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清江转,岩腰细路通。
飞泉忽溅雨,阴壑自吟风。
寺隐烟云里,人行竹柏中。
野僧无个在,幽鸟为谈空。
山脚清江转,岩腰细路通。
飞泉忽溅雨,阴壑自吟风。
寺隐烟云里,人行竹柏中。
野僧无个在,幽鸟为谈空。
郭印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若石居冥(míng)山之阴¹,有虎恒²(kuī)³其藩(fān)。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yīn)(zhēng),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¹⁰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¹¹己者矣。于是弛¹²其惫,墙坏而不葺(qì)¹³。无何¹⁴,有貙(chū)¹⁵闻其牛羊豕(shǐ)¹⁶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¹⁷之不走¹⁸。貙人立¹⁹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²⁰
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筑墙、挖坑来防守。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己认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危害的动物了。从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墙坏了不补,篱笆坏了也不修。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听到他家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 赶它走,但貙并不离开;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说:若石只知道其中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他死了也活该。
注释:¹阴:山的北面。²恒:常常,经常。³窥:窥视,偷看。⁴藩:篱笆。⁵帅:同“率”,率领。⁶警:警惕。⁷殷钲:敲响金属。⁸举辉:点起篝火。⁹卒:终,完毕,结束。¹⁰岁:年。¹¹毒:危害。¹²弛:放松,放下。¹³葺:修补。¹⁴无何:不久。¹⁵貙:一种体小凶猛的野兽。¹⁶豕:猪。¹⁷斥:呵斥。¹⁸走:跑。¹⁹人立:像人一样站立。²⁰宜:应该,应当。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移舟水溅差(cī)(cī)绿,倚槛(jiàn)¹风摆柄(bǐng)柄香。(风摆 一作:风摇)
译文: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的吹来,摇动着一柄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注释:¹槛:栏杆。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yuān)(yāng)¹
译文: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来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注释:¹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

lián

zhèng tángdài 

zhōushuǐjiàn绿 jiànfēngbǎibǐngbǐngxiāng  (fēngbǎizuò fēngyáo )
duōxièhuànshārénwèizhé zhōngliúgàiyuānyāng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游妓¹散,独自绕回堤(dī)²。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xián)雨暗城西。九陌³未沾泥。
译文:游乐宴游的游妓已经散去,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将整个城西都变得黑暗阴沉,原野上还没有泥水。
注释:¹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²堤:迂回曲折的堤岸。³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泛指原野。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xī)¹。墙外见花寻路转²,柳阴行马过莺啼³。无处不凄凄
译文:暮春已至,桃树、李树上繁花谢尽,果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树下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看见他人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注释:¹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²寻路转:寻找回家的路。承上句“未成蹊”,指无路。转,回。 ’³过莺啼:一路经过,唯闻莺啼,指无人。⁴凄凄:伤感,悲伤。

  该词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孤独地在大雨欲来的气氛中行走。首句“游妓散,独自绕回堤”便指出,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同游人已散,而词人未去,这里伏下了一个未知的谜。

  接下来写词人放眼望去,只见“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来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这雾中的绿色原野,浓云带雨的天气,尽管“烟陌未沾泥”,道路上还没有泥水,但是山雨欲来之势已成。这种景象对孤独的人来说会感到更加失落与压抑。“烟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烟陌;但此处都泛指原野。

  词的下阙通过自然景色与典型动作的描写,揭示词人心绪的迷茫不宁与孤寂。“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说: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这句话是翻用前人现成典语,《史记·李将军列传》篇后“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因为桃李果实成熟是夏天的事,而这里只是写春末的实景,未必涉及典语中的实意。

  接下去则抓住人物的一两个动作进而摹写词人的痴迷情态,“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是写:他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上述动作的描写似乎显得词人很消闲、很洒脱,似乎纯粹是在入迷地追逐快要老去的春光。其实不然,下面尾句“无处不凄凄”便作了回答。

  词人内心悲凄。这便是“游妓散”而不去,仍在“独自绕回堤”的原因。至于他悲凄的内容,虽没有正面点出,但也有侧面泄露,从“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二句,似乎可见端倪:是为了爱情的纠葛缠绵。文学作品中的花、柳、莺啼均与美女、恋情有关,诗词中更甚。

