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威风万里压南邦¹,东去能翻鸭绿(lù)²
译文: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注释: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¹南邦:南方的邦国。²鸭绿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灵怪¹大千²俱破胆,那教³猛虎不投降。
译文: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注释:¹灵怪:妖魔鬼怪。²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³那教:怎教,怎能使。

  这首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颂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2、 早早编 .有斜阳处有春愁 才女的诗心和宿命.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第36页

línyìngzhì

xiāoguànyīn sòngdài 

wéifēngwànnánbāng dōngnéngfān绿jiāng 
língguàiqiāndǎn jiàoměngtóuxi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注释

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

南邦:南方的邦国。

鸭绿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灵怪:妖魔鬼怪。

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那教:怎教,怎能使。

创作背景

  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八月,辽道宗上猎秋山,萧观音率妃嫔从行,至伏虎林,帝命后赋诗。萧观音应制作此诗。帝大喜,出示群臣曰:“皇后可谓女中才子。”次日上亲射猎,有虎突林而出。上曰:“朕射得此虎,可谓不愧后诗。”一发而殪,群臣皆呼万岁。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颂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2、 早早编 .有斜阳处有春愁 才女的诗心和宿命.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第36页
萧观音

萧观音

萧观音(1040年—107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父亲萧惠(辽兴宗母亲萧耨斤的弟弟),辽代著名女诗人。相貌颖慧秀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谈论。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也有诗作,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1075年(大康元年)十一月,契丹宰相耶律乙辛、汉宰相张孝杰、宫婢单登、教坊朱顶鹤等人向辽道宗进《十香词》诬陷萧后和伶官赵惟一私通。萧观音被道宗赐死,其尸送回萧家。1101年(乾统元年)六月,天祚帝追谥祖母为宣懿皇后,葬于庆陵。 ▶ 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城外土馒头¹,馅(xiàn)草在城里。
译文: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注释:¹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译文: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chéngwàimántóu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chéngwàimántóu xiàncǎozàichéng 
rénchī xiánméiwèi 
浙江秋,吴山夜。
浙江¹秋,吴山²夜。
译文: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
注释:¹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²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译文: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
寒雁来,芙蓉谢。
寒雁(yàn)¹来,芙蓉谢。
译文:北雁南来,荷花凋谢。
注释:¹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冷雨青灯¹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译文: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
注释:¹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今宵(xiāo)醉也,明朝去也,宁奈(nài)¹些些(sā)²
译文: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来宁奈:忍耐。²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8-219页

tiān··zhèjiāngqiū--yáosuì

zhèjiāngqiūshān

chóusuícháohènshāndié

hányànláiróngxiè

lěngqīngdēngshūshěbiéyòuzǎobié

jīnxiāozuìmíngcháoníngnàixiēxiē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huàn)游直送江入海。
译文: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注释: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译文: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中泠¹南畔(pàn)石盘陀(tuó)²,古来出没随涛波。
译文: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注释:¹中泠:泉名,在金山西。²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译文: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羁愁畏晚寻归楫(jí)¹,山僧苦留看落日。
译文: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注释:¹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微风万顷靴(xuē)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译文: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是时江月初生魄¹,二更月落天深黑。
译文: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注释:¹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江心似有炬火明¹,飞焰照山栖鸟惊。
译文: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注释:¹“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译文: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译文: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我谢¹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²
译文:在这里我向江神言明,我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无法归隐,如果我可以归隐却推辞不归那就有如江水一样。
注释:¹谢:告诉。²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一开头充满了磅礴气势。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苏轼对源于家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水感到非常亲切,并且引以为自豪。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所以诗中的“江水”,说的就是长江水,不同于今天的泛称“江水”。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心情忧郁的时候,最容易想家。“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候,他的目光一接触到浩荡东流的江水,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头,设想天际遥远的可爱家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起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昂扬。到京都后他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位居进士乙科第二名,更是踌躇满志,可以说前程如花似锦,然而后来的仕宦生涯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耿直,不肯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他面对眼前波涛起伏的江水,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沉浮。漫长的岁月,竟然把他从江水发源的故乡引到了江水入海的地方,这简直难以思忆。,他感叹自己仕宦不归,就像江水入海不回一样。“宦”,作官。“宦游”,因作官而游历四方。苏轼一反李白“江水送人”的写法,而说“宦游直送江入海”,变成了“人送江水”。笔调新奇,耐人寻味。江水不平,波浪迭起,这正是诗人经历的形象写照。诗人已送走了多少充满风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多少不平和感慨,而未来就不知如何了。

