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骏骨买虚名,骥老通衢价未评。逐去定知穷不死,向来元以句为生。
千金骏骨买虚名,骥老通衢价未评。逐去定知穷不死,向来元以句为生。
东风又见莺朋友,北信难凭雁弟兄。欲寄此怀惟有月,天涯分与故人明。
东风又见莺朋友,北信难凭雁弟兄。欲寄此怀惟有月,天涯分与故人明。
唐庚

唐庚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汉家¹青史²上,计拙(zhuō)³是和亲
译文: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注释:¹汉家:汉朝。²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³计拙:计谋拙劣。⁴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社稷(jì)¹依明主,安危²托妇人。
译文: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注释:¹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²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岂能将玉貌¹,便拟(nǐ)²静胡尘³
译文: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注释:¹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²拟:意欲;打算。³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地下千年骨¹,谁为辅(fǔ)²臣。
译文: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¹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²辅佐:辅助。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yǒngshǐ--róng

hànjiāqīngshǐshàngzhuōshìqīn

shèmíngzhǔānwēituōrén

néngjiāngmào便biànjìngchén

xiàqiānniánshuíwèizuǒchén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皆称¹孟尝君²能得士³,士以故归之,而卒(zú)(lài)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¹⁰¹¹,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shàn)¹²齐之强,得一士焉,宜¹³可以南面¹⁴而制¹⁵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¹⁶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注释:¹称:称颂,赞扬。²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³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⁴归:投奔,投靠。⁵卒,终于,最终。⁶赖:依仗,依靠。⁷其:指门下士。⁸特:只,仅,不过。⁹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¹⁰雄:长、首领。¹¹耳:罢了。¹²擅:拥有。¹³宜:应该。¹⁴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北面南,故云。¹⁵制:制服。¹⁶夫:发语词。
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故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mèngchángjūnzhuà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ìjiēchēngmèngchángjūnnéngshì shìguīzhī érlàituōbàozhīqín jiē mèngchángjūnmínggǒudàozhīxióngěr yánshì rán shànzhīqiáng shìyān nánmiànérzhìqín shàngmínggǒudàozhīzāi mínggǒudàozhīchūmén shìzhīsuǒzhì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zhān)¹²于齐安³,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pō)(tuó)蔓延,涧(jiàn)深密,中有浮图精舍¹⁰,西曰西山¹¹,东曰寒溪¹²。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¹³,萧然¹⁴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¹⁵,子瞻杖¹⁶¹⁷载酒,乘渔舟,乱流¹⁸而南。山中有二三子¹⁹,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²⁰迎笑,相携徜(cháng)(yáng)²¹而上。穷²²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²³草,酌(zhuó)²⁴酒相劳²⁵。意适²⁶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²⁷,不知其久也。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注释: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²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¹子瞻:苏轼的字。²迁:贬谪。³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⁴庐:居住。⁵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⁶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⁷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⁸深密:幽深浓密。⁹浮图:梵语,指佛寺。¹⁰精舍:僧人住所。¹¹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¹²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¹³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¹⁴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¹⁵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¹⁶杖:拄。¹⁷策:拐杖。¹⁸乱流:横绝江水。¹⁹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²⁰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²¹徜徉:自由自在地走。²²穷:穷尽。²³席:以……为席。²⁴酌:斟酒。²⁵相劳:相互慰问。²⁶适:到。²⁷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¹。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yìn)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fù)²,旁瞩(zhǔ)溪谷,风云变化,林麓(lù)³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zhé)(pì)(nì)¹⁰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chì)¹¹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译文: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注释:¹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²陵阜:大土山。³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⁴向背:正面、背面。⁵效:呈现,显现。⁶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⁷百围:形容树干很粗。⁸千尺:是指树的高度。⁹斤:斧子一类的工具。¹⁰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¹¹斥:开拓。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¹先之²。有不得至,为之怅(chàng)然移日³。至其翩(piān)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xié)林卉(huì),拾涧(jiàn)实,酌(zhuó)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p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¹⁰一饱,而同委¹¹于臭腐¹²。夫孰知得失之所在¹³?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¹⁴。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¹⁵也。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注释:¹褰裳:提起衣服。²先之:走在前面。³移日:时间消逝。⁴撷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撷:摘取。⁵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⁶易:改变。⁷厌:满足。⁸洒然:吃惊。⁹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¹⁰要之:总之。¹¹委:抛弃。¹²腐臭:腐烂发臭。¹³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¹⁴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¹⁵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制高扼要,总挈文章。然后轻轻一句“齐安无名山”,随即扣住,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寥寥数句,已有龙蛇曲屈之势。写西山,又承“庐于江上”,先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画了一幅顺江绵延的武昌诸山远景图,简练传神而极富特点。而后转出西山、寒溪两寺,既以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又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

