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拓西南重,皇华赋咏优。忍将忧国泪,来作听猿愁。
防拓西南重,皇华赋咏优。忍将忧国泪,来作听猿愁。
瘴扫乌蛮俗,吟残白帝秋。脩名磨不得,三峡自东流。
瘴扫乌蛮俗,吟残白帝秋。脩名磨不得,三峡自东流。

kuízhōuwǎnzhāng--shìjiǎn

fáng西nánzhònghuánghuáyǒngyōurěnjiāngyōuguólèiláizuòtīngyuánchóu

zhàngsǎományíncánbáiqiūxiūmíngsānxiádōngliú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庐山东南五老峰¹,青天削出金芙蓉²
译文: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注释:¹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²芙蓉:莲花。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九江¹秀色可揽(lǎn)²,吾将此地巢(cháo)云松³
译文: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释:¹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²揽结:采集、收取。³巢云松:隐居。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62-163 .

dēngshānlǎofēng

bái tángdài 

shāndōngnánlǎofēng qīngtiānxiáochūjīnróng 
jiǔjiāngxiùlǎnjié jiāngcháoyúnsōng 
陈仲文自号藏一,盖取坡诗中“万人如海一身藏”语。为度夷则商犯无射宫腔制此赠之。
陈仲文¹自号藏一,盖取坡诗中“万人如海一身藏”语。为度夷则商犯无射宫腔制此赠之。
译文:陈仲文,他自取的名号为“藏一”,原来是取自苏轼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所以自度了“夷则商、犯无射”调以赠他。
注释:玉京谣:词牌名,吴文英自度曲。《钦定词谱》仅此一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¹陈仲文:即陈郁,字仲文,号藏一。
蝶梦迷清晓,万里无家,岁晚貂裘敝。载取琴书,长安闲看桃李。烂绣锦、人海花场,任客燕、飘零谁计。春风里。香泥九陌,文梁孤垒。
蝶梦¹迷清晓,万里无家,岁晚貂(diāo)(qiú)敝。载取琴书²,长安³闲看桃李。烂绣锦、人海花场,任客燕、飘零谁计。春风里。香泥九陌,文梁孤垒
译文:他一生漂泊羁旅在外,所穿黑貂裘败毁,黄金百斤用尽,但却像庄周梦蝶一样怡然自得。带琴携书赴京城,却不寻觅仕途,只在京城中闲看人世的繁扰与官场仕途的升沉。人海花场,热闹非凡;他则如春风孤燕,飘流田陌,独栖孤巢。
注释:¹蝶梦:即庄周梦蝶事。²琴书:指琴与书籍。³长安:代指南宋京城。⁴桃李:借桃李盛开喻人世的繁扰与仕途的升沉。⁴客燕:客居的燕子,春来秋去。⁵香泥:杂有落花的泥土。⁶九陌:本指古代长安的九条街道。后泛指都城的大道。⁷文梁:有彩饰的屋梁。⁸孤垒:指燕巢。
微吟怕有诗声翳。镜慵看、但小楼独倚。金屋千娇,从他鸳暖秋被。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微吟怕有诗声翳(yì)¹。镜慵(yōng)²看、但小楼独倚。金屋³千娇,从他鸳暖秋被。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cǐ)。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译文:往往微吟浅唱都要藏着,怕遮盖了他人的诗声。每日都懒得用镜照看自己,只在小楼内独倚栏杆。他人金屋藏娇,无限乐事;他则小楼独倚,淡泊自处。其实他藏身处离人海花场的京城临安太近,却不如远离京城的长江大山之处。
注释:¹翳:遮盖。此字按词谱为下句首。²慵:懒。³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典。“纵”另本为“从”。⁴孤山:指西湖孤山。⁵泚:鲜明貌。⁶翠微:指山峦。

  此词中赠友词,既对对方孤寂飘流的生活深表同情,又对其清高超俗之人格极尽赞美。

  发端一韵,写友人陈郁处境与心境。“万里无家”化用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句,言其羁旅在外,无以中家。“岁晚貂裘敝”化用苏秦游说秦王失意事。《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十上其书而未纳,其所穿黑貂裘败毁,黄金百斤用尽。言陈氏岁末穷困潦倒之状。但词一开章却先道:“蝶梦迷清晓”,化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欣然飞舞,遨游各处;突醒后不知自己就是庄周,疑是庄周化中蝴蝶,又疑是蝴蝶化中庄周。用此典取其栩栩然悠游自得之意,讲陈生虽然羁旅在外,穷困潦倒,然却怡然自得。从而勾出了陈生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

