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波客桅折,浔阳维舟不敢发。观君和我回文诗,满眼春光破冰雪。
北风吹波客桅折,浔阳维舟不敢发。观君和我回文诗,满眼春光破冰雪。
山间玉少白石多,造化积英费融结。如君藻思岂易得,姓名卢骆推前列。
山间玉少白石多,造化积英费融结。如君藻思岂易得,姓名卢骆推前列。
他人平步取卿相,乃独区区困羁绁。江湖漂泊随断梗,岁月峥嵘逼华发。
他人平步取卿相,乃独区区困羁绁。江湖漂泊随断梗,岁月峥嵘逼华发。
颓然放肆孰可测,一马固能齐万物。胡琴虽已隔黄壤,宝灯吐燄高于月。
颓然放肆孰可测,一马固能齐万物。胡琴虽已隔黄壤,宝灯吐燄高于月。
人生乐事君得多,谁羡腰金拥幢节。
人生乐事君得多,谁羡腰金拥幢节。

xièwángtōngsǒuhuíwénshī--kǒngpíngzhòng

běifēngchuīwéizhéxúnyángwéizhōugǎnguānjūnhuíwénshīmǎnyǎnchūnguāngbīngxuě

shānjiānshǎobáishíduōzàohuàyīngfèiróngjiéjūnzǎoxìngmíngluòtuīqiánliè

rénpíngqīngxiāngnǎikùnxièjiāngpiàosuíduàngěngsuìyuèzhēngrónghuá

tuíránfàngshúnéngwànqínsuīhuángrǎngbǎodēngyàngāoyuè

rénshēngshìjūnduōshuíxiànyāojīnyōngchuángjié

孔平仲

孔平仲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5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¹,芙蓉深浅。仙娥画舸(ɡě)²,露渍(zì)³红芳⁴交乱。浅分花与面。
译文:临近夜晚的淮河岸边,圆圆的荷叶有的背对着人,有的面向人,荷花颜色深深浅浅。有佳乘着画船而来,露水浸染了衣衫,美人与荷花相互交映。难以区分花朵和美人的面容。
注释:¹向背:有的正面对着人,有的背对着人。²画舸:画船。³渍:浸染。⁴红芳:美人和荷花。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zhào)歌¹,渐被蒹(jiān)(jiā)遮断。曲终人不见。
译文:采莲采多了,渐渐发觉小小的船快满了,呼唤着伙伴一起回去。急急划动船桨向远处烟气笼罩的村子驶去。隐隐传来棹歌,她的身影渐渐被芦苇遮挡住了。一曲终了,已看不见人。
注释:¹棹歌:船工行船时唱的歌。

chuánèrzhīèr··xiāndiào--liǔyǒng

huáiànxiàngwǎnyuánxiàngbèiróngshēnqiǎnxiānéhuàhóngfāngjiāoluànnánfēnhuāmiàncǎiduōjiànjuéqīngchuánmǎnguībànjiǎngyāncūnyuǎnyǐnyǐnzhàojiànbèijiānjiāzhēduànzhōngrénjiàn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¹。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²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³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多余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注释:¹耸:震惊。²易:轻视,看不起。³巫觋:指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⁴勒:统率。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¹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译文: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注释:¹凛凛:害怕的样子。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¹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
译文: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注释:¹坐:定罪。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译文: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¹有棘(jí)²,斧(fǔ)以斯³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矣。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注释:¹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²棘:酸枣树。³斯:析,劈开,砍掉。⁴夫:这个人,指陈陀。⁵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⁶谁昔:往昔,由来已久。⁷然:这样。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有梅¹,有鸮(xiāo)²(cuì)³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diān)思予。
译文:你家国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释:¹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²鸮: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³萃:集,栖息。⁴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⁵顾:管,在意。⁶颠倒:跌倒。

  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1-273

mén

míng xiānqín 

ményǒu zhī liáng guórénzhīzhī zhīér shuírán 
ményǒuméi yǒuxiāocuìzhǐ liáng suìzhī xùn diāndǎo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水沉 一作:水沈)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xūn)¹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²烟。棋声惊昼眠。(水沉 一作 水沈)
译文: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和暖的风微微吹起,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注释:¹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²水沉:即“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¹。玉盆²纤手³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译文: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女子纤手拨动清池泉水,溅起的水滴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注释:¹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²玉盆:指荷叶。³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⁴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此词表现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组成一幅幽美宁静的初夏美人图;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为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重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80-681

