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沉沉双鲤鱼,交情可是白头疏。
含香不见为郎后,吐屑频闻赐对余。
内廏给乘千里马,大官供饵万钱厨。
丝纶润色须公等,莫负平生载腹书。
岁晚沉沉双鲤鱼,交情可是白头疏。
含香不见为郎后,吐屑频闻赐对余。
内廏给乘千里马,大官供饵万钱厨。
丝纶润色须公等,莫负平生载腹书。
李处权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 2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¹泪湿鸳(yuān)(yāng)²。独卧玉肌³凉,残更与鸳长。
译文: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¹罗帏:帷帐。²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³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阴风¹翻翠幔(màn)²,雨涩³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译文: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¹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²翠幔:翠绿色的纱帐。³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⁴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⁵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残更与恨长”一句,语短情长,既写出此女长夜难眠,将那个“惊”字写满写足,同时也把难以名状的“恨”写得十分直观可感,动人心旌。

  下片写闺房外之夜景。阴风时时袭来,翻动她闺房的翠帏,使她本已冰凉的心情更显凄凉不堪,也因那摇动的翠幔,绘出她心旌摇荡的内心世界,孤灯残照之时,室外雨声又时时袭来。本来,银灯结花,是吉祥喜庆的征兆,但对这位秋夜孤枕中的女子而言,她这种美好的梦幻显然早已破灭,所以她只是觉得那重重的灯花,使灯光更显昏暗而已。词人用“涩”字形容夜雨带来湿润的空气侵染灯花,使之灰暗不明,颇具匠心。从整首词看,无论是闺房里还是闺房外,一切景物皆着有闺中人的感情色彩,是为闺中人所设,随其心境的波动而动。所以,这里的涩,不是指雨,而是女主人公那幽咽难通的思维情结的外化,雨涩灯暗,全是她彼时心境暗淡愁苦的象征。“毕竟”二字,透出怨恨之意,紧扣上片结尾的“恨”字而发,使词情显得丝丝人扣,针脚细密。收煞一句,又回到“虫声泣露”的环境之中,用室外金井寒来回应开头的“虫声泣露”。李白有《长相思》诗,其中两句云:“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虽说不能说为此句所本,但李诗秦词所描写的环境,所渲染的气氛,却是十分一致的。彼此相参,当更能体会秦观此词所描绘之景象。

  从写作手法上分析,词人先从室外写到室内,在突出刻画独处闺房的女主人的神态心绪之后,又回笔写到室外。以虫声起,以鸦啼结,中间点出“残更”、“不成眠”等语,将一位情丝不断,彻夜难眠的思妇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使得整首词在布局上轻重得宜,且有首尾衔接,词情婉曲连绵不尽之妙。另外,虽然词中有“惊”、“恨”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正面描绘这种惊态、恨意,而是侧锋用笔,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尽情地渲染以达到以景传情的目的。难怪后人看后不得不叹赏其“语少情多”了。

  另外,这首词的上下两片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欣赏,即将词的上片理解成闺中人念远,而把下片理解成行人忆内的感情。这样理解,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词的上下两片所描绘的景象来看,似乎并不完全是一地之景,“虫声泣露”是清夜之景,而下片所写“阴风”、“雨涩”则又是雨夜之景了。而且如此诠释词情,两相对照,两地相思,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18-120

mán··chóngshēngjīngqiūzhěn--qínguān

chóngshēngjīngqiūzhěnluówéilèi湿shīyuānyāngjǐnliángcángènghènzhǎng

yīnfēngfāncuìmàndēnghuāànjìngchéngmiánjīnjǐnghán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长空卷玉花,汀(tīng)洲白浩浩¹
译文:风吹荡汀洲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
注释:¹白浩浩: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译文:天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傍晚时分的千山如破晓时宁静。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¹道。
译文:渔翁已感受到寒意准备归家去,却发现已不记得来时路。
注释:¹巴陵:现湖南岳阳。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suō)小。
译文: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只自在漂流,被厚厚云层笼罩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jiāngtiānxuě--chén

