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qī)¹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译文: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
注释:¹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yòu)¹之器。”
译文: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注释:¹宥坐:宥,同“右”。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译文: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就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yì)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
译文:孔子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舀了水往里面倒,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
注释:¹挹:舀。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孔子喟然¹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译文:孔子喟然长叹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注释:¹喟然:叹气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就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舀了水往里面倒,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

孔子喟然长叹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注释

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

宥坐:宥,同“右”。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

挹:舀。

喟然:叹气的样子。

荀子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guǒ)¹杖轻策²,怀迟³上幽室
译文: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注释:¹裹粮:准备好食物。²杖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³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⁴幽室:石室,山洞。此指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行源¹²转远,距陆³情未毕
译文: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注释:¹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²径:小路。³距陆:到上岸处。⁴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dàn)(liàn)¹²寒姿,团栾(luán)³润霜质
译文: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注释:¹澹潋: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²源:凝源。³团栾:犹檀栾。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⁴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jiàn)¹水屡(lǚ)²,林迥(jiǒng)³岩逾密。
译文: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注释:¹涧委:涧水弯曲。²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³林迥:丛林深远。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juàn)¹西谓初月,顾²东疑落日。
译文: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注释:¹眷:眷顾,细细观看。²顾:回顾,回头看。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践夕奄昏曙(shǔ)¹,蔽(bì)(yì)²皆周悉³
译文: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注释:¹奄昏曙: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²蔽翳: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³周悉:完全熟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gǔ)¹贵不事,履二²美贞吉³
译文: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注释:¹蛊上:指《易经·蛊卦》上九。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²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³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幽人¹常坦步²,高尚邈难匹。
译文: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注释:¹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²坦步:安然地步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yí)¹竟何端²,寂寂寄抱一³
译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注释:¹颐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²何端:有何区别。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³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一,指道。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如¹既已交,缮(shàn)²自此出。
译文: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注释:¹恬如:恬静和智慧。²缮性:即涵养本性之意。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这首诗即是其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寒姿”指水,“霜质”谓竹。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蛊上”,谓蛊卦上九。《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谓履卦九二。《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颐阿”,应答之声;“何端”,即何由。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这个方法,就是“缮性”。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因此,读者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6-648页

dēngyǒngjiā绿zhàngshān--xièlíngyùn

guǒliángzhàngqīng怀huáichíshàngyōushì

xíngyuánjìngzhuǎnyuǎnqíngwèi

dànliànjiéhán姿tuánluánrùnshuāngzhì

jiànwěishuǐlínjiǒngyán

juàn西wèichūyuèdōngluò

jiànyǎnhūnshǔjiēzhōu

shàngguìshìèrměizhēn

yōurénchángtǎngāoshàngmiǎonán

ājìngduānbào

tiánjiāoshànxìngchū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¹低伏弱,装呆装落²,是非犹自来着莫³。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来妨(fáng)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译文:哪怕我伏低做小,哪怕我装痴卖傻,我不想沾惹是非,麻烦却自来缠扰。既然如此,让它去吧,任从摆布,看能把我怎么了!你不见老天爷尚且顾此失彼,“妨害农事”的罪名左右难逃:下雨吧,阴阴冷冷,坏了蚕桑;放晴吧,日头高照,干了禾苗。阴也犯了过,晴也不讨巧,真不知如何才好!
注释:¹伏:通服,屈服。²落:衰朽。³着莫:撩惹,沾惹。⁴妨农过:妨碍农时的罪过。

  小令用尖刻的笔触,揭露封建社会人们动辄得咎,常遭横祸的现实,以及百姓无可奈何的处境,后半以天公为例,是一种调侃的手法,更进一步讽刺了社会黑暗。

  这首小令以自嘲的口吻,吐诉出处世艰难、一筹莫展的愤慨。即使伏低做小,装痴作傻,还是躲不开“是非”的“着莫”,动辄得咎。“蚕怕雨寒苗怕火”的构思,出自苏东坡的《泗州僧伽塔》:“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但苏诗是说矛盾的两极要求至少还能满足一方,也就是“造物”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周旋余地;而本篇中则阴,也是错;晴,也是错,一无是处。连“天公”也要无端蒙冤,更不用说民间的平头百姓。“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孟郊《追赠崔纯亮》)作品正是以不露声色的议论,表现出同样激越的不平之情。

