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嚣何处着书声,山转城南不断青。花飏春红来砚沼,岚浮暖翠入帘屏。
市嚣何处着书声,山转城南不断青。花飏春红来砚沼,岚浮暖翠入帘屏。
为儒有幸逢昭代,擢第应须趁妙龄。我有他年云路约,题诗为谢草堂灵。
为儒有幸逢昭代,擢第应须趁妙龄。我有他年云路约,题诗为谢草堂灵。

shānshūwèiqiántángjiǎngzhǐ--dènglín

shìxiāochùzheshūshēngshānzhuǎnchéngnánduànqīnghuāyángchūnhóngláiyànzhǎolánnuǎncuìliánpíng

wèiyǒuxìngféngzhāodàizhuóyīngchènmiàolíngyǒuniányúnyuēshīwèixiècǎotánglíng

邓林

邓林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授泰和簿。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傅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曾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虚斋文集》。 ▶ 4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晓夕¹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²不闲身³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注释:¹晓夕:早晚。²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³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若教解¹爱繁(fán)华事²,冻杀³黄金屋里人
译文: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注释:¹解:了解,懂得。²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³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⁴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cán--lái

xiǎocǎisāngduōxīnhǎohuāshíjiéxiánshēn

ruòjiàojiěàifánhuáshìdòngshāhuángjīnrén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jiǒng)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译文:远望孤石,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屹立在平阔的湖边,极目四方,空旷无际。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岩根恒¹洒浪,树杪²镇摇风。
译文:它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石上生长的树木树梢伸向空中,承受着天风的吹拂。
注释:¹恒:常。²树杪:树梢。镇:通“整”。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yǎn)¹还渍恒,侵霞更²上红。
译文: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的身恒,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上空彩霞铺洒,更是五色生辉。
注释:¹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²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译文: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

  从南朝起,开始欣赏奇石,出现了以孤石为题材的咏物诗。刘宋鲍照、梁代朱超,陈代释惠标,都作有《咏孤石》诗,而写形传神,着墨孤傲雄姿的,要数此诗为冠。这首诗紧扣一个孤字,用多种手法,从多层侧面来突现孤石的孤高、孤坚、孤丽、孤秀的形态特征,蕴含着诗人孤傲于世的情怀、高洁于俗的美德。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开篇把孤石放到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来作总体描写;没有一定的空间环境,那孤石的“孤”就表现不出来。这里取远距离的视点,摄下了孤石及其整个背景的总体形象。开阔的平湖,浩浩渺渺,无边无垠。远望那孤石,像具有人的灵性那样从湖中生长起来,径直凌空,四面八方地瞭望整个湖面,没有任何遮拦和阻隔。这就以开阔的平湖作为背景,衬托和铺垫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孤石的这一整体形象,与人们的某种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它显示着诗人的某种情愫,而诗人又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它的身上,主客观相互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诗歌意象,再不是自然界纯客观的“孤石”了。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第三、四句具体描写孤石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其顶端长着树,树梢伸向空中,长久不断地承受着天风的吹拂。岩根,指岩石的底部;恒,常。镇,通“整”,如镇日,即整天;亦谓长久,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花开。”孤石的上下左右,不是没有风,没有浪,诗人用一个“恒”字、一个“镇”(整)字,写出风吹浪打,四时不息,但孤石并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相反,则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诗人所看重、所歌咏的崇高品格。

  “偃流还渍恒,浸霞更上红。”第五、六句从另一个侧面,具体描写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投射出清晰的恒子,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而它的形体沐浴在霞光之中,更象是被浸上了一层红色。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渍,浸染;浸,浸泡,沐浴;上,染上;还,更,皆同又,表示连接和递进的副词。这里写孤石在霞光水色中怡然自得,借湖水而成恒,取红霞以着彩,孤石像是取得了人的灵性,获得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不为外界自然所劳形、役使,而能驾驭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环境为我所驱遣,随我所怡悦。这就以孤石的美丽形象,展示了诗人的主观情操。

  诗人没有停留存外部形态的描写,而能更深一层的揭示孤石内在的精神美德。“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孤石可贵的美德就在于,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最后两句写形绘神,画龙点睛,透视了全诗咏物抒怀的思想主题。诗人明写孤石高洁的美德,暗写人的与世无争、出俗保真的纯洁情怀。诗人是南朝陈代僧人,虽然生平史书无载,而从他对孤石的激情赞美中,不难窥见这孤石的美德正是这位法师心灵的写照。

