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人物盛诸何,寿母皤然乐事多。
堂下无忧萱弄色,天边有信桂交柯。
黄金籯满经方重,白玉楼成恨未磨。
空诵空仁旧时赋,版舆零落故山阿。
南朝人物盛诸何,寿母皤然乐事多。
堂下无忧萱弄色,天边有信桂交柯。
黄金籯满经方重,白玉楼成恨未磨。
空诵空仁旧时赋,版舆零落故山阿。
吕祖谦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 1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é),鹅,鹅,曲项(xiàng)¹向天歌²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注释:¹曲项:弯着脖子。²歌:长鸣。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毛浮(fú)绿水,红掌拨(bō)¹清波。
译文: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¹拨:划动。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yǒngé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é é é xiàngxiàngtiān 
báimáo绿shuǐ hóngzhǎngqīng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¹杯盘²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译文:是春雨送人来,也是春雨留人住,离别的宴席上匆匆话别,又是风雨催人离去。
注释:¹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²杯盘:指饮食。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泪眼不曾晴¹,眉黛(dài)²愁还聚。明日³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译文:泪眼就不曾流干,眉头凝结着愁绪,明日相思时不要上高楼望远,楼上有几多凄风苦雨。
注释:¹晴:这里指日日流泪(雨天)从来没有停过(晴天)。²眉黛:指眉,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³明日:明天。

  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作者巧妙地将风雨贯穿全篇,并让它起着联系人、事、情的枢纽作用。人来,是风雨送来的;人住,也是风雨留下的。来,固高兴;来而能住,更令人高兴。中藏曲折,切勿看作直笔。

  前二句对风雨的感谢之情,可于言外得之。原以为风雨杯停,人便杯会走,可是万没想到:“草草杯柈(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杯盘”,以简驭繁,借指饮食。“草草杯盘”,既有饮食简单意,也有准备此饮食是急匆匆意。看来这是在一次特殊情况下的相聚,她很快就知道了马上还须分别。由“来”而“住”而“话别离”,都是在极短时间发生的,而这未停的风雨也从有情变为无情了。这里用了一个“催”字,暗示她心态的变化,由爱风雨而恨风雨,这是她此刻独特的感受。沈祥龙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杯尽之致”(《论词随笔》)。词看浅白直露,表现女主人的初则喜风雨(“来”),继更喜风雨(“住”),终至恨风雨(“去”),很有层次,跌宕多姿,曲折含蓄,细加寻绎,韵味无穷。

  下片正面写别离。喜极生悲,事出意外,现在他真的被“催”着要走了!“泪眼杯曾晴,眉黛愁还聚”。前句“泪眼”与室外大自然界的雨巧妙相联,天未放晴,雨声淅沥,犹如人的眼一直在滴泪。古人以黛描眉,故称眉为“眉黛”。喜眉俊眼,那是当人“来”还“住”的时候。如今人去,眉黛紧蹙,愁又(“还”)聚到了一起(潜台词是:犹如未来时)。古人写人的愁情,多用笔在眉黛上。如梁元帝《代旧姬有怨》:“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万楚《题情人药栏》:“敛眉语芳草,何许太无情。”史达祖《双双燕·咏燕》:“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等。一结宕开一层,别出新意:“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一般常情是送行者嘱咐行人,从汉乐府以来便如此:“念与君离别,气结杯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范云《送别》:“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谢氏《送外》:“此去唯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等。今则反其道而行之:“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是行者嘱咐送行者。“明日”意为你想我,希望你杯要上楼,明天会仍有风雨,会更引起你的惦念。深一层说,“明日”指分别以后,即日后。因为你会记得我们是在风雨中相逢,风雨中杯盘饮食,又在风雨中分别的情景,“往事浮心头”,你会更难过,因此以后莫到“多风雨”的楼上。殷殷致意,一往情深。