  以冷语峻笔作嬉笑怒骂,是元散曲讽世作品的常法。乔吉有首《山坡羊》就明显模仿了本篇:“装呆装琳,装聋装口吞,人生一世刚图甚。句闲吟,酒频斟,白云梦绕青山枕,看遍洛阳花似锦。荣,也在恁。枯,也在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山坡羊·伏低伏弱

shānyáng··ruò--chéncǎoān

ruòzhuāngdāizhuāngluòshìfēiyóuláizherèncóngdàitiāngōngshàngyǒufángnóngguòcánhánmiáohuǒyīnshìcuòqíngshìcuò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秦川¹如画渭(wèi)²如丝,去国还家³一望时。
译文: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
注释:¹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川:平川。²渭:一作“柳”。³还家;一作“还乡”。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¹
译文: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¹“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83-984页 .
十二楼前生碧草。珠箔当门,团扇迎风小。赵瑟秦筝弹未了,洞房一夜乌啼晓。
十二楼前生碧草。珠箔(bó)¹当门,团扇迎风小。赵瑟(sè)秦筝²弹未了,洞扇一夜乌啼晓。
译文:十二楼前的青草又长起来了。珠帘闪亮叮当作响,我轻摇着扇子,迎着清风等你。我为你弹奏的筝曲尚在耳边,回忆着我们相逢的那夜。
注释:¹珠箔:珠帘。²赵瑟秦筝:秦国的筝和赵国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锦字无凭南雁杳,美人家在长干道。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锦字无凭南雁杳,美人家在长干¹道。
译文:你还愿意为了博我一笑一掷千金吗?毕竟现在我们相思不如我们相逢时那般美好。我给你寄去的书信久久没有回音,你还记得吗,我一直在长干道这里守候你。
注释:¹长干:南京地名,船民集居之地。

diéliànhuā··shíèrlóuqiánshēngcǎo--shàoruìpéng

shíèrlóuqiánshēngcǎozhūdāngméntuánshànyíngfēngxiǎozhàoqínzhēngdànwèiledòngfángxiǎo

rěnqiānjīnchóuxiàojìngxiāngshìxiāngfénghǎojǐnpíngnányànyǎoměirénjiāzàizhǎnggàndào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消,渐把旧衫重剪。
晴丝¹牵绪²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³。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huì)。惹相思,春根酒畔(pàn)。又争知、吟骨(yíng)消,渐把旧衫重剪。
译文:晴日里游丝牵动我思绪混乱,像在空中飘转一样,更何况对着面对着青碧的吴江和西斜的落日,伊人就像片片落红一般,随着春风飘得非常遥远。低垂的杨柳深荫幽暗,遮掩着古老的吴国宫苑。记得那一年的寒食节,酒旗飘摇的楼亭正烟雾清冷,河桥上春风和暖的吹送着。你那美丽的秀目秋波流转,深情顾盼,情意无限。在暮春时节里摆起的酒宴间,那种温馨幸福的情景,惹得我相思不断。又怎么会想到吟诗篇的我,如今瘦得如此可怜,以至渐渐地把旧日的春衫,一次一次地往瘦里重新载剪。
注释:¹晴丝:春夏季节,一晴无风时在空中飘荡和一些昆虫的吐丝,谐音双关为“情思”。²牵绪:牵动思绪。³吴苑:指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宫苑,在苏州。⁴旗亭:酒楼。⁵兰情蕙盼:形容伊人仪态清幽,眼波含情。兰、蕙:香草。情:含情顾盼。⁶春根:春末。⁷酒畔:指酒肆边。⁸争知:即“怎知”。⁹吟骨:指诗人的瘦骨。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凄断¹。流红²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³凝扇。待凭信,拌分钿(diàn)。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diàn)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译文:我凄伤魂断,眼看着千重水波卷起千层波浪,残缺的夜月孤独地悬挂在楼外,我总是无法留住一定要飞往远山的飞燕。只有她曾用过的小扇,任凭时光流逝,尘土盖满,依旧珍藏在我的身边。我想要写一封书信,和她永远分手情义断绝。多少次把灯光挑亮提起笔管,可怎么也不忍心把信写完,又只好偷偷地含着眼泪把铺开的信笺暗暗收卷起来,但愿我的魂魄,能够飞到蓬莱仙山,在幽渺的梦境中与她相见。
注释:¹凄断:指极其凄凉或伤心。²流红:指漂流在水中的落花。³歌尘:形容歌声动听。⁴拌分钿:分钿,这里分钿作永诀意解,即拚出去分金饰盒的一半给你表示从此断绝。拌即判、拚的意思。⁵笺幅:笺纸,信笺 。

