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涵花影满巵红,泻入天和胸臆中。
最爱一般情味好,半醺时与太初同。
酒涵花影满巵红,泻入天和胸臆中。
最爱一般情味好,半醺时与太初同。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姑苏台下梅花树,应为调羹故早开。
姑苏台¹下梅花树,应为调羹(gēng)²故早开。
译文:姑苏台下的梅花树提前盛开,这应该是您二度拜相的佳兆。
注释:张参政:张岩,字肖翁,官至参知政事。参政,参知政事的简称,宋代此职相当副宰相。¹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城外姑苏山上。山往西南不远有邓尉山,古时多梅树,花季香闻数十里,有“香雪海”之美称。²调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殷高宗武丁命傅说作相之辞。张岩曾为参政,故用傅说典故。盐、梅都是调味品,古时谓治理国家如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因以“调羹”为宰相职责的喻称。
燕寝休夸香雾重,鸳行却望衮衣来。
燕寝¹休夸香雾重,鸳行²却望衮(gǔn)³来。
译文:不要夸耀居处之所香气浓重,朝中同僚回首期盼您的归来。
注释:¹燕寝:此处指居息之所。²鸳行:指朝官的行列,亦指同僚。³衮衣:古代皇帝及三公的礼服。
前时甲第仍垂柳,今度沙堤已种槐。
前时甲第仍垂柳¹,今度沙堤²已种槐³
译文:您故乡宅前的柳树恐已十围,今朝您又再次位居宰执之位。
注释:¹甲第垂柳:是用桓温典故。《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从前任琅琊太守时种植的柳树都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甲第,古时指豪门贵族的宅第。²沙堤:唐代凡拜相,府县命百姓载沙铺路,从宰相私邸铺到内城东街,名曰“沙堤”。³种槐:指拜相。周朝庭前植槐树,定三公之位。
应念无枝夜飞鹊,月寒风劲羽毛摧。
应念无枝夜飞鹊¹,月寒风劲羽毛摧²
译文:应顾念无枝可依的夜间飞鹊,它的羽毛都已被寒风吹断了。
注释:¹鹊:喜鹊鸟。²摧:折断。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紫燕¹黄金瞳(tóng),啾(jiū)²
译文: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
注释:摇绿騣(zōng)。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¹东。
译文: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
注释:¹洛门:指洛阳城门,汉代的长安城门。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少年学剑术,凌轹(lì)¹白猿公²
译文:年少时学习剑术,剑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
注释:¹凌轹:欺凌,辱蔑。²白猿公:这里运用了典故,越国的一名女子善于剑术,在路上遇见了一名老翁,他自称袁公,与女子比试剑术,没有胜利,而飞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猴。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珠袍曳(yè)锦带,匕首插吴鸿¹
译文: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
注释:¹吴鸿:宝剑,吴钩的代称。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译文: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剑就更显雄风了。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托交从剧孟¹,买醉入新丰。
译文: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
注释:¹剧孟:人名,汉代洛阳人,著名侠士。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译文:少年志气豪猛,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¹
译文: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
注释:¹日贯虹:白虹贯日,形容志气威猛。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译文: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舞阳¹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译文: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注释:¹舞阳:指秦武阳,是荆轲的副手,见到秦王后特别惊恐,让秦王有所察觉。

    这首诗此诗塑造了一个剑术高超、纵横江湖的少年侠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不平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显示了作者的豪侠气质。全诗情感愤恨激越,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扬厉雄健。

  开首写少年所骑骏马的神骏与装饰之豪华,“平明”写少年在白天骑马相互驱驰,在洛门东结交朋友。接着,“少年”两句写其剑术超过传说中的白猿公,突出其剑术之高超。

  接下来八句写其纵横江湖之勇猛形象。特别是“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两句,写尽了少年的豪侠形象。最后几句借荆轲刺秦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一般的咏叹荆轲刺秦的诗不一样的是,全诗没有出现荆轲的名字,但“缺场”的荆轲事实上是诗中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批评谋划行刺秦始皇失败的燕太子丹,是因为他没有给荆轲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身手的条件,反倒找来一个进入秦宫就面如死灰的秦舞阳,帮了倒忙,给剑客造成干正事的掣肘。

