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雾琐空岩,寒飚振疏木。
游子勿言归,山程太幽独。
积雾琐空岩,寒飚振疏木。
游子勿言归,山程太幽独。
王灼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2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泊秦淮雨霁,又镫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泊秦淮¹雨霁,又镫(dēng)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²,星垂野阔³,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suò)?冷冷霜激哀弦
译文:刚刚雨过天晴,将船停泊在秦淮河的岸边。两岸的灯火和船上的灯火都在送我这正要归人的船。树的周围好像被云彩拥抱着,是那么昏暗的一片。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那昏暗的黄昏暝色从水面上直弥漫到天边。长满芦苇的江边,突然响起潮水澎湃的声音,在江上水波的中心泛起一圈圈光晕。圆月倒影在江心,随波摇荡。我在船上一梦醒来,是谁在唱着哀伤的《楚辞》呢?好像听到江面上传来哀伤悲凉的琴声。
注释:木兰花慢:词牌名。此调为柳永所始创。双调,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韵,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韵,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北固山:在江苏丹徒县北,下临大江,与金、焦并称京口三山。¹秦淮:河名,源出江苏溧水县北,经南京而入长江。²树拥云昏:化用杜甫《返照》:“归云拥树失山村。”³星垂野阔:化用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⁴暝色:夜色。⁵“晕波心”句:化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波心荡、冷月无声。”⁶楚些:此代指楚辞。些,语助词,楚辞句尾多“些”字。⁷泠泠:形声词。⁸哀弦:哀楚的乐声。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婵娟¹,不语对愁眠²,往事恨难捐³。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qiáng)自回旋。寂寞鱼龙¹⁰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译文:月亮寂静无言地照耀着我,只有无边的孤寂忧愁陪我渡过这漫漫长夜。有多少家国个人的往事都是忘不掉的。看那广阔无尽的南徐平野,看这么苍茫的北固高山,是如此美好的山川。晋朝攻打东吴的时候钩连的铁锁尚且被烧断了,现在的满清连不可恃的铁锁也没有,更不用谈还有什么国防设施了。任凭敌人的战船随意出入游弋,激浪排空。国家如此多难,而朝廷却一无作为与对策,只能把一切伤心都付与秋江上的一片茫茫烟霭。
注释:¹婵娟:美人,代指月。²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³捐:捐弃。⁴南徐:今江苏镇江。⁵如此山川:梁武帝登北固,题“天下第一江山”。⁶铁锁:晋王濬伐吴,吴人以铁锁链横江,王濬作大木筏沿江而下,烧断铁链。⁷排空:拥塞天空,形容众多、气势浩大。⁸樯橹:指战船。⁹自回旋:随意出入游弋。¹⁰寂寞鱼龙:化用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

  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自金陵移舟东下沿江所见及夜深梦醒之哀绪;下片写词人面对北固山感事伤时、忧国如焚之壮烈情怀。此词赋陈其事,从行船出发开始,一路逶迤写来,渐入佳境,曲折委婉与顿宕豪放处,疏密相间,美不胜收,其美学魅力来自作者对心灵的真实描摹。在思想上,这首词则继承南宋词人的传统,借写景咏爱国情怀,表达对时事的悲愤。

  词在起调处,以“泊秦淮雨霁”一句把读者引入词境。欲写江行,却写泊舟未写北固,先写秦淮。此句前,供人想象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风光;此句后,立即以“又镫火,送归船”二句转入江行的画面,而句中的“灯火”两字则点出词题中的“晚”。下面更以一个表示时间的“正”字领起六句景语,把此时进入视野的岸边景与江上景、天空景与地面景、远景与近景、动景与静景,尽收入词篇之中。

  此六句词,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及姜夔词“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淮左名都》)诸句意境,构成一卷景象万千的秋江夜行图。六句中,初曰“云昏”,继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骤起”“月影荡江”对江上的夜景句句点染,层层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组合上,在丛树与幕云间着一“拥”字,在繁星与平野间着一“垂”字,在瞑色与长天间着一“浮”字,在月影与大江间着一“荡”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点睛之笔。其“晕波心”句中的一个“圆”字,更被陈廷焯在《词则·大雅集》中赞为“警绝”。歇拍“梦醒”两句则从写舟外所见转而写舟内所闻,以“楚些(《楚辞》中《招魂》句尾语助用“些”不用“兮”,洪兴祖补注云:“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哀弦”显示入耳的音调之悲凉,对下片感时事而兴悲的愈转愈沉痛的词情,起了引发和过渡作用。

