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然铁画间钩银,越薄苏膏挥洒频。
谁与钟王传妙诀,我知颜柳是前身。
大书燕喜娱亲扁,俯念乌慈反哺仁。
因甚衡茅光彻夜,烛围十丈许分邻。
烂然铁画间钩银,越薄苏膏挥洒频。
谁与钟王传妙诀,我知颜柳是前身。
大书燕喜娱亲扁,俯念乌慈反哺仁。
因甚衡茅光彻夜,烛围十丈许分邻。
王灼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2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jiān)(jiā)¹杨柳似汀(tīng)²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注释:¹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²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¹,山似欲来风满楼。
译文: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
注释:¹“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鸟下绿芜秦苑(yuàn)夕,蝉鸣黄叶汉宫秋¹
译文: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注释:¹“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莫问当年¹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²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¹当年:一作“前朝”。²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52-1053页 .

xiányángchéngdōnglóu

hún tángdài 

shànggāochéngwànchóu jiānjiāyángliǔtīngzhōu 
yúnchūchén shānláifēngmǎnlóu 
niǎoxià绿qínyuàn chánmínghuánghàngōngqiū 
xíngrénwèndāngniánshì guódōngláiwèishuǐliú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yì)¹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²尽皆隐匿³;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chǎng),戴纶(guān),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译文:孔明已经分配布置妥当,先派五千人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几个骑兵拍马奔来,说“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袭来!”当时孔明身边没有其他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孔明登上城楼观察,果然尘土冲天,魏兵从两路向西城杀过来。孔明传令,命令“把旌旗全部隐藏起来;所有的士兵各自守住城里的铺子,如果有擅自走动者,以及大声喧哗者,斩杀!大开四城门,每一处城门由二十军士,扮成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来,不可擅自行动,我自有计策。”孔明于是披上鹤氅,戴纶巾,领着两个小童携琴一张,在城楼上面敌,靠着栏而坐,焚香弹琴。
注释:¹司马懿:统帅魏国重兵的大将军。²旌旗: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³隐匿:隐藏。⁴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⁵擅动:自作主张。⁶鹤氅:用鸟羽编成的衣服。⁷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¹。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²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译文: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兵到城下,见了孔明如此模样,都不敢进,急报给司马懿。懿笑着不信,于是命三军停下,从马上远远望着。果然看见孔明坐在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边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边有一童子,手执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完后非常怀疑,于是到中军,命令后军换做前军,前军换做后军,向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军队,故意装作这种姿态?父亲为什么就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定会中他的计。你们岂能知道?最好快点退兵。”于是两路兵马都退去。
注释:¹麈尾:用鹿一类动物的尾巴做的拂尘。²汝:你。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楚塞¹三湘²接,荆(jīng)³九派通。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注释:汉江临泛:又做“汉江临眺”。¹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²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³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⁴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译文: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郡邑(yì)¹浮前浦(pǔ)²,波澜(lán)动远空。
译文: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注释:¹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²浦:水边。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好风日¹,留醉与山翁²
译文: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¹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²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1-162

hànjiānglínfàn

wángwéi tángdài 

chǔsàisānxiāngjiē jīngménjiǔpàitōng 
jiāngliútiānwài shānyǒuzhōng 
jùnqián lándòngyuǎnkōng 
xiāngyánghǎofēng liúzuìshānwēng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汝不闻秦筝¹声最苦,五色²缠弦³十三柱
译文: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注释:¹秦筝:古秦地(今陕西弦带)产的弦种弦乐器。筝,弦种弦乐器。²五色:涂成五色。³缠弦:将弦缠在筝上。⁴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yuàn)调慢声如欲语¹,弦曲未终日移午。
译文: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注释:¹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红亭水木不知暑(shǔ)¹,忽弹黄钟和白纻。
译文: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注释:¹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清风飒(sà)来云不去¹,闻之酒醒泪如雨。
译文: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注释:¹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汝归秦兮弹秦¹声,秦声悲兮聊²送汝³
译文: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注释:¹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²聊:聊以,姑且。³汝:你。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qínzhēngsòngwàishēngxiāozhèngguījīng--céncān

