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百年间,其间多少难。
予今六十三,何止于一半。
骨瘦固非清,发白岂谓算。
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
人寿百年间,其间多少难。
予今六十三,何止于一半。
骨瘦固非清,发白岂谓算。
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岂有豪情似旧时¹,花开花落²两由之³
译文:腥风血雨磨不掉我当年的豪情壮志,任凭花开花谢革命的决心坚如磐石。
注释:杨铨:字杏佛,鲁迅友人。¹旧时:以前。²花开花落:喻世事变化、人事荣枯。³两由之:由,任随。之,代词,指花开花落。两由之,任随它花开花落去吧。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何期¹泪洒江南雨²,又为斯民³哭健(jiàn)
译文:怎想到这大雨的日子我挥泪如雨,又为祖国痛哭失去了一位坚强战士。
注释:¹何期:哪里想到。²江南雨:送杨铨入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³斯民:此民,指人民。⁴健儿:指杨铨。

  这是一首积淀着无限深情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在中华民国时期,悼亡,对革命者来说是常事,因而,它也就成了鲁迅诗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和一般性的悼亡之作不同的是,鲁迅在此诗中除使用“健儿”一词外,基本上不涉及被悼念者的身世、人品和才学,而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诗的前两句乍看起来和悼念挚友似无关联,全然是在写自己的感受;而就情绪的格调来看,仿佛还不免有些压抑和低回。“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说明诗人近时的心境不如过去亢奋,已经被压抑到低沉、麻木的境地,甚至连花开花落、人事荣枯也激不起心中的一点微波和涟漪了。这显然是反语,是极言压迫已经超出了可以负荷的程度;只好听之任之。作者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一文中说过:“革命的先驱者的血,现在已经并不希奇了。单就我自己说罢,七年前为了几个人,就发过不少激昂的空论,后来听惯了电刑,枪毙斩决,暗杀的故事,神经渐渐麻木,毫不吃惊,也无言说了。我想,就是报上所记的“人山人海”去看枭首示众的头颅的人们,恐怕也未必觉得更兴奋于看赛花灯的罢。血是流得太多了。”他在《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中又说过“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鲁迅的这些话;可以印证他的“豪情”之所以锐减完全是因为压迫无比惨烈、社会极其黑暗的缘故。从艺术的表现角度来讲,前两句感情低回,似现木然,则是一种蓄势待发、欲扬先抑的手法。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他决不会对时 势的变化、斗争的起伏、革命的成败以及革命者的生死置之度外, 漠不关心的。1926年,他在抨击旧军阀时,曾说过:“人们的痛苦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们永远变作牛马”(《华盖集续编·死地》)杨铨死后不久,作者鲁迅在写给友人台静农的信中说:“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即将投我琼瑶,依然弄此笔墨,夙心旧习,不能改也,惟较之春初,匿亦颇自摄养耳”。既然“无怨于生”、“固亦颇自摄养”;既然“无怖于死”,则旧习不改,“依然弄此笔墨”,决不会被白色恐怖所吓退,“豪情”也决不会真的减遇,就是减退了,也必当再度焕发。所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多次表示:“继杨杏佛而该死之榜,的确有之”,“据闻在‘白名单’中,我也荣获入选”,但作者却正义凛然、勇敢无畏地宣告:“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疑民哭健儿。”笔锋突然一转,豪情再度昂奋,更加焕发。蓄势待发的感情,冲破了前所罕见的大黑暗迸发了出来,在这江南大雨之日,作者也涕泪滂沱地哭吊这位人民的健儿。末二句即融景入情,表达了作者沉痛真挚的感情。一个“又”字,既说明了暗杀革命者的事件的不断上演,反映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严酷。又说明了前两句所表达到的“麻木”心情的所由来的原因,前后照应。诗的前后各半部分表现的感情,先抑后扬,又以当前景,融入当时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鲁迅诗作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283-284页
2、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4页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堕绣衣裳。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堕绣衣裳。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芸窗。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芸窗。

  她总算是,盼来了春天。此时韶光照野,春晖暖物。忽然惊觉,她呆在屋里已经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季。在这多情的季节,人总是不甘寂寞的。

  四周皆山,出了门,眼前依然是山。

  燕双飞,人独立,落花正满衣。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又缤纷乍现。恰如一场花瓣雨,在风中慢慢坠落。泪眼问花,花也不语。是谁,还在那独自轻唱,枉把流年轻掷了。

  此去经年,依然是从前的自己。心自无花开,不招蜂蝶来。静看江边柳吟春色,独听月下风敲竹声。

  痴问红尘三万场,不知能与谁,痛诉离殇?

