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莫窥江,长江限绝吴楚间。
惊涛骇浪如连山,鲸鲵出没含戈鋋,
汝不顾死争相先。鸣髇不响突骑闲,
浮尸随潮去复还。胡儿莫窥江,
楼船百尺高崔鬼,鼓枻叱咤生风雷。
吴侬入水双眸开,汝不素习胡为来。
生虽欲杀死可哀,南北孰非吾民哉。
胡儿莫窥江,前年飞矢入未央,
日月双坠天无光。去年一炬烧维扬,
丹凤徒穴仍南翔。国势如衡有低昂,
犬戎岂得称天王。暴兴恃暴必亟亡,
乘蛇古谶开其祥。中兴将士材无双,
抚剑气已驰龙荒。胡儿胡儿莫猖狂。
胡儿莫窥江,长江限绝吴楚间。
惊涛骇浪如连山,鲸鲵出没含戈鋋,
汝不顾死争相先。鸣髇不响突骑闲,
浮尸随潮去复还。胡儿莫窥江,
楼船百尺高崔鬼,鼓枻叱咤生风雷。
吴侬入水双眸开,汝不素习胡为来。
生虽欲杀死可哀,南北孰非吾民哉。
胡儿莫窥江,前年飞矢入未央,
日月双坠天无光。去年一炬烧维扬,
丹凤徒穴仍南翔。国势如衡有低昂,
犬戎岂得称天王。暴兴恃暴必亟亡,
乘蛇古谶开其祥。中兴将士材无双,
抚剑气已驰龙荒。胡儿胡儿莫猖狂。
刘子翚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将军出紫塞¹,冒(mò)(dú)²在乌贪³
译文: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注释:战城南:汉乐府《铙歌》名,内容描写战争的伤亡景象。后人以此题作诗,亦多写战争。¹紫塞:泛言边塞。²冒顿: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³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jiā)¹雁门²北,阵翼³龙城南。
译文: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注释:¹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²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³阵翼:战阵的两侧。⁴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雕弓¹夜宛转²,铁骑³晓参驔(tán)
译文: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注释:¹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²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³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⁴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对于该词组读音有两种看法,一说“cāndiàn”,另说“cāntán”。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应须驻白日¹,为待²战方酣(hān)³
译文:白天战士们拿出使太阳退回的气势,等待作战,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注释:¹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²为待:为的是等待。³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喧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喧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喧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zhànchéngnán

zhàolín tángdài 

jiāngjūnchūsài zàitān 
jiāxuānyànménběi zhènlóngchéngnán 
diāogōngwǎnzhuǎn tiěxiǎocāntán 
yīngzhùbái wèidàizhànfānghān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¹山有无。
译文: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注释: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¹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¹
译文: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注释:¹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¹不归对妻孥(nú),名²寻道人³实自娱。
译文: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注释:¹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²名:名义上。³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¹前路盘纡。
译文: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注释:¹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¹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译文: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注释:¹孤山:在杭州西湖。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pú)¹
译文: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注释:¹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bū)¹
译文: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注释:¹晡:申时,黄昏之前。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出山回望云木合¹,但见野鹘²盘浮图³
译文: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注释:¹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²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³浮图:佛塔。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huǎng)¹如梦遽(jù)²
译文: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注释:¹恍:恍惚。²遽遽:惊动貌。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作诗火急追亡逋(bū)¹,清景一失后难摹。
译文: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注释:¹亡逋:逃亡者。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有。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有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有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沉沉¹(gēng)²急,渐渐人声绝³
译文: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注释:¹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²更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³绝: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它以“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更深人静的过程,借助“沉沉”“渐渐”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它又以两散行句结束,特意突出后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绝妙景致。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写雪映月愈明的景色。“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见。诗人这时也许已和衣上床,却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个“十五”,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这时一盏寒灯,显已成为多余。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

  “月照一天雪”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全诗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这两句的艺术灵感,也许是受张九龄“灭烛怜光满”的诗意的诱发,但它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则显属诗人的创造。它也不像韩愈、苏轼因有谪迁经历,而生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情思,只是直写这年最后一个“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此诗由于使用了对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现的艺术手法,而收到了语言清新简净的效果。此诗所写腊半雪夜赏月的景致,可能会给人“幽冷”的印象,但它与柳宗元“孤舟”独钓的“孤独”心态迥然不同,因为作者并无柳氏南迁后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个生活安定的诗翁,十二月十五夜映雪赏月的真实感受,可以用诗人“景是众人同,情乃一人领”(《老莫作诗》)的艺术自来说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18
2、 清诗观止编委会.清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50

shíèryuèshí

yuánméi qīngdài 

chénchéngēng jiànjiànrénshēngjué 
chuīdēngchuānggēngmíng yuèzhàotiānxuě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东门之枌(fén)¹,宛丘之栩(xǔ)²。子仲³之子,婆(pó)(suō)其下。
译文: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
注释:¹枌:木名。白榆。²栩:柞树。³子仲:陈国的姓氏。⁴婆娑:舞蹈。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gǔ)¹旦于差(chāi)²,南方之原³。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译文:选下个好日子好呀好风飘,城南门外的广场上真热闹。漂亮姑娘放下积麻的活计,在集市上跳起欢快的舞蹈。
注释:¹榖:良辰,好日子。²差:选择。³南方之原:到南边的原野去相会。⁴绩:把麻搓成线。⁵市:集市。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穀旦于逝¹,越以²(zōng)³。视尔如荍(qiáo),贻我握
译文:聚会相亲好日子就在今朝,少男越过人群挡住她的道。看你粉红笑脸好像锦葵花,她赠我一捧紫红的香花椒。
注释:¹逝:往,赶。²越以:作语助。³鬷:会聚,聚集。⁴迈:走,行。⁵荍: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⁶贻:赠送。⁷握:一把。⁸椒:花椒。

