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莎新补蔚宗传,藿燥詹粘疑可憎。试炷博山元不俗,小奁分供在家僧。
侯莎新补蔚宗传,藿燥詹粘疑可憎。试炷博山元不俗,小奁分供在家僧。

sòngxiāngdǒngyànèrshǒu--xiè

hóushāxīnwèizōngchuánhuòzàozhānzhānzēngshìzhùshānyuánxiǎoliánfēngōngzàijiāsēng

谢薖

谢薖

谢薖(kē)(1074~1116)字幼盘,自号竹友居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谢逸从弟,与兄齐名,同学于吕希哲,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逸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 2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闷来无那,暗数尽、残更不寐。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多少愁云恨水。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闷来无那¹,暗数尽、残更不寐(mèi)。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zhào)²,多少念云恨水。阵阵回风³吹雪霰(xiàn),更旅雁、一声沙际。想静拥孤衾(qīn),频挑寒灺(xiè),数行珠泪。
译文:夜已深人已静,却因无法排遣内心的烦闷而久久不能入睡。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默默数着漏点熬过长夜。原来,回忆着过去的美好往事。在痛苦的现实面前,美好的回忆只会增添忧念。北风呼啸,雪霰飞舞,在此风雪之夜,他飞向何方,静静的想着眷侣,灯烛灰烬,催泪下不止。
注释:转调二郎神:词牌名。《二郎神》的别称。原唐教坊曲。此调以柳永《二郎神·炎光谢》为正体,双调一百零四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¹无那:即无奈。²兰棹:以兰木为棹。棹,长桨。³回风:旋风。⁴霰:小雪珠。⁵灺:灯烛灰烬。
凝睇。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凝睇(dì)¹。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便锦织回鸾(luán)²,素³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绿鬓(bìn)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译文:既然睡不着。于是想开了,别人都取笑我,早晚都喝醉了一样。多年未见了,感情与日俱增,不要说远隔千里,难通音讯,即便能捎上书信,有怎么能表达自己的千言万语,又怎么能寄托自己的深深的爱呢? 她肯定头发灰白,人也消瘦,都未老先衰。怎么能忍者相见、以前明媚美好貌的明月,现在还照着你我之地。
注释:¹凝睇:注视。²鸾:传说中的神鸟。³素:白绢,用来写信。⁴双鲤:古人寄信将信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故称。⁵绿鬓:形容头发乌亮。⁶争:怎。⁷娟娟:明媚美好貌。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主要写自己,下片侧重李氏。该词由追忆曩昔欢娱更进而遥念李氏此时之孤寂痛苦,写想象中的思妇独处,本由已之处境所生,却反怜惜他人,可见其爱之深,其思之切。该诗转折运用“念”、“想”、“便”及“争忍见”等领头字句,让层次分明,更增词情之美。

  词以直抒胸臆开句。

  一个“闷”字,点明此时心情,统摄全篇。“无那(nuò)”,犹无可奈何也。“暗数尽”句,一夜之凄迷境况如犹在眼前。“念楚馆香车”句,回忆当年爱情生活,写出“闷”之根源。楚馆、吴溪,指江南昔日曾游之处。香车兰棹,赏心乐目,皆与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长。少年的风流韵事,转眼都成为愁云恨水。他们由于社会环境所迫,不得不分居两地。“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念奴娇》)可见孝祥当时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云恨水!”乃是词人十几年来郁结心中的愁闷和悔恨的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两心暗知,如此点到即止,正说明其不堪回首,难以尽言。

  “阵阵回风”两句,描写自己当前处境之凄凉。时近严冬,寒夜萧条,但闻朔风吹霰,呼啸回旋;旅雁宵惊,哀鸣沙际。两句看似写景,实则以景衬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愿。曾奏请“于江淮间易一小郡”。他自比为南来的北雁,从一“旅”字可略见其当日心情。如此风雪之夜,由追忆曩昔欢娱更进而遥念李氏此时之孤寂痛苦:“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xiè,灯花、烛烬),数行珠泪”,一句话,也是“孤灯挑尽未成眠”吧.写想象中的思妇独处,本由已之处境所生,却反怜惜他人,可见其爱之深,其思之切。

  词的下片,开始转用思妇口吻。

  “凝睇”二字,承上启下,与“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互为照应,其意味与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诉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锦织回鸾”句,用窦滔妻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为“鸾”,取其与下句“鲤”字对仗更工;鸾凤一类字,尤常用于情人之间。从用典上也可证明此词确系怀念李氏之作。

  “素传双鲤”,源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这里却有言外之意。孝祥与李氏为避外人闲话,谅少有书信往来。著一个“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此时即便能这么做,也无法尽“衷肠密意”了,因为,这毕竟是积累了十几年感情上的欠债!接着,词人又合写双方:一个是“绿鬓点霜”,一个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几岁,年未老而人先衰。这正是感情长期受折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十分”,见憔悴程度之深,语带隐痛。

  最后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写月,与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时激情驰骋,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处此风雪寒宵,自会令人闷损。若在月明之夜,又当如何呢。“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见月如见人,还是不能聊以自慰的。旧时明月相照,无论在楚馆,还是吴溪,月好人亦好。此时却不同了,月儿依旧,而人已两鬓斑白,玉肌消损,无复有乐。触景生情,倍添离恨。写月亦即写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风采的再现,而此时山川远隔,又怎忍见此时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词如此作结,自然是情思飘逸,有悠然不尽之妙。反复吟唱此词,深觉作者神驰千里,而笔触甚细。