  这首词与之上面两首相比较,浑然没有了那种凄恻哀怨的气氛,可作品的风格走的还是伤感路线。词句之间融情于景,借春草、流水、落花、江柳、修竹等意象,向我们传递了她隐约波动的情绪。“花飞惊坠绣衣裳”,拟人生动,想像力丰富,意境极其优美。

  九溪,确实是片美丽的世外桃源,很像《神雕侠侣》里小龙女隐居的绝情谷。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

  若作为一名寻幽探奇的旅游者来九溪,没有什么不可。但你要想学僧人或是看破红尘之人独居此地,恐怕我就要怀疑你抵抗寂寞的能力了。想那小龙女在绝情谷里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是她迫于无奈。她当初要不是为情所伤,也不会毅然跳下断肠崖的。况且,小龙女是不甘心在此孤独终老的。聪明的她会捉来蜜蜂,在它们的翅膀上刺字求助:我在绝情谷底。

  可惜张淑芳不是小龙女,她非但没有武功,更没有爱情可言。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即便再有满腹的才情和绝世的容颜,她也只能耐守寂寞清寒,独伴青灯古庵。最后默默老去,幽怨而终。

  在历史无情的车轮下,最终谁又不是被碾磨成尘呢?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huànshā··sànshānqiánchūncǎoxiāng--zhāngshūfāng

sànshānqiánchūncǎoxiāngzhūlán绿shuǐràoyínlánghuāzhījīngduòxiùshang

huòdìnghuòyáojiāngshàngliǔwèiluánwèifèngyuèzhōnghuángwèishuíyǎnsuǒyúnchuāng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寒食¹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²城下,记我旧停骖(cān)³。襟(jīn)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yì)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译文: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
注释:郑厚卿:郑如峦,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¹寒食:即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²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东。³停骖:停车,骖,驾车的马。⁴潇湘:潇水和湘水。⁵桂岭:即香花岭,在湖南临武县北。⁶洞庭青草:湖名。⁷紫盖:紫盖峰。⁸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⁹刀剑化耕蚕:辛弃疾谓友人到任会重农桑。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看使君¹,於此事,定不凡。奋髯(rán)抵几²堂上,尊俎(zǔ)³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kù),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译文: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注释:¹使君:州府长官的别称,此谓郑厚卿。²奋髯抵几:谓友人将大刀阔斧整顿吏治。³尊俎:酒杯与盛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席。⁴民歌五栲:用典谓郑厚卿到任会取得政绩,得到百姓拥戴。⁵归诏:谓郑厚卿有政绩,皇帝会下诏召回朝廷。

  上片记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离别时令,“千骑拥春衫”是写友人赴任的前驱仪仗。接着“衡阳石鼓城下”一句,写诗人安抚湖南时,曾按视其地,所以说“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于地名的相关性而在词中并不显得突兀。虽然诗人未必有意要采取这种结体方式处理作品,但客观上为即席写作减省很多的时间。“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两句是写社会人文环境,那里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百姓们务农蚕耕,安居乐业,所以作者希望友人体察民情,解除民间疾苦。

  下片诗人鼓励郑厚卿凭借才华富民强国,以立功勋。“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五句是对郑厚卿的赞扬和鼓励,说其有着卓尔不群的才能和刚强豪放的性格,定会干出一番事业。“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三句劝勉郑厚卿在衡州取得业绩,使百姓富足了,朝廷会予以拔擢,并委以重任。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抒发离别的忧怨,朋友走后再饮酒时,就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种孤独感,表现了与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挚。

  此词为送别之作。一起点题,留人不住,匆匆而去。结拍惜别,无人共饮,唯有邀月。中间叠层铺叙,或描画山川形胜,或颂扬非凡才干,或预祝凤诏早降。诗人希望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发展文化,关心农桑,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做一个万民称颂的好官。这说明词人胸怀深广,不独爱国,而且忧民,两者兼而有之。

参考资料:
1、 宋小克,徐拥军.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暨南大学,2014:146
2、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2

shuǐdiàotóu··sòngzhènghòuqīnghéngzhōu--xīn

hánshíxiǎozhùqiānyōngchūnshānhéngyángshíchéngxiàjiùtíngcānjīnxiāoxiāngguìlǐngdàidòngtíngqīngcǎogài西nánwénsāodāojiànhuàgēngcán