  接下来“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而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一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鲜明展现了诗人登上金山之巅,向远处家乡深情眺望的生动画面。“试”字见作者思乡心切,明知故土远在天边难以望及,却偏要一“试”。这种执着的想念,是作者厌倦仕宦生活的表现。他满腹的愁怨与不平,希望在登高时泄发,在怀归中忘却。正如王粲《登楼赋》中所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一样,苏轼的远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与《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的描写十分相似。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有力地抒发。以上八句写的是白天所见的景象,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所思上极费琢磨,下了功夫。

  “羁愁畏晚寻归楫”开始,转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画,更为奇丽壮观。“羁愁”乃羁旅之愁。作者心怀乡国,到了傍晚旅愁更深,思念更苦。“畏晚”二字传神地表露出诗人的心理,这种心理颇具普遍性。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不是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叹。在苏轼之后,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道出了飘泊者无尽的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见“畏晚”的心情是羁旅之人常有的,只不过对失意的人来说,“畏”更厉害,“愁”更深罢了。“归楫”指归舟,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用个别借代整体,“楫”是船桨,以之指代船。作者“寻归楫”未成,因为“山僧苦留看落日”。一个“苦”道出了宝觉、圆通二僧的情意,也预示着落日的景象一定十分迷人。果然,江中落日景色美不胜收,诗人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联对偶刻意描摹。看,微风轻拂,辽阔的江面上泛起了细密的波纹,片片晚霞,在半空中燃烧,那鱼尾般的颜色,火红而艳丽。诗人对风景的观察极为细致,而表达又是那样的生动贴切,上下对仗十分工整,语言锤炼很好。因为“风微”所以水波才像“靴纹”那样细微,而“霞”是断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层层叠叠的鱼尾麟,从中放出鲜红的颜色。波之美在水中,是近景;霞之美在天上,是远景,上下相映,水天交融,这是一幅迷人的色彩绚丽图画。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这是入夜以后不同时间的两种景色:一是新月高挂,洒下淡淡的光辉;—是二更时分,月亮消失,一片漆黑。李纪香《饮酒》一说:“月之三日而成魄”,这里是指每月从初三开始,月缺的部位开始明亮起来。是写江面上空为一弯明月所笼罩,使人陶醉在一种迷离恍惚的朦胧美之中,富有诗意。到了二更时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是一片漆黑。这漆黑的深夜会使人兴致索然,增添倦意。看来夜景已没吸引人的地方了,这观察即将结束。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突然又出现了奇怪的景象,“柳岸花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这一奇观使诗人惊呆了。那团从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红的火把熊熊燃烧,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惊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作者躭心人家说他虚构,特意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如此。”《林无表志》里写到:“海中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这是古人称谓荧火的特异现象。苏轼偶来金山见到了,这叫他惊讶万分。巧妙的是诗人这种心情是通过“栖鸟惊”的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栖住在金山树上的乌鸦都给惊动了,何况感情极其丰富的诗人。

  以上八句,先是描绘落日奇观,继而渲染夜幕笼罩的宁静气氛,然后叙述江火燃烧的怪异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当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惊动了他的心灵,引起了他的幻觉:“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怅然”,亦即怅惘,失意、懊恼的意思。这是诗人是目睹奇观,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绪,也是诗人娱意于山水,仍消除不了苦闷和不平的心理写照。“归卧”,说结束观赏回居室,虽卧在床,但心中难以平静。这团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说在墨漆的黑暗中突然出现了熊熊的烈焰,是一种从无生有的景象,因火光的出没而惊心,借助想象,那诗境就由奇转为幻了。这与《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归来梦见羽衣道士问“赤壁游乐乎”的描写,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说明这首诗的由此入幻更妙。面对如此壮美奇异的江山,饱经忧患的诗人自然萌发了辞官归隐的愿望。他用风趣的笔调写道:“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明明是自己斩不断思念故乡的愁绪,却反说“江神”为自己的恋俗不归感到吃惊。一个“顽”字,似乎写自己甘与世俗浮沉,态度实在顽固,实际极力道出了作者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苦衷。前面借栖鸟写自己为江火所惊,这里反过来写江神“惊我顽”——为作者的顽固所惊讶。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意料的诗句泄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牢骚。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苏轼长于趣”,确实是这样。在假设了江神惊怪之后,诗人当即辩解,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里“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表示深深的歉意。“岂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诗人宦海浮沉,仕途挣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困难处境。末句指江水为誓,说自己置田后一定归隐家园,以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结束全篇。我们看这最后两句说,江神见怪诗人:你为什么还迷恋仕途而不辞官归田?诗人向江神解释:家中实在是没有田产而不能归隐啊!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色。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7-330