zhǎngkōngjuǎnhuātīngzhōubáihàohào

yànyǐngjiànqiānxiǎo

wēnghánguīlíngdào

zuòshuìchuánliúyúnshēnsuōxiǎo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¹
译文:初到惠州就感觉自己好像曾在梦中来过此处,新丰的鸡犬看到我似乎认识我一样。
注释:¹鸡犬识新丰:典故,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建造新丰(今西安市新丰镇),将原丰邑的鸡犬也一块取来,都各自认识自己的家。比喻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象在家乡一样快乐自在。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吏民¹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译文:官吏与庶民都关心我为了何事被贬,父老乡亲相伴着来迎接。
注释:¹吏民:官吏与庶民。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¹自欲老辽东。
译文: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
注释:¹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岭南¹万户皆春色²,会有幽人客寓公³
译文:他们以“岭南万户酒”款待自己,此地定会有精神和我相通的“幽人”与我相伴。
注释:¹岭南:泛指两广一带。²春色:作者自注:“岭南万户酒。”此处的春色指酒。³寓公:寄居外地的贵族或是闲散无权的官吏。
绮閤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绮閤(gé)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郑妲¹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²
注释:¹郑妲:一作“郑旦”,是历史上一位刚烈女子。她与西施一样,也是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之一。²罘罳(fú sī ):也作“罦罳”。古代一种设在门外的屏风;设在屋檐下防鸟雀来筑巢的金属网。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¹楣。
注释:¹金镞(zú):金属制的箭头。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¹头。
注释:¹伍员(yún):即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罗身。
响屟廊¹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罗身。
注释:¹屟(xiè)廊:亦作“屧廊”,即响屧廊。春秋时吴宫廊名。屟是木板拖鞋。吴王夫差命人将廊下的土地凿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盖辅平,让西施和宫女穿上木鞋在上面行走,铮铮有声,所以取名响屟。今苏州灵岩寺圆照塔前有一个小斜廊,就是其遗址。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七绝《馆娃宫怀古》共五首,又名《馆娃宫怀古五绝》。这五首思古寄慨之作,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组诗咏怀古事以寄讽,以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通过馆娃宫昔盛今颓的具体情形的对比,反映吴国的盛衰兴亡,籍此表达对世事沧桑、国事兴衰的慨叹。

  组诗总体上是说昔日宫中的盛宴、美人、歌舞已经被硝烟弥漫所取代。诗人用歌舞升平的场面与战火纷飞的场景相对比,以史实为据,但使用翻案法,“出奇立异”,不落窠臼。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认为,古代文人中的隐逸者,发思古之幽情,“亦是好以议论为诗者”(方岳《深雪偶谈》)。

  比如第三首说烧残的蜡烛还为吴王夫差的悲惨下场滴下几滴泪珠,西施反不如蜡烛,没有一点悲戚的表现。这是反其意而用之。

  这五首七绝以第一首最为著名。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乱兵侵晓上姑苏”,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

  此诗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登彼西山¹兮,采其薇²矣。
译文:登上那首阳山,采摘薇来充饥。
注释:¹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²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以暴易暴¹兮,不知其非²矣。
译文:&nbsp;(周) 用暴虐去替换暴虐,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注释:¹以暴易暴: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²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神农¹(yú)²³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译文:神农虞舜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到哪里寻找理想的归宿呢?
注释:¹神农:传说中的炎帝。²虞:即大舜。³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⁴忽:绝灭。⁵“我安适归矣”:倒装句,“安归”是倒装结构,即“归安”,是回归的意思。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xū)(jiē)¹(cú)²兮,命之衰³矣!
译文:多么可悲啊,已是生命垂危之际,命运是这样不济!
注释:¹于嗟:“于”通“吁”,感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²徂:古同“殂”,死亡。³命之衰:生命垂危。

  这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

  歌谣一、二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也可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

  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四句是伯夷、叔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

  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 先秦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1页

cǎiwēi

míng xiānqín 

dēng西shān cǎiwēi 
bàobào zhīfēi 
shénnóngxiàyān shìānguī 
jiē mìngzhīshu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