  换头两句中,“婵娟”与上片中的“月影”相呼应,“愁眠”与上片中的“梦醒”相承接。此两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无声”句及张继《枫桥夜泊》诗“江枫渔火对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则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历史往事以抒发其对时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难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间兴衰之往事、清王朝没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而发为“如此山川”之感叹,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过此前不久竟曾为外敌所攻占,正如萨都剌在《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中所说,“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了。其“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云云,当然既非对江景的一般描写,也非对历史的一般回顾,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下,面对列强坚利的炮舰,已无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军的舰艇在长江上激浪排空,自由回旋,终于陈兵南京城下,迫订了南京条约,而此条约之丧权辱国,与三国时吴末帝孙皓之“一片降幡出石头”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词中,一个“更”字、一个“任”字,情见乎辞,感概系之,字里行间潜藏了对当前时事的深切悲愤。最后,作者以“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两句宕开词笔,结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既是写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点词题中的“晚过”,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发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联想。下句则把前面所表达的“哀”“愁”“恨”再归结为“伤心”两字,而面对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伤心”之情既匪言可,也无处陈说,只有将其付与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缥缈的秋烟。此一结拍,思入杳茫,寄慨无穷,在篇外留下了袅袅不尽之音。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撰写,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8,第1191页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译文: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看到六鳌(áo)仙有泪¹,神山²沦没已三年!
译文: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注释:¹六鳌仙有泪:这里借指鳌山,是把灯彩迭成山的形状;仙是作者自比,因看鳌山灯彩联想到后句的神山沦没而伤心流泪。²神山:《史记·秦始皇纪》:“海中有三神仙:这里指台湾岛。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译文: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¹飞梦渡鲲(kūn)²
译文: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
注释:¹五更:以前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此处指深夜。²鲲洋:台湾南部有海口名七鲲身台湾岛,鲲洋,指台湾海峡。
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
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
译文:我唐朝是天下泱泱大国,人才选拔有很公允的标准如明镜悬天,公平核准天地良心。
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
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
译文:朝廷群贤聚集,没有邪心坏肠之人,明鉴民情,深入民心。
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
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
译文:当今皇上具有穿华服,咏《南风》,弹鸣琴无为而天下大治的美德。
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
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
译文:天下太平,高手云集,你这次有幸与他们共聚京国长安与高官会晤。
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
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
译文:现如今是贤哲上庸者下,是小草就落涧底,是幽松就出高山顶。
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
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
译文:夫子你有才华突出,你的上司像得到宝玉一样得到了你。
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
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
译文:你如高山流水一样高洁,并非那些靡靡之音可比,尽管前行,一定可以找到知音。
衣工剪绮绣,一误伤千金。
衣工剪绮绣,一误伤千金。
译文:官场一定要谨慎,犹如服装设计师设计华美礼服,一不小心,损失惨重,何止千金?
何惜刀尺馀,不裁寒女衾。
何惜刀尺馀,不裁寒女衾。
译文:不过有机会也给我美言几句,用那些剩下的布料为寒女缝制几件衣服。
我非弹冠者,感别但开襟。
我非弹冠者,感别但开襟。
译文:我不是那种结党营私之人,因为我们要分别了,所以敞开心扉说几句。
空谷无白驹,贤人岂悲吟。
空谷无白驹,贤人岂悲吟。
译文:现如今朝廷开明公正,没有贤哲骑白马逃回深山隐居,用不着太伤心。
大道安弃物,时来或招寻。
大道安弃物,时来或招寻。
译文:大道公允,不会舍弃贤人,时来运转之时,也许我也会被招寻。
尔见山吏部,当应无陆沉。
尔见山吏部,当应无陆沉。
译文:等到你见人事部长官的那天,天下应当再无贤人隐居了,你一定会推举我李白的。

sòngyángshǎoxuǎn--bái

guózhìhéngjìngzhǔnpíngtiānxīn

qúnxiánxiérénlǎngjiànqióngqíngshēn

jūnyǒngnánfēnggǔnmiǎndànmíngqín

shítàiduōměishìjīngguóhuìyīngzān

shānmiáoluòjiànyōusōngchūgāocén

ziyǒushèngcáizhǔqiúlín

liúshuǐfēizhèngqiánxíngzhīyīn

gōngjiǎnxiùshāngqiānjīn

dāochǐcáihánqīn

fēidànguānzhěgǎnbiédànkāijīn

kōngbáixiánrénbēiyín

dàoānshíláihuòzhāoxún

ěrjiànshāndāngyīngchén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bì)庐隔尘喧,惟先养¹恬素²
译文:房屋虽然破旧,但远离尘嚣,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
注释:先:先辈,指自己的先祖。¹养:涵养。《全唐诗》校:“一作尚。”²恬素:恬淡素朴。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卜邻¹近²三径,植果盈千树。
译文: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种植着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
注释:¹卜邻:择邻。²近:《全唐诗》校:“一作劳。”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yuè)¹余邻推迁²,三十犹未遇。
译文:到了我却任凭时光推迁,年已三十还没有被知遇。
注释:¹粤:语助词,无意义。²推迁:时间推移。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书剑¹时将晚,丘园日已²暮。
译文:从小读书习剑现在为时已晚,只好虚度日月,空老家园。
注释:¹书剑:读书击剑,指文武兼能。²已:《全唐诗》校:“一作空。”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guǎ)¹
译文:清早起来独自多有感怀,白天坐着常常少能解悟。
注释:¹寡悟:少悟,犹言难以理解。此就“未遇”而言。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¹鸡鹜。
译文:羡慕冲天而飞的鸿鹄,羞当鸡鸭只知争食物。
注释:¹羞:《全唐诗》校:“一作嗟。”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望断金马门,劳歌¹采樵路。
译文: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
注释:¹劳歌:劳作之歌。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乡曲¹无知己,朝端²乏亲故。
译文: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
注释:¹乡曲:犹乡里。曲,乡以下的行政区划。²朝端:朝臣之首。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谁能为扬雄¹,一荐甘泉赋。
译文: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
注释:¹扬雄:汉成帝时蜀人。好学深思,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以为式。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事见《汉书》本传。

