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笑痴儿恋戏衫,拖泥带水漫卑凡。
何如一动君王听,不入徒劳簿尉衔。
细水循除空虢虢,泰山终古镇岩岩。
可怜司马身华宠,晚作谀书拟奏函。
长笑痴儿恋戏衫,拖泥带水漫卑凡。
何如一动君王听,不入徒劳簿尉衔。
细水循除空虢虢,泰山终古镇岩岩。
可怜司马身华宠,晚作谀书拟奏函。
廖行之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4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石室诗士施氏¹,嗜(shì)²狮,誓³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shì)(shǐ)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译文: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注释:¹氏:姓。²嗜:特别爱好。³誓:发誓。⁴是时:此时。

shīshìshíshīshǐ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shíshìshīshìshīshì shìshī shìshíshíshī shìshīshìshíshíshìshìshìshī shíshí 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 shìshīshìshìshì shīshìshìshìshíshī shìshǐshì shǐ使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ìshíshì shíshìshī湿 shìshǐ使shìshìshíshì shíshìshì shìshǐ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 shǐ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shíshīshī shìshìshìshì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江上被花恼不彻¹,无处告诉只颠(diān)²
译文: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已,无处讲述这种心情只能痴狂沉醉。
注释:¹彻:已,尽。²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走觅南邻¹爱酒伴,经旬²出饮独空床。
译文:来到南边邻居处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床铺空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注释:¹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²旬:十日为一旬。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chóu)¹花乱蕊畏(wēi)²江滨,行步³(qī)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译文: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注释:¹稠:密。²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³行步:脚步。⁴欹:歪斜。⁵实:一作“独”。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诗酒尚堪驱使在¹,未须料理²白头人³
译文: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注释:¹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²料理:安排、帮助。³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¹红花映白花。
译文: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注释:¹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¹生涯²
译文: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注释:¹送:打发。²生涯:生活。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东望少城¹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²
译文: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百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注释:¹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²可怜:可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谁能载酒开金盏¹,唤取佳人²舞绣筵(yán)³
译文: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注释:¹盏:一作“锁”。²佳人:指官妓。³秀筵:丰盛的筵席。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¹前江水东,春光懒困²倚微风。
译文: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疲倦困怠沐浴着和煦春风。
注释:¹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²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簇开无主¹,可爱²深红爱浅红?
译文: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注释:¹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²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¹家花满蹊(xī)²,千朵万朵压枝低。
译文:黄四娘家绽放的鲜花遮蔽了小路,万千花朵将枝条压得低了又低。
注释:¹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²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¹戏蝶时时舞,自在娇²莺恰恰³啼。
译文:留恋那芬芳花间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注释:¹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²娇:可爱的样子。³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不是爱¹花即欲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译文: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注释:¹爱:一作“看”。²欲:犹“拼”。一作“肯”,一作“索”。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繁枝容易纷纷¹落,嫩蕊(ruǐ)²商量细细开。
译文: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注释:¹纷纷:多而杂乱。²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邻居一同赏花的。“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上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花溪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讲得比较透辟。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白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两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而来,把大的范围缩到小的范围——两三家。范围缩小了,花却繁忙起来了。诗的起句是写静态,红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两字,顿觉热闹非常。“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前后辉映。

  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拟人化。“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

  第四首:“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组诗又宕开一层,写洗花溪边的繁花缤纷,这是村居所见之花;作者这时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楼更可怜”。这句和他后来写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两句前半截极相似,而后三字哀乐迥异。“更可怜”即多可爱的意思。

  遥看少城之花,本是烟雾迷惘的烟花,但不曰烟花,而曰花满烟,真如《杜臆》所云“化腐为新”了。这样把城中之花再来陪衬江上、江滨村中人家之花,有远望近观之异,而乐事则相同。末二句以发问作结,“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实叹招饮无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jiāngpànxúnhuājué

 tángdài 

jiāngshàngbèihuānǎochè chùgàozhǐdiānkuáng 
zǒunánlínàijiǔbàn jīngxúnchūyǐnkōngchuáng 

chóuhuāluànruǐwèijiāngbīn xíngwēishíchūn  (wèizuò guǒ 
shījiǔshàngkānshǐ使zài wèiliàobáitóurén 

jiāngshēnzhújìngliǎngsānjiā duōshìhónghuāyìngbáihuā 
bàochūnguāngzhīyǒuchù yīngměijiǔsòngshēng 

dōngwàngshǎochénghuāmǎnyān bǎihuāgāolóugènglián 
shuínéngzàijiǔkāijīnzhǎn huànjiārénxiùyán 

huángshīqiánjiāngshuǐdōng chūnguānglǎnkùnwēifēng 
táohuākāizhǔ àishēnhóngàiqiǎnhóng 

huángniángjiāhuāmǎn qiānduǒwànduǒzhī 
liúliándiéshíshí zàijiāoyīngqiàqià 

shìàihuā zhǐkǒnghuājìnlǎoxiāngcuī 
fánzhīróngfēnfēnluò nènruǐshāngliángkāi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翠翘¹金缕²双鸂(xī)(chì)³,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译文:一对鸂鶒鸟儿,身上披拂着灿烂的金色花纹,翘起它们那双翠绿的尾巴,在春水溶溶、碧绿滢滢的池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水纹。岸边海棠花开,一阵潇潇春雨过后,天放晴了,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更加艳丽。
注释:¹翠翘:翠绿色的尾羽。²金缕:金色羽毛。³鸂鶒:水鸟,似鸳鸯而比鸳鸯略大,多紫色,喜雌雄并游,又名紫鸳鸯。⁴海棠梨:又名海红、甘棠,二月开红花,八月果熟。一说就是海棠花,又一说即棠梨。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绣衫遮笑靥(yè)¹,烟草粘飞蝶。青琐²对芳菲³,玉关音信稀。
译文: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心有所悦但却陌生的男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却露出了那一对可爱的酒窝儿于是她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恰如飞蝶迷恋于阳春烟景。华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当日春游之人,今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注释:¹靥:笑时面颊上的酒窝。²青琐:刷青漆且雕镂有连琐纹的窗户,泛指华美的窗户。此处借指华贵之家。³芳菲:泛指花草树木,谓美好时节。⁴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隋唐时的遗址大约在今甘肃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