  词四处写到风雨,并以风雨起,风雨结。首尾呼应,主体的情与客体的风雨如鱼得水,融溶谐和,意境浑然,杯知何者为景何者为情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此词可以证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416-1417页

bosuànzi··fēngsòngrénlái--yóugōng

fēngsòngrénláifēngliúrénzhùcǎocǎobēipánhuàbiéfēngcuīrén

lèiyǎncéngqíngméidàichóuháimíngxiāngshànglóulóushàngduōfēng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译文:秋日美景正好,院前池塘清清,你也悠闲自在。
注释:崔季重:天宝十二载(753年)任濮阳太守,参见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濮阳:即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濮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鄫城北。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译文:西边林中静静悠悠,柴门之外远山绵绵。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千里横黛(dài)色,数峰出云间。
译文:苍翠山色横亘千里,挺拔山峰直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cuó)¹对秦国,合沓(tà)²藏荆关³
译文:山峰高峻仿佛回到秦国时代,重重叠叠如荆门关般险要。
注释:¹嵯峨:山峰高峻貌。²合沓:重叠。³荆关: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残雨斜日照,夕岚(lán)¹飞鸟还。
译文: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
注释:¹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故人今尚尔¹,叹息此颓(tuí)²
译文:你现在仍是原来那般没有变化,我已是容颜衰败,不复当年。
注释:¹尚尔:在古汉语里是仍然的意思。²颓颜:犹衰颜。容颜衰老。

