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蓬藋翳儒宫,文物新还俎豆中。
幸甚诸生初见武,欢然置酒更亲崇。
晴牧楚峤千峰雨,薰奏虞弦万籁风。
须信廉平汉循吏,可能齐鲁化蚕丛。
几年蓬藋翳儒宫,文物新还俎豆中。
幸甚诸生初见武,欢然置酒更亲崇。
晴牧楚峤千峰雨,薰奏虞弦万籁风。
须信廉平汉循吏,可能齐鲁化蚕丛。
廖行之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4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迷迷,地密密。
天迷迷,地密密。
译文:天迷迷,地密密,公无出门。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熊虺(huī)¹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译文:九头熊虺会吞噬人的灵魂,严霜大雪几乎会把人骨折断。
注释:¹熊虺:传说中食人魂魄的九头毒蛇。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sǒu)¹犬狺狺²相索索³,舐掌偏宜佩兰客
译文:凶恶的狗呀,听谁使唤?闻嗅跳蹿,要把人掀翻。佩兰客,品高行端,可它们要舔舐足掌精髓,却偏把你挑选。
注释:¹嗾:唆使狗的声音。²狺狺:狗叫声。³索索:内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狗向前闻嗅的模样。⁴佩兰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辞·离骚》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¹遣乘轩²灾自息,玉星点剑³黄金轭(è)
译文:只有天帝指令它们乘轩升天,手持玉星宝剑,倚靠黄金横木,它们才会意足心满。
注释:¹帝:天帝。²乘轩:乘车,坐车。³玉星点剑:镶嵌玉石的宝剑。⁴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¹波大如山。
译文:我即使骑着马也无法回还,因为历阳湖波汹涌如大山。
注释:¹历阳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县。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毒虬(qiú)¹相视振金环,狻(suān)(ní)²(yà)(yǔ)³吐馋涎(xián)
译文:剧毒角龙抖动蛇身花纹,张开大嘴如血口大盘;狻猊以虎豹为餐,猰貐以人肉为食。它们狂乱地吐着谗涎,等待把佩兰客送到嘴边。
注释:¹虬:有角的龙。这里指巨大的毒蛇。²狻猊:狮子。³猰貐:传说中吃人的怪兽。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鲍焦¹一世披草眠,颜回²廿九鬓(bìn)毛斑。
译文:鲍焦吐枣而死,是因为无能自食其力吗?颜回年少鬓白,是因为呕心沥血吗?
注释:¹鲍焦:周代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出自《风俗通》。²颜回:孔子的弟子。31岁就逝世了。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译文:颜回之死并非血气衰竭,鲍焦之死并非违背天意。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天畏遭衔(xián)¹,所以致之然。
译文:天公无道,贤才早陨;之所以会这样,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注释:¹衔啮:咀嚼。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¹
译文:天道公明还怕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屈原。在先王庙,在公卿祠,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作《天问》,抒发情思。
注释:¹呵壁书问天: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见楚国先王庙公卿祠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等奇崛的景象,于是,写下了《天问》,对壁呵责,抒写胸中的愁思和满腔的悲愤。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¹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²不迭³,寸眉愁碧。凉欺岸帻(zé)。暮砧(zhēn)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译文:风紧雨密,池中荷叶上的水珠像击得粉碎的玉璧碎块似的向四周抛洒。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隙。风雨侵秋林,使林中发出似怨似泣的声音。我凝视着对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转黄,不觉兴起人生苦短之感,于是紧锁眉头,愁上心头。凉风袭人,头上虽然裹着头巾,但仍旧感到阵阵寒意。由此想起添加衣衫。但衣衫虽在,那曾经为我漏夜赶制这衣衫的人儿如今却在哪儿呢?最没有意思的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室中无人打扫,常会身沾灰尘,额触蛛网。
注释:瑞鹤仙:词牌名。又名“一捻红”。此词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十二句六仄韵。¹捎:一本作“梢”。²小山:画屏上的山峦。³迭:一本作“送”。⁴岸帻:头巾覆在额上,把头巾撤起露出前额。岸,露额;帻,头巾。此表示态度酒脱,不拘束。⁵砧:捣衣石。⁶银屏:代指姬之住处。⁷剪尺:女子用物,代指爱姬。⁸燕:喻指去姫。⁹罗额:罗幕的横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行客。西园有分¹,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jī)²。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qióng)残梦?归鸿心事,那听³江村夜笛?看雪飞、蘋(pín)底芦梢,未如鬓白。
译文:我这位离井背乡,在外羁旅行役,以度生计的人,此刻即使去园中所见的也无非是残柳败花,而这凄凉的秋景,又与当日与苏姬分手时的西园景色极为相似,更加引起伤感情绪。西风渐起,穿着一双破屐,在旧地林下路、水边石重游。在蟋蟀的悲鸣声中,好梦难果。因思念故土,归心似箭,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暮寒中江村里发出的哀笛声。空中的飞雪,浮蘋背面的茸毛,芦的花絮都是纯白色的,但与我的双鬓相比,还是不如我的头发白。
注释:¹分:情分。²屐:木鞋,鞋的通称。³那听:哪堪听。⁴蘋: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菜。

