liǔcáihuángbànwèiyún 
ruòdàishànglínhuājǐn chūménshìkànhuārén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中酒似渑,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gāng)中酒似渑(shéng)¹,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²
译文:水面辉映着美丽的晚霞,船头纷扬着细细的芦花。缸中酒有渑水那么多,天边的山色美如画,宽阔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鸥栖息的江沙。如果要问哪里是我家,红树掩映中有柴门的那间屋子就是啦。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此为北曲,属双调。¹酒似渑:酒像渑水那么多。渑水,古河名,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今已淤塞。²那搭:那里,那一带。

  这是一首小令,抒写的是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归时的情景,是作者描写自然风光、表现闲适放逸生活情调的代表作。小令前五句写景,以浓墨重彩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由实及虚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境界恢宏的秋江晚霞图;最后两句是写人,通过作者与友人的对话表现其归隐生活的惬意。全曲语言通俗而不乏文采,笔调轻松而富于情韵。

  首二句“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芦花在秋天开放,这是一个霞光明丽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头”“芦花”三者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这二句字面没有写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远而近,在船头停住,所以说:“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辉辉”“细细”是仔细观察体会的结果,因为细,所以芦花下垂,所以会点着船头,他看得那么细,那么有味,可见其心绪之恬静悠逸。

  次三句“缸中酒似绳,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再由近而远,描绘山水。这三句也没有写人,而又句句写人,——原来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这时间、这心情去欣赏远近景物。“酒似渑”,极言酒之多,还够他慢慢喝的,他就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观赏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头芦花之后,便放目望去,远山隐约可见,在宽阔的江面上有一片栖息水鸥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闲静,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态物化了。远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将其连缀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

  最后二句“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以自问自答作结。这“红树”“柴门”所在的地方,从抒情主人公的视线看,当是在鸥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这样画面才完整,色调浓淡相衬而又和谐,与首二句相应而圆合。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写人物,自道府第,看来他也有点憋不住了,饶有趣味。

  因陈铎作曲,化用前人的较多,故常被论家指斥,或谓其“曲多蹈袭(《曲苑·雨村曲话》),或说他“所为散套,既多抄袭,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斋曲说》),而对他精通声韵协律合乐的制曲艺艺术却是一致公认的。即便批评他“多抄袭”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声韵艺术方面的成就:“字句流丽,可入弦索。《三弄梅花》一阕,颇称作家。”(《四友斋曲说》)顾启元则更为概括地对此作了肯定:“陈铎为指挥,善词曲,又善谑。”(《客座曲话》)这二“善”当然仅是从制曲艺术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点和陈铎的独到之处。陈铎确实是善谑的,如上举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谑味,而在《滑稽余韵》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谓竭尽揶揄调侃之能事。

  总之,尽管陈铎有“蹈袭”之病,而作为讲究声韵必须合律的散曲艺术而言,人以“能手”“乐王”称之,适得其所,而广泛而又生动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间社会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韵》集更属他人所无,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贡献。汪廷讷曰:“曲虽小技乎,摹写人情,藻绘物采,实为有声之画……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独北面陈大声氏。……其韵严,其响和,其节。词秀而易晰,音谐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复擅场,借使骚雅属耳,击节赏音。里人闻之,亦且心醉。”(《刻陈大声全集序》)曹学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纳锦郎》诸稿,而《滑稽余韵》……则又妙极俳谐,令人绝倒。大都流丽清圆,丰藻绵密,事尽而思不乏趣,言浅而情弥刺骨。”(《汪昌朝精订陈大声集序》)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0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