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蕊飞翻柳色新,雪泥乾尽已成尘。愁看节物独惊眼,醉吐诗词君可人。
梅蕊飞翻柳色新,雪泥乾尽已成尘。愁看节物独惊眼,醉吐诗词君可人。
藜杖应门原宪病,鹴裘贳酒茂陵贫。朝来似有飞扬意,可但无情草木春。
藜杖应门原宪病,鹴裘贳酒茂陵贫。朝来似有飞扬意,可但无情草木春。

dǒngyànguāngchūnèrshǒu--xiè

méiruǐfēifānliǔxīnxuěgānjǐnchéngchénchóukànjiéjīngyǎnzuìshījūnrén

zhàngyīngményuánxiànbìngshuāngqiúshìjiǔmàolíngpíncháoláishìyǒufēiyángdànqíngcǎochūn

谢薖

谢薖

谢薖(kē)(1074~1116)字幼盘,自号竹友居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谢逸从弟,与兄齐名,同学于吕希哲,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逸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 2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二月杨花¹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译文:二月的杨花轻盈而卑微,随着春风摇摇荡荡,撩惹他人衣襟。
注释:¹杨花:柳絮。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译文: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太公¹(wèi)川水,李斯²上蔡门。
译文: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 李斯出上蔡门打猎。
注释:¹太公: 指姜太公吕尚。未遇周文王前曾钓于渭水。²李斯:秦相,未入秦前曾在家乡上蔡东门猎兔。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㕙(jùn)兔何足言¹
译文:钓的是周文王猎的是秦始皇,目的是安黎民平天下,那些小鱼狡兔有什么意思?
注释:¹“钓周”二句:承上二句,意谓吕尚、李斯后来助周、秦成就大业, 当其钓、猎之际,小鱼、狡兔对他们而言又何足道。㕙(jùn)兔,狡兔。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dī)触藩¹
译文:风云际会,天张云卷是有天数的,你们别叹息我现在处于进退两难之地。
注释:¹“天张”二句:意谓终有前途光明之时,我辈不须丧失信心。天张云卷,犹言天开云收。羝触藩:喻处境困顿。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于公¹白首大梁²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译文:白发苍苍的于公是大梁的野老隐逸,使人怅望而不可一论。
注释:¹于公:指于逖。²大梁: 今河南开封。
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即知朱亥(hài)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¹
译文:既然知道朱亥是壮士豪杰,且愿收心于秋毫笔墨之中。
注释:¹“即知”四句:用侯赢事。侯赢,战国时魏之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守门人),魏公子信陵君器之,待为上宾。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译文:秦国与赵国龙争虎斗,逐鹿中原,舍命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炳天章。
裴生览千古,龙鸾(luán)¹炳天章²
译文:裴生你尽览千古典故,文章炳辉如腾龙飞鸾。
注释:¹龙鸾:喻华美之文。²天章:即文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chuò)剑思高堂¹
译文:悲吟诗歌,宛如雨雪撼动林木,放书辍剑思念父母高堂。
注释:¹“悲吟”二句:用曾子事,谓裴十三的诗歌悲吟雨雪,怀念父母。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译文:劝你一杯酒, 拂去你衣裘上的冰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译文: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且探虎穴向沙漠¹,鸣鞭走马凌黄河。
译文:我马上要去沙漠探虎穴,鸣鞭走马越过黄河。
注释:¹虎穴、沙漠:皆指幽州。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译文:别像荆轲在易水分别那样,面对歧路便痛哭流涕!

  诗的前半是用典,先写世间旧事,继写现在,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拂尔裘上霜”表明是冬季。“劝尔一杯酒”表明是在言别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向正要离去人们告别的情景,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猎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在对古人的一番追思之后,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此刻的人生:“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接下来就写送行者,“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这句用了直叙,只说歌与舞。一人歌唱,一人跳舞,互相在饯别送行。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语及其幽州之行,仅末四句而已。“且探虎穴”四字很值得探究。前曾言“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直到此诗最后一联迸出“耻作易水别”,以用典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临歧泪滂沱”,此句耐人寻味,且“临歧”二字又妙极,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用典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既赞美了对朋友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与于、裴二位的深厚情谊。

