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犊鸣水中,相顾皆愕然。探之无所得,有蛙仅如钱。
黄犊鸣水中,相顾皆愕然。探之无所得,有蛙仅如钱。
持问旁舍翁,云此号圆蛤。夏潦涨沟渠,喧呼自酬答。
持问旁舍翁,云此号圆蛤。夏潦涨沟渠,喧呼自酬答。
卒然闻其声,谓当可专车。既见一拊掌,寸莛量有馀。
卒然闻其声,谓当可专车。既见一拊掌,寸莛量有馀。
物生元气中,小大各异趣。蛙质黄牛鸣,持此欲谁附。
物生元气中,小大各异趣。蛙质黄牛鸣,持此欲谁附。
我居固已陋,尔鸣良亦村。绵蛮啭黄鹂,我今思故园。
我居固已陋,尔鸣良亦村。绵蛮啭黄鹂,我今思故园。
唐庚

唐庚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桃红复含宿雨¹,柳绿更带朝(zhāo)²
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注释:¹宿雨:昨夜下的雨。²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落家童¹未扫,莺啼(tí)山客²犹眠³
译文: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¹家童:童仆。²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³犹眠:还在睡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tiányuánshǒu ·liù

wángwéi tángdài 

táohónghán宿 liǔ绿gèngdàizhāoyān  (zhāoyānzuò chūnyān )
huāluòjiātóngwèisǎo yīngshānyóumián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逐臣¹北地承严谴(qiǎn)²,谓到南中³每相见。
译文:我们这些被流放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注释:端州:今广东省庆市。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即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竟。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¹逐臣:被流放的臣子。²严遣:严厉的惩罚。³南中:指岭南。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岂意南中歧路¹多,千每万水分乡县²
译文:谁料到岭南会有这么多岔道,各个乡县之间隔着千每万水。
注释:¹歧路:岔路,十字路口。²县:地方区域名,周代已有县邑。唐代县隶属于州。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云摇雨散各翻¹飞,海阔天长音信稀²
译文:我们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注释:¹翻:翻转,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²稀:少。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处处每川同瘴(zhàng)(lì)¹,自怜²能得几人归。
译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注释:¹瘴疠:每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此气则生病,内病为之瘴,外病为为之疠。²自怜:哀怜自己,怜悯朋友。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迎中宗复辟。

  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著名词臣的宋之问,自然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一带)参军。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他们都因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贬往岭南的。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杜、沈、阎、王各题诗于壁上,便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前人曾评说,宋之问“运笔如舌”,“古诗多佳”。这首七言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的开头两句,语言平直,如同与四位朋友相对而言:“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意思是说: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是写对朋友们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离,或说“云飞雨散”,或说“雨飞云散”,宋之问独用“云摇”一词来表现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诗回忆早年飞黄腾达的情景时说:“风举云摇入紫微。”

  正所谓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封建社会里,要想贵为朝臣,不能单凭个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识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须有达官贵人举荐。宋之问是深明个中奥秘,而且也深有体会的。他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或许也正是想乘其“风举”、“云摇”吧。岂知武则天病危,张易之被杀,而他也受到了株连。

  这里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后者使他们象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杜审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阎朝隐贬崖州,即今海南岛琼山县,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而沈佺期谪迁驩州,即今广西崇左县,相传是舜放驩兜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都还很遥远。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诗接着说“音信稀”。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

  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比宋之问他们早一年多贬到端州的高戬就病死在那里。与高戬同时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的张说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初被赦返京,再过端州时题有《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宋诗的结尾“自怜能得几人归”,也许是看了张诗有感而发的。

  这首七言古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于平易中见奇妙。诗的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极富表现力;恰切地运用了双声、叠韵及重复,读起来音韵和谐,错落有致。全诗八句话,五十六个字,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zhìduānzhōu驿jiànshěnyánshěnsānquányáncháoyǐnwángèrjìngkǎiránchéngyǒng--sòngzhīwèn

zhúchénběichéngyánqiǎnwèidàonánzhōngměixiāngjiàn

nánzhōngduōqiānshānwànshuǐfēnxiāngxiàn

yúnyáosànfānfēihǎikuòtiānzhǎngyīnxìn

chùchùshānchuāntóngzhàngliánnéngrénguī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永夜¹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²,月将沉。
译文:漫漫长夜你撇下我去了哪里啊?没有一点音讯。香阁门紧紧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注释:¹永夜:长夜。²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争忍¹不相寻?怨孤衾(qīn)²。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译文:怎么忍心不苦苦追寻你啊?怨恨这孤眠独寝。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注释:¹争忍:怎忍。²孤衾:喻独宿。