  这首词采用“万物皆着我色”的“移情”手法,抒写的全是情中景色,含蓄蕴藉,写炽烈的情爱而未露市井俚俗之气,自然中透着典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576页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古剑寒黯(àn)¹,铸(zhù)来几千秋²
译文:这是一柄冷冰冰、暗幽幽的古剑,铸成以来,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
注释:¹黯黯:光线昏暗;颜色发黑。²几千秋:即几千年。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白光纳日月,紫气¹排斗牛²。
译文:那白色的剑光可掩日月,那紫色的剑气上冲斗牛。
注释:¹紫气:旧时以为宝物的光气。²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有客光一观,爱之不敢求。
译文:有一位客人想借来观赏,只因剑主珍爱它,不敢请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zhàn)¹玉匣(xiá)²中,秋水澄不流。
译文:在玉匣中它清澈发亮,好像澄明的秋水止而不流。
注释:¹湛然:清澈貌。此诗中形容剑光。²玉匣:指剑鞘。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至宝¹有本性,精刚无与俦(chóu)²
译文:最珍贵的宝物自有它的本性,那份精纯和坚刚,并世无俦。
注释:¹至宝:最珍贵的宝物。²俦:同辈,伴侣。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¹
译文:虽然可以使它一寸寸地折断,却不能使它化作绕指弯柔。
注释:¹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刚者不可化为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愿快直士¹心,将断佞(nìng)²头。
译文:希望它让正直的人士大快心意,将用它来斩断奸臣的人头。
注释:¹直士:正直、耿直之士。²佞臣:谄上欺下的奸臣。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译文:不希望它被用来报复个人小怨,在半夜的时候去刺杀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¹羞。
译文:劝你使用时务须谨慎,不要让神兵利器为你而抱愧蒙羞。
注释:¹兵:神奇的兵器。谓宝剑。

  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变化万端的比兴手法,塑造各种真实的受迫害者的艺术形象,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现象,因而这些诗不少成为反映现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剑》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咏物诗。这首诗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光用一把李都尉古剑作为描写对象,但每一个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意思极为明确,虽然着墨不多,而出语却纡徐委婉,具有无穷转折之妙,耐人寻思。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三个层次。从开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现古剑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写“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绘古剑寒光闪闪,灼烁不定的形态,刻画剑的不凡,不从剑的锋利入手,而仅表现其剑光闪。

  烁不定,正是该诗的高明之处,未睹剑先见其寒光凛凛,足以说明这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几千秋”上承“古剑”的“古”字,古而且利,则此剑为至宝就毫无疑问了。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诗人进一步写道:“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据王嘉《拾遗记》载,越王勾践曾以白牛白马祀昆吾山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其一名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尽暗。其三曰转魄,指月则蟾兔为之倒转。诗人光用这个典故,极力夸张表现宝剑的非同凡俗之处。这四句是从诗人的角度描绘宝剑的不凡,为了印证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观者的评价加以证实。客人看到宝剑“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东汉袁康《越绝书》:“太阿剑,视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剑光,由来已久。诗歌继描绘古剑“寒黯黯,可以“纳日月”、“ 排斗牛”之后,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进一步表现古剑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观之者,即使很喜欢它,也不得不自叹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还是让这把古剑去完成其应有的使命吧。

  接下来则是描写古剑的卓越品质。它不仅剑光闪烁,锋利无比,具有华美的外表,而且品质端正,也非平常刀剑可比。“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说明它的纯度和硬度都是无与伦比的。这并非夸张,因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其刚强之性,不能使它变成软弱,犹如士之可杀而不可辱,极力表现其质地坚硬。西晋诗人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里是反用其意,表现出古剑刚硬,不能化柔,不屈从外力的品质。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拼杀。正所谓“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它愿意刚直之士高兴,去斩断奸臣的头颅。它愿意充当杀伐谄佞的先锋,为国为民除掉奸邪。这几句诗乃以咏物而喻志,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刚直之性、浩然之气及欲为朝廷荡涤污秽、铲除奸邪的抱负,铿锵有力,正气凛然。“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至于区区个人恩怨就不是宝剑所乐于效命的了,它不屑于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动,见不得人的丑事。这一段从宝剑的精纯无比和愿斩佞臣两方面揭示出宝剑的内在品质,它比漂亮的外表,凛凛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现出古剑之所以为至宝的本质所在。

  最后两句点明此诗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显其志”方法成功的运用。“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的意思是说:这样锋利的兵器,应该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的光辉称号。

  这也就是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谏官们,应该不怕得罪权贵,去弹奏国家大事;而不应该只议论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来敷衍塞责。

  此诗是通过表现一把宝剑的不同凡俗及其优秀品质,光以塑造一个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重臣和谏官的形象。此时诗人身为左拾遗,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为谏官的正直态度之意。然而,诗的主旨并没有明白直接地说出来,而是紧紧扣住宝剑的特征来表现,全诗没有一句话不是围绕着这把古剑写的,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古剑的超凡和刚直不阿。咏剑与赞人,自然融合为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也芳。”反之,人们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即因其称物芳,故其志洁。