wénqínzhēngshēngzuìchánxiánshísānzhù

yuàndiàomànshēngwèizhōng

hóngtíngshuǐzhīshǔdànhuángzhōngbáizhù

qīngfēngláiyúnwénzhījiǔxǐnglèi

guīqíndànqínshēngqínshēngbēiliáosòng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¹手持石鼓文²,劝我试作石鼓歌。
译文: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注释:¹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²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少陵¹无人谪(zhé)²死,才薄³将奈石鼓何
译文: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注释:¹少陵:指杜甫。²谪仙:指李白。³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⁴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纲(gāng)¹凌迟²四海沸(fèi)³,宣王愤起挥天戈
译文: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注释:¹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²凌迟:衰落、衰败。³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⁴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⁵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大开明堂¹受朝贺,诸侯剑佩(pèi)鸣相磨²
译文: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注释:¹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²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sōu)¹于岐(qí)²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³
译文: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注释:¹蒐:春天打猎。²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³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juān)¹勒成告万世²,凿石作鼓隳(huī)³(cuó)(é)
译文: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注释:¹镌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²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³隳:毁坏。⁴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从臣¹才艺咸第一²,拣选撰(zhuàn)³留山阿
译文: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注释:¹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²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³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⁴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雨淋日炙(zhì)¹野火燎,鬼物守护烦²(huī)³
译文: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注释:¹日炙:日晒。²烦:劳。³撝:同“挥”。⁴呵:喝叱。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¹从何处得纸本²,毫发尽备无差讹³
译文: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注释:¹公:张生,指张籍。²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³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辞严义密¹读难晓,字体不类²³与蝌(kē)
译文: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注释:¹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²不类:不像。³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⁴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年深岂免有缺画¹,快剑斫(zhuó)断生蛟²(tuó)³
译文: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注释:¹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²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³鼍: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luán)翔凤翥(zhù)¹众仙下,珊瑚碧树²交枝柯。
译文: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注释:¹翥:飞。²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金绳铁索¹锁钮²壮,古鼎(dǐng)跃水³龙腾梭(suō)
译文: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注释:¹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²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³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⁴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陋儒¹编诗²不收入,二雅³(biǎn)无委(wēi)(yí)
译文: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注释:¹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²诗:指《诗经》。³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⁴褊迫:局促。⁵委蛇:宽大从容的样子。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孔子西行不到秦¹,掎(jǐ)(zhí)²星宿遗³(xī)
译文:孔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注释:¹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²掎摭:采取。³遗:丢了。⁴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⁵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嗟余好古¹生苦晚²,对此³涕泪双滂(pāng)(tuó)
译文: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注释:¹好古:爱好古代文化。²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³此;指石鼓文。⁴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忆昔初蒙¹博士²征,其年³始改称元和。
译文: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注释:¹蒙:蒙受。²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³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故人¹从军在右辅²,为我度(dù)³(jiù)
译文: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注释:¹故人:不详。²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³度量:计划。⁴掘:挖。⁵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zhuó)¹²³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译文: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注释:¹濯冠:洗帽子。²沐:洗头。³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⁴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⁵如此:像这样的。⁶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zhān)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¹
译文: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注释:¹“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¹²太庙³比郜(gào),光价岂止百倍过。
译文: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注释:¹荐:进献。²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³太庙:皇家的祠堂。⁴郜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⁵光价:光荣的声价。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圣恩¹若许留太学²,诸生³讲解得切磋(cuō)
译文: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注释:¹圣恩:皇恩。²太学:指国子监。³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⁴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观经鸿都¹尚填咽(yè)²,坐见³举国来奔波。
译文: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注释:¹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²填咽:阻塞,形容人多拥挤。³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wān)¹苔剔²(xiǎn)露节角³,安置妥帖平不颇(pō)
译文: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注释:¹剜:刀挖。²剔:剔除。³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⁴安置妥帖:安放妥当。⁵不颇:不偏斜。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大厦深檐(yán)¹与盖覆²,经历久远期无佗(tuó)³
译文: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注释:¹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檐:屋檐。²覆:遮盖。³期无佗: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中朝¹大官老于事²,讵肯³感激(ān)(ē)
译文: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注释:¹中朝:即朝中,朝廷里。²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³肯:岂肯。⁴感激:感动激发。⁵徒:只。⁶媕婀:无主见的意思。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牧童敲火¹牛砺(lì)²角,谁复著手³为摩挲(suō)
译文: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注释:¹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²砺;磨擦。³著手:同“着手”,即用手。⁴摩挲: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日销¹月铄(shuò)²³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译文: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注释:¹销:熔化金属。²铄:指金属熔化。³就:趋向,归于。⁴六年:即元和六年(年)。⁵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⁶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xī)¹俗书²趁姿媚³,数纸尚可博白鹅
译文: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注释:¹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²俗书:沈德潜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³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⁴博白鹅:换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继周八代¹争战罢,无人收拾²理则那(nuò)³
译文: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注释:¹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²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³则那:又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bǐng)¹²儒术崇丘轲³
译文: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注释:¹柄:权柄。²任:用。³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安能以此尚论列¹,愿借辩口如悬河²
译文: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注释:¹论列:议论,建议。²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之歌止于此¹,呜呼吾意其²(cuō)(tuó)³
译文: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¹止于此:到此为止。²其:将。³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无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无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无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无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石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
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66-469