  “载取琴书”一韵,化用王逸《九思·伤时》:“且从容兮自慰,玩琴书兮游戏”意,言陈生带琴携书赴京城颇以适志消忧从容中乐。“取”语助词,无义。“长安”本是寻觅仕途之处,代指临安,词中却道:“闲看桃李”,在京城中闲看人世的繁扰与官场仕途的升沉起伏,一副置身世外之状和盘托出。

  “烂绣锦”一韵,言陈生在京都茫茫人海中以求藏一身。“烂绣锦”形容人海如锦绣灿烂的“花场”,“任客燕”一句,比喻陈生如客居之燕子,任凭它冬去春来漂泊无着。“飘零谁计”四字,反挑出“藏”字。

  “春风里”二韵将燕子在春风里,花海中,雕梁上孤垒燕巢来比喻陈生的孑然一身,扣住词前小序“万人如海一身藏”来。“九陌”本指京城大街,此代指京城。

  过片不变,继写陈生的“藏一”。“微吟怕有诗声翳”二韵,写陈生微吟浅唱怕遮盖了他人的诗声,继续写一“藏”字。“镜慵看”一句,言懒得用镜照看自己,只在小楼内独倚栏杆。此用一“独倚”的形象,“微吟”的声音,“慵看”的心态,勾出陈生的“一身藏”。

  “金屋千娇”一韵,继“人海花场”展开,尘世间有金屋万栋的豪富,千娇百媚的美人,鸳鸯暖秋被的馨。此从对面入手极力渲染“人海花场”之“烂绣锦”,用以反“客燕飘零谁计”反映“一身藏”。

  “蕙怅移”一韵,写陈生藏身之处,乃是临安的孤山(位西湖)。这里虽是烟雨凄迷,没有“绣锦”灿烂,没有“花场”金屋,但可独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有清浅之水,月下之梅影,那也是赏心悦目的了。“清泚”指水的清浅明洁。以“蕙”修饰“怅”喻陈生所居之芳洁,前面著一“移”字,可知其已移住孤山,并非虚写。以“孤山”反衬金屋”。以“蕙帐”反衬“秋被”言其高洁脱俗。

  最后以“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的景语作结,言“烟雨孤山”虽是“一身藏之处,然最终离“人海花场”的京城临安(杭州)太近,不如到远离京城的“翠微流水”(长江大山)藏身中妙。

  此词构思奇妙,结构严谨,丝丝入扣,围绕友人“一身藏”的避世而层层展开。前韵写其羁旅潦倒,但欣然自得;二韵言其以琴、书自愉,在京城闲看尘世纷扰;此两韵从正面入手。三韵言人海锦绣,以对比友人如飘零客燕,四韵用燕在九陌独垒孤巢,喻陈生之“一身藏”既对比又比喻。五韵,正面写其独处微吟之藏身;六韵,从对面入手,渲染京城锦绣灿烂,暗写陈生之“藏”。七韵正面写陈生在孤山对月赏梅之藏身。八韵,言“孤山”近“人海”,劝其不如远去以藏身。

  全词用典频繁而创新意。如“蝶梦”用庄子梦蝶典,取其翩翩然自得之意。“万里无家”用杜甫《登高》典,取其“常作客”意。“貂裘敝”用苏秦说秦王失意典,用穷困潦倒意。“琴书”用王逸《九思·伤时》典,用从容自慰意。“客”用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用飘流意。“金屋千娇”用“金屋藏娇”典,将“金屋”引申中富贵,将“千娇”引申中众多贵族美女。“对影、落梅清泚”化用林逋《山园梅》“疏影横斜水清浅”句,勾出明月下,清溪旁,梅花疏影的意境。总之梦窗之“善于炼字面”(张炎语)是极其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宁波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文集 2010年度 历史与人文 传承·创新·软实力[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0.10.第330-331页

