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霜钟唤客兴,馀声知度几棱层。烟霞深处无人到,时见凭栏一两僧。
清晓霜钟唤客兴,馀声知度几棱层。烟霞深处无人到,时见凭栏一两僧。

zàizhēnjuésēngfángsānshǒusān--qiān

qīngxiǎoshuāngzhōnghuànxìngshēngzhīléngcéngyānxiáshēnchùréndàoshíjiànpínglánliǎngsēng

吕祖谦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 1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斜光)
斜阳¹照墟落²,穷巷³牛羊归。(斜阳 一作:斜光)
译文: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注释:¹斜阳:一作“斜光”。²墟落:村庄。³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野老¹念牧童²,倚杖³候荆(jīnɡ)(fēi)
译文: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注释:¹野老:村野老人。²牧童:一作“僮仆”。³倚杖:靠着拐杖。⁴荆扉:柴门。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zhì)(gòu)¹麦苗秀,蚕眠²桑叶稀。
译文:野鸡鸣叫,麦子秀穗,蚕像睡觉了一样,桑叶也变得稀少。
注释:¹雉雊:野鸡鸣叫。²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至 一作:立)
田夫荷(hè)¹锄至²,相见语依依。(至 一作:立)
译文: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注释:¹荷:肩负的意思。²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¹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²
译文: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¹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²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沒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雉雊老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老田里鸣叫老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

  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老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9-140页 .
2、 王志清.王维诗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0-181

wèichuāntiánjiā

wángwéi tángdài 

xiéyángzhàoluò qióngxiàngniúyángguī  (xiéyángzuò xiéguāng )
lǎoniàntóng zhànghòujīngfēi 
zhìgòumàimiáoxiù cánmiánsāng 
tiánchúzhì xiāngjiàn  (zhìzuò  )
xiànxián chàngrányínshìwēi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露白蟾(chán)¹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²,梦牵情役几时休?
注释:¹蟾: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月。²佳期句:佳期已逝,幽会难逢,二者均茫然无望。悠悠:漫长,这里指欲相见而遥遥无期。
记得泥人微敛黛,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记得泥¹人微敛(liǎn)(dài)²,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注释:¹泥:怜爱、留恋,作动词用。²敛黛:皱眉。

  这首词也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顾敻八首《浣溪沙》,是写男女相互思念的词作。汤显祖评道:“此公管调,动必数章。虽中间铺叙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无穷措大酸气。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画桥¹流水,雨湿落红²飞不起。月破黄昏³,帘里余(yú)马上闻。
译文: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注释:¹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²落红:落花。³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⁴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pái)(huái)¹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²飞花入洞房³
译文:独个儿默默地月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注释:¹徘徊:来回走动。²犹解:还能懂得。解,能够,会。³洞房:幽深的居室。

  以“春情”为题的词作,大抵写闺中女子当春怀人的思绪,王安国这首小令却是写一个男子在暮春时节对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内容与贺铸的《青玉案》相仿。贺作另有寄托,此词有无别的寓意尚难确定。

  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居处如此令人神往,则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倾慕难忘自不待言。这一句借物写人,是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点。

  次句交代气候、时令。春尽花残,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况急雨劲风又摧花!“飞不起”三字暗写雨势的猛恶,展现残红“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凉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红沾雨般沉重暗淡。这种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写时间。从黄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长时间伫留不去,足见他对女子的痴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变化的规律采用顺延笔法,写主人公由痴情向迷离恍惚深化的情态,揭示他内心由极度爱慕而升华的思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余香”二字饶有韵味,既含蓄地画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开莲”的风致容颜,又绰约地显露池中明镜悬倩影、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这一句完满地收结了上片,又为下片的状态抒情蓄势张本。换头言近旨远,写人物情态,现主人公形象。“月徊”是痴情的延续,“不语”是惆怅的外露。两者相辅相成,愈显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下片第二句用设问句申足上句,并从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何处去”不是无处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黄鹤的伊人处。采用反面运笔的方法,用得好时,能深化作品的层次。这里的反面运笔,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然而,梦魂飞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想象和美好企望,现实却是香歇人去,光沉响绝,只有自身踯躅路旁,吊影惭魂。歇拍两句以杨花有幸反衬人物的无缘,正是主人公在这种现实处境中的自怨自叹。