ruǎnlángguī ·chūxià

shì sòngdài 

绿huáigāoliǔxīnchán xūnfēngchūxián shāchuāngxiàshuǐchényān shēngjīngzhòumián  (shuǐchénzuò :shuǐchén 
wēiguò xiǎofān liúhuākāirán pénxiānshǒunòngqīngquán qióngzhūsuìquèyuán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
缚戎人¹,缚戎人,耳穿面破驱²入秦³
译文:被捆绑的戎人,被捆绑的戎人,耳朵穿,面皮破,赶进了长安城。
注释:¹缚戎人:被绑缚的戎人。戎人是古代时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俘获的吐蕃人。 唐代边防有“捉生”之说,即擒获敌方俘虏以报功,但到后期捉良冒功的现象十分严重。²驱:驱赶。³秦:指长安。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
天子矜(jīn)¹怜不忍杀,诏徙(xǐ)²东南吴与越³
译文:皇上怜悯,不忍心屠杀,下了诏令,把他们迁往吴越。
注释:¹矜:怜悯,同情。²徙:迁移。³吴与越: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黄衣小使¹²姓名,领出长安乘(chéng)³行。
译文:黄衣内使记下他们的姓名,押送出长安,乘车前行。
注释:¹黄衣小使:指押解俘虏的宦官。黄衣,唐代宦官品服中最低的服色。使,指宫使,即宦官。²录:记录。³递:传车、驿车。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身被金创¹面多瘠(jí)²,扶病³徒行日一驿
译文:身上有刀剑的创伤,脸色瘦瘠,带着病勉强步行,每天只能走一驿。
注释:¹金创:刀剑的刨伤。²瘠:瘦。³扶病:带瘸勉强行动。⁴徒行:步行。⁵驿:驿站。古代供应公务人员旅途住宿、换马的处所。两驿之间为一站地。这句所说的“徒行”与上文“乘递”有矛盾之处。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zhāo)餐饥渴费杯盘¹,夜卧腥臊污床席。
译文:早晨进餐,饥渴得吃光了杯盘,夜晚歇息,一身的腥臊弄脏了床席。
注释:¹费杯盘:吃不够的意思。费,耗费。臊:腥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忽逢江水忆交河¹,垂手齐声呜咽²歌。
译文:猛然间见到江水,想起家乡交河,一齐垂下手,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
注释:¹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²呜咽:低声哭泣。
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其中一虏(lǔ)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译文:其中有个吐蕃俘虏告诉其他俘虏说:“你们受苦不少,我受的更多。”
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
同伴行人因借问¹,欲说喉中气愤愤²
译文:同伴们就向他追问,刚要开口,喉中先就气忿忿。
注释:¹借问:请问。²愤愤:犹忿忿,心中不平。
自云乡贯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
自云乡贯¹本凉原²,大历年中没³落蕃(bō)
译文:他说: “我的家乡本在凉、原一带,大历年间沦陷于吐蕃。
注释:¹乡贯:一作“乡管”,指家乡籍贯。²凉原:凉州和原州,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原州在宁夏固原。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8年—779年)。³没:流落。⁴蕃:指吐蕃。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凉、原二州被吐蕃攻陷,因此诗中主人公于大历年间沦为吐蕃统治下的汉族遗民。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着皮裘系毛带。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qiǎn)着皮裘(qiú)系毛带。
译文:一落入番中就过了四十载,身上披皮衣,腰间扎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唯许正朝¹服汉仪²,敛(liǎn)衣整巾³泪垂。
译文:只准在正月初一穿汉人服装,整理衣冠我暗自悲伤。
注释:¹正朝:农历正月初一。²服汉仪:穿汉人的服装。³敛衣整巾:整一整衣帽。⁴潜:深藏不露。关于这句诗,白居易自注云:“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译文:于是立下决心,秘密定下归乡计,不敢让还在蕃占区的妻儿得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更恐年衰归不得。
暗思幸有残筋力¹,更恐年衰归不得。
译文:我庆幸还有些残余的筋骨精力,更担心年纪衰老,回家不得。
注释:¹残筋力:剩余的筋力,还没有衰老的意思。
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蕃候严兵¹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译文:蕃兵警戒森严,鸟都无法飞越,我冒死东归,侥幸逃脱。
注释:¹蕃候严兵:意思是说吐蕃的警戒森严。候,即斥候,负责侦察侯望的士兵。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¹风沙恶。
译文:昼伏夜行通过了大漠,阴云遮蔽月光,风沙十分险恶。
注释:¹云阴月黑:意思是阴云遮月,没有月光。
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惊藏青冢(zhǒng)¹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译文:网盘惊慌地躲进坟地,担心塞草稀疏,夜里偷渡黄河,又怕河冰太薄。
注释:¹青冢:本指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这里泛指长草的坟地。
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
忽闻汉军鼙(pí)¹声,路傍走出再拜²迎。
译文:忽然听到唐兵敲击鼙鼓的声音,高兴得从路旁走出,再拜相迎。
注释:¹鼙鼓:古代骑兵用的一种小鼓。²再拜: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游骑¹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fù)作蕃生²
译文:虽然我一口汉语,游骑却根本不听,将军把我绑起来,算是活捉的蕃兵。
注释:¹游骑:巡逻的唐朝骑兵。²蕃生:被俘虏的吐蕃人。生,生口,唐时口语,即俘虏。
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
¹向东南卑湿²地,定无存恤³空防备
译文:如今发配到江南的卑湿之地,准是没有慰问抚恤,只有严密的防备。
注释:¹配:发配,发送。²卑湿:低下潮湿。³存恤:存问抚恤,即慰问救济。⁴空防备:只是防范。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
念此吞声¹仰诉天,若为²辛苦度残年³
译文:我想到这里忍气吞声,仰头上诉苍天,今后怎样去度过痛苦的晚年。
注释:¹吞声:不出声,有冤无处诉的意思。²若为:如何,那堪。³残年:余年,晚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凉原乡井¹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²
译文:我的家乡凉原从此不能得见,胡地的妻子儿女也白白地弃捐。
注释:¹乡井:家乡。²弃捐:捐弃、丢弃。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¹为蕃虏。
译文:当年流落番邦被囚禁,思念汉土,今天回到汉土,又被劫持成为俘虏。
注释:¹劫:劫制,用武力逼迫。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¹一处苦!
译文:早知道这样,真是悔不该归来,两地受苦,倒不如一处受苦。
注释:¹宁如:怎如,哪如。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译文:被捆的戎人啊!在戎人里面,我最痛苦,最酸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¹
译文:自古以来,这样的冤屈哪儿有?汉人的心、汉人的语,却被当做吐蕃人!”
注释:¹吐蕃身:吐蕃人的身份,意思是被当作吐蕃俘虏来对待。