  诗人高展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自由飞翔。去悬揣对方心理,设想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心态,都能曲尽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写自己,下片侧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双方,或单写,或并列。把情与景、人与事,往日与当前、追忆与设想等等,组织融合起来。转折较大处便运用“念”、“想”、“便”及“争忍见”等领头字句,层次分明,更增词情灵活之美。还有一点应该指出,即作者在怀念李氏其他几首词中,多有重圆、再见的希望。不仅早期的两首《木兰花慢》里有“鸾鉴分收”、“断魂双鹜南州”及“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等句;比这首词早几个月写的《雨中花慢》还说:“犹自待、青鸾传信,乌鹊成桥”。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经感觉到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词句)。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6-1447页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¹三岛²,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jīn)³
译文:鲜花凝结着露水,芳草笼罩着轻烟,寂寞的仙岛上祥云缭绕,春色正深。她一天天憔悴,玉貌在寂寞中暗暗消减,只有阵阵残香还留在衣春上。
注释:¹五云:五色祥云,为仙人所御。²三岛:指仙境。³“貌减”句:指女子如玉的肌体暗暗消瘦。惹:沾染。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jiào)¹阴。何事刘郎²去?信沉沉。
译文:几竿稀疏的竹子静静地伫立在门槛外,茂密的松林里醮坛陈设在树荫里。不知刘郎为什么就这样离去了,音信杳无,只让人空劳牵挂。
注释:¹醮坛:道士祈祷用的祭坛。²刘郎:刘晨,用东汉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遇仙之事。此处指女子的情人。

  上片由景及人,通过清寂环境的描绘,引出修道女冠的形象:她日渐消瘦,残香惹襟,展露出内在意绪的郁塞悲苦。“寂寞”,词眼。女道士居处“五云三岛”,正当春光明媚,露花烟草,思凡之心令其容貌失色,眼看余香更使人泪沾衣襟。“露花”三句是她所在地方的环境,环境清冷,烘托出主人公心情之孤独与凄凉,之后再写情事。“貌减”二句写她与情人分别后因思念而憔悴,以余香作为一种安慰,相思甚苦,情思未断,真是可怜可叹。

  下片开头二句描写道观的清静环境,写其周围清冷阴森,没有一点乐趣,使她更想念情人。竹“疏”人气更稀,倍感“静”松“密”道坛肃穆,倍感“森”。“何事”二句,将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思凡之心宛然可见,表达了对情郎远逝的深切思念。

  这首词写了女道士的思凡情怀,通过清冷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女道士思念情郎的寂寞凄凉之情。全词写了环境清冷,烘托主人公心境之孤寂、凄凉,从容颜憔悴、余香尚存,见其相思甚苦,感情真切。这首词情景交融,脉络清晰,逼真地展示出女道士尘心未泯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花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3:第191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148页

guānzi··huāyāncǎo--zhāng

huāyāncǎoyúnsāndǎozhèngchūnshēnmàojiǎnqiánxiāoxiāngcánshàngjīn

zhúshūkǎnjìngsōngjiàotányīnshìliúlángxìnchénchén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白云无赖¹帝乡²遥,汉苑³谁人奏洞箫
译文: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
注释:睢阳学舍:即应天书院,又叫睢阳书院,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北宋建都汴梁,商丘改称应天府,因而睢阳书院又叫应天书院。此诗是诗人年轻时在此求学时所作。¹无赖:无所依赖。²帝乡: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³汉苑:指皇家官苑。⁴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发音清幽凄婉。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多难¹未应歌凤鸟²,薄奏³犹可赋鹪(jiāo)(liáo)
译文: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
注释:¹多难:多不幸遭遇。²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³薄奏:指微薄的奏能。犹不奏。常用为自谦之辞。⁴赋鹪鹩:写出《鹪鹩赋》。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奏也!”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piáo)思颜子¹心还乐,琴遇钟君²恨即销。
译文: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
注释:¹瓢思颜子:颜子的典故。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的原义是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颜回生活虽然清苦,却依旧不改乐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贫乐道。²琴遇钟君: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¹使斯文天未丧²,涧(jiàn)³何必怨山苗
译文: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注释:¹但:只。²斯文未丧:孔子在匡地受困,他说:“如果老天不丧失‘文’,那么匡人能把我怎样呢?”孔丘说的“文”是指礼乐。他认为周文王死后,正是他继承了文王的礼乐制度的一套理论。后人遂以“斯文”指儒者或文人,也用指文雅、典雅。“未伤斯文”喻指文雅犹存。³涧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奏高而官位卑的人。⁴山苗:指山上初生的草木,也喻指世袭高位的庸奏。

suīyángxuéshěshū怀huái--fànzhòngyān

báiyúnlàixiāngyáohànyuànshuírénzòudòngxiāo

duōnánwèiyīngfèngniǎobáocáiyóujiāoliáo

piáoyánzixīnháiqínzhōngjūnhènxiāo

dàn使shǐwéntiānwèisàngjiànsōngyuànshānmiáo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译文: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注释: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但觉衾(qīn)(chóu)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¹
译文: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注释:¹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五更晓色来书幌(huǎng)¹,半夜寒声落画檐。
译文: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注释:¹幌:帘幕。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试扫北台看马耳¹,未随埋没(mò)有双尖。
译文: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注释:¹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译文: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译文: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译文: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老病自嗟(jiē)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¹
译文: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注释:¹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水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参考资料:
1、 沈时蓉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5-376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¹(jiān)(jiā)²楚雨深。
译文: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注释:¹梦泽:即云梦泽。²蒹葭:指芦荻,芦苇。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¹君何事动哀吟。
译文: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注释:¹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这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齐安(黄州)景物,寄托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全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诗中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7-107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