  这是一首单调小令。开头五句,奏的是感情音响的主旋律——怨。“永夜”两句,就悬想负心人行踪着笔。“长夜漫漫,负心人啊,你抛下我到哪里去了?”自问还复自答:“音信已绝,奈何!”着一“绝”字,点出薄悻者之寡信绝情。“香阁掩”三句,就闺中人己方情况着笔,从环境描写(闺门紧闭)、表情描写(眉头紧皱)、时间推移(斜月将落、长夜将尽)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终宵坐候之难耐。这两笔归结到一点——对薄悻者之怨。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徐山民句中之“移”字,倒也深得顾词“换”字之真谛。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论事,移心之说似属无理,而主人公发此痴想,却正好显示其爱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谓“无理而有情”。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显例之一,并且说:“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足见评价之高。

zhōngqíng··yǒngpāorénchù--xiòng

yǒngpāorénchùjuéláiyīnxiāngyǎnméiliǎnyuèjiāngchén

zhēngrěnxiāngxúnyuànqīnhuànxīnwèixīnshǐzhīxiāngshēn

曾与东山约。为鯈鱼、从容分得,清泉一勺。堪笑高人读书处,多少松窗竹阁。甚长被、游人占却。万卷何言达时用,士方穷、早与人同乐。新种得,几花药。
曾与东山¹约。为鯈(tiáo)²、从容分得,清泉一勺。堪笑高人读书³处,多少松窗竹阁。甚长被、游人占却。万卷何言达时用,士方穷、早与人同乐。新种得,几花药。
译文:曾与林泉相约,分取一湾清泉,供鯈鱼从容游乐。可笑高人读书之处,多少松窗竹阁。何故常被游人占得。读书万卷怎能说经世致用,失意途穷游子正情寄山林之乐。最近种下几棵芍药。
注释:¹东山:《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²鯈鱼:《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³高人读书:苏轼《游道场山何山》:“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⁴松窗竹阁:松窗,临松之窗。竹阁,用竹子建造的楼阁。多指别墅或书斋。⁵与人同乐:《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众。’”
山头怪石蹲秋鹗。俯人间、尘埃野马,孤撑高攫。拄杖危亭扶未到,已觉云生两脚。更换却、朝来毛发。此地千年曾物化,莫呼猿、且自多招鹤。吾亦有,一丘壑。
山头怪石蹲秋鹗(è)¹。俯人间、尘埃野马²,孤撑高攫。拄杖危亭扶未到,已觉云生两脚。更换却、朝来毛发。此地千年曾物化³,莫呼猿、且自多招鹤。吾亦有,一丘壑(hè)
译文:山顶怪石如蹲伏的秋鹗。俯瞰世间尘埃飘浮,孤高耸立,举爪欲攫。拄杖尚未倚上危亭,已觉云雾在脚下弥漫。早晨的黑发已变斑白。此地已历经千年沧桑变化,莫要呼唤猿猱,只管多招邀些白鹤。我也拥有林间丘壑。
注释:¹鹗:鸟名,性凶猛,背暗褐色,腹白色,常在水面上飞翔,捕食鱼类,俗称鱼鹰。²尘埃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³物化:《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⁴呼猿、招鹤: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⁵一丘壑:《汉书·叙传》:“若夫严子(庄子)者,……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这首词是写傅君用山园的。山园,即山中的园囿。《周书·武帝纪》说:“山园之田,各还本主。”杜甫《山寺》诗说:“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因知山园不仅在山之高处,且有一定规模。这首词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了傅君用山园的雄奇面貌和游乐状况,表现了作者的归隐情趣。

  上片写山园的人工建筑。开头三句写山水。东山,点山园所在的地点,铅山东山,离县城不远。“分得清泉一勺”,言从东山山泉引泉水入园,放养儵鱼,供其从容游乐。这三句既点了“山园”二字,以照应词题,又说明此园得山水之胜,可供游人休憩,自然引出以下三句。“堪笑”三句写园中楼阁。“多少松窗竹阁”,言山园中,松林下,竹园傍,建有不少亭台楼阁,原想供“高人读书”之用,不料游人众多,成了游客眺望休憩之所。以有点无奈的口吻,描绘山园受游人欢迎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万卷”四句写傅君用“与人同乐”的志趣。言傅君用读书万卷,且有“达则兼济天下”之志,目前尚未获得一展宏图的时机,故修治山园,增种药草花木,供游人观赏,以实现“与人同乐”之志。见微知著,颂美了傅君用的高尚情操与志趣。

