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惮驱驰半驿间,劝耕聊复到禅关。
耳根暗泻潺潺水,眼界横陈叠叠山。
已喜新来春事好,还嗟老去世涂艰。
洪崖幸尔心相契,此后何妨数往还。
不惮驱驰半驿间,劝耕聊复到禅关。
耳根暗泻潺潺水,眼界横陈叠叠山。
已喜新来春事好,还嗟老去世涂艰。
洪崖幸尔心相契,此后何妨数往还。
吴芾

吴芾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10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女几之山¹,乾鹊²所巢,有虎出于朴簌(sù)³,鹊集而噪之。鸲(qú)(yù)闻之,亦集而噪。鹎(bēi)(jū)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diān)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译文:有座山叫女几山,喜鹊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聚集在一起然后向它叫嚷。八哥鸟听到后,也聚集起来然后向老虎大叫。鹎鶋见了问它说:“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它不会影响到你),你们为什么要聚在一起向它鸣叫呢?”喜鹊回答道:“它咆哮起来会产生风,我们害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吹下来,所以才大叫使它离开。”然后问到八哥鸟,八哥鸟(却)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答(鹎鶋)的。鹎鶋笑着说:“喜鹊的巢在树梢上,它怕风(把它的巢吹走),所以忌恨老虎;而你们是住在树洞里的动物,为什么也跟着乱叫呢?”
注释:¹女几之山:据《山海经·中山经》载:“女几山,……洛水出焉,东注入江。”女几山,在河南宜阳县西,俗名石鸡山。²乾鹊:即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³朴蔌:树名,此指树丛。⁴鸲鹆:鸟名,即八哥。⁵鹎鶋:即寒鸦,也叫“雅乌”。其形如乌,其声雅雅,故名。⁶颠:颠覆。⁷末:树梢。⁸忌:憎恨。⁹何以噪为:为何鸣叫呢?何以,以何的倒装,为什么。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候馆¹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²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³如昨夜长。
译文:旅舍中烛光昏暗,室外下着微雨透进阵阵寒凉。心中挂念的人儿也独坐在闺楼中,缕缕月光映照空床。多情的人却被无情的事物所烦扰,受着相思煎熬,只觉得今天夜晚仍像昨夜一样漫长。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¹候馆:泛指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这里指旅舍。²侵:映照。³还:仍。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金屋¹暖,玉炉²香。春风³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译文:那富贵人家豪华的金屋内十分温暖,精美的香炉飘散出薰香,温和可亲的气氛只属于富家子弟。我那文士雅集的庭院中有多少珍贵的相思树木,其中的梅花树辛苦艰难地熬过了寒冬,就是为了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
注释:¹金屋:西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之女阿娇,姓陈。西汉武帝刘彻幼时,他的姑姑长公主开玩笑说,欲把女儿阿娇嫁给刘彻。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有金屋藏娇的典故。²玉炉:指装饰华丽的香炉。³春风:比喻温和可亲的气氛、环境。⁴富家郎:富有家庭的青少年。⁵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此,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⁶何限:多少,几何。⁷相思树:典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⁸候:等候,迎接。

  这首词主要是写相思之情,上片写伴随行人的是“候馆"的凄风冷雨,而闺人所住的"小楼”也是孤栖凄清;下片的词意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富家男女终日厮守,享受春意,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状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既隽永含蓄又明白如话,风格清纯质朴。

  “候馆”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灯凉雨是此时与他作伴的凄凉景物。“小楼”是居人所在的闺楼,明月照床衬托出她静夜无侣的孤栖境况。两者对举,构成一种典型的伤别怀人的抒情背景,由此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氛围。“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分别借用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词原句,巧成对仗。在这里,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前边两句所描写的环境中的自然之物。这种萧索的时令和孤独的环境,最容易唤起人的离愁别绪。“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看似说得无谓,却告诉读者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难眠,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金屋暖,玉炉香”与候馆、小楼清境相对,不仅标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娇典故潜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终日厮守,这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况味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谓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然而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零了。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一线亮色中仍不免忧郁的灰青。

  这是元好问以“鹧鸪天”词调所写“宫体八首”的第一首。元好问于词,似有集大成之意。这八首宫体词,并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偎玉倚香,剪红刻翠,不过偏重于写男女相思之情而已。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点令人称赏。在构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写羁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专注于眼前情景,把回忆的画面处理到幕后。这样就避开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鬓厮磨的一般化描写,少了点曲折,却更显得单纯恳挚。其次,词的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情深。景又不似实景,乃近于诗的比兴,置于结尾,淡宕涵浑。其三,这首词擒离词造语,素朴清新,力避绮靡甜腻字面。若“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数句,直是乐府民歌之俊语。凡此诸方面,构成了质朴清纯的风格,依稀晚唐小词风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84-2385页

zhètiān··hòuguǎndēnghūnsòngliáng--yuánhǎowèn

hòuguǎndēnghūnsòngliángxiǎolóurénjìngyuèqīnchuángduōqíngquèbèiqíngnǎojīnháizuózhǎng

jīnnuǎnxiāngchūnfēngdōushǔjiāláng西yuánxiànxiāngshùxīnméihuāhòuhǎitáng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上达奚舍人》是唐代诗人孟郊用五言古体写的一首干谒诗。达奚,为复姓;舍人,为官职。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孟郊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故希望通过向达奚舍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以求引荐。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首二句点出诗人所在的洛阳北邙山的自然环境,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坎,险也。《易经》坎卦为二坎相重,“重坎”喻险上加险,险阻重重。此二句写出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走圆,指趋尚圆滑。世人都纷纷处世圆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随俗流。“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诗人抱道不移,然而出离世俗,难免要陷入仕途失意、遭谗被弃的窘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大贤,指达奚舍人。大贤正大光明如明镜高悬,公烛普照大地并无私偏。最后两句“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与前文呼应,再次写出自己的窘困处境。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shàngshěrén--mèngjiāo

běishānshǎoyuècǎofēngshuāngpínshìzàizhòngkǎnshíméiyǒusuāncháng

wànjiēzǒuyuánshēnyóuxuéfāngchángkǒngzhònghuǐzhìchūnchéngqiūhuáng

xiánbǐnggāojiàngōngzhúguāngànshìxiǎowèiyōuxíngkōngxíng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瓜¹,报之以琼(qióng)(jū)²。匪³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²琼琚:美玉,下“琼玖”“琼瑶”同。³匪:非。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¹,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¹,报之以琼玖(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李: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参考资料:
1、 庞坚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9-131

guā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tóuguā bàozhīqióng fěibào yǒngwéihǎo 
tóutáo bàozhīqióngyáo fěibào yǒngwéihǎo 
tóu bàozhīqióngjiǔ fěibào yǒngwéihǎo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榴花照眼¹明,枝间时见²³初成。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¹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²时见:常见。³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¹此地无车马²,颠倒³青苔落绛(jiàng)
译文: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¹可怜:可惜。²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³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⁴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liúhuā

hán tángdài 

yuèliúhuāzhàoyǎnmíng zhījiānshíjiànchūchéng 
liánchē diāndǎoqīngtáiluòjiàng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