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何怪白头新,岂料穷途复友仁。
一室他乡春笑客,半年行路雨欺人。
辋川诗说王摩诘,谷口名闻郑子真。
想是书机似图画,云峰矗矗水粼粼。
世情何怪白头新,岂料穷途复友仁。
一室他乡春笑客,半年行路雨欺人。
辋川诗说王摩诘,谷口名闻郑子真。
想是书机似图画,云峰矗矗水粼粼。
李处权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 2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¹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译文: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其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大蛇有时候托梦给人,也有时下告巫祝,说是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注释:¹吞啮:吞吃 啮:咬。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¹。寄曰:“父母无相²,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译文:这一年,大家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注释:¹不听:不答应。²无相:没有福气。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寄乃告请¹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²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³,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译文: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注释:¹告请:访求。请,求。²诣:到。³餈: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餈,同“糍”。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越王闻之,聘¹寄女为后²,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译文: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注释:¹聘:旧时定亲叫聘。²后:王后。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
译文:鲜花香满了庭院,引来比翼双飞穿梭来去的春燕。残红落花带寒入,垂帘不卷。晓起但见曲曲屏山一扇又一扇。
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蛾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翠袖玉笙(shēng)¹凄断。脉脉²两蛾(é)³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译文:挽翠袖,捧玉笙,吹出了远思的凄苦。深情的双眼望穿,解不开愁眉。郎行消息杳杳,不知今在何处。唯有梦中,一春长相遇。
注释:¹玉笙:饰玉的笙。亦用为笙之美称。²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³两蛾:双眉,双目。蛾,即娥眉。
这是一首春闺怀人之作。上片写景,落花飞燕,撩人愁思。下片抒情,玉笙凄断,脉脉含愁,郎君虽无消息,一春却长梦见。全词抒情委婉,思绪缠绵。辞彩绚丽,隽美多姿。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亭亭¹画舸(gě)²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hān)³
译文: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²画舸:即画船。³半酣: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道,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2、 周邦彦《尉迟杯》: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liǔzhī

zhèngwénbǎo sòngdài 

tíngtínghuàchūntán zhídàoxíngrénjiǔbànhān 
guǎnyānfēng zàijiānghènguòjiāngnán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zhá)兰天一方。
译文:在苏杭游玩,对于诗句的情趣还没有尽兴,清幽殊绝的札兰在天的另一边。
注释:札兰屯: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译文:山的四面被深浅不一的翠绿色山岩包围着,碧水回荡着涟漪,柳枝密密地垂下。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译文:牛和羊密密麻麻悠哉地吃着草,美丽的凤蝶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忙着采花。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译文:每一处的泉水和树林都百看不厌,经过被绿色包裹的城市又缓缓地来到了满眼是绿色的村庄。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qiào)¹,玉尘²散林塘³。那堪雪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huáng)
译文:春天的柳树枝条开始变柔,冬天的梅花愈加芳香。夜幕中的雪让梅花更加清冷峭厉,像玉般的雪散落在树林中和池塘中。那回旋的风也逐渐的变得寒冷,寒冷的风越过窗帘,穿透窗缝透着寒气。想要整理新的妆容,呵暖双手拨弄乐器。
注释:红林檎近:此调由周邦彦始创。陈本注“双调”,无题。《花草粹编》作“冬雪”。¹清峭:清冷峭厉。²玉尘:喻雪。³林塘:树林和池塘。⁴雪风:回旋的风。⁵递冷:传送寒气。⁶度幕穿窗:越过帘帷,穿透窗缝。⁷料理:安排、整理。⁸丝簧:即弦管,泛指乐器。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冷落词赋客¹,萧索²水云乡³。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yán)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shāng)
译文:漂泊的赋词之人,萧条、冷落的漂泊住所。挥动毛笔,书写书简,犹记得当年在粱园献《汴京赋》被神宗擢为太学正的风流往事。看见雪花缓慢地回旋飘于屋前檐下,回廊积满了积雪,在漫漫长夜不要错过这美好的饮酒赏雪的机会。
注释:¹词赋客:指司马相如,亦作者自指,作者曾献《汴京赋》。故云。²萧索:萧条,冷落、雪花雪落状。³水云乡:水云弥漫处,多指隐者所居之处。此指作者所在的江南水乡漂泊。⁴毫:指毛笔。⁵简:古人书写用的狭长竹片。⁶东梁:指粱园,一称兔园。汉粱孝王刘武建,亦名“粱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⁷虚檐徐转:形容雪花缓慢地回旋雪于屋前檐下。⁸酒觞:酒杯。

  上片起首四句,勾绘一幅梅柳林塘春雪图,清峭而疏淡。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先点明是春雪,雪中梅放,艳丽无比。梅香雪色,韵胜格雅,纯洁坚韧,历代词客骚人,常常借以托言喻志。周邦彦从“玉尘”之典取意,重在写景。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词人似转入写人。以下“那堪”四句,写出内庭寒冷之状。飞舞的雪花,穿窗度幕,随风飘进室内,犹如料理新妆,手弄丝簧。拟人新颖,联想生动。

  下片对景抒怀,由人及己,写出了词人宦游他乡、对酒销愁的情感。面对雪景,不禁思念故园,援笔授简,却又想起梁园旧事。昔日的司马相如对雪作赋,人虽已没而余韵流风宛在;词人自己虽也曾汴京献赋,而今却是如此的凄清落寞,失意沉沦。借典运事,曲书胸臆,显得蕴藉深厚。结尾三句由虚而实,从沉思中回归雪景,顾影自怜,谓聊且长夜痛饮,自我慰藉,不致辜负了这场风雪。“虚檐”的空虚与“凹廊”的曲折,恰似词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词人在冷落、萧索中,执笔挥写,多少往事萦绕心头,多少愁思难以平静,在凌空的房檐下徘徊,也无心打扫回廊,只有“莫惜空酒觞”了。端起盛满酒的杯子,一杯一杯,自斟自饮,一醉方休。

  全篇索物寄意,融心境与外物为一体,深得离合之妙。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谢永芳注评,周邦彦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133页
2、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2,第154页

hónglínqínjìn··gāoliǔchūncáiruǎn--zhōubāngyàn

gāoliǔchūncáiruǎndòngméihángèngxiāngxuězhùqīngqiàochénsànlíntángkānpiāofēnglěngqiǎn穿chuānchuāngshìliàoxīnzhuāngāshǒunònghuáng

lěngluòxiāosuǒshuǐyúnxiāngyuánháoshòujiǎnfēngliúyóudōngliángwàngyánzhuǎnhuílángwèisǎozhǎngkōngjiǔsh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