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欲安适,策马逾山樊。
我行欲安适,策马逾山樊。
谷深不可瞬,危磴争猱猨。
谷深不可瞬,危磴争猱猨。
坡陀两山间,寂历三家村。
坡陀两山间,寂历三家村。
茅檐青裾妇,蓬发薪烟昏。
茅檐青裾妇,蓬发薪烟昏。
敲冰那可饮,分我一掬温。
敲冰那可饮,分我一掬温。
郎樵晚未归,客到不与言。
郎樵晚未归,客到不与言。
不奉水头卮,肯投柳下门。
不奉水头卮,肯投柳下门。
作诗配国风,行者式其藩。
作诗配国风,行者式其藩。

shídònglǐng--hóngmài

xíngānshìshānfán

shēnshùnwēidèngzhēngnáoyuán

tuóliǎngshānjiānsānjiācūn

máoyánqīngpéngxīnyānhūn

qiāobīngyǐnfēnwēn

lángqiáowǎnwèiguīdàoyán

fèngshuǐtóuzhīkěntóuliǔxiàmén

zuòshīpèiguófēngxíngzhěshìfān

洪迈

洪迈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 1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lǔ)¹横北荒,胡星²(yào)精芒³
译文: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注释: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¹虏阵:指敌阵。²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³精芒:星的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羽书¹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译文: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注释:¹羽书:同羽檄。这里指告速的文书。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虎竹¹救边速,戎车森已行。
译文: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注释:¹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¹不安席²,按剑心飞扬。
译文: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注释:¹明主:英明的皇帝。²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速得不能安眠。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推毂(gǔ)¹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译文: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注释:¹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毂:车轮。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兵威冲绝幕¹,杀气凌穹苍。
译文: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注释:¹绝幕:极远的沙漠。幕:通“漠”。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列卒¹赤山²下,开营³紫塞(sài)傍。
译文: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注释:¹列卒:布阵。²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³开营:设营,扎营。⁴紫塞:指长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孟冬¹沙风紧,旌旗飒²凋伤。
译文: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注释:¹孟冬:初冬。²飒:飒飒风声。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画角¹悲海月,征衣卷²天霜³
译文: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注释:¹画角:古乐器。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²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³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挥刃斩楼兰¹,弯弓射贤王²
译文: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注释:¹楼兰:古国名。²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单于¹一平荡²,种落³自奔亡。
译文: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注释:¹单于:匈奴的首领。²平荡:荡平。³种落:种族,部落。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译文: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作者以当时胡虏之事为题,以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勾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胡人桀骜,横侵塞北,北征之将帅平荡单于,擒其君长,使其种落奔散,凯旋归于咸阳,使朝廷永无北顾之虞。这首诗在歌颂反击匈奴贵族侵扰战争的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全诗分为四段。前六句写胡人兴兵,战事骤起。首二句胡人兴兵北荒,胡星闪耀,渲染出大战来临之前紧张压抑的氛围。“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羽书、烽火报警,前线告急的羽书疾驰如电,报警的狼烟烽火昼夜不息,充分表达出前线战事吃紧的紧张状态,表现出匈奴敌军来势汹汹的场面,为下文写汉军将士英勇奋战做伏笔。三四两句写汉军驰救,救边的将领率军出征,兵车森严列队前进。表现出军队的临危不惧,反映出将士们的坚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剑警觉,不安席坐,飞扬的内心也愿驰骋疆场,率军杀敌。天子选将出征,勇猛的将士率军前进,连山的旌旗布满战场,写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坚定信念。

  后“兵威”八句,从侧面描写战争。首先是汉兵气势雄伟,其声势震慑绝域沙漠,杀气直冲云霄,表现出将士们浩荡的御敌气势。其次是列阵开营,在大漠搭起营帐,克服艰难条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后的决战。随后四句描写是沙场苦况,风沙紧,旗凋伤,画角哀,衣卷霜。立冬时节天气寒冷,狂风卷集着风沙向战士们袭来,旌旗飒飒,飘荡在万物凋伤的边塞。“画角”二句极妙,愁语亦壮。在边地的月光之下,号角吹响,更显示出战争的凄凉之意。战士们的铁衣之上凝聚起层层寒霜,反映出军旅生活的条件之艰苦,而战士们不惧艰辛,舍命保国,反衬出战士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末六句写战胜强敌,凯旋归来。斩楼兰,射贤王,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将领,是指擒贼先擒王,表现出军队高昂的斗志。“斩楼兰”深深表明此次战争已经取得战争的胜利。平荡单于,种落奔亡,说的是清除边患,平荡匈奴所属部落。最终凯歌回京,百姓相迎,报功天子,表现出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全诗描绘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奋力抗击匈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描写胜利,但给人更多的并非喜悦之情,而是充满了悲怆凄凉之感。

参考资料:
1、 许菊芳.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04页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今更花事¹垂垂²过,明岁花开应更亸(duǒ)³。看花终古少更多,只恐少更非属我。
译文:今年的花开渐渐地就要过去了,明年花开应该更繁盛。来赏花的始终是少年人多,就怕少年易逝,我不再年轻。
注释:玉楼春: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¹花事:关于花的情事,这里指花开的事。²垂垂:渐渐。³亸:下垂。⁴终古:谓自古以来一直是。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劝君莫厌尊罍(léi)¹大,醉倒且拚(pàn)²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更枝上朵。
译文:告诫大家不要讨厌酒杯的酒多,如果醉了不如就在花荫下休息。大家看今天枝头上的花,早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朵了。
注释:¹尊罍:泛指酒器。²拚:豁出去。