  此词上阕描写了一个春色满园、生意盎然而又充满着无限幽情的环境。鸂鶒,是如鸳鸯一样成双成对儿的象征爱情的鸟。有说:“此以鸂鶒之成双,喻闺人之独处。”从全词看,并非如此。这两句写景极其鲜艳,而暗含着欢情,是人眼中之所见。景物本身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下两句把满园春色的景物由动物而到植物,由水面而到池上。这两句的关键在“雨晴红满枝”。如丝的春雨飘洒之后,天色初晴,不仅没有落红满地,而是“红满枝”。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如果如苏东坡所说“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钱泳《履园谭诗》),上阕的四句正是这样。它由美丽成双、金缕其身、翠绿其尾的鸂鶒鸟,而到它们在春池中掀起粼粼水纹,两情欢洽;再由池及岸,树上棠梨花开,雨后新晴,红花满枝;景色幽美,气象清新。布局有动(前二句)有静(后二句),设色有浓(一、四句)有淡(二、三句)。陈匪石称温词《菩萨蛮》“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旧时月色斋词谭》)。从这四句看,正是用此明媚春光、佳景良辰,来衬托人情的欢愉。因为“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此处的着力写景为下阕的意味浓醇奠定基础。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至此,才出现了人物。她红润的两腮上,有一对酒窝儿。写一个少女的娇羞,既有形,又有神;既有动作,又有对动作的掩饰;既有乍见时的内心欢悦,又有猛然引起的内心慌乱,这五个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少女那颗欢悦却又不平静的心。沈祥龙《论词随笔》提出:“词有三要,曰情,曰韵,曰气。情欲其缠绵,其失也靡。韵欲其飘逸,其失也轻。气欲其动宕,其失也放。”这句表现情,确很“缠绵”,但是不“靡”;表现韵(味),确很飘逸,但是不“轻”(浮);表现气(声气),确很“动宕”,但是不“放”(荡)。从词的结构说,这句是全首的关键。

  接下来的一句又很警策:“烟草粘飞蝶。’“烟草”,总起来说是阳春烟景,即上阕那绿波荡漾的春水,那缀满枝头的棠梨。在“烟草”与“飞蝶”之间,用了一个“粘”字,可见“飞蝶”之于“烟草”十分迷恋。五、六句联起来看,上句深情无限,下句景色如画。但下句是比托衬映上句的,这“绣衫遮笑靥”的人的深情远韵,恰如飞蝶恋恋于烟草。正是“情以景幽”,“景以情妍”。

  俞平伯释首句为少女的妆饰,因而说“绣衫”句“乃承上‘翠翘’句”(见《读词偶得》)。也有人认为“绣衫”两句不过写女人的衣饰精致华丽而已。而艾治平认为“绣衫”两句仍紧承上阕,继续写人情之欢愉,所不同的是:上阕情隐景中,下阕首二句,人则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来,而以真实的描绘直写她的欢愉之情。上下阕之间,“意脉不断”,六句全是写她昔时两情初遇那令人难忘的良辰美景和自己的情意绵绵。可是此时都如过眼烟云,虽可追怀却不可复得了。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这句是说,富贵之家,芳菲时节,景物依旧,可是,“玉关音信稀”,当日春游之人,此时已远戍边塞,而且连个信儿都没有。

  这首闺情词,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针缕细密,间不容发,其“昔欢今悲”之感,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司空图《诗品·委曲》)透人心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45

mán··cuìqiàojīnshuāngchì--wēntíngyún

cuìqiàojīnshuāngchìshuǐwénchūnchíchíshànghǎitángqínghóngmǎnzhī

xiùshānzhēxiàoyāncǎozhānfēidiéqīngsuǒduìfāngfēiguānyīnxìn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雨来细细复疏(shū)¹,纵不能多不肯无。
译文: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注释:¹疏疏:稀稀的样子。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¹
译文: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注释:¹“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杨万里的笔下,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他的诗中,写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别喜欢雨景,所以写雨的也不少。这些诗,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令人百读不厌。这首绝句写小雨。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与他的《雨作抵暮复晴》中“细雨如尘复如烟”句一样,描绘得很细,但有程度上的不同,这里写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杨万里在《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雨景,诗说:“雨入秋空细复轻,松梢积得太多生。忽然落点拳来大,偏作行人滴伞声。”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中有“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句,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杨万里眼前的山,正带有这样的韵味,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叹》中也这样写道:“横看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了喜悦。

  诗仿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xiǎo

yángwàn sòngdài 

láishūshū zòngnéngduōkěn 
shīrénshānyǎn qiānfēngliánzhū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罗裙¹一色裁²,芙蓉³向脸两边开。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注释:¹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²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³芙蓉:指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¹池中看不见²,闻歌³(shǐ)有人来。
译文: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¹乱入:杂入、混入。²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³闻歌:听到歌声。⁴始觉:才知道。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4-105
2、 荣新编.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29-30
3、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120

cǎiliá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luóqúncái róngxiàngliǎnliǎngbiānkāi 
luànchízhōngkànjiàn wénshǐjuéyǒuré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