  这首梦窗词较有特色。上阕写江湖飘泊文人的相思之情。下阕写女子思恋他的一片幽怨。把恋爱双方相互思念的情感对比起来,别有一番艺术审美情趣。

  在用语上雅俗融一,属于通俗晓畅的一类,并且和曲有相通之处。当时梦窗可能正旅住吴门(苏州),季节正逢寒食。该词表现的是距离美,反映一种彼此因消息难通而产生了隔膜的忧郁心情。

  古代飘泊文人对自然景物异常敏感,词首即描写暮春三月引起的离情别绪。“晴丝牵绪乱”三句所写景物有似于叶梦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清明、寒食时节已经可以看到虫类吐到春空中游荡的丝。第一句绪字就是离情别绪,朱敦儒《念奴娇》:“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悲戚。燕语莺啼人乍远,还是他乡寒食。”和第三句“花飞人远”可以互相映衬。不同的是作者还面对夕下清澈的吴江。第四句“垂杨暗吴苑”是由斜日沧江更进一步写。吴苑是吴王阖闾所建林苑,包括姑苏台、长洲、石城等地(见《吴越春秋》)。韦庄《忆江南》:“柳暗魏王堤”,邓肃《南歌子》:“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都是相似笔法。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花暗长堤柳暗船”,也喜欢用暗字,写暮色对心情的感染。

  下二句点时序:“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旗亭是酒楼,烟冷点明正值寒食节。河桥是姑苏的河桥,已是春风暖人的季节。周邦彦《琐窗寒·寒食》:“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与梦窗词景色无异。

  下一句就是写旗亭所见歌女子。“兰情蕙盼”句写在旗亭所遇歌女于顾盼间脉脉含情,周邦彦《长相思慢》:“美盼柔情”,《拜星月慢》:“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都是同样写法。但他无心理会新的相逢,却勾起对旧相知的怀念说:“惹相思,春根酒畔。”春根就是春末,酒畔即酒肆边。上阕结尾写:“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形容旧相知并不了解他的相思之苦,词人因对她魂牵梦绕而形容憔悴衣带渐宽。“又争(怎)知”,含怨意。

  下阕却转而写旧相知那一边。全从女子一面下笔:“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写女子凄凉魂断,怅对层层细浪,漫卷残红,一钩残月伴照孤楼,象征离别后的冷清孤单,而“总难留燕”句写女子所居之凄寂,连呢喃双燕,也不愿进楼中作巢与她相伴。女子相思之苦也到了生怨程度。下面递进写“歌尘凝扇”,往日歌舞红尘,久已凝在舞扇上。很像周邦彦《解连环》:“暗尘锁,一床弦索。”一样是停歌罢舞。下五句写欲拟诀书:“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但又很矛盾,所以说拭着挑亮灯芯,备好纸笔,却依旧不忍,又把写上字、滴过泪的信笺,偷偷卷起。心理层次写得细密有秩。顾敻《诉衷情》:“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似乎异曲同工。

  结尾写:“寄残云剩雨蓬菜,也应梦见。”词笔拓展开,以痴言呓语结束。意思是说:即使寄魂魄于蓬莱出的残云剩雨,也盼与你梦中相见。以幻想之语作这一片痴情的自我宽慰。

  这首词描摹词人和情人相思的两种不同心态,写得恰如其分。“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与“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等句写景抒情,处处入画,清逸动人。“兰情蕙盼”、“笺幅偷和泪卷”等句,较通俗,有曲意,刻画传神。

  上下阕都有波折、顿挫,然后用层层递进笔法,写到尽致处,又化为无声的呼唤,别有一番意在言外的艺术构思,并不是人所习见的直白铺陈。此词也可品出梦窗用字的特色。如“春根”一词就很新,这同他写溪边有时用“溪根”,云边有时用“云根”一样。梦窗也善用“偷”字,“笺幅偷和泪卷”以偷字表现含蓄幽婉,用法极尽工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988-1990页
2、 陶尔夫著 .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07

ruìxiān ·qíngqiānluàn

wényīng sòngdài 

qíngqiānluàn duìcāngjiāngxié huāfēirényuǎn chuíyángànyuàn zhèngtíngyānlěng qiáofēngnuǎn lánqínghuìpàn xiāng chūngēnjiǔpàn yòuzhēngzhī yínyíngxiāo jiànjiùshānchóngjiǎn 
duàn liúhóngqiānlàng quēyuèlóu zǒngnánliúyàn chénníngshàn dàipíngxìn bànfēndiàn shìtiǎodēngxiě háirěn jiāntōulèijuǎn cányúnshèngpénglái yīngmèngj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