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北抵鸳鸯泺,一路阏氏往迹多。恒岳白云连上谷,桑乾春水接洋河。
花园北抵鸳鸯泺,一路阏氏往迹多。恒岳白云连上谷,桑乾春水接洋河。
紫髯日市牛羊入,红粉时吹觱篥过。此度关山无内外,漠时空费羽林戈。
紫髯日市牛羊入,红粉时吹觱篥过。此度关山无内外,漠时空费羽林戈。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wū)(tú)¹,老树钩娄²,苔绣禅阶,尘黏(nián)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³,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xū),山锁吴愁
译文: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注释: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¹於菟:虎的别称。²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³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⁴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⁵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⁶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zhéguìlìng··fēngdēngqiū--qiáo

bàntiānfēngqiūguàishílǎoshùgōulóutáixiùchánjiēchénniánshīyún湿shījīnglóuqíndiàolěngshēngxiánqiūjiànguānghányǐngdònglóngjiǎozuìyǎnyōuyōuqiānēnchóulàngjuǎnhúnshānsuǒchóu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草茫茫秦汉陵阙(què)¹,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²堆案图书³,当窗松桂,满地薇蕨(jué)
译文: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
注释:拟:模拟。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此曲从内容看,可能是模仿张鸣善《水仙子·讥时》。¹陵阙:指帝王的坟墓。²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³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⁴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齐叔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侯门¹深何须刺谒(yè)²?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译文: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注释:¹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²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

zhéguìlìng ·zhāngmíngshàn

zàn yuándài 

cǎomángmángqínhànlíngquè shìdàixīngwáng quèbiàn便yuèyǐngyuánquē shānrénjiāduīànshū dāngchuāngsōngguì mǎnwēijué 
hóuménshēn báiyúnyuè dàoshìshìnánshuō tiānjiānjiànyīngxióng jiànháojié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昨晚西窗风料峭(qiào)¹,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了。
注释:¹料峭:风寒貌。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¹,相思渐觉诗狂少。
注释:¹“谁信”句:犹口语“谁讲(我)多情”,实为反语。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觉满目凄凉。心中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fēnfēi··hán--

zuówǎn西chuāngfēngliàoqiàoyòuhuángméishòulerénbèihuāxiāngnǎokàntiāngòngqīngshānlǎo

jiàokōngtíngshuāngyuèxiǎoláidòngyúnxiǎoshuíxìnduōqíngdàoxiāngjiànjuéshīkuángshǎo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¹
译文:当年因为读了李白杜甫的诗,常常遗憾他们不常在一起。
注释:¹不相从:不常在一起。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吾与东野生并世¹,如何复蹑(niè)二子踪²
译文:我与孟郊是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也像他们一样别多聚少呢?
注释:¹并世:同一时代。并,同。²如何复蹑二子踪:为什么又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呢?复,又。蹑,踩、追随。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东野不得官¹,白首夸²龙钟³
译文: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职,年老的时候号称行动笨拙。
注释:¹不得官:写诗时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职。²夸:号称。³龙钟:年老行动笨拙之态。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韩子¹稍奸黠(xiá)²,自惭青蒿(hāo)³倚长松
译文:我稍微狡猾了些,惭愧地像小草依附长松一样依附着孟郊的才华。
注释:¹韩子:韩愈自指。²奸黠:狡猾。³青蒿:小草,韩愈自比。⁴长松:比喻孟郊有乔木之才。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jù)(qióng)¹
译文:低下头拜见孟郊,与他相互依存。
注释:¹駏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另一种叫“蟨”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tíng)¹撞巨钟²
译文:孟郊却不回头,就像用小树枝去撞钟一样。
注释:¹寸筳:小竹枝,这里也是韩愈自比。²巨钟:比喻孟郊。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译文:我愿意变身成为云,孟郊变成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¹
译文:四方上下追逐着孟郊,即使人世间有离别这回事也碰不上了。
注释:¹虽有离别何由逢:即使人世间有离别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前四句自比李杜。韩少孟十七岁。孟诗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俗,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故有“郊寒岛瘦”之称。韩诗较孟粗放,所以以韩比李,以孟比杜。这里虽未出现“留”字,但紧紧扣住了诗题《醉留东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对二人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诗人在过去的诗中曾以“雄骜”二字评东野,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夸龙钟”,一“夸”字即写“雄骜”。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韩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最后一段,祝愿二人友谊长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愿做驱蛩,负孟避祸。孟郊这样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悬殊,犹如“寸莛撞钜钟”。我愿变为云,孟郊变为龙,世间虽然有离别的事,但我们二人如云龙相随,永不分离。

  本诗以“醉”言出之,肆口道来,设想奇僻,幽默风趣;开篇即表示对李、杜的向往,既表达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与自信。

  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对孟郊的推崇,如《易经·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希望自己和孟郊变为云和龙。同时作者借“醉酒”用“夸龙钟”与“稍奸黠”形容孟郊与自己,足见两人感情深厚。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2、 孙昌武.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4:第9页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火山¹今始见,突兀(wù)²(pú)³东。
译文: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注释:¹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²突兀:高耸貌。³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赤焰烧虏(lǔ)¹,炎氛²蒸塞空。
译文: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注释:¹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²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不知焰阳炭(tàn)¹,何独烧此中?
译文: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注释:¹焰阳炭:即指由焰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¹
译文: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注释:¹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人马尽汗流,孰(shú)¹知造化²工!
译文: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注释:¹孰:谁。²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焰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焰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jīnghuǒshān--céncān

huǒshānjīnshǐjiànchāngdōng

chìyànshāoyúnyánfēnzhēngsāikōng

zhīyīnyángtànshāozhōng

láiyándōngshíshānxiàduōyánfēng

rénjǐnhànliúshúzhīzàohuà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