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藓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诗界千年靡(mǐ)¹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译文:千百年来诗坛在这种柔弱萎靡风气的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现身的精神也消亡了。
注释:¹靡靡:柔弱不振。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集中什九¹从军乐,亘古²男儿一放翁。
译文:唯有陆游的诗集里,绝大多数都是抒写为国从军的渴望和欢乐的,他是自古以来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注释:¹什九:十分之九。²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fàngwēng--liángchāo

shījièqiānniánfēngbīnghúnxiāojǐnguóhúnkōng

zhōngshénjiǔcóngjūngènnánérfàngwēng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不是爱¹花即肯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译文:不是说爱花爱得要死,只因为害怕花谢时人也老了。
注释:¹爱:一作“看”。²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繁枝容易纷纷¹落,嫩蕊(ruǐ)²商量细细开。
译文:花开得太过繁盛就容易杂乱凋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绽放。
注释:¹纷纷:多而杂乱。²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译文: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译文: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译文: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¹古木昏。 
译文: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注释:¹藤罗:即藤萝。

  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

  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一缕炊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发现了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在潇潇细雨中深闭着门户。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悦耳的鸟鸣;在高高的老树林里,藤萝缠绕,一片昏暗。这一句乃化用杜甫《白帝》“古木苍藤日月昏”句。第一首还写到人声,第二首则只有鸟语;第一首还只是向往一种静谧的乡居生活,第二首则进一步追求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虽然两首诗写的都是黄昏烟雨,但后一首显得更为幽寂,更为窈蔼迷蒙。

  孙觌的为人,实在是至不足道。纪昀说:“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两首诗质量较高,颇类王安石晚年绝句,因此不能因人废言。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76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海行信¹风帆,夕宿逗²云岛。
译文: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注释: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¹信:任凭。²逗:停留。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miǎn)¹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译文: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注释:¹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mén)¹寻践苔,辍(chuò)(zhào)²(zì)探讨³
译文: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注释:¹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³恣探讨:尽情赏玩。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息阴憩(qì)桐柏,采秀弄芝草。
译文: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鹤唳(lì)¹清露垂,鸡鸣信潮²早。
译文: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注释:¹唳:鹤鸣声。²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译文: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译文: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¹吾远游意,乐彼长生²道。
译文: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注释:¹纷:盛多的样子。²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日夕望三山¹,云涛空浩浩。
译文: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注释:¹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玉纤屈损春葱,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玉纤¹屈损春葱(cōng)²,远山³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译文:雪白的双手常常弯着,累苦了十指纤纤。两道眉毛淡若远山,低低地压迫眉间。心中早已有说不完的愁烦,猛然听得门外传来卖花的叫唤,顿时停住了绣针,忘了把线穿。
注释:¹玉纤:女子的手。²春葱:喻女子手指。³远山:妇女的眉式。因望之淡如远山而名。⁴绒:指绣线。

  《全唐诗》有朱绛的《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朱绛存诗仅此一首,却因末句巧妙的构思留名诗坛。本曲也多少受到了这首小诗的影响。

  “玉纤”与“春葱”、“远山”与“眉峰”本属于同一类概念,诗人将它们分拆开来,间以“屈损”、“压损”的词语,“损”是无复旧貌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便带上了一种昔今对照的意味,较之直言“屈损春葱”、“压损眉峰”,更觉婉曲深沉;而“玉纤”、“远山”的拈出,也暗示出主角董针姑的年轻柔美。针姑是对针线女子的称呼,因其飞针走线,所以作者先从其“春葱”寓目入手。所以起首两句,展示了一名年轻女子一边擢弄着纤纤素手做针线活,一边愁眉紧蹙、似有无限心事的形象。

  第三句承上启下。“闲愁万种”是对“屈损”、“压损”的小结,“早是”则为领起下文留出了地步。“闲愁”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没有讲,也不易讲,因为平平地叙述解释,难以与上文楚楚动人的愁态匹配平衡。妙在诗人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镜头,让这位针线女子停住了手,“绣针儿不待穿绒”。绒即“茸”,是刺绣专用的丝线,因其茸散可以分擘而得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听到了门外的卖花声,这无疑是春天来临的信号。诗人在句前加上了一个“忽”字,显示了董针姑此前一直沉浸在愁思之中。猛然意识到春天,不禁停止绣作,于是这其间的感春、伤春、怀春、惜春,自怜青春,自念人生,这种种的意境便俱在读者意中了。这较之朱绛的“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中”显然更为含蓄、隽永,有青出于蓝之妙。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tiānjìngshā··wèidǒngzhēnzuò--zhǐān

xiānsǔnchūncōngyuǎnshānsǔnméifēngzǎoshìxiánchóuwànzhǒngtīngmàihuāshēngsòngxiùzhēnérdài穿chuān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