  比喻新颖,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着痕迹,也是这首诗的鲜明特点。诸如“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斩佞臣头”都有化用前人诗语之处。这些典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使诗句内涵更深刻、丰富。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1-23
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9

wèijiàn

bái tángdài 

jiànhánànàn zhùláiqiānqiū 
báiguāngyuè páidǒuniú 
yǒujièguān àizhīgǎnqiú 
zhànránxiázhōng qiūshuǐchéngliú 
zhìbǎoyǒuběnxìng jīnggāngchóu 
shǐ使cùncùnzhé néngràozhǐróu 
yuànkuàizhíshìxīn jiāngduànnìngchéntóu 
yuànbàoxiǎoyuàn bànchóu 
quànjūnshènsuǒyòng zuòshénbīngxiū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仕宦¹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而回老家,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认的。
注释: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昼锦堂,《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¹仕宦:做官。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¹,庸人孺子,皆得易²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³,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译文:一般当读书人穷困时,在乡里过着贫苦日子,平民儿童都可轻视甚至侮辱他。如苏秦不被嫂子礼待,朱买臣被妻子抛弃。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旗帜在前开道,又有骑兵卫队拥着,在街边观看的人,挤在一起肩并肩脚挨脚的,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而所谓平头男女,又跑又窜又惊又慌,汗水都出来了,甚至惭愧得低头弯腰,跪在车轮辗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的旺盛,是以前人们所比方的穿着锦绣的荣耀事啊!
注释:¹困厄闾里:在乡里受困苦。²易:轻视。³季子不礼于其嫂:苏秦,字季子。买臣见弃于其妻: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曾以卖柴为生,妻子不能忍受穷困,弃朱而去,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妻子要求复婚,朱便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马头上,让她再收回来。⁴高车驷马:泛指显贵者的车乘。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⁵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也指有这种装饰的旗。⁶骈肩累迹:肩挨肩,足迹相迭。形容人多拥挤。⁷咨嗟:赞叹。⁸衣锦之荣: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惟大丞相魏国公¹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²,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³,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¹⁰,播之声诗¹¹,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惟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名的高官。魏国公从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海内人士听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为魏国公的光荣;桓圭和礼服,不足为魏国公的显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建于国家,事迹刻入钟鼎碑石,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注释:¹大丞相魏国公:大:是尊称。魏国公,韩琦的封号。²令德:美好的德行。令:美、善。³已擢高科:已中了高高的科弟。⁴显士:显贵的官吏。⁵余光:本指落日馀辉,此处借指人们远远地瞻望韩琦的丰采。⁶有年:多年。⁷高牙大纛:高官的仪仗队。牙,牙旗;纛:仪仗队的大旗。⁸桓圭衮裳:桓圭,帝王授给三公的命圭。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拿在手中的上圆下方的礼器。衮裳,三公所穿的礼服。⁹被:及。¹⁰勒之金石:刻在钟鼎、石碑上。¹¹播之声诗:颂扬在乐章里。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公在至和¹中,尝以武康之节²,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³。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译文: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留给相州的人们。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多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从此可见魏国公是如何看待富贵,而志向哪能轻易测量啊!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声色,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可谓是国家重臣了。他的丰功伟业,被刻上钟鼎,谱成歌曲,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光荣啊。
注释:¹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10-1063)。²武康之节:武康,地名。节,此处指节度使。³圃:园地。⁴夷险一节:夷,平;险,难;太平的时候和患难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古代官吏束在衣外的大带子。⁵笏:朝笏,也叫手板,用来指画或记事。⁶烈:功业。⁷彝鼎:钟鼎。⁸邦家:国家。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号,后来泛指国家。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译文:我虽无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却庆幸曾诵读他的诗篇,很高兴他大志有成,并向天下宣告。于是就写下以上的文字。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相州昼锦堂记》是一篇记事散文。文章名为昼锦堂记,实际上主要写了魏国公韩琦非凡的志向和功绩,赞扬了他“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远大理想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丰功伟业。

  文章先写了古往今来对官至将相、富贵还乡的看法,然后以苏秦(季子)、朱买臣为例,说明读书人穷困时,连庸人孺子都可以轻侮他,一旦他成了达官显贵,那些庸夫愚妇一而俯首请罪,一面懊悔嗟叹,而春风得意的一介之士则趾高气昂。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一句话,“收拾前文, 振起下意”。作者简要介绍了魏国公的身世经历之后, 着重说明了做将相, 得富贵, 都是他早就应当有的; 而且作为仪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 礼服都不足以显示他的荣耀和显赫; 只有恩及百姓, 功在国家, 并名垂青史、光照后代, 才是他的志向。然后, 作者介绍了相州昼锦堂的来历, 由昼锦堂的石碑上的诗又谈到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和他的志向, 并描述了他为官从政的不凡表现。因而赞叹道: 魏国公的丰功伟绩, 被刻于钟鼎, 谱进乐章,乃国家之光荣, 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最后作者表明了写作此文的动机。