yóujīnshān

shì sòngdài 

jiājiāngshuǐchūyuán huànyóuzhísòngjiānghǎi 
wéndàocháotóuzhànggāo tiānhánshàngyǒushāhénzài 
zhōnglíngnánpànshípántuó láichūsuítāo 
shìdēngjuédǐngwàngxiāngguó jiāngnánjiāngběiqīngshānduō 
chóuwèiwǎnxúnguī shānsēngliúkànluò 
wēifēngwànqǐngxuēwén duànxiábànkōngwěichì 
shìshíjiāngyuèchūshēng èrgēngyuèluòtiānshēnhēi 
jiāngxīnyǒuhuǒmíng fēiyànzhàoshānniǎojīng 
chàngránguīxīnshí fēiguǐfēirénjìng 
jiāngshānguīshān jiāngshénjiànguàijīngwán 
xièjiāngshén yǒutiánguījiāngshuǐ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
夭夭园桃¹,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译文:庭院中繁华的红桃树啊,花朵虽灿烂却没有结果。虚美的东西不会有实效,偏斜的车轮经不住颠簸。
注释:¹园桃:《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猝。汉室灭矣,园桃无子,所为作也。”
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huái)¹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²
译文:齐王韩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鸟尽弓藏的下场;能够功成身退远祸全名,只有那汉代的名臣张良。
注释:¹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吕雉杀害。²子房:即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功成隐退,身名全保。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
大愤不收,褒(bāo)¹无带。多言寡(guǎ)诚,抵令事败。
译文:深仇大恨不能约束根除,如同衣袍宽大没有束带;空洞的话太多没有诚心,最后只会导致事情失败。
注释:¹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
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苏秦¹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译文:苏秦身佩相印游说六国,六国从此以后走向灭亡;他因反复无常卖主求荣,最终逃不掉车裂的祸殃。
注释:¹苏秦:战国人,合纵六国,为纵约长。
大愤不收,褒衣无带。
贤矣陈轸(zhěn)¹,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译文:陈轸不愧是个贤良的人,既忠心耿耿又富于谋略;楚怀王不听从他的劝告,终于国破家亡不可救药。
注释:¹陈轸:战国时期楚国人。此处暗喻陈琳。
多言寡诚,抵令事败。
祸夫吴起¹,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译文:吴起一生都和灾祸伴搭,因为心智太差希望太大,做河西守将时多么强健,被人杀害时又虚弱可怕。
注释:¹吴起:战国时期法家、军事家。初事鲁,后事魏。此处暗指何进,参考曹操薤露行。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
(jiē)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译文:感叹那聪明智慧的郭隗,他可是古代少有的人才。燕昭王亦具有远见卓识,君臣相得彼此没有猜疑。
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é)峨仲连¹,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译文:伟大而又义气的鲁仲连,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有了功劳不收千金封赏,宁可跳进那汹涌的大海。
注释:¹仲连:即鲁仲连,齐国高士。帮助田单攻下聊城却拒绝田单给他封爵,遂逃隐于海上。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
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
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
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
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前四句直言虚美者多败,表明人才应具有真才实学,而不应徒有华丽的外表。五至八句论韩信与张良之事,通过对比表达赞赏张良的态度。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极端,物极必反,反则受其乱。十三至二十四句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不同的侧面补足前意。末尾句赞扬鲁仲连,与前面赞扬张良形成了呼应之势,至此也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诗集 :三晋出版社 ,2008年10月 :45-47 .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¹亦如君。
译文:古老的永乐县城,笼罩在深秋一派萧条枯索的景象之中,昔日的县令陶潜先生的风采一如此时的您。
注释:¹陶令:即陶渊明。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头巾漉酒¹临黄菊,手板支颐(yí)²向白云。
译文:拿块头巾来过滤米酒,把盏吟赏黄灿灿的菊花,微醺之后用手托着下巴,两眼眺望着来去飘忽的白云。
注释:¹漉酒:指对新酿的酒进行过滤除去杂质。²支颐:以手托下巴。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百里岂能容骥(jì)足¹,九霄终自别鸡群。
译文:方圆百里的小县城怎么能够容得下千里马来驰骋,终有一天自然要像仙鹤离开鸡群那样一飞冲天。
注释:¹骥足:骏马的脚。比喻高才。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译文:十分想念您,但不为很少收到您的来信而心生遗憾,因为很多时候能从都城听到您的名作佳句了。

yǒngyīnyáofānmíng

yōngtáo tángdài 

xiànxiāotiáoqiūjǐngwǎn niántáolìngjūn 
tóujīnjiǔlínhuáng shǒubǎnzhīxiàngbáiyún 
bǎinéngróng jiǔxiāozhōngbiéqún 
xiānghènshūláishǎo jiāduōcóngquèxià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