jīngyáo··diémèngqīngxiǎo--wényīng

chénzhòngwénhàocánggàishīzhōngwànrénhǎishēncángwèishāngfànshègōngqiāngzhìzèngzhī

diémèngqīngxiǎowànjiāsuìwǎndiāoqiúzàiqínshūzhǎngānxiánkàntáolànxiùjǐnrénhǎihuāchǎngrènyànpiāolíngshuíchūnfēngxiāngjiǔwénliánglěi

wēiyínyǒushīshēngjìngyōngkàndànxiǎolóujīnqiānjiāocóngyuānnuǎnqiūbèihuìzhàngyānshāndàiduìyǐngluòméiqīngzhōngshìjiāngshàngcuìwēiliúshuǐ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只眼¹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yuàn)²漫雌(cí)³
译文: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注释:¹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²艺苑:艺坛,艺术领域。³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译文: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lùnshīshǒu··sān--zhào

zhǐyǎnpíngzhǔzhāngfēnfēnyuànmànhuáng

ǎirénkàncéngjiàndōushìsuírénshuōduǎnzhǎng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余至湖上,寓辋(wǎng)¹四可楼²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³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lù)。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jù)(rù)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tiào),则湖圆如镜,两高¹⁰、南屏¹¹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jù)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¹²,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¹³
译文: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月十二日,刚下过雨,感到轻微的清凉,环绕着西湖的山峦,都显得空寂青翠,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亮的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 净明澈。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注释:¹辋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墅名。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²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³戒庵:名邵远平,字吕璜,号戒庵,又号戒三。清康熙进士。官光禄少卿,试鸿博,授侍读,至少詹事致仕,因其曾官侍读学士。故称其为“学士”。⁴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⁵奚童:童仆。⁶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宋代隐士林逋放鹤处。元朝至元间,余谦修葺林逋墓,于山下建梅亭,郡人陈子安于其旁筑放鹤亭。⁷林处士:指林逋,安君复,杭州钱塘人,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工书画,善诗。著有《林和靖诗》。⁸沮洳:低湿的地方。⁹望湖亭:在孤山。¹⁰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¹¹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¹²陆宣公祠:在孤山南,祀唐代陆贽。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大历进士,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谥宣,故称宣公。¹³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¹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²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³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yì),妖冶(yě)歌舞亭榭(xiè)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¹⁰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译文:沿着西湖走二里左右,双脚有点疲劳,坐在西泠桥石头栏杆上休息。族兄戒庵指点着告诉我说:“宋朝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现在的葛岭(西湖北边):又听人们说起被称作水竹院的楼现在西泠桥南面,左边倚靠着孤山,右边与苏堤连接,应当就在这个地方。”唉呀! 湖光山色,现在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而当时,权势非常显赫,妖冶的乐伎弦歌艳舞,亭台楼阁豪华艳丽,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已经荡化为凄冷的烟雾了!并且每说起他们的姓名,连小孩子都想要唾骂他。林逋只是一个平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为什么呢?我和戒庵相互感慨了颇久。从孤山一路过来,经过六七个和尚寺庙,没有和尚唱经礼赞的声音,只有在凤林寺听到几声冷落的钟声。在游览孤山的第二天写下这篇记。
注释:¹并:沿着。²泠桥:一名西林,在孤山下,为孤山到北山的必经之地。³贾似道:字师宪,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人。其姊为宋理宗贵妃,是理宗、度宗时祸国害民的权奸。⁴葛岭:在西湖北边。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⁵水竹院:贾似道所筑楼观,植竹千竿。⁶苏堤:宋代苏轼修筑的堤,为西湖十景之一。⁷岚影:山影。⁸赫奕:显赫。⁹亡:同“无”。¹⁰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十年燕(yān)月歌声¹,几点吴霜²(bìn)影。西风吹起鲈(lú)鱼兴³,已在桑榆暮西
译文: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注释: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又名“最高楼”,小令兼用。¹燕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燕,指元京城大都。²霜:喻指白发。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³“西风”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⁴已在:一作“晚节”。⁵桑榆暮西:原指日落西象。此处喻年老。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荣枯¹枕上三更,傀(kuǐ)(lěi)²头四并³。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译文:人生的发达与衰败,官场上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幻化泡影,人世无常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
注释:¹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²傀儡场:演傀儡戏的场所。亦喻指官场。³四并:指良辰、美西、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译文: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道别后,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十年¹旧剑²长吁³,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pǔ),愁听兰舟夜雨。
译文:多年的为官生涯令人感叹,一曲琵琶传递思绪;与友人分别,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注释:¹十年:多年。²旧剑:指文人的游宦生涯。³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⁴暗许:暗中许诺。⁵湓浦:即湓水。