cuīyángxiōngchóngqiánshānxìng

wángwéi tángdài 

qiūyǒujiāxìng kuàngjūnchíshàngxián 
yōuyōu西línxià shíménqiánshān 
qiānhéngdài shùfēngchūyúnjiān 
cuóéduìqínguó cángjīngguān 
cánxiézhào lánfēiniǎohuán 
rénjīnshàngěr tàntuíyán 
吁嗟乎!
吁嗟乎!
译文:唉,可悲啊!
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沧海扬尘兮日月盲¹,神州陆沉²兮陵谷崩³
译文:大海上尘雾弥漫,日月惨淡无光;国家已是一片丘墟,山川全变了样。
注释:¹沧海:大海。神州,中国的别称。²陆沉:国家变成丘墟的意思。³陵谷崩:比喻世事的变迁。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沉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¹
译文:孤军屹立在海岛上,没有衣,没有粮;
注释:¹呼癸呼庚:庚癸是军粮的隐语;呼庚呼癸,表示乞粮的意思。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
余悯此孑(jié)遗兮¹,遂息机²而寝兵³
译文:只为怜悯这些遗民,才放下了刀枪。
注释:¹孑遗,遗民,《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²息机:停止谋划。³寝兵:休兵,停战。
余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¹,聊驾税²以薶(mái)名。
译文:权把小岛作为避难的海外仙山,
注释:¹方壶:海中仙山名。圆峤,弧形的山岛。²驾税:即税驾,休息的意思。薶同埋。
方壶圆峤兮,聊驾税以薶名。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zēng)¹
译文:谁料神龙竟葬身鱼腹,投入罗网。
注释:¹豫且句:豫是一种多疑的兽类;且是乘且,骏马名,且同驵(zang),误作疽。罾,一种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译文:我活着是中国人,死了是大明臣民;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¹为重兮,七尺为轻。
译文:贵在有一寸丹心,生命何足重轻。
注释:¹寸丹:一寸丹心,忠心。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维彼文山¹兮,亦羁絏(xiè)于燕京,
译文:想起文天祥也曾被囚禁在燕京,
注释:¹文山:文天祥,字文山,被元兵捕送燕京囚禁。
维彼文山兮,亦羁絏于燕京,
黄冠¹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²
译文:我并不希望能活着回家当顺民。
注释:¹黄冠,农民的服装。²馨:馨香祷祝。
黄冠故乡兮,非余心之所馨。
欲慷慨而自裁¹兮,既束缚而严更²
译文:满身锁链和严密的防范不容我慷慨自尽,
注释:¹自裁:自杀。²严更:严厉执行夜里打更,李白诗:“严更千户肃”。
欲慷慨而自裁兮,既束缚而严更,
学谢公¹以绝粒兮,奈群喙(huì)之相并。
译文:想学谢叠山绝食,无奈又受众人的阻梗。
注释:¹谢公:指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谢枋得字叠山,宋亡后,元朝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不肯,绝食而死。
学谢公以绝粒兮,奈群喙之相并。
等鸿毛¹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²
译文:生命于我如鸿毛,何难在谈笑中随时舍弃。
注释:¹鸿毛:比喻轻。²委形:舍弃生命。
等鸿毛于一掷兮,何难谈笑而委形,
忆唐臣¹之啮齿兮,视鼎镬(huò)²其犹冰。
译文:想到张睢阳的英勇,即便赴汤蹈火也不能使我畏惧。
注释:¹唐臣:指张巡,见张巡《守睢阳作》作者简介。²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煮。
忆唐臣之啮齿兮,视鼎镬其犹冰。
念先人之践土¹兮,愧忠孝之无成。
译文:难忘是先王的创业,自愧有负于忠孝大义;
注释:¹践土:开辟疆土的意思。
念先人之践土兮,愧忠孝之无成。
(yì)¹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译文:可痛是在狱中杀死我嗣子,使我宗祧断绝。
注释:¹翳:通殪,杀死。
翳嗣子于牢笼兮,痛宗祀之云倾。
已矣夫!荀琼(qióng)¹谢玉²兮,亦有时而凋零。
译文:一切都完了啊!像荀悦、谢朓那样的美才也免不了短命,
注释:¹荀琼:指荀悦,东汉时人,早慧,好著述。²谢玉:指谢朓,南朝齐人,文章清丽,工诗,与谢灵运齐名,两人均不寿。“琼”、“玉”二字喻荀、谢二人的美质。
已矣夫!荀琼谢玉兮,亦有时而凋零。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tíng)
译文:我死后,要把浩然之气化为风云雷霆,
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译文:要把精诚的魂魄变成日月和星辰。
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¹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译文:好让纲常永留后世,名节万古长存。
注释:¹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这里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夫何分孰为国祚(zuò)¹兮,孰为家声。
译文:国和家祸福连在一起,还有什么可分。
注释:¹国祚:国家的福运。
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jī)¹之贞?
译文:作歌表明我的意志,岂只为了仰慕古贤的德性。
注释:¹箕子:商朝纣王的伯叔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听,于是披发佯狂为奴,周武王灭商后,很敬重他,封他在朝鲜而不以臣礼相待。
歌以言志兮,肯浮慕兮箕子之贞?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¹
译文:把这种意志比之于正气,或可无愧于文先生。
注释:¹先生:指文天祥。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乎先生。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绿原青垄(lǒng)¹渐成尘²,汲(jí)³开园日日新。
译文: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
注释:¹垄:田埂。²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³汲井:一作“汲水”。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译文: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意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类似。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落笔便把题中“旱甚”二字,变成生动的形象状入读者眼帘,让人们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一个“渐”字,说明旱情的发展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也透露出当权者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抗御旱情。从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见出,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的。句“汲井开园日日新”,紧接上句而来,但这里所书的“汲井开园”者并非是焦虑于垅亩之间的农民,而是指“权门”贵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权贵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派人“汲井”抗旱保花,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建新园,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浇灌下,各种花卉长势奇好,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儿。这里的“日日新”与首句中的“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愈显出达官贵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乐。

  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芍药带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权门”的新“开园”中,没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够惬意的,于是,“权门”就急令花匠奴仆“带花移芍药”。这里,“权门”所忙碌的是“移”花,而农民所忙碌的则是抗旱保苗,从这一对比中,就更可看出“权门”全然不念农民的疾苦,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享乐,从而显露出其官服下所掩盖着的丑恶来。

  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是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所抒发的感慨。“权门”本有君命在身,重权在握,理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黎民的苦乐为念,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他们却置民生于不顾,这就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达,而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却故作糊涂,含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忧国”二字是诗人思索问题的核心。联系“永贞革新”的历史来看,结句不啻是从本质上宣布了特权贵族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一大罪状,具有剑与火的战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丽于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诗题对诗句的提领也颇值称道。诗句中并没露出“权门”的字样,要不是诗题中点明“移芍药”的主体是“权门”,诗的战斗性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似剑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权门”二字的提领,读者就可以明白“汲井开园”的主体为何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另外,语言清新,对比鲜明,诗意含蓄,也都是这首诗歌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