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经业富三馀,肯羡相如驷马车。要向青云开羽翼,岂辞黄卷注虫鱼。
少年经业富三馀,肯羡相如驷马车。要向青云开羽翼,岂辞黄卷注虫鱼。
平生颇负连鳌手,老大犹随荐鹗书。此去果符丛桂兆,敢求椽笔揭吾闾。
平生颇负连鳌手,老大犹随荐鹗书。此去果符丛桂兆,敢求椽笔揭吾闾。

dàicháozōngjiànxíngèrshǒuèr--chényuān

shǎoniánjīngsānkěnxiànxiāngchēyàoxiàngqīngyúnkāihuángjuǎnzhùchóng

píngshēngliánáoshǒulǎoyóusuíjiànèshūguǒcóngguìzhàogǎnqiúchuánjiē

陈渊

陈渊

(?—1145)宋南剑州沙县人,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初名渐,字几叟。早年从学二程,后师杨时。时以其深识圣贤旨趣,妻以女。高宗绍兴五年,以廖刚等言,充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胡安国荐,赐进士出身。九年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入对论恩惠太滥。言秦桧亲党郑亿年有从贼之丑,为桧所恶。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墨堂集》。 ▶ 3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别纸¹累幅²过当,老病废忘,岂堪³英俊如此责望。少年应科目英,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¹⁰,才尘忝(tiǎn)¹¹,便被举主¹²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¹³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¹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¹⁵。又别作¹⁶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¹⁷,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¹⁸,与涉猎者¹⁹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²⁰之术。可笑可笑。
译文: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¹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²累幅:几页文字。³堪:担当,承当。⁴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⁵责望:期望,要求。⁶邪:同“耶”。⁷应:参加。⁸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⁹少:少数。¹⁰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¹¹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¹²举主:主考官。¹³得:成功。¹⁴卑意:我的意思。卑,用以自称的谦词。¹⁵余念:多余的念头。¹⁶别作:另外。¹⁷迂钝:迂阔蠢笨。¹⁸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¹⁹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²⁰速化:速成的方法。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lǐ)鱼风¹。小娘停棹(zhào)²³纤指,水底,见花红。
注释:¹鲤鱼风:九月之风。²棹:船桨。³濯:洗涤。
此词写南塘泛舟时的情景。池塘水满,风暖鱼跃,泛舟的少妇在停棹戏水之际,无意间透过清澈明净的池水,看到了一朵飘落水底的红花。作者撷取这一小景入词,极具情趣。“鲤鱼风”本指九月之风,用于仲夏,亦见通脱新鲜。

bēi··yuènántángshuǐmǎn--máolíng

yuènántángshuǐmǎnchuīduànfēngxiǎoniángtíngzhàozhuóxiānzhǐshuǐjiànhuāhóng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绝域¹从军计惘(wǎng)²,东南³幽恨满词笺(jiān)
译文: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只能将对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注释:¹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²惘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³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⁴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¹尽狂名十五年²
译文: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注释:¹负:辜负。²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抒发了忧心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不畏宵小之徒的嘲笑,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参考资料:
1、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

màng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juécóngjūnwǎngrán dōngnányōuhènmǎnjiān 
xiāojiànpíngshēng jìnkuángmíngshínián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晴川¹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wú)²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译文: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注释:¹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²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¹(zhé)去,江潭春草萋(qī)²
译文: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注释:¹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²萋萋:草盛貌。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zhéxiānyuàn ·qíngchuānluòchū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qíngchuānluòchū chóuchàngzhōujiěxié niǎoxiàngpíngyuǎnjìn rénsuíliúshuǐdōng西 
báiyúnqiānwàn míngyuèqiánhòu hènchángshāzhé jiāngtánchūncǎo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芳屏画春草,仙杼(zhù)¹织朝霞。
译文:美丽的屏风上画着春天的花草,仙女的机杼上织着早晨的云霞。
注释:¹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译文:但是这些又怎比得上青山绿水的道路上,迎面飞舞而来的花瓣呢。

líntáng怀huáiyǒu--wáng

fāngpínghuàchūncǎoxiānzhùzhīcháoxiá

shānshuǐduìmiànfēi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