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怀人在翠微,下城云树想依稀。江通锦水凭鱼寄,路入青山鹤纵飞。
终日怀人在翠微,下城云树想依稀。江通锦水凭鱼寄,路入青山鹤纵飞。
三顷秫田临古岸,数椽茅屋对斜晖。明朝我向朱崖去,回首泷中便当归。
三顷秫田临古岸,数椽茅屋对斜晖。明朝我向朱崖去,回首泷中便当归。
成鹫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 7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紫塞(sài)¹风高弓力²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译文:塞外风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强,王孙们飞马游猎在沙场上。
注释:¹紫塞:北方边塞。²弓力:挽弓的力量。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译文:呼唤着雕鹰挂着腰箭很晚才归来,只见马背上倒挂着一对白狼。

  这首诗是写狩猎的情况。秋风劲吹,牧草枯黄,逐围打猎的季节到了。王孙贵族带着劲弓,骑着骏马,驰骋在浩瀚无垠的草原上。晚上,吆喝着鹰儿,归来马上悬挂着猎获的野兽。

  这首诗采取了平铺直叙的手法,不写打猎所注重的斩获、追逐等热点,只是淡淡说去,令读者自然感受到那刀响弓鸣、马蹄飞扬的热闹场面。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13-214页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金陵古会府¹,南渡旧陪京。
译文:建康古时的大都会,宋高宗南渡时的陪都。
注释:¹会府:都会。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山势犹盘礴(bó)¹,江流已变更。
译文:四周群山依旧,山势磅礴,而江流却以改变,已非往昔。
注释:¹盘礴:也写作盘薄,据持牢固的样子。
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
健儿势幽土¹,新鬼哭台城²
译文:曾经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
注释:¹幽土:即远土。²城:又名苑城,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晋成帝曾于其地筑建康宫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译文:只有这一片清溪上的月亮,还情偏于我这远来的客人。

  这首诗是诗人被俘后路过建康(今南京)所作。前六句主要写了建康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人民的不幸。最后两句对月抒怀,表达祖国河山为外敌所占的无奈和沉痛。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点明建康地位的诗句,很有王勃《滕王阁序》的开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意味。不过这两句并非在泛泛地介绍建康的历史,而是把它放在“会府”、“陪京”的位置上,使之越发显示出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来,并进而说明作者所以一入建康便感慨系之的原因。同时,句中的一个“旧”字,还仿佛表示:陪京之事,已为陈迹,只可追抚,不得而再了。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继言建康的变化。山势既然盘礴,江流也当依旧,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因为改朝换代并不能使山河改观。然而,国家变了,人事变了,作者的感情也变了,所以在诗人看来山势依旧,而江流已非,这种用艺术的真实“破坏”生活的真实而成的句子,古人叫做“无理语”。“无理语”有极强的表现力,清人贺裳称之为“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签》),并说:“理实未尝碍诗之妙······但是千理多一曲折耳”(吴乔《围炉诗话》引)。之所似能够“多一曲折”,是由于感情的作用;反过来又因为有了这一曲折,感情被表达得更集中、更突出了。

  “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则是说这里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人。元人入主中原后,宋朝的忠臣良将非迁即死。“健儿”、“新鬼”包括了忠于宋室的一切人;“徙幽土”、“哭台城”则是他们最可能有的归宿。本应居于城中的人偏徙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这里叙写的是建康的现实,也泣诉了作者的情怀。从写法上看,中间四句采用两两相对的形式:三、五句真事直写,朴素、有力;四、六句虚事实描,强烈、感人。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写对月伤怀。大约是山河供愁、人事催泪,所以当不堪回首的时候,作者只能掉头去看“清溪月”。也只有这月“偏于客有情”。有何情,作者不说,但从亡国以后的陪京“月”,同被俘以后解送北上的“客”的联系中不难得出答案。这里,诗篇以欲言又止的姿态刹尾,是有意留给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无言的结果,可能敌得过万语千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3-1364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幅巾¹(lí)²杖北城头,卷地³西风满眼愁。
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注释:¹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²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³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一点烽传散关¹信,两行雁带杜陵²³
译文: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注释:¹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²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³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山河兴废¹²搔首,身世³安危入倚(yǐ)楼。
译文: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注释:¹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字。²供:令人,使人。³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横槊(shuò)赋诗¹非复昔,梦魂²犹绕古梁州³
译文: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注释:¹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²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³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951-953
2、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67-68
3、 陆坚.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8-109

qiūwǎndēngchéngběilóu--yóu

jīnzhàngběichéngtóujuǎn西fēngmǎnyǎnchóu

diǎnfēngchuánsànguānxìnliǎngxíngyàndàilíngqiū

shānxìngfèigōngsāoshǒushēnshìānwēilóu

héngshuòshīfēimènghúnyóuràoliángzhōu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这是一首哀感顽艳的情诗。据诗意推测,是作者早期的作品。郁达夫先生的小说《采石矶》中对此诗的创作作了很凄艳的描述:“仲则(景仁字)竟犯了风露,在园里看了一晚的月亮……,他忽然感触旧情,想到少年时候的一次悲惨的爱情上去。”这显然是从本诗中“为谁风露立多时”一句想像出来的故事。

