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君之行车,既远目亦收。惟有随君心,千里不能休。
望君之行车,既远目亦收。惟有随君心,千里不能休。
我兄在历城,相别岁已周。音问月三四,东西交置邮。
我兄在历城,相别岁已周。音问月三四,东西交置邮。
岂如一相见,君今涉其州。为我道亡恙,深言致绸缪。
岂如一相见,君今涉其州。为我道亡恙,深言致绸缪。
先驰魂梦往,迎子鹊山头。
先驰魂梦往,迎子鹊山头。

sòngmèngwǎngzhōu--kǒngpíngzhòng

wàngjūnzhīxíngchēyuǎnshōuwéiyǒusuíjūnxīnqiānnéngxiū

xiōngzàichéngxiāngbiésuìzhōuyīnwènyuèsāndōng西jiāozhìyóu

xiāngjiànjūnjīnshèzhōuwèidàowángyàngshēnyánzhìchóumóu

xiānchíhúnmèngwǎngyíngziquèshāntóu

孔平仲

孔平仲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5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译文:与朋友对饮,不知不觉已经暮色昏暗,落花洒满了我的衣衫。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译文:醉意朦胧漫步在月光下的溪边,鸟都归家了,路上行人也很稀少。

qiǎn

bái tángdài 

duìjiǔjuémíng luòhuāyíng 
zuìyuè niǎohuánrén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稏香。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juān)涓流水响回廊。千章¹云木²钩辀(zhōu)³叫,十响溪风罢(bà)(yà)香。
译文:床榻设在殿堂的阴影下,清风吹来,凉飕飕的十分舒爽,长长的回廊里,响着淙淙的流水声。附近的山上,树木萧森,云气缭绕,传来了鹧鸪的啼叫,山下,清溪潋滟,稻浪翻滚,随风飘散着谷子的香味。
注释:¹章:通“橦”,大木材。²云木:凌云之树木。³钩辀:鹧鸪呜叫声。⁴罢亚:生长于江南的一种稻子。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¹。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²
译文:日落时分,忽然来了一阵急雨,为赶归程,只好冒雨而行,山村园圃之间的小路,在雨中变得迷茫难辨了。路上的行人看见我们疲于奔命的模样,都相视而笑:为着游山玩水,竟弄得这样狼狈匆忙!
注释:¹微茫:隐约模糊。²有底忙:如此匆忙。底:如此、如许。

  上片描写的是鹅湖寺内外的景色,先写寺内,再写寺外,显出词人的安闲和惬意。清风吹来,殿堂之中特别凉爽,寺庙旁边泉水叮咚,令人心旷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树木,树木中有鹧鸪的叫声,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远。后二句以“鸟鸣”、“稻香”相对,不仅词性两两相对,还运用了数字对:“千章”、“十里”,叠韵对:“钩辀”、“稏”。叠韵对仗,十分工稳。

  下片描写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语意轻快诙谐,充满林泉乐趣。“冲”,显出他急迫心情,雨过天晴,山中的小路被冲得模糊不清,“趁”,写天色将晚急忙赶路的行状。“细路微茫”,写路生天晚而产生的紧张心态。结韵化紧就松,自嘲不能为事业出力,只能为林泉而忙碌。也讽刺那些不知林泉之乐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追求林泉之乐,已经到了反常的程度。通过别人的嘲笑,表明他为了寻找泉水认真而忙碌,却乐此不疲的执着精神,这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体现,但也反映了词人摆脱烦恼、要借林泉洗涤身心疲惫的精神状态。

  词人写这首词运用了归纳法,首先把上片四句与过片两句析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鹅湖寺道周遭的林泉胜景,及“冲急雨,趁斜阳”的情形,从宿寺开始,到离寺上路,再到冒雨赶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谓处处是景,令词人应接不暇。而词人喜景之情、猎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间。然后以“倦途却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启下,借人之口引出“只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话来,更翻上一层,既活跃气氛,又见心甘如此也,以总括上面两个部分的文意作结。