shí

hán tángdài 

zhāngshēngshǒuchíshíwén quànshìzuòshí 
shàolíngrénzhéxiān cáijiāngnàishí 
zhōugānglíngchíhǎifèi xuānwángfènhuītiān 
kāimíngtángshòucháo zhūhóujiànpèimíngxiāng 
sōuyángchěngxióngjùn wànqínshòujiēzhēluó 
juāngōngchénggàowànshì záoshízuòhuīcuóé 
cóngchéncáixián jiǎnxuǎnzhuànliúshānā 
línzhìhuǒliáo guǐshǒufánhuī 
gōngcóngchùzhǐběn háojìnbèichàé 
yánnánxiǎo lèi 
niánshēnmiǎnyǒuquēhuà kuàijiànzhuóduànshēngjiāotuó 
luánxiángfèngzhùzhòngxiānxià shānshùjiāozhī 
jīnshéngtiěsuǒsuǒniǔzhuàng dǐngyuèshuǐlóngténgsuō 
lòubiānshīshōu èrbiǎnwēi 
kǒng西xíngdàoqín zhíxīngxiǔ宿é 
jiēhàoshēngwǎn duìlèishuāngpāngtuó 
chūméngshìzhēng niánshǐgǎichēngyuán 
réncóngjūnzàiyòu wèiliàngjuéjiù 
zhuóguāngàojiǔ zhìbǎocúnduō 
zhānbāoguǒzhì shízhǐzàishùluòtuó 
jiànzhūtàimiàogàodǐng guāngjiàzhǐbǎibèiguò 
shèngēnruòliútàixué zhūshēngjiǎngjiěqiēcuō 
guānjīnghóng鸿shàngtián zuòjiànguóláibēn 
wāntáixiǎnjiéjiǎo ānzhìtuǒtiēpíng 
shàshēnyángài jīngjiǔyuǎntuó 
zhōngcháoguānlǎoshì kěngǎnānē 
tóngqiāohuǒniújiǎo shuízhuóshǒuwèisuō 
xiāoyuèshuòjiùmái liùnián西kōngyíné 
zhīshūchèn姿mèi shùzhǐshàngbáié 
zhōudàizhēngzhàn rénshōushínuò 
fāngjīntàipíngshì bǐngrènshùchóngqiū 
ānnéngshànglùnliè yuànjièbiànkǒuxuán 
shízhīzhǐ cuōtu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