  这首诗大处落笔,宏观构象,孤石的总体特征鲜明夺目;气势雄浑,诗境深远,读之既有形态美的享受,又有神情美的启迪。这在六朝咏物诗中,而且出于一个来华求法的高丽法师之手,确为难得的佳作。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译文:母亲高寿,你侍奉周到,满室生光辉。
注释:北堂:意指母亲。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lái)衣。
译文:先同稚子一同舞蹈,更穿著与老莱子相似的彩衣逗母亲开心。
注释:老莱衣:老莱子穿的五彩衣。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时还身穿五彩衣,模仿小儿的动作和哭声,以使父母欢心。后因以表示孝顺父母。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译文:学小儿啼哭,怡然大乐,醉了还能骑马月下归家。
人闻无此乐,此乐世中稀。
人闻无此乐,此乐世衣稀。
译文:人世间无此欢乐,此乐世中已经很稀少。

zèngyángchǔ--bái

běitángqiānwàn寿shòushìfèngyǒuguānghuīxiāntóngzhìzigèngzhelǎolái

yīnwèixiǎoérzuìdàoyuèxiàguīrénwénshìzhōng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¹(chóu)²好,依旧黛(dài)³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注释:¹青山:指归隐之处。²酬对:应对,对答。³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⁴洒道:清扫道路。⁵空翠:指绿色的草木。⁶回薄: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bó)¹。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²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mán)惜瑶卮(zhī)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³
注释:¹泊:停留,飘。²玉筝:古筝的美称。³孤削:犹孤峭。
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词的开篇即从雨写起,“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小窗外,细雨淅沥,珠帘内夫妇对坐,闲话中谈及如烟往事,夫妇二人禁不住顿生今是昨非之叹。接着的“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昨阁”句,写人写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多少次夫妇面对青山诗词唱和,到而今细雨迷蒙中,青山依旧,黛眉依扣,只是空去了如烟的往事。“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仍写雨,只因有了这宜人的细雨,这个秋天同去年相比,也变的美丽起来。字词行间透露出对这雨中西湖的喜爱之情。而“不似前秋恶”一句,更是语直意显,直吐出作者对雨中今秋的好感。上片末二句“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名为写帘、写楼,实则仍是写雨,绣帘高高挑起,满山满湖回旋的青翠仿佛染绿了楼宇,使得它空翠之色顿生。于是词人也便有了下片纵情山水的念头。过片后,首三句:“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在烟雨蒙蒙中,词人只想乘一叶小舟,让风儿吹着那只孤舟,游遍西湖的每一处胜景。“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让词人留恋不已的不仅是那绵绵不绝的清越的山水之音还有邈远的岸边传来的隐约的古筝之声。其下三句“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词人由雨而生发感慨。催发诗兴的是那头顶上不断飘落的如丝细雨,引人入梦的也是那枕边不断滴落的雨丝,手举玉杯,词人禁不住空自蹉叹。“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写人与山的契合。远远抛,两座高峰巍然耸立,直插云霄。词人的情怀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得到了慰藉。

niànjiāo··西gǎnānyùn--càn

chuāngxiánhuàtànshēngshìjīnfēizuóbiànqīngshānchóuduìhǎojiùdàiméidāngdàolúnxiāngrùnhuābēimǎnshìqiánqiūèxiùliáncáijuǎnlóukōngcuìhuíbáo

fànyānzhōngpiàndànliǎngjiāchùrènfēngchuīshānshuǐqīngyīntīngwèileyǐnànzhēngjīnsuǒtóushàngcuīshīzhěnbiānmèngmányáozhīluòxiāngkànyànliǎnggāotiānxuē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niǎo)丝翘足傍澄澜¹,消尽年光²(zhù)³间。
译文:轻柔洁白的羽毛,高高翘起的腿,一只鹭鸳静静地站在澄澈的水边,你看他日复一日就这样驻足凝神,仪态悠然。
注释:¹澄澜:清波;指澄清波澜。²年光:年华,岁月。³伫思:沉思;凝思。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译文:如果你看到水里的鱼儿能不动一点羡慕的心思,那么,你对其他的事物的姿态会更加悠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