参考资料:
1、 陈满铭.苏辛词论稿 :文津出版社,2003:100
2、 王立斌,刘东昌.鹅湖书院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175

zhètiān··édàozhōng--xīn

qīngfēng殿diànyǐngliángjuānjuānliúshuǐxiǎnghuílángqiānzhāngyúngōuzhōujiàoshífēngxiāng

chōngchènxiéyángshānyuánzhuǎnwēimángjuànquèbèixíngrénxiàozhǐwèilínquányǒumáng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¹,偏有恨,月明中。
译文: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注释:¹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tán)¹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lóng)²。春欲暮³,残絮尽,柳条空。
译文: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注释:¹檀:浅绛色。²帘栊:窗帘与窗牖。³欲暮:即将逝去。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8-249

xiànzhōngxīn··jiànhǎohuāyán--ōuyángjiǒng

jiànhǎohuāyánzhēngxiàodōngfēngshuāngliǎnshàngwǎnzhuāngtóngxiǎolóushēnchūnjǐngzhòngzhòngsānpiānyǒuhènyuèmíngzhōng

qíngwèixìncéngtōngmǎnyóurǎntánhónghènshuāngyànfēiliánlóngchūncánjǐnliǔtiáokōng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¹(juàn)²蛛丝,小楼阴堕月³,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译文:七夕之夜,小径上已结起了蛛丝,西面小楼遮暗了斜堕的月儿,秋风吹乱了我头上的花发。皇宫中正传出漏声,我想起传说中王母娘娘狠心地用钿钗划出了一条银河,活生生地将牛郎织女分隔在两岸这一遗憾事。人世间的男女爱情也是如梦易醒,似风易散,算起来到是天上神仙度年如日,一瞬而过。牛郎织女虽是一年一度鹊桥会,但这相会也会很快来到的。纵然他们的相逢,似乎有“相见不相识”的滋味,但能够有这一年一度鹊桥会的准确时间,总胜得过那巫山神女的来去无踪,毫无准讯。
注释:惜秋华:词牌名。梦窗词入夹钟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六仄韵。¹露:通“路”,指小径。²罥:悬挂,挂结。³阴堕月:形容七夕之月,弯而不明,月亮将堕之时。⁴宫漏:指钟漏,古代计时器。⁵未央:未完,未尽。⁶钿钗遗恨:一本作“钿钗送遗恨”。⁷巫阳:女巫名。出自宋玉《招魂》。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¹,楚骚²成韵。彩云断、翠羽³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wù)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译文: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股凉沁的秋风,耳中顿时听到有桐叶飘落露井台上的簌簌声,触动了词人像屈大夫吟哦着楚辞一般凑成了哀切的韵律。因秋风起而仰望青天,只见彩云被风分散,又想到天上的鹊桥恐怕也被风吹断了吧。那牛郎与织女两人的离别情,是没有谁能问得清楚的。天上的银河已经把他们阻隔了千万年,人们只能望见织女星闪烁,好像在闪动着她那晶莹的泪珠似的。我望着那些绣娘们在七夕中祈求“金针”,希获“乞巧”的情景,不觉又牵扯出无限感慨。
注释:¹露井梧桐:用桐叶知秋意。露井:无井栏井盖之井。²楚骚:泛指《楚辞》与屈原作品。³翠羽:指鸟鹊。⁴婺星:婺女星。又称女宿、须女。⁵度金针:古代七月七日夜之习俗,妇女穿七孔针以乞巧。⁶方寸:指心。

  这首词的上片紧扣题旨“七夕”,反复论述天上胜过人间;下片从词题“七夕”引申发挥,抒发对所爱女子无由再会的感叹。全词化用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抒写怀念去姬之情,将景物描写、叙事、抒情三者结合,善用景物托情,风格含蓄委婉。

  此词发端“露罥蛛丝”一韵,从描写所居环境人手:斜月下,夜露闪烁,小楼上,蛛丝悬挂。“蛛丝”“小楼”与《荔枝香近·七夕》“蛛丝暗锁红楼”意同,均以环境描写,暗写了姬之离去的萧索。“秋惊华”人物进入画面,言时光荏苒,人已年老鬓斑,此抒发了词人嗟老的感慨。“宫漏未央”一韵,转笔写姬去之遗恨。此从侧面表现了词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之状。“当时钿钗遗恨”一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抒发了当时与姬分手之遗恨。“人间梦隔西风”一韵,反用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言天上瞬,人间数年,心无金坚。天上人间难于相见,而且,梦又被西风吹断,梦中也难于相见了,其怅然之情溢于言表。“相逢,纵相疏”一韵,又转笔写牛郎织女,他们虽然每年七夕才能相会,纵然会面稀疏,但总胜于自己与苏姬之间的永不相聚。“巫阳无准”化用宋玉《招魂》的典故:“帝告丞阳(女巫)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命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言女巫不为其招魂,因此两人不能梦魂相聚。此将牛女相聚虽短,与自己分而不聚作了对比,既切“七夕”之题,又深一层地表达了忆姬之悲。此与《荔枝香近·七夕》:“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之意相同。