  以上的简析,只是按照词语的措置顺序作出的。其实,如按照主人公感情变化的脉络去寻求端倪,很难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时间的迟早先后。因为词中写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态势,前后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发难分。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爱慕而兴起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
相思长相思,相思无限极。
译文:相思总是长久,没有尽头的。
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色。
相思苦相思,相思损容思¹
译文:相思让人内心悲苦,相思让人容颜衰老。
注释:¹容思:容貌神思。
容色真可惜,相思不可彻。
容思真可惜,相思不可彻。
译文:容颜衰老真是让人怜惜,但相思之情却难以断绝。
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
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
译文:整日整日的相思,让人肝肠寸断。
肠断绝,泪还续,闲人莫作相思曲。
肠断绝,泪还续,闲人莫作相思曲。
译文:肝肠寸断,伤心泪仍流个不停,一般人真的不要作相思曲。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晚妆¹欲罢,更把纤眉²临镜画。准待³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译文:晚妆梳罢,又手执画笔。镜中,你的纤纤柳眉,是否正如窗外的一弯新月。回首天边,烟雨正朦胧,让人看不分明的,是藏在烟雨后的一弯新月。
注释:¹晚妆:女子梳理晚妆。²纤眉:纤细的柳眉。³准待:准备等待。⁴分明:清楚。⁵不胜:不甚分明。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¹终必遂(suì)。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译文:这样的夜空,不需要有星星,和我一起守着永恒誓言的。是你,是在星海飘摇的一弯新月。寂静的夜,寂寞的小楼。茫茫人间,你我同样的哀愁。想必也如天边的那弯新月。
注释:¹守取团圆:本指等到月圆时,这里双关,另一层意思是与意中人团圆。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新月,比喻拟人,巧妙别致,颇有风格。

  上片正面描写,通过比喻拟人表现新月。看那天边初生的新月,像一位美貌绝伦女子,正临镜梳妆时用那画笔画出的一条弯弯的眉毛。要等到夜色中的烟雾消散后,天空澄澈,那时才能看见这一轮新月的美丽——然而细雨烟中,不甚了然,满目还是一片迷蒙。上片虽主要写的是新月,却还应注意到一点,也就是情感上的表现。本来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心思,好好化了一番晚妆,要等有人来欣赏自己,然而“准待分明”时,却发现“和雨和烟两不胜”,竟然不能看清这美貌,如何不让人悲伤。这里将新月拟人化了,比成一位女子,弯弯的眉毛高高翘起,好像女子皱眉不高兴似的。但实际的情感从下片可知并不单单是新月的悲伤,而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下片从侧面描写新月,并且把情感也从新月落到人身上了。不要让待待替代了新月,让它们成为这漫漫黑夜的主角,须慢慢坚持,总会有变成玉盘圆月的那一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月,下片写人,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一样愁”将上下两片、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情景交融。

  这首词中“红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红色的楼房,如史达祖《双双燕》中:“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两句中的“红楼”都是指这个意思。第二种解释是富贵人家中,女子居住的闺房称为“红楼”,如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第三种解释是旧事妓女居住的地方,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载:“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当然还有《红楼梦》之所谓“红楼”,大概是由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这“红楼”应是第一种意思。

  至于此首词中“红楼”的意思,向来应该是第二种,富贵家庭中女子的闺房,因为这符合词人的总体风格以及社会环境。事实上,明清以来,文人的诗词中妓女的成分已经远少于唐宋,原因就在于唐宋妓女一般是艺伎,她们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更歌善舞,或长于填词写诗歌,所以那时文人多喜欢来往其间;然而明清以来,妓院就成为真正的烟柳之地,文化氛围也消失殆尽,艺伎就不是主流,文人也不齿于此了。所以从这两方面看,纳兰性德这里的红楼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或者是第一种。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404

jiǎnlánhuā··xīnyuè--lánxìng

wǎnzhuānggèngxiānméilínjìnghuàzhǔndàifēnmíngyānliǎngshèng

jiàoxīngshǒutuányuánzhōngsuìhónglóutiānshàngrénjiānyàng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