  第一支曲是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人到晚年思归之迫切。首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作者用平淡的语调,省净的笔墨,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看似寻常,却饱含人世沧桑。这里用“燕月歌声”对“吴霜鬓影”,一面是繁华的往事,一面是已然衰老的自己,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感怀,又有对未来人生的担忧和惆怅。此二句已经有了“不如归去”的意思。后两句则将作者想辞官还乡的心意挑明。这两句写的是眼前西,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抒发自己厌官思归的情怀。这支小令是有感而作,抒发情怀,所以寥寥数语,就表现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第二支小令表达对人生无常,好西难久的生命感受,认为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烟云,转头即空。求功博名带来的不是福,而是在种祸。这种感受表明了处于那个特定的压抑、黑暗社会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能自主自己命运的人生困境。同时含有规劝世人不要贪恋功名之意。

  第三支曲是送别之作。开头两句用江边苍茫的西色,衬托与友人离别的凄怆心情。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意,行人远行本来就心情低沉,送行人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离愁,出于关心友人的情绪,所以送行人有意识地“《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欲断肠。这支小曲写得有西有情,表现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这首曲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初春季节,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送行者与友人分别了。一切的“珍重”、“再见”都已经道过了,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这首曲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写法上,特别是在场面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特点。李白选取的场西是友人乘船离去,孤帆远影,碧空无际,长江尽头,天水相连,人们彷佛看到诗人还站在岸边,痴情地望着远方。作者的小令,却选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际,杨柳依依,波光漾漾,离歌送行,话短情长。就感情的表达来看,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李白重在抒发送行者的感受,虽有离别的怅惘,笔调却显得轻快活泼。作者的小令则善于体会行者的心情,特别是“《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两句,对友人的一片深情表现得极为细腻体贴。其实,“断肠”者岂止行人,送行者此时亦柔肠百结,胸中充溢着离别的哀伤。曲词语言浅白,笔调舒缓,情感沉郁,亲切自然。

  最后一支小令是因白居易《琵琶行》而起兴,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一种惆怅之情。“十年书剑长吁”,十年,言其多年,与“十年燕月歌声”之十年相类。“书剑”,代指文人的游宦生涯;“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一曲琵琶暗许”,暗许,暗中许诺,心灵达到默契境界,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琵琶行》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白居易的诗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自省、共鸣,到了元代,故事发展了,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除了遭遇相类的同情,还有心灵震颤的爱情,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就把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敷演成由恋爱到结婚的喜剧。姚燧这里的“暗许”,已是后人从《琵琶行》生发出的意义。然而,姚燧是否在自己的情爱生涯中亦有一段隐恨呢?今天已不得而知了。或许,它只是作者在这里因地而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对古人仕途蹭蹬所作的感慨,亦或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绪。“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这两句很象姚燧自叙,他很可能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与友人分别后,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姚燧拜官江西,史书并未说是贬官,但此时他已为耆旧之人,加之又作外官,常常思归故里,这样,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遇时的烦闷,恰恰契合了他此时的心境。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姚燧的这首小令,是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中的忧闷。回头再看首句:“十年书剑长吁”,即是感叹白居易的经历,似乎又是对自己忙忙碌碌于仕途的感慨了。这支曲写得比较含蓄深折,作者以衬托的手法关合自身,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沉。姚燧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并不多,然而大都舂容闲雅,江河脱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19-221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1
3、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7

zuìgāo ·gǎnhuái怀

yáosuì yuándài 

shíniányānyuèshēng diǎnshuāngbìnyǐng 西fēngchuīxìng zàisāngjǐng 
róngzhěnshàngsāngēng kuǐlěichángtóubìng rénshēnghuànhuàpàoyǐng línwēixǐng 
ànbiānyānliǔcāngcāng jiāngshànghányàngyàng yángguānjiùchàng zhǐkǒngxíngrénduàncháng 
shíniánjiùjiàncháng àn yuèmíngjiāngshàngbiépén chóutīnglá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