  下片写山园的自然面貌,写得极有气势。开头三句写怪石。言有块怪石象秋鹗一样蹲在山头,一只脚支撑着身体,俯视人间,做出攫取“尘埃野马”之势,凶狠之极,也动人之至。“柱杖”三句写亭之高,山之险。作者以不柱杖就难以到达“危亭”、登到山半腰就觉得脚下生云以及攀上危亭毛发会结满霜花三个方面,或衬托,或描写,把山险亭高的状况,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出来。“此地”二句写山的变化。孔稚圭《北山移文》说:“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此处活用其意,言千百年来,此地随万物而自然变化,猿、鹤多寡不一,要设法招鹤归来,暗示了作者招隐之意。“吾亦有,一丘壑”二句,言自己也有隐居之处,暗示傅君用山园也是块隐居的好地方,卒章显其志,既点明了题旨,又收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参考:辛弃疾词新释辑评,朱德才,薛祥生,中国书店,2006
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颠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岗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则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茫茫大野,万邦¹错峙(zhì)²。惟王守国,设险³于此。呀谷成堑(qiàn),崇颠(diān)若垒(lěi)。势轶(yì)赤霄(xiāo),气吞千里。洪河¹⁰在下,太室¹¹旁倚。岗盘岭蹙(cù)¹²,虎伏龙起。锁天中区¹³,控地四鄙(bǐ)¹⁴。出必由户¹⁵,入则同轨¹⁶。拒昏¹⁷纳明¹⁸,闭乱¹⁹开理²⁰
译文: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屹立不倒守护着国家,在成皋设置了险阻。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耸的群山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气势盖过云霄,威势涵盖千里。山谷之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丘与险峻的山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作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须遵循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之人,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之人,应准许其往来;城门的开闭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宁,在动荡时期紧闭,治安时期敞开。
注释:成皋(gāo):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¹万邦:众多诸侯国。²错峙:交相耸峙争胜。³设险:设置险阻。⁴呀谷:大而深的山谷。⁵堑:深沟,战壕。⁶崇巅:高山。⁷垒:堡垒。⁸轶:超越。⁹赤霄:云霄。¹⁰洪河:大河,指黄河。¹¹太室:山名。¹²蹙:紧迫、聚拢。¹³中区:中原。¹⁴四鄙:四方边远地区。¹⁵户:门户。¹⁶轨:轨距,行动准则。¹⁷昏:昏昧者。¹⁸明:明智者。¹⁹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²⁰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开放。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刘项分险,扼喉而争。汉飞镐京,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昔在秦亡,雷雨晦(huì)(míng)¹。刘项²分险,扼(è)喉而争。汉飞镐(gǎo)³,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译文:昔日秦国覆灭之际,雷电交加,天地黯淡无光。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驻扎在成皋天险两侧,死死把守着成皋险要的关隘,彼此争夺着控制权。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注释:¹晦冥:昏暗。²刘项:刘邦和项羽。³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⁴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王于东征,烈火顺风。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¹。王²于东征³,烈火顺风。乘高建瓴(líng),擒建系充。奄(yǎn)天下,斯焉定功
译文: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实现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其雄浑气势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居高临下,犹如站在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挡,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注释:¹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²王:秦王李世民。³东征:讨王世充。⁴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⁵乘高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⁶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⁷奄有:完全拥有。⁸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二百年间,大朴既还。周道如砥,成皋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巉颜。
二百年间¹,大朴²既还。周道如砥(dǐ)³,成皋(gāo)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míng)(chán)
译文: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们的本性仍保持着朴素质朴的特征。唐政治清明,贡赋分配平均如同磨刀石一般,这使得成皋关都无需紧闭。政治清明,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会面临种种灾难。我怎敢试图去考察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并将它们铭刻在成皋峻岩上呢!
注释:¹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²大朴:本性。³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⁴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⁵巉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chénggāomíng

wēn tángdài 

    mángmáng wànbāngcuòzhì wéiwángshǒuguó shèxiǎn xiāchéngqiàn chóngdiānruòlěi shìchìxiāo tūnqiān hóngzàixià tàishìpáng gǎngpánlǐng lóng suǒtiānzhōng kòng chūyóu tóngguǐ hūnmíng luànkāi 

    zàiqínwáng léihuìmíng liúxiàngfēnxiǎn èhóuérzhēng hànfēihàojīng zhǎndōngchéng yǒuhòu shānqíng 

    wéitángchūxīng shíwèitóng wángdōngzhēng lièhuǒshùnfēng chénggāojiànlíng qínjiànchōng yǎnyǒutiānxià yāndìnggōng 

    èrbǎiniánjiān huán zhōudào chénggāoguān shùnzhìpíng zhěwéijiān gǎnchéngbài míngchán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