  此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开篇就交代了男女欢聚的场所: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这既是地点实写,也是交代春天胜景。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光,美好的地点,一群美丽的人儿,做着美妙的事情:子仲家的姣好少女,跳着飘逸优美的舞蹈。春天来了,少男少女的春天来了,他们以曼妙的舞姿吸引着对方多情的目光。

  这里说的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榖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顺利解读此诗,而且还有助于读者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榖旦”,《毛传》云:“榖,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榖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据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古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榖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其实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此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榖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诗人所写的“如荍”的女子就是第一章的“子仲之子”,也就是第二章“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的人,这人就是诗中主人公爱慕的对象。

  这首诗写得很美。在城东门外的白榆树下,在宛丘的柞树林边。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64-267

dōngménzhīfén

míng xiānqín 

dōngménzhīfén wǎnqiūzhī zhòngzhī suōxià 
dānchāi nánfāngzhīyuán  shìsuō 
dànshì yuèzōngmài shìěrqiáo jiāo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人。
腻红匀脸衬檀(tán)¹。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²两眉颦(pín)³。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谁。
译文:红粉均匀地抹在脸上衬托着香唇,晚上的新妆刚打扮成,便暗暗去献春心。用手指搓转花枝,哪个能理解她为什么皱着眉头?绣有连理植物图的衣带,头上缀有双飞燕图案,等待留给心上谁。
注释:¹檀唇:檀香脂涂的嘴唇。²会:理解。³两眉颦:皱眉。⁴连理带:绣有连理植物的衣带。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或两树枝条相连,俗称吉祥之兆,比喻恩爱夫妻或象征坚贞爱情。⁵头双飞燕:头上缀有双飞燕图案。⁶留待与:等待留给。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¹深,夜沉沉。谁道连理,能系得谁心。一自绿窗²偷见后,便憔(qiáo)(cuì)³,到如今。
译文:淡色的烟雾笼翠着月色,使得绣帘阴暗起来,只见殿堂进层很深,夜色也很深。哪个说爱情能够系入心上谁的心中?自从那一天绿窗暗暗地会面后,就烦恼起来。
注释:¹画堂:古代宫中彩绘的殿堂。²绿窗:绿色的窗子,这里指女子居室。³憔悴:烦恼,困顿,黄瘦。

  上片,披露宫廷侍妓“暗伤春”的“两眉策”神态。“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写侍妓浓抹“暗伤春”。“腻红”,“檀唇”,描艳妆,凭此香诱谁,可谓艳妆浓抹难相宜。“晚妆”,表明侍妓的夜时活动。这是不同凡女的举动,“暗”与“晚妆”照应,表明行为不是光明正大,而是偷偷摸摸的。“暗”字一用,侍妓的性格暴露无遗。“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特写侍妓的特殊举动。一是“捻花枝”招揽过客,一是“两眉颦”显得焦躁不安。最后三句“连理带头双飞燕,留待与、个中谁”,特写侍妓的另一个特殊举动。一是身着“连理带”,象征忠贞于过客,永不改移,一是头缀“双飞燕”图,暗示跟随过客,永不分离。天涯沦落无故谁,可谓一厢情愿。苏轼在嘲讽中不免带有几丝同情。

  下片,回忆侍妓欲入宫中的偷情举动。“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写侍妓欲入宫中的阴沉气氛。“淡烟笼月”点明时间为灰蒙蒙的月夜,“绣帘阴”衬托侍妓的晦暗心态,“画堂深”想象所去之处的阴郁气氛,“夜沉沉”则点明长夜漫漫,心事沉重。“谁道连理,能系得谁心”?写侍妓的疑惑与企盼。“连理”,象征送过客传情之物,“系得”,表明为得宠之举动。这“难道”为怀疑词,即“连理带”之赠送谁说能“得谁心”、拴住过客之心?因为风月场上的侍妓已是多如牛毛了。为此,苏轼在最后三句“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中,发出同情性的感叹。妓女在风月场上,一般所遇是寻花问柳的男谁。一旦觅到稍有同情心的男子,便对天发誓,甚至以命相许,指望他能帮助自己跳出火坑。这个侍妓在宿室暗暗地会见心上过客之后,担心他不接受“连理带”或“双飞燕”信物,尽是烦恼,直到如今。如果连最后一线希望都破灭了,既成不了“连理枝”,更成不了“双飞燕”,而只能成为被侮辱的玩物而被抛弃,其痛苦就更为沉痛惨烈了。这真是可怜!可叹!可悲!

  全词凭借描写、记叙、回忆、烘托、象征之笔,刻画了一位“暗伤春”而“憔悴”的侍妓形象。由腻红、檀唇、晚妆、暗伤春、捻花枝、两眉颦、留待、系得谁心、偷见、憔悴,连续性的表现,表明侍妓是一位既艳情又失态的可悲而可怜的女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7-1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