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无事,况我麋鹿姿。
人生本无事,况我麋鹿姿。
一堕世网中,永与林壑辞。
一堕世网中,永与林壑辞。
此行独何事,岂不为寒饥。
此行独何事,岂不为寒饥。
弱岁慕古人,颇觉世好卑。
弱岁慕古人,颇觉世好卑。
那知齿发迈,终然此心违。
那知齿发迈,终然此心违。
春风到山泽,鱼鸟亦知时。
春风到山泽,鱼鸟亦知时。
我行何日休,流目瞻长岐。
我行何日休,流目瞻长岐。
且用陶翁言,一觞聊可挥。
且用陶翁言,一觞聊可挥。

xiàoyuānmíng--hóngmài

rénshēngběnshìkuàng鹿姿

duòshìwǎngzhōngyǒnglín

xíngshìwèihán

ruòsuìrénjuéshìhǎobēi

zhī齿chǐmàizhōngránxīnwéi

chūnfēngdàoshānniǎozhīshí

xíngxiūliúzhānzhǎng

qiěyòngtáowēngyánshāngliáohuī

洪迈

洪迈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 1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¹马不思越,越禽²不恋燕。
译文:代地之马不喜欢越地的南方,越地的禽鸟也不恋眷北方的燕京栖息。
注释:¹燕、代:泛指古代北方边地。²禽:鸟类。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译文:这些都是遗传习性所决定,长期的生活所习惯。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¹²雁门关³,今戍龙庭前。
译文:你看边疆的战士们,以前只是在雁门关一带,如今却深入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埋葬祖先的远远的北方腹地。
注释:¹昔:同“惜”,珍惜。²别:离别,分别。³雁门关:即雁门山,在山西省代县。其山双关陡绝,雁欲过,必经此地,故名。一名雁门塞,倚山立关,谓之雁门关。³戍:军队防守。⁴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这里泛指匈奴之地。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¹
译文:那里是狂风飞雪,漫天黄沙,遮月闭日,条件恶劣。
注释:¹胡天: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jǐ)(shī)¹生虎鹖(hé)²,心魂逐旌(jīng)(zhān)³
译文:战土们的头盔和甲胄都生满了虮虱,心魂天天逐着战旗前进。
注释:¹虮虱:虱子及虱卵。²虎鹖:虎鹖:虎,指虎衣,鹖,指鹖冠,皆古代武将衣冠。³旌旃:旗帜的泛称。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译文:但是,他们苦战所得来的功勋却得不到奖赏,其忠诚之心向谁来表达?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谁怜李飞将¹,白首没三边。
译文:有谁来可怜这些像飞将军李广一样的将士,头发已经花白还在守卫边关?
注释:¹李飞将:指汉代抗击匈奴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李飞将。按,李广屡建战功而终未封侯,后有微过,自刭,为后人所不平。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出门复¹入门,雨脚但如旧。
译文: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注释:¹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所向泥活活¹,思君令人瘦。
译文: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注释:¹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zhòu)¹
译文: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注释:¹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¹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译文: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注释:¹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吁嗟呼苍生,稼穑(sè)不可救。
译文: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安得诛云师¹,畴(chóu)²能补天漏。
译文: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注释:¹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²畴:谁。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¹(tāo)²日月,旷野号禽兽。
译文: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注释:¹大明:即指日月。²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君子¹强逶(wēi)(yí)²,小人³困驰骤(zhòu)
译文: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注释:¹君子:指朝廷官员。²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³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liù)¹
译文: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注释:¹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是节东篱菊,纷披¹为谁秀。
译文: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注释:¹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岑生多新语¹,性亦嗜(shì)(chún)(zhòu)
译文: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注释:¹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采采黄金花¹,何由满衣袖。
译文: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注释:¹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君不见夸父¹逐日窥虞渊²,跳踉(liàng)³北海超昆仑
译文:你可曾得知夸父追赶太阳窥探到了日落的去处,跳过了北海,越过了昆仑山。
注释: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¹夸父: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立志要和太阳竞走。《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²虞渊:即“隅谷”,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氾,曙于蒙谷之浦。”³跳踉:腾跃跳动。⁴超:跨越,越过。⁵昆仑:神话中的西方大山。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披霄¹决汉²出踉(hàng)(mǎng)³,瞥(piē)左右遗星辰。
译文:劈开云霄冲出苍茫,风驰电掣将星辰遗落身旁。
注释:¹披霄:劈开云霄。²决汉:冲破银河。汉,银汉。³踉漭:浩渺,指自然元气,即水气茫茫的样子。⁴瞥裂:迅疾貌。⁵遗:留下,丢下。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
须臾¹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shì)²吞。
译文:没过多久便筋疲力尽在半路上干渴而死,成了豺狼野鼠争相吞食的美餐。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噬:咬。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北方竫(jìng)¹长九寸,开口抵(zhǐ)²更笑喧。
译文:北方有高不过九寸的矮人,鼓掌相庆,有说有笑,神采飞扬。
注释:¹竫人:古代传说中的小人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小人国名靖人。”按,靖同竫。《列子》:“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²抵掌:拍手、鼓掌。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啾啾¹饮食滴与粒²,生死亦足终天年³
译文:纵使是微不足道的几滴水,几粒米,也能维持生命,使它们活到应到的寿算。
注释:¹啾啾:虫、鸟的细碎的鸣叫声,这里指矮人吃食时所发出的细碎的声响。²饮食滴与粒:意即是食量很少,只须几滴水、几粒米便可。³终天年:平安自得地度过一生。天年,自然寿命。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suī)(xū)¹大志小²成遂³,坐使儿女相悲怜。
译文:张目仰视,慨叹大志少成功。人生路难,徒劳儿女空悲伤。
注释:¹睢盱:张目仰视,这儿指睁目悲愤激昂的样子。²小:通“少”。³成遂:成功。⁴坐使:致使。