kàn使shǐjūnshìdìngfánfènrántángshàngzūngāotánxìnjūnménwàndàn使shǐmínguīzhàofènghuángxiánjūnshuíyǐnmíngyuèyǐngchéngsān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¹暗斑吟发²。倚担评花,认旗沽(gū)³,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bū)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译文:相逢让我如从梦中清醒,吴地的风尘暗淡了我的头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的娱乐依然历历在目。吹香弄碧的西湖,不仅有长堤外的柳树风情,还有那胜过梅花的月色。箫鼓动地,断桥上的游客人头簇动,画楫船舫,鳞次栉比。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上下片各六仄韵。兵后:指元兵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以后。归杭:指回到杭州。¹吴尘:吴地的风尘。²吟发:指词人的头发。³认旗沽酒:化用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诗意。沽,买。⁴坡柳风情: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在西湖中修建了一条长堤,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并在长堤上种花植柳,建置桥亭,后来堤桥成市,歌舞鼎沸,成为西湖繁华热闹的场所。⁵逋梅月色:用林逋的典故。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¹,更招白鹭,一醉修江²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译文:回忆当时何止只有俊侣,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眼前国破家亡,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上次修水一醉,如今又要离别,请你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好的湖山景色,忍不住让人感叹啊!
注释:¹苍烟:苍茫的云雾。²修江:即修水,在今江西省境内。

  此词开篇写“相逢”,相逢应该有很多话可说,很多事可忆,然而是“唤醒京华梦”。在战后的京华梦,当指故朝南宋的京都生活。京华梦醒,“吴尘暗斑吟发”。这两句,饱含词人的沧桑之慨。以下作具体抒写。“倚担”三句,写了三件令人难以忘怀的趣事:一是“倚担评花”。宋代的风俗是人皆不戴花,而挑担卖花者亦众。当时倚靠花担,品评着各色鲜花,一种风流趣事。二是“认旗沽酒”。游兴既高,自当有美酒助兴,觅酒家畅饮,十分风流洒脱。三是“行歌奇迹”。一边游赏,一边吟诗,江山处处留足迹,也是风流闲雅。“吟吟”表明一切游乐情事都吟吟如昨。接着由杭州景色转写西湖胜景。“吹香弄碧”句先总写。作者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便已画出一幅花团成阵,绿树成行的绚丽春景图,吹、弄二字表意准确而形象,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香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坡柳”典出自苏东坡。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写出了古今传诵的吟咏西湖的名作,并曾于西湖筑堤名为“苏堤”。“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说的就是苏堤景色。“坡柳”依依,写苏堤风光旖旎,承上“弄碧”。林逋长住于西湖孤山,酷嗜梅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梅名篇。“逋梅”之典盖由其传出。词人在“吹香弄碧”的景物中特地拈出坡柳、逋梅,使如画的西湖风光更富于浓郁的诗意,在柳树、梅花和月色中,都融进了诗人的精神与风度。“画鼓”二句由岸上转写水面。春游时人头簇动,画楫船坊,栉次鳞比,箫鼓动地。“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艺术概括。

  上片写杭州和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

  “当时”二字点明故事为回忆,表明一种时态。此后虽然江南之地,依旧景物宜人,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花天月地,人被云隔”两句以一“甚”字领起怅怨之情油然而生。“却载”二字由“当时”写到眼前:在国破家亡之际,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以“却”字表明生活境遇的转折,“更”字则是推进一层。欣逢故人,举怀畅饮,追怀往事,然而转眼之间又要在长江边上分手了,留恋之情引发悲伤之感。以“又别”二字点题,并慨叹这次相聚何其短暂。“今回”三句,推想别后之事。词人推想“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的西湖胜景,在战后应还会依旧。在此一别,词人希望友人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摧雪”。“如此”二句看似平淡,却含有无限悲凉,蕴含着一种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

  这是一首内涵十分丰富的送别词,决非一般离情所能概括得了的。词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故国之思、兴亡之叹熔铸于一炉,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10-2212

tiān··sòngtóngwèngtiānbīnghòuguīháng--zhān

xiāngfénghuànxǐngjīnghuámèngchénànbānyíndānpínghuārènjiǔxíngchuīxiāngnòngyǒuliǔfēngqíngméiyuèhuàhóngchuánmǎnchūnshuǐduànqiáo

dāngshíxiànjùnshénhuātiānyuèrénbèiyúnquèzàicāngyāngèngzhāobáizuìxiūjiāngyòubiéjīnhuízàizhéliǔ穿chuānshǎngméicuīxuěshānrěnjiàoréngèngshuō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
庄周梦胡蝶¹,胡蝶为庄周。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醒后竟不知道是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
注释:¹胡蝶:今写作“蝴蝶”。“庄周梦蝶”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译文: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之中,宇宙间万物没有例外。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译文:可知道蓬莱岛周围广邈的海水,也曾经变为清清的细水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青门¹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译文:你看那长安东门边种瓜的老头,他当初就是秦朝的东陵侯。
注释:¹青门:汉时长安城东门。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富贵故¹如此,营营²何所求。
译文:功名富贵莫不如此,笑看那营营之辈,临死前能带走什么!
注释:¹故:一本作“固”。²营营:追求奔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