  该诗反映了李白北上幽州心情从一时冲动到疑虑微妙之变化,在用韵上意到其间,猎然成韵。语言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参考资料:
1、 诸传中 .《李白诗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47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青青¹水中蒲(pú)²,下有一双鱼。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一双鱼儿在游玩嬉戏。
注释:¹青青:形容颜色很青。²蒲:即菖蒲,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君今上陇(lǒng)¹去,我在与谁居?
译文: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谁与我在一起?
注释:¹陇:陇州。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寄语浮萍¹草,相随²我不如。
译文: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注释:¹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²相随:伴随,跟随。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短小无法伸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妇人不下堂,行子¹在万里。
译文: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注释:¹行子:出行的人。

  第一首诗写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上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上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上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上”,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上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上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上,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上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2-793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长卿(qīng)¹怀²茂陵³,绿草垂石井。
译文:司马相如安居茂陵,绿草蓬蓬垂入石井。
注释:¹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²怀:怀居,留恋安逸。³茂陵: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后来汉武帝刘彻墓葬在此。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弹琴看文君¹,春风吹鬓(bìn)影。
译文:一边弹琴一边看卓文君,只见春风拂动她的鬓影。
注释:¹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梁王¹与武帝,弃之如断梗(gěng)²
译文:可叹梁孝王和汉武帝,把他看得像断梗一样弃置不用。
注释:¹梁王:梁孝王刘武,为汉景帝同母弟弟。²断梗:折断的苇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¹,金泥²泰山顶。
译文:死后只留下一卷文书,武帝却照着行封禅礼登上泰山顶。
注释:¹一简书:一卷书。²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日夕著书¹罢,惊霜落素丝。
译文: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
注释:¹著书:一作“看书”。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镜中聊自笑,讵(jù)¹是南山期²
译文: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
注释:¹讵:岂,怎。²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头上无幅巾¹,苦蘗(bò)²已染衣。
译文: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琴乡野之人无异。
注释:¹幅巾:裹头的绸巾。²苦檗: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¹
译文: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注释:¹自宜:一作“相宜”。

  第一首诗全借司马相如的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慨。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但在汉武帝时只当了一名管理前朝文帝墓园的小官。他抑郁不得志,终于弃官而去,闲居在茂陵家中。在他生前,梁孝王刘武与汉武帝刘彻都先后抛弃了他。等他死后,武帝却把他所写祭天地神灵的《封禅书》吹捧起来,而且亲自到泰山隆重祭祀。李贺就抓住这个古人的遭遇,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这首寄寓深远的《咏怀》诗。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四句,描写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遗弃后与爱妻卓文君在茂陵家居时的恩爱闲逸的生活。碧绿的蔓草挂满了井边的石栏,环境是那么优美宁静。相如白天无事,不免又对着知音文君弹起琴来,那曲曲幽韵传达出多少难言的心事。和煦的春风吹乱了文君美丽的鬓影。这里表面上写得悠闲自得,充满了一片天伦之乐,实际却吐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深深寂寞和感慨,正如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六中所写:“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同样充塞着一种痛苦到接近麻木的情绪。

  后部分也是四句,明写梁王与武帝把相如像断草败梗一般地抛弃,只是武帝更懂得打一下、拉一把的政治权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要利用相如的遗著《封禅书》,为自己涂脂抹粉。他亲自登上泰山之顶,装模作样地对着天地礼拜。从相如的角度着眼,这个志大才高写下了煌煌赋作的文士,却“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死后还硬被拉去为统治者粉饰太平,这真是可恨可叹。一个“唯”字,含蓄着诉不尽的凄凉辛酸,似乎他留给人间的贡献,就只是这篇《封禅书》了,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通篇似乎都是写司马相如,其实诗人已经巧妙地将自己融化进去,所以诗作题为《咏怀》。茂陵家居的情景,正是长吉昌谷赋闲的写照;而泰山顶上的封禅礼拜,也正与长吉屈身奉礼郎的虚应礼赞如出一辙。

  第二首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咏怀》这类诗,自西晋阮籍创体以来,或托比兴,或借史实,或抒感怀,或重讽谕,其手法多变,总以显示真实情怀,言远旨深为贵。此篇以赋为主,直写自身苦状,透露不遇心态,塑造出一个受压制被鄙弃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就认识和审美价值而言,是有它的独特贡献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4-99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20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初闻征雁¹已无蝉(chán)²,百尺楼高³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注释:¹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²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³楼高:一作“楼台”。⁴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¹素娥(é)²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³
译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¹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²素娥:即嫦娥。斗:比赛的意思。³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0-1131页

shuāngyuè

shāngyǐn tángdài 

chūwénzhēngyànchán bǎichǐlóugāoshuǐjiētiān  (lóugāozuò lóunán /lóutái )
qīngénàilěng yuèzhōngshuāngdòuchánj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