  过片“何处动凉讯”二韵,转笔再写眼前之景,与上片小楼堕月,秋惊华鬓相呼应,继写秋,梧桐叶落,阵阵秋声,好像化作楚辞悲叹的音韵。此处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抒发悲秋之情。“彩云断”一韵,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的语典:“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归。”以彩云飞断,鹊鸟飞散的形象来比喻与姬的分手。“此情难问”是直抒胸臆法抒发感慨。“银河万古秋声”一韵,转笔,扣题“七夕”写牛郎织女事,言万古以来,人们听到秋声,仰望婺女星时,总是一片清新润朗,然而又可望而不可即。在此进一步表达了姬去遥远的思忆之情。最后“轻俊,度金针”二韵,以七タ习俗结情。七夕之夜,妇女穿针乞巧,自己也想用金针牵动她的内心,然而一个“漫”字,写出即使穿针牵心,也是徒劳而已。

  全词化用七夕牛女故事来抒写怀念去姬之情,将景物描写、叙事、抒情三者结合。善用景物托情,如“露霄蛛丝,小楼阴堕月”“彩云断,翠羽散”,同时在写景之后,又加一直接抒情句,以加重情感,如“秋惊华鬓”“此情难问”等。在用词炼字上,他主张“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组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如,开头写姬去楼空一片萧索冷清,就以“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出之,写斜月黯淡,秋叶沾露,小楼空寂,蛛丝悬挂的景物烘托,用词雅而不露。又如写秋景以渲染悲情,以“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的景语出之,既有秋风阵阵,梧桐叶落的形象,又用“楚骚”一词形容秋声,显得内涵丰富而典雅。这种含蓄委婉的特色,正表现了梦窗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87-590

qiūhuá··--wényīng

juànzhūxiǎolóuyīnduòyuèqiūjīnghuábìngōnglòuwèiyāngdāngshídiànchāihènrénjiānmèng西fēngsuàntiānshàngniánhuáshùnxiāngféngzòngxiāngshūshèngquèyángzhǔn

chùdòngliángxùntīngjǐngtóngchǔsāochéngyùncǎiyúnduàncuìsànqíngnánwènyínwànqiūshēngdànwàngzhōngxīngqīngrùnqīngjùnjīnzhēnmànqiānfāngcùn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冷红¹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chóu)(móu)²,料得吟鸾(luán)³夜夜愁。
译文:火红的枫叶片片飘落进秋天的池塘,我常乘着小船与浮云一起四处飘泊。飘泊在这江南水乡,实在是身不由己。唉,我和她的恩爱是那样缠绵深厚,她想必一夜又一夜地思念着我,以至愁肠百结了。
注释:忆王孙:词牌名,又名《豆叶黄》《阑千万里心》。通常由31个字组成单调小令,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五平韵,句句用韵。¹冷红:指枫叶。²绸缪:指感情缠绵深厚,不能分解。³吟鸾:古人常以鸾凤喻夫妇。此指作者的妻子。

  这首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的情景。首二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接着叹息自己为生计所迫,或寄人篱下,或辗转远游,过着不能自主的生活。后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转到怀人,并料想亲人也在惦念自己,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全词以景含情,气氛凄冷;语言清新明快,篇幅虽小而情味深长。

  姜夔的这首《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与其他相同词牌的作品相比,要略胜筹。作为一首描写羁旅飘泊的词作,词人并未将重点放在对漂泊的具体抒写上,而是通过抒发他内心的孤寂、伤感,将人引入一个更为幽微的境界,细致人微,感人至深。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

  “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诗。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全词以感叹身世起,由写景开端,以抒情歇拍,由妻子怀想收结,巧妙地将身世感叹与怀人情愫绾合起来,凝炼地写入短短的五句词里,真是“超妙入神”。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主编.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83-384.

wángsūn ·fānyángpéngshìxiǎolóuzuò

jiāngkuí sòngdài 

lěnghóngxiàtángqiū chángxíngyúngòngzhōu língluòjiāngnányóu liǎngchóumóu liàoyínluá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