  此诗写远离尘嚣、恬静朴素、高士为邻的田园生活,及书剑无成、空老家园的感怀,表现了其渴望仕途进取与保持独立人格的内心矛盾冲突,抒发了他胸怀大志而无人举荐的悲愤感慨。

  首四句写隐居田园的恬淡美好。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自己家园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这是介绍自己家室居住的条件。“弊庐”用陶渊明《移居》“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意,言其破旧不堪,说明自己居室条件的简陋。“尘喧”指尘世的喧嚷,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说“尘网”及《饮酒〉中所说“车马喧”同义,用一“隔”字将“弊庐”与“尘喧”联系起来,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高洁情怀。正因为家居简陋,远离尘世,所以诗人自祖辈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过着恬静素朴的田园生活。“恬素”既指恬静素朴的物质生活,更指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而这又是由祖辈流传培育起来,如今又由诗人继承发扬下去的,可见其渊源有自,历史长久,并非自今日始。着一“养”字,与“隔”字相映,深刻而具体地描写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接着写家室周围清幽宁静、高雅美好的自然环境。据《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又《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临死时对儿子称这是可养家的“千头木奴”。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有大自然赐予的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不必为生计而疲于奔波。进一步写出家园环境的消幽宁静,衬托出自己情怀的高雅美好。那来往高人雅士的竹下小径,那象征君子风范的众多甘橘,也就是陶渊明所赞美的“三径就荒,松橘犹存”的桃源境界;也就是屈原所称颂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行比伯夷,置以为象”的寓托自已高洁志向的橘树精神。

  起首四句,生动具体地勾划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抒写出自己高尚的情操,暗示出自己远大的志向,似淡实浓,为下文转入写自己的志向作了很好的铺垫。田园生活是“恬素”美好的,家居环境也是清幽宁静的,然而“俱怀鸿鹄志”、“忠于事明主”的诗人,此时却“未能忘魏阙”、“魏阙心常在”,身在田园,心在朝廷,还是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的。

  “粤余任推迁, 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空暮”,笔锋陡然一转,由“恬素”的田园生活跃向内心世界的抒发,奏响了怀才不遇而渴望展示雄才的悲壮之音。已到而立之年的诗人却毫无所成,从小读书习剑,本拟报效国家,现在为时将晚,只好虚度日月,空老家园,感到莫名的悲哀。“任推迁”表明时间逝去的迅速与无情,“犹未遇”抒写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感叹,“时将晚”与“日空暮”,对举,深刻地揭示了诗人不甘虚度光阴而欲入仕却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的痛苦与矛盾。正因为这样,诗人早起晚坐,常常心事重重,难以排解。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抬头仰望,他羡慕那冲天高飞的鸿鹄;低首俯视,他鄙弃那争食逐利的鸡鹜。鸿鹄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凡俗平庸之辈。两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将诗人胸怀大志而羞与世俗争利的 高尚情操具体明白地抒写了出来。然而“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入仕作官,为国出力,实现理想的希望渺茫难期,只好隐居乡里,采樵度日了。

  “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 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但诗人并不想老于田园,无所作为,所以最后四句再次强烈地表示了自己希望入仕的迫切愿望: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诗歌只是写家居田园,慨叹无人引荐,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思想内容并不算深厚丰富。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写却细致入微,亲切真实;由田园生活的“恬素”高雅,到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安,从功名事业的早晚萦怀到对希求引荐的迫切愿望,层递自然,意境浑厚。全诗虽多处用典,但自然妥贴,十分巧妙;两处比喻的应用,抒写情怀,生动形象;“书剑时将晚”以下十句采用对偶句式,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主编. 王维孟浩然诗歌名篇欣赏[M].成都:巴蜀书社,1999 ,29-32.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凿开混沌(dùn)¹得乌金²,藏蓄(xù)阳和³意最深
译文: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注释:¹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²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³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⁴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jué)¹燃回春浩浩²,洪炉³照破夜沉沉。
译文: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注释:¹爝火:小火,火把。²浩浩:广大无际貌。³洪炉:大火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鼎彝(yí)¹²³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译文: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注释:¹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²元:通“原”,本来。³赖:依靠。⁴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¹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注释:¹苍生:老百姓。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综上: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参考资料:
1、 于谦研究会编:《于谦集》《于谦研究资料长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