  为了突出魏国公的超凡脱俗, 反映他高远的抱负, 欧阳修主要采取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官至将相,衣锦还乡,是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也是常人所羡慕和赞叹的。作者先对此渲染一番,然后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对比十分强烈;什么将相富贵,是他早就应该有的;他不象侥幸得志的人,在庸俗的世人面前自夸炫耀;常人引为荣耀的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表现他的荣耀,常人所追求的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显示他的显赫;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等等。这些文字都是在进行对比。通过大量、反复的对比,利用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表现出魏国公的出类拔萃,使这个确比一般的封建士大夫高出一筹的鲜明形象屹立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结构精巧,连接自然。以议论开始,在对比当中推出“主人公”,从写主人公的简要经历和志向,又自然引出相州昼锦堂,从写昼锦堂处石碑上的诗,又自然进入对魏国公的描写。名为记物,实则写人;写人与记物融为一体。通篇浑然天成,确无雕琢的痕迹。

  文章语言婉转流畅,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十分生动传神。例如,文章没有实写魏国公如何处理具体政务,只是简单地写他“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笔墨很少,却把魏国公的性格特征和封建政治家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文字虽简,但内涵丰富,富有感情。通过对魏国公的反复赞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为官从政的理解,寄托了作者本人的追求。

  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十分注意语气声调的变化,使文章富有生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据说,就在《相州昼锦堂记》完稿送出数日之后,他又专门派人另送一稿给韩琦,声明前稿有疵,可换此本。韩琦再三核对,只发现文章开头“仕宦”、“富贵”之下,各添了一个“而”字,从而增加了抑扬顿挫之感,与文意更加协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此事为历代所传诵,成为文字不厌千回改的佳语。又如,“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和“而其志岂易量哉”两句,采用了反问的句式,通过反问的语气,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更加突出。“可谓社稷之臣矣”一句,通过感叹句的形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魏国公的衷心赞叹。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兴复古道,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浮华的文风。在文和道的关系上,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也不忽视文采对表现道的重要作用。《相州昼锦堂记》篇幅不长,但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有法,议论精辟有力,章法曲折变化,语言自然流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文风,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见解。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xiàngzhōuzhòujǐnt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ìhuànérzhìjiàngxiàng guìérguīxiāng rénqíngzhīsuǒróng érjīnzhīsuǒtóng 

    gàishìfāngqióngshí kùnè yōngrén jiēérzhī ruòsǎo mǎichénjiàn dàngāochē máodǎoqián éryōnghòu jiādàozhīrén xiànpiánjiānlěi zhānwàngjiē érsuǒwèiyōngzhě bēnzǒuhàihàn xiūkuì huǐzuìchēchénzhījiān jièzhīshì zhìdāngshí érzhīshèng rénzhījǐnzhīróngzhě 

    wéichéngxiàngwèiguógōngrán gōng xiàngrén shìyǒulìng wéishímíngqīng gōngshàoshí zhuógāo dēngxiǎnshì hǎinèizhīshì wénxiàfēngérwàngguāngzhě gàiyǒunián suǒwèijiàngxiàngérguì jiēgōngsuǒyǒu fēiqióngèzhīrén jiǎoxìngzhìshí chūyōngzhī jīnghàiérkuāyào耀zhī rángāodào wéigōngróng huánguīgǔnmiǎn wéigōngguì wéibèishēngmín érgōngshīshè zhījīnshí zhīshēngshī yào耀hòushìérchuíqióng gōngzhīzhì érshìwànggōng zhǐkuāshíérróngxiāngzāi 

    gōngzàizhìzhōng chángkāngzhījié láizhìxiàng nǎizuò zhòujǐn zhītánghòu yòushīshí wèixiàngrén yánkuàiēnchóu jīnmíngwéi gàirénsuǒkuāzhěwéiróng érwéijiè jiàngōngzhīshìguìwéi érzhìliángzāi néngchūjiàngxiàng qínláowángjiā érxiǎnjié zhìlínshì jué chuíshēnzhèng dòngshēng ércuòtiānxiàtàishānzhīān wèishèzhīchén fēnggōngshèngliè suǒmíngdǐngérbèixiánzhě nǎibāngjiāzhīguāng fēizhīróng 

    suīhuòdēnggōngzhītáng xìngchángqièsònggōngzhīshī gōngzhīzhìyǒuchéng érwéitiānxiàdào shìshū 

    shàngshūshìláng cānzhīzhèngshìōuyáng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