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从长也大拼,雪堆断臂仰高寒。
铁牛鞭起熊峰下,一吸黄河彻底乾。
屈节从长也大拼,雪堆断臂仰高寒。
铁牛鞭起熊峰下,一吸黄河彻底乾。
释师体

释师体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悠悠¹²荒路,靡(mí)³我心愁。
译文: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注释:¹悠悠:忧思的样子。²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³靡靡:行路迟缓。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望无烟火¹,但²见林与丘³
译文: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注释:¹烟火:人烟。²但:只。³丘:小山包。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郭¹生榛(zhēn)(jí)²,蹊(xī)³无所由
译文: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注释:¹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²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³蹊径:小路。⁴由:经过。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huán)¹²³广泽,葭(jiā)夹长流。
译文: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注释:¹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²蒲:水生植物,即蒲草。³竟:遍布。⁴广泽:浩渺的水泽。⁵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日夕¹凉风发,翩翩漂吾舟²
译文: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注释:¹夕:日落的时候。²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蝉¹在树鸣,鹳(guàn)(hú)²摩天³游。
译文: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注释:¹寒蝉:秋后的蝉。²鹳鹄:这里泛指大鸟。³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客子¹多悲伤,泪下不可收²
译文: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注释:¹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²收:结束,停止。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朝入谯(qiáo)¹郡界,旷然²消人忧。
译文: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注释:¹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²旷然:豁然开朗。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鸡鸣达¹四境²,黍(shǔ)(jì)³原畴
译文: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注释:¹达:及。²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³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⁴盈:满。⁵原畴:田野。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馆宅¹充廛(chán)²,士女³满庄馗(kuí)
译文: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注释:¹馆宅:房舍。²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³士女:男子和女子。⁴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自非¹圣贤²国,谁能享斯³
译文: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注释:¹自非:假如不是。²圣贤:指曹操。³斯:这。⁴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诗人¹美乐土²,虽客³犹愿留。
译文: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¹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²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³客:指诗人自己。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望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望,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望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望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望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望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望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望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耐寒唯有东篱(lí)菊,金粟(sù)¹初开晓更清。
译文: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¹金粟:黄色的花蕊。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yǒng

bái tángdài 

xīnshuāngzhuóqīng jiāoxīnzhébàiqīng 
nàihánwéiyǒudōng jīnchūkāixiǎogèngqīng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¹之上。庄子曰:“鲦(tiáo)²出游从容³,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注释:¹濠梁:濠水上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²鲦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³从容:悠闲自得。⁴是:这。⁵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⁶全:完全,完备。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⁸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⁹云者:……的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雄辩的机锋。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庄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庄之乐”的论辩。除了开头内容用叙述语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顶真式地将这场论辩深化。且不说论辩双方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仅两人不在论辩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辩语、雄辩的机锋,就令人拍案叫绝,不禁惊叹两人的雄辩之才。

  2.无穷的韵味。惠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庄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庄子则从艺术角度来说,人乐庄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然而,庄子子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庄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庄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子把自己在濠梁之上游玩的快乐,移到到嬉游的庄儿身上,更加衬托出庄子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反倒使人觉得庄子说得好妙趣横生,读后感到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陈鼓应.《庄子浅说》

zhuānghuìyóuháoliángzhīshàng

zhuāngzhōu xiānqín 

zhuānghuìyóuháoliángzhīshàng zhuāngyuē  tiáochūyóucóngróng shìzhī  huìyuē  fēi ānzhīzhī  zhuāngyuē  fēi ānzhīzhīzhī  huìyuē  fēi zhī fēi zhīzhīzhī quán  zhuāngyuē  qǐngxúnběn yuē ānzhī yúnzhě zhīzhīzhīérwèn zhīzhīháoshàng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旅舍残春¹宿雨晴²,恍(huǎng)³心地忆咸京
译文: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注释:¹残春: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春。²宿雨晴:指一夜宿雨,清晨放晴。³恍然:忽然。⁴咸京:指唐都城长安。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忆鱼吹柳絮(xù)¹
译文: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注释:¹柳絮行:指柳絮随风飘飞。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禅伏诗魔¹归净域(yù)²,酒冲³愁阵出奇兵
译文: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注释:¹诗魔:佛家禅理认为作诗是文字“魔障”。²归净域:指归到那洁净的地方。净域,亦称“净土”,佛语,指无浊无垢之地。³酒冲:用酒来冲击。⁴愁阵:愁苦如重重敌阵。⁵出奇兵:借酒浇愁,如同出奇兵破阵一样。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两梁¹免被尘埃污²,拂拭³朝簪(zān)待眼明
译文: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注释:¹两梁:冠名。《唐诗鼓吹》的注释中说汉代“秩千石,冠两梁”。²尘埃污:指沾上尘埃,暗指投敌变节。³拂拭:掸灰擦尘。⁴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⁵待眼明:等待大唐复兴。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提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到为朱全忠排挤,使他落魄异乡。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正由于此,在诗人笔下,即使是摇落的秋天,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这恰恰表现了诗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有这样的心绪必不能写出诗来。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真如同一重重愁阵一样,横亘胸中。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幸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替,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2-213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43-245 .

cánchūnshě--hán

shěcánchūn宿qínghuǎngránxīnxiánjīng

shùtóufēngbàohuāluòchímiànchuīliǔxíng

chánshīguījìngjiǔchōngchóuzhènchūbīng

liǎngliángmiǎnbèichénāishìcháozāndàiyǎnmíng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日暮堂前花蕊(ruǐ)¹,争拈(niān)²小笔上床³描。
译文: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注释:¹花蕊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²拈:用两三个指头捏住。³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成安¹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²
译文: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注释:¹安:安置,摆放。²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那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令能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唐诗园囿中奇香扑鼻的山花野草。这首《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就有这样的特点。此诗头两句是现场目击,后两句是合理想象,既有情趣,又有意趣。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明丽如画。这样的诗,现代人解读毫不费力,且清新可爱,足见其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guānzhèngzhōucuīlángzhōngzhūxiùyàng

lìngnéng tángdài 

tángqiánhuāruǐjiāo zhēngniānxiǎoshàngchuángmiáo 
xiùchéngānxiàngchūnyuán yǐnhuángyīngxiàliǔ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