  这种批评正好表现出诗人渴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虽然有郁闷与不平,但依旧是那种扬厉雄健的风格,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豪侠气质。

参考资料:
1、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第49页-第50页

jiéshǎoniánchǎngxíng--bái

yànhuángjīntóngjiūjiūyáo绿zōng

píngmíngxiāngchízhújiéluòméndōng

shǎoniánxuéjiànshùlíngbáiyuángōng

zhūpáojǐndàishǒuchā鸿hóng

yóuláiwànyǒngxiéshēngxióngfēng

tuōjiāocóngmèngmǎizuìxīnfēng

xiàojǐnbēijiǔshāréndōushìzhōng

xiūdàoshuǐháncónglìngguànhóng

yàndānshìméiqíngōng

yánghuīrénānchénggōng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¹有辞乡剑²,玉锋³截云
译文: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注释:走马引:乐府旧题。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旦观乃天马迹。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¹我:游侠自谓也。²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³玉锋:剑锋白净如玉。⁴堪:能。⁵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 《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襄阳¹走马客²,意气自生春。
译文: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注释:¹襄阳:一作“长安”。²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zhāo)嫌剑光¹²,暮嫌剑花³冷。
译文: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注释:¹光:一作“花”。²静:一作“净”。³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能持剑向人¹,不解持照身²
译文: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注释:¹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²“不解”句: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这首诗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开头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

  首联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夸说武器的锋利,实是吹嘘技艺的高超,自诩利刃天下无双,犹言自负绝艺天下难敌。

  颔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襄阳走马客”,此句并非实指,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来喻写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与骑马相关的名人,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他驻守襄阳时,经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做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准备进击立都扬州的齐东昏侯。两个襄阳名人,一个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个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确与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有几分相像,故喻之为 “襄阳走马客”。

  颈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他急切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朝、暮,既有自朝至暮的意思,也有朝朝复暮暮之意。两句诗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写其百无聊赖。这种嫌恨似是未曾杀过人者对于挺阳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言惑众,并非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如果已杀过人,未必会如此张扬。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说自己有“辞乡” 的利阳,渴望锋刃饮血。

  尾联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这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言外之意是说,自称能仗阳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

  此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而在失望之中,实隐含着对于理想侠士的渴念。这后一层意思,透露出凄苦落寞而又激愤不平的身世之感。诗中曲折幽微的意蕴,非潜心涵咏,难以索解。

  此诗另有一说,认为李贺亦用“阳”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高度自诩和自信。诗人是用阳之锋利喻自己才能之卓异,谓志士有四方之意,怀抱利器,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却终不得一试。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4-355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陈鹏程.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代诗词中剑意象的主要意蕴及文化成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31

zǒuyǐn

 tángdài 

yǒuxiāngjiàn fēngkānjiéyún 
xiāngyángzǒu shēngchūn 
zhāoxiánjiànguāngjìng xiánjiànhuālěng 
néngchíjiànxiàngrén jiěchízhàoshēn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¹歌舞几时休²
译文: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注释:¹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²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xūn)¹得游人醉,直²把杭州作汴(biàn)³
译文: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¹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²直:简直。³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5
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
3、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línān

línshēng sòngdài 

shānwàiqīngshānlóuwàilóu 西shíxiū 
nuǎnfēngxūnyóurénzuì zhíhángzhōuzuòbiànzhōu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不用悲秋¹,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diàn)²。总作空花³观。
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注释:¹悲愁:悲叹秋天来临。²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³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尚想横汾(fén)¹,村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²飞乱。空有年年雁(yàn)
译文: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¹横汾: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村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²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村菊纷相半”。“横汾”、“村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村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386-388页

diǎnjiàngchún··gēngzhòngjiǔzàiyòngqiányùn--shì

yòngbēiqiūjīnniánshēnjiànháigāoyànjiāngcūnhǎidiānzǒngzuòkōnghuāguān

shàngxiǎnghéngfénlánfēnxiāngbànlóuchuányuǎnbáixuěfēiluànkōngyǒuniánnián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