  这首词借风雨秋景抒发作者的感慨以及思念去姬之情,又从思念带出对秋天景色的感触。全词语言清丽脱俗,情景交融,浑然一片,上下阕衔接自然。

  此词发端三韵,以秋风秋雨之景渲染愁情韵是倒装句,写阴云密布,秋雨绵绵,雨水打在荷叶上,如泪珠涟涟;斜风斜雨吹进窗隙,寒气通人。一个“抛”字,勾出雨落碧荷之状,“壁”形容荷叶的色泽。“林声怨秋色”一韵,承接“雨”,写雨声淅沥,滴在荷叶上如怨如诉。“对小山捎迭”一韵,由景转人人事,词人面对屏风中连绵捎断的山峦,想起爱姬,捎禁愁眉双锁。“碧”承“秋色”,“愁”承“怨”字,揭示了词的感情基调。“凉欺岸帻”写秋雨寒气袭上额头,更感凉意。这“凉”捎仅身凉,而且道出心凉。“暮砧催、银屏剪尺”写在秋风秋雨的傍晚,听到远处砧声阵阵,禁捎住思念那心爱的美姬。此句引出爱姬,由景转到人物。“最无聊”一韵,写人去楼空,尘暗罗幕,一片凄凉景象映入眼帘,袭上心头。“最无聊”三字,直抒胸臆。歇拍处的燕去堂空”引出下片。

  过片捎变,继“燕去”展开。“西园有分”写苏州西园乃是词人与爱姬共居之地,“有分”二字颇具意蕴,捎仅写出昔日二人情意绵绵,而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捎亏,在远分日亲”诗意,表达了今日人虽去,但情更亲的企盼。然而眼前景物却是“断柳凄花”一片萧疏凄凉,“似曾相识”一句用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表达了两层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反用,言姬去而捎归;“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正用,抒发了惆怅无奈的情怀。“西风破屐”二韵,继写今情,西风飒飒,词人踏上昔日的“林下路、水边石”去探访遗踪,追怀当日美境;但此时,只有蟋蟀凄泣,孤雁哀鸣,更哪堪江村夜笛鸣咽。这几句景由一个“念”字贯下,“残梦”“心事”与“念”字呼应,表明此景乃情中景。结句“看雪飞”一韵,言愁绪满怀,头白胜雪。此处以飞雪、芦花、白蘋花作比。结句情景交融,神完气足。

  此词特色主要是:一、善于以景托情,西风、秋雨、泪荷、暮砧、暗幕、断柳、寒蛩、孤鸿、夜雨,这一切景物都满蕴着悲情。二、精于造语,去陈脱俗。如“漏云筛雨”在云雨之前加上“漏筛”二字,形象地勾出了秋雨连绵之态。“银屏剪尺”以借代法,代指爱姬,“燕去”“行客”代指姬之离去。“有分”“似曾相识”化用曹植、晏殊的诗词语句,增加了词的内涵,深化了词境。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9-22

ruìxiān ·qiūgǎn

wényīng sòngdài 

lèipāosuì zhènglòuyúnshāi xiéshāochuāng línshēngyuànqiū duìxiǎoshāndié cùnméichóu liángàn zhēncuī yínpíngjiǎnchǐ zuìliáo yàntángkōng jiùànchénluóé 
xíng 西yuányǒufēn duànliǔhuā céngxiāngshí 西fēng línxià shuǐbiānshí niànhánqióngcánmèng guīhóng鸿xīnshì tīngjiāngcūn kànxuěfēi píngshāo wèibìnbái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和戎¹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²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注释:¹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²边:边防,边境。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朱门沉沉¹²歌舞,厩(jiù)³马肥死弓断弦
译文: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棚里的战空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
注释:¹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²按:击节拍。³厩:马棚。⁴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⁵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shù)¹(diāo)²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译文: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
注释:¹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²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笛里¹谁知壮士心,沙头²空照征人³骨。
译文: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注释:¹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²沙头:边塞沙漠之地。³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nì)胡传子孙¹
译文: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注释:¹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遗民¹忍死望恢复²,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注释:¹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²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诗的开始“和戎”句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批评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气很重。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

  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风平浪静,相安无事。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了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

  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情景:一边是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对照,又融为一体。这幅图景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痛苦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展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54-955
2、 颜邦逸.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86-388
3、 唐月琴,试论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词作的对比手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guānshānyuè

yóu sòngdài 

róngzhàoxiàshínián jiāngjūnzhànkōnglínbiān 
zhūménchénchénàn jiùféigōngduànxián 
shùlóudiāodǒucuīluòyuè sānshícóngjūnjīnbái 
shuízhīzhuàngshìxīn shātóukōngzhàozhēngrén 
zhōngyuángānwén yǒuchuánsūn 
mínrěnwànghuī chùjīnxiāochuílèihén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清秋望不极,迢遰(dì)¹起曾(céng)²
译文: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注释:¹迢遰:即迢递,遥远貌。²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远水兼¹天净²,孤城隐雾深。
译文: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注释:¹兼:连着。²天净:天空明净。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叶稀风更落,山迥(jiǒng)¹日初沉。
译文: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注释:¹迥:远。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独鹤归何晚¹,昏鸦²已满林。
译文: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¹归何晚:为何回得晚。²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水更落”,就是“水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wàng

 tángdài 

qīngqiūwàng tiáocéngyīn 
yuǎnshuǐjiāntiānjìng chéngyǐnshēn 
fēnggèngluò shānjiǒngchūchén 
guīwǎn hūnmǎnlín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忆年十五心尚孩¹,健如黄犊(dú)²走复来。
译文: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注释:¹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²犊:小牛。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译文: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走至少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¹
译文: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注释:¹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强将笑语¹供主人²,悲见生涯百忧集。
译文: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注释:¹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强:读上声。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²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入门依旧¹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译文: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注释:¹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从诗中可以同时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8-280页

bǎiyōuxíng

 tángdài 

niánshíxīnshànghái jiànhuángzǒulái 
tíngqiányuèzǎoshú shàngshùnéngqiānhuí 
jīnshūshí zuòzhǐduōshǎoxíng 
qiángjiāngxiàogōngzhǔrén bēijiànshēngbǎiyōu 
ménjiùkōng lǎoyántóng 
chīérzhī jiàosuǒfànménd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