  白居易写过组诗《新乐府》五十首,首首都是“即事名篇”,《缚戎人》就是其一。

  “新乐府”是对旧乐府而言,初唐诗人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外,有的还另立新题。辞为乐府,声律不拘,故称为新乐府。

  “戎人”是我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但《缚戎人》这首诗中所写的“戎人”,其实并非真正的西方少数民族,而是一个在战乱年代沦落于吐蕃的汉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白居易才写出了这首揭露朝政昏暗、边将险恶的讽刺性极强的新乐府诗。

  《缚戎人》这首诗以“戎人”的不幸遭遇为线索进行叙事抒情。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被缚戎人所受的凌辱与折磨。他们“耳穿面破”,满身刀伤,面黄肌瘦,“扶病徒行”,一天只能走一驿的路程。“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更写出了“戎人”一路的艰辛。对于“戎人”,白居易是抱着极大的同情来写的,但是,在这一部分中,也有“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的诗句。他婉转地为天子开脱,这其实是对皇帝隐约的赞颂。这种矛盾心情正是诗人早年仕途得意而又关心民瘼的真情流露。

  “忽逢”两句是过渡。“交河”,郡名,唐代所设,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这里写“戎人” “逢江水忆交河”,只是由“江”、“河”字意引起的联想,并非把“交河”作为河流来写。由于这两句诗的过渡,第二部分写“戎人”们忆旧也就显得自然了。

  诗的第二部分是本首诗的主干,通过对话回忆“戎人”流落吐蕃及被缚的经过。“其中一虏语诸虏”四句诗是第二部分长篇忆旧的“引子”,这引子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把众多“戎人”一路上的怨愤和议论,统统用四句诗概括。读了之后,又可以使人听到众“戎人”如泣如诉的言语,又可以看到他们愤愤不平的神情。另外,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省去了其他“戎人”的身世叙述,突出了“凉原戎人”这个重点。

  乡贯“凉原”(凉州、原州,在今甘肃、宁夏一带)的“戎人”,是作者在本诗中所塑造的一个完美的“穷民”形象。他原本也是汉人,大历年间沦落吐蕃,在异域四十年;过着“身着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正月初一)服汉仪”的西方少数民族生活。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归汉,为思念故土,经常背着蕃中妻子“潜泪垂”,定密计。诗人大力渲染“戎人”的思归之心,并非指责其对妻子的无情,而是强调他对故土的眷恋,也是为了揭露唐朝边将的愚蠢和残忍。蕃地边境严兵把守,鸟都飞不过去,“戎人”冒死逃回,一路上冒风沙,藏青冢寒草,历黄河薄冰,“昼伏宵行”,好不容易进入唐境,却被故国官兵视为“戎人”擒缚。“能汉语”、“再拜迎”统统没用,“戎人”最终还是被“配向江南卑湿地”,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最后一部分,紧接着前面的诗句,诗人用“念此”二字一转,写出了这八句诗。这既是前面“自云”的继续,又是“戎人”心理活动的充分流露。这种进退维谷、不被人理解的处境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诗的结尾相当巧妙。“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这是收笔之句,它与前面的“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若非多我苦多”照应。“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忠于祖国,反入冤狱,这既是诗中“戎人”的声泪控诉,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至此,诗人对“穷民”的怜悯之情,才真正得到了表达。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主编.《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41—54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