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所送之人,已不可考。
此诗开篇先点明送别时节及客人南下所经之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诗人特意写到了柳花,切题之送客。春流送客,可以想见友人赴任,春风得意之状。朱雀桥、乌衣巷,皆江宁之名胜,骚人墨客多有咏之。此处诗人写此名胜古迹,乃点题“之江宁”赴任。言其在此“看淮水”“问王家”,写出了客人的悠闲、得意之状。
中间四句叙写江宁之山川景色。城里乡里皆无事,可见江宁百姓安居乐业,正好与上文“看淮水”“问王家”意相联。江宁百姓门对青山,这里用了一个复数,言“闭门开户”皆对青山,可见青山之多,无处不在。复着一“翠”字,更见青山之翠。江宁朝霞满天,一个“下”字,满天红霞呼之欲出。而燕子双飞,莺歌燕舞,一派大好风景,烘托着江宁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最后四句写友人交往之人的高雅,表明友人的雅洁。“日应新”,既是言与吴士相逢嘉赏的惬意,同时也暗喻了友人到任后,吴地日日变新,赞其政绩清明。友人南下赴任,因而诗人结尾处又劝慰其不要担心水土不服,江宁之莼羹比中原之羊酪味更可人,友人只管放心前去。
全诗洋洋洒洒,语言繁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韩翃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又说:“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这是说韩翃的诗意较为深隐,风格较为矫健。这个评语对此诗也还合适。然而此诗内容较为空疏,流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乃应酬之作。
首联从梅蕊初绽到梅花盛开,从腊前到年后,写了时序变化,让作者似乎看到了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写了梅花的开放过程,又好似体现了诗人天天看花,关注盼望的心情。从梅花次第之中表现的是诗人盼春惜春之情。
颔联承首联写春意浓,然再好的春光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这是见江梅而有感所写的诗,形容梅、描写春不是诗人的目的,借以抒情才是真正目的。因此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客愁”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越是深知春意盎然,越是对客愁无可奈何。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这里利用情与景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颈联又稍一停顿,不顺势抒情而写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春江微波正与岸边梅花相漾发。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何义门说:“破题二句,已非‘江梅’不可。”(引自《瀛奎律髓汇评》)未免过早,“江梅”之意至此才补足。
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却不能尽情享受,其中原因在尾联道出。尾联将“客愁”之意重申。春水春花,春光春色,虽然赏心悦目,但“都非故园春色,是以对巫岫而添愁耳。”(仇兆鳌《杜诗详注》)杜甫出川早有计划,刚刚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就有过返乡路线的草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滞留夔州实属不得已。夔州是杜甫居川的最后一站,出三峡就可北上回故园了。越是要回故乡越是思念故乡;越是不能返故乡也越发思念故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秋思是故乡,春思也是故乡。故乡情也是爱国情,因为是动荡的时局,血腥的战争逼得他背井离乡漂泊西南。带来希望与生机的春天又来了,可是却不能见到可爱的故乡。面对巫山峰峦,更觉其高峻险恶,也更觉故乡山水可爱可亲。
这首诗一、三联相连,以景为主,二、四联相连,以情为主,既有江梅的婀娜美丽,也有作者凄凉落寞之情,很有法度。纪昀说此诗不出色,未免过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