  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全是白话,没什么难懂的地方。“亸”字似乎不大常见,但那是唐宋时代常用的字。这里是用“亸”字来形容花开很多压得枝条下垂的样子。

  全词通俗易懂,感情显得直率。但其中不但包含着某种哲理,也包含着况蕙风所说的那种“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的词人的固执。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连用了两个“花”,口吻里充满了对花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珍惜。一年之中只有一个春天,人的一生也只有一个花季。对花的热爱与珍惜也就是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凡是对人生爱之深,望之切的人,内心常常怀有一种恐惧感,深恐虚度了这只有一次的人生“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因此,在花季将尽之时才有了这样一副狂态“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这种狂态,既不同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之狂,也不同于“一日看尽洛城花”的浮躁之狂,倒有些近乎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深悲隐痛之狂。为什么会这样,结尾两句作了解释“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这两句,令人联想到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2

lóuchūn··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wángguówéi

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míngsuìhuākāiyīnggèngduǒkànhuāzhōngshǎoniánduōzhǐkǒngshǎoniánfēishǔ

quànjūnyànzūnléizuìdàoqiěpànhuājūnkànjīnshùtóuhuāshìniánzhīshàngduǒ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雪散因和气¹,冰开得暖光。
译文:白雪融化是因为阴阳之气的交合,寒冰化开是因为得到了温暖阳光的照耀。
注释:¹和气:阴阳交合之气。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bìn)边霜¹
译文:春天到来,消解不掉的,只有鬓边像霜一样的白发了。
注释:¹鬓边霜:鬓边的白发。

zǎochūn

bái tángdài 

xuěsànyīn bīngkāinuǎnguāng 
chūnxiāochù wéiyǒubìnbiānshuāng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有妇人昼(zhòu)¹²小儿沙上而浣衣³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chù),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¹⁰,竟不知。虎亦寻¹¹¹²¹³。噫(yī)¹⁴,虎之食人,先被¹⁵之以威,而不惧¹⁶之人,威亦无所施欤(yú)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注释:¹昼日:白天。²置:安放。³浣衣:洗衣服。⁴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⁵仓皇:匆忙而慌张。⁶自若:神情不紧张。⁷熟: 仔细。⁸首:头。⁹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¹⁰痴:此指无知识。¹¹寻:副词,随即,不久。¹²卒:最终。¹³去:离开。¹⁴噫:估计。¹⁵被:施加,给......加上。¹⁶惧:害怕 。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3、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寻卒去”。这样的稀奇事引起作者思考。他获得的结论是:“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从这一启示说开去,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也应该如此认识吗?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三三两两谁家女¹?听取鸣禽枝上语²。提壶³(gū)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译文:你看三三两两聚在树下的女子是谁?她们笑盈盈在聆听枝上的鸟儿巧语:“你们提壶出来买酒已经耽误这么久,现在婆婆的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回去!”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¹“三三”句:语出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²鸣禽枝上语: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像人说话一般。³提壶:鸟名,因啼声如“提壶”而得名。⁴婆饼焦:亦是鸟名,因其啼声如“婆饼焦”而得名。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婆¹。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jiù)²树。
译文:喝得醉醺醺的我已经忘了来时的道路,只能向行人打听自家住何婆。行人说:“只管向着古庙那边走,再绕过小溪南面那棵乌桕树就到了。”
注释:¹“借问”句:向过路人询间自己的家住在哪里。²乌桕:一种落叶乔木。叶子秋天变红,种子可以制造蜡烛。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上片写农女买酒,下片写醉汉的醉态,真切地反映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民风民习。词中妙用双关语,把鸟语和写实结合起来,又表现了词人用传神之笔刻画人物的功夫。文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

  上片写村女听鸟鸣。不知哪里跑来的年轻女子三三两两聚集树下,悄没声地倾听枝上巧舌如簧的鸟儿啼叫。你听那提壶鸟声声叫“提壶!提壶!”似乎在提醒一个受令出来打酒的女子:还不快买酒回家!更有趣的是那高叫着“婆饼焦!婆饼焦!”的饶舌鸟,似乎是在戏谑另一个贪玩忘归的小媳妇:婆婆已把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去帮忙!词人写到这里打住,下面的情景由读者去想象和补充。也许听完鸟叫后几个女子围着那女子打趣,于是一片追逐笑闹之声,也许女子们将禽语当作玩笑,嘻嘻哈哈继续逗它学舌,也许鸟叫声真的提醒了贪玩忘归者,于是大家互相伸伸舌头,一哄而散……短短四句,的确蕴含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的内容。

  下片写词人对农村风光迷而忘返。这种沉迷是用酒醉来体现的。词人边欣赏包括上片所写的动人风光,边将随身携带的酒呷上几口。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词人也不知不觉大醉了。风一吹,他清醒过来,想到应该回家了。可醉眼陶然,辨不清来时的道路了。于是只好向行人去打听。词的末二句,是善良而热情的乡间行人指路的话。指路指得那样耐心,那样认真,真是神态活现。词到这里戛然而止。词人知路后的情景,依然留给读者去想象补充。

  全词语言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巧用禽言诗体、拟人手法,又极力渲染主客颠倒情景,写来鲜龙活跳,富有谐趣。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154
2、 (宋)辛弃疾著;刘扬忠译著.稼轩词百首译析.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343-3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