xíngnánsānshǒu ·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ūnjiànkuāzhúkuīyuān tiàoliàngběihǎichāokūnlún 
xiāojuéhànchūhàngmǎng piēlièzuǒyòuxīngchén 
jìndào shǔfēngzhēngshìtūn 
běifāngjìngrénchángjiǔcùn kāikǒuzhǎnggèngxiàoxuān 
jiūjiūyǐnshí shēngzhōngtiānnián 
suīzhìxiǎochéngsuì zuòshǐ使érxiāngbēilián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¹社稷已惊摇。
译文:在千军万马中奋起向秦始皇的一击,多有胆量和气势。震惊并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注释: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秦始皇灭韩国后,韩世臣之后张良图谋复国,结交刺客,趁秦始皇东巡时抛大铁椎(同“槌”)狙击之。¹祖龙: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解释:“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如何¹十二金人²外,犹有³民间铁未销
译文: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个金人之外。人世间居然还有铜铁没有熔销?
注释:¹如何:为什么。²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恐六国起兵造反,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³犹有:还有。⁴铁未销:铁器没有销毁。

  这是一首托古见志的咏史诗。

  第一句,破题突兀高远,把博浪沙一事概括殆尽,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恰到好处,余下的场面任凭别人去感受,去想象。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往往采用这种抓住要点的写法。“击”字如惊涛拍岸,“豪”字则气势冲霄。第二句,转入议论,书事雄胆遒劲,抓住“祖龙社稷”的本质紧紧不放,是“击”的目的和效果。第三句,引证出奇探幽,运用十二金人这一个典故,转入一个新意境,令人惊愕。第四句,诗人故作问句,深切显示出对秦始皇的冷嘲热讽,且干脆利落,从容自然,“铁未销”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诗就是抨击秦王朝企图消灭农民武装的暴虐政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人民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妙设讥刺,词新语尖,道人未道。这种刻意翻新,以议论为主的诗风,正是元初某些诗人受宋诗影响的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
1、 闫连朵编.元明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06:第2页

làngshā

chén yuándài 

chēzhōngdǎnháo lóngshèjīngyáo 
shíèrjīnrénwài yóuyǒurénjiāntiěwèixiāo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¹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注释:¹“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译文: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¹,举杯断绝歌路难²
译文: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注释:¹自宽:自我宽慰。²“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¹(zhí)(zhú)²不敢言。
译文: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注释:¹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²踯躅:徘徊不前。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xíngnán ·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xièshuǐzhìpíng dōng西nánběiliú 
rénshēngyǒumìng ānnéngxíngtànzuòchóu 
zhuójiǔkuān bēiduànjuénán 
xīnfēishígǎn tūnshēngzhízhúgǎn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