  次段在结构上是应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则是上段的回环与强化。“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庄式的旷达,而古木的结局,又隐隐含蕴了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经验与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所在,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这篇散文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艺术特色

  《武昌九曲亭记》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首先,文章叙事写景,空灵淡泊,与人物的心灵和情趣融合为一。本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叙事写景上空灵洒脱,恰当地表现了苏轼心境空灵、内无滞障、与物游息、适意为悦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其次,含蓄蕴藉,寄意遥深。本文是在兄弟二人遭受政治迫害,受到贬逐的情况下写成的,因而这是一篇兄弟二人相互抚慰的文章,虽然文章没有一句愤激语,没有一句悲酸言,但在恬淡洒脱的背后,其悲苦之情还是不难体味的。

  构思特点

  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富有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不单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叙事见人,突出展现了苏轼的思想情趣;作为记游文字,并不单纯描绘西山景色,而是把绘景、抒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因而,在作者笔下,西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与苏轼的活动紧密相连;西山的一邀一游,一吟一咏,都与苏轼的思想情趣浑然一体。写人,毫发毕现。生动形象。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334-335页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11 第1版:第278-280页
3、 仝彦芳,王增学主编.唐宋八大家名作精品鉴赏: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12 第1版:第484页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
译文:千万株含苞待放的桃花,形态就像露珠一样。什么地方的桃树开花能把赏花人也照映成红色的呢?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译文:整片林子都找不到。暖风吹进这如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和暖的春天,让水都变暖了。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流莺¹暖见落,舞蝶未知空。
译文:花还没开,连黄莺鸟飞进来的都少,没听见几个相和的声音,而飞舞的蝴蝶却不知桃花还没开放。
注释:¹流莺:指四处飞翔鸣唱的黄莺鸟。
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¹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译文:本来想要看桃花开了画一幅画,没想到每条树枝都是光秃秃的树干。
注释:¹拟:打算。

táohuā--

qiānzhūhántàichùzhàorénhóngfēngnuǎnxiānyuánchūnshuǐguózhōngliúyīngyīngjiànluòdiéwèizhīkōngqiúhuàzhīzhīdàizhúcóng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¹小雨润如酥(sū)²,草色遥看近却无。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注释:¹天街:京城街道。²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¹一年春好处²,绝胜³烟柳满皇都
译文: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¹最是:正是。²处:时。³绝胜:远远胜过。⁴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莫道官忙身老大¹,即²无年少逐春心。
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注释:¹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²即:就。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¹君先到江²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¹凭:这里作“请”讲。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参考资料:
1、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9-730

zǎochūnchéngshuǐzhāngshíyuánwàièrshǒu

hán tángdài 

tiānjiēxiǎorùn cǎoyáokànjìnquè 
zuìshìniánchūnhǎochù juéshèngyānliǔmǎnhuáng 

dàoguānmángshēnlǎo niánshàozhúchūnxīn 
píngjūnxiāndàojiāngtóukàn liǔjīnshēnwèi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