  桂木筑成的堂中静寂无声,只听到更漏滴滴。诗人遥想远处的恋人,虽异地相隔,然而人心心相印,相思之情是一致的。诗人凭借想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恋人间两心相契的心理浓缩在“一种秋怀两地知”一句之中。如此凄清寂寥的秋夜,怎能抑制住对远方情人的刻骨相思呢?诗人于是走到园中,那秋夜的星空又令人想起牛郎、织女,他们还可以在每年的七夕相逢一次,而诗人如今在这风露中伫立多时,又是为了谁呢?这里,诗人以极平淡质朴的语言为自已勾勒了一个剪影:伫立凝想,默默无言,举眼望天,心沉神驰。一个多愁善感而痴情的年轻诗人形象于其中已呼之欲出了。他的另一 首诗中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之句,与此句同一意境,说明这是诗人自己反复描绘的自画像。

  诗人在爱情的追求与失望的痛苦中挣扎,于是他感叹道:我就像莲子那 样永远藏着一颗苦涩的心;愁思像春蚕的丝绵绵不断,无法排遣。我的一生注定逃脱不了这相思之苦的命运,任凭自己的生命随着幽谷之兰的萎谢凋零而逝去吧!黄仲则少年多病,常有年寿不永的自悲自叹,他似乎已预见到了自己的早逝,然而又无法摆脱相思之情,最后两句便是他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礼赞,表达了自己对此执着的追求。他希望上苍判给他这样的命运:永远追逐着兰草幽远的芬芳,即使与兰草一起凋落化为泥土亦不辞。生命何足惜,而相思之情永不会完结。这里的“幽兰”,虽然诗人没有明言所指,但我们大致可以揣想到,那就是他的爱人的化身。

  爱情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然而表现爱情主题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如此。南朝民歌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男女间的思慕,李商隐的艳诗则以秾艳晦涩的笔调抒写自己的恋情,而黄景仁的这首情诗却以清新而强烈的表现方式抒写自己的恋情,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此诗也显然有脱胎于李商隐诗的痕迹。如开头的“桂堂”一词,就使人想起义山《无题》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两句,唤起了男女幽会的联想。又如“心如莲子”一联,也显然取法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然而我们读黄景仁的诗,却没有义山那种朦胧神秘的色彩,代替它的是一种深切真挚的美感。如此诗一气流走,畅达明晰,而情深一往,感人肺腑。语言是晶莹透明的,没有些许费解晦涩之处,然意蕴却并非一览无余,而是随着感情的波澜深婉激荡,如第一句中“漏声迟”三字, 暗示出诗人于孤独寂寞中倍感长夜难度的心态。第二句中“一种”与“两地” 可谓当句成对,构成了强烈的时空交错的效果。总之,语言的明畅与感情的强烈在此诗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人所谓语浅情深,此诗堪当。

qiū--huángjǐngrén

guìtánglòushēngchízhǒngqiū怀huáiliǎngzhīxiàněrniúféngsuìwèishuífēngduōshí

xīnliánzichánghánchóushìchūncánwèiduànpànzhúyōulángòngtuíhuàshēngfēnlexiāng

豆子山,打瓦鼓。
豆子山¹,打瓦鼓。
译文:在豆子山着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
注释:绵州:今为绵阳市,属四川省。¹豆子山:即豆圌山,在绵州。
扬平山,撒白雨。
扬平山,撒白雨。
译文:在扬平山看到飞落的瀑布好像在下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下白雨,取龙女。
译文: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
织得绢,二丈五。
织得绢,二丈五。
译文: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绢,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一半属罗江¹,一半属玄武²
译文:瀑布的水流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
注释:¹罗江:县名,在四川省北部。又是水名,在罗江县东。²玄武:县名,即今四川省中江县。
本篇运用各种主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条瀑布。先写瀑布的来路。在豆子山能听到溪涧里的流水声象打鼓似的,到扬平山就见到流水冲击石块,溅起的水点象下雨一样。由鼓声联想到娶新妇,由下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织出的绢,便是这条瀑布。最后交代瀑布的去向,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全诗想象丰富,用的比喻非常质朴,表现出民歌独特的风趣。

miánzhōu--míng

dòuzishān

yángpíngshānbái

xiàbáilóng

zhījuànèrzhàng

bànshǔluójiāngbànshǔx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