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贵虽轩冕,心闲似隐沦。林间新葺宇,公退此颐神。
迹贵虽轩冕,心闲似隐沦。林间新葺宇,公退此颐神。
藓色青缘砌,池光碧照人。爱君高雅趣,琴酒屡相亲。
藓色青缘砌,池光碧照人。爱君高雅趣,琴酒屡相亲。

gōngyǐntīngshūshì--wényàn

guìsuīxuānmiǎnxīnxiánshìyǐnlúnlínjiānxīngōng退tuìshén

xiǎnqīngyuánchíguāngzhàorénàijūngāoqínjiǔxiāngqīn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译文:春天有百花争艳,而秋天有圆月。夏天有凉风习习,而冬天有白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若无¹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译文: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注释:¹若无:如果没有。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¹独难。
译文: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注释:¹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忠信事不显¹,乃有见²疑患。
译文: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注释:¹显:明白,懂得。²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¹佐成王,金縢(téng)²功不刊³
译文: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注释:¹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²金縢: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³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推心辅王室,二叔¹反流言²
译文: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注释:¹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²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待罪¹居东国²,泣涕(tì)³常流连
译文: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注释:¹待罪:等待惩罚。²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³泣涕:流泪。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皇灵¹大动变²,震³雷风且寒。
译文: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注释:¹皇灵:上天之灵。²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³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树偃(yǎn)¹秋稼²,天威不可干³
译文: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注释:¹偃:倒下。²秋稼:禾。³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素服¹开金縢,感悟求其端²
译文: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注释:¹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²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公旦事既显¹,成王乃²哀叹³
译文: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注释:¹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²乃:于是。³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¹
译文: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注释:¹“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译文: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54-56页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¹终欲付何人?
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注释:¹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当时黮(dàn)¹犹承误²,末俗³纷纭更乱真。
译文: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付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注释:¹黮暗:蒙昧;湖涂。²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³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zāo)(pò)所传非粹美¹,丹青²难写是精神。
译文:低付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注释:¹粹美:指精华。²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¹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²
译文: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付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注释:¹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²尘:尘土,这里指典籍。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shǐ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ōngmíngxīn xíngcángzhōngrén 
dāngshídànànyóuchéng fēnyúngèngluànzhēn 
zāosuǒchuánfēicuìměi dānqīngnánxiěshìjīngshén 
jìngāoxián shǒuqiānqiūzhǐshàngchén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shuò)¹烽火照甘泉²,长安飞将³出祁(qí)
译文: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注释:¹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²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³飞将:飞将军李广。⁴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xī)(qú)¹玉剑²良家子³,白马金羁(jī)侠少年。
译文: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注释:¹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²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³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⁴金羁:金饰的马络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平明¹(yǎn)²屯右地³,薄暮鱼丽逐左贤
译文: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³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⁴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⁵鱼丽:鱼丽阵。⁶左贤:匈奴的左贤王。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谷中石虎经¹(xián)²,山上金人³曾祭天。
译文: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注释:¹经:曾经。²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³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张守节正义:“金人即今佛像。”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天涯一去无穷已¹,蓟(jì)²迢递(dì)³三千里。
译文: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注释:¹穷已:穷止。穷尽。²蓟门:即蓟丘。³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朝见马岭¹黄沙合²,夕望龙城³阵云起。
译文: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注释:¹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²合:合起。聚集。³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庭中奇树¹已堪攀²,塞外³征人殊未还。
译文:(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注释:¹奇树:少见之树种。²堪攀:能够攀折。³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⁴殊:过期。很,甚。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白雪初下天山¹外,浮云直向五原²间。
译文: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注释:¹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²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¹月。
译文: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注释:¹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流水本自¹断人肠,坚冰旧来²伤马骨。
译文: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注释:¹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²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边庭¹节物²与华异,冬霰(xiàn)³秋霜春不歇
译文: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注释:¹边庭:边境的朝堂。²节物:时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³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⁴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长风¹萧萧²渡水来,归雁连连³映天没。
译文: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注释:¹长风:远风。暴风;大风。²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³连连:连续不断。⁴映天:反映在天空。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¹,单于²渭桥³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¹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²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³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⁴拜:拜服。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送君游梅湖,应见梅花发。
送君游梅湖,应见¹梅花发。
译文:送你去游览梅湖,应当会见到梅花怒放。
注释:¹应见:应当见到。
有使寄我来,无令红芳歇。
有使寄我来,无令红芳¹歇。
译文:有信使来的话,别忘记寄几支梅花来,别让红花空歇。
注释:¹红芳:红花。
暂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
暂行新林寄(pǔ),定醉金陵月。
译文:我最近打算去新林寄,一定要去金陵醉赏明月。
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
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
译文:你可千万要记得给我鸿雁传书啊,莫让音讯两不相闻。

sòngyǒurényóuméi--bái

sòngjūnyóuméiyīngjiànméihuāyǒu使shǐláilìnghóngfāngxiē

zànxíngxīnlíndìngzuìjīnlíngyuèyànshūyīnchénzuò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