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不趋,已恶不除。
谓之知道,不亦难乎。
人善不趋,已恶不除。
谓之知道,不亦难乎。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寂寞¹掩柴扉(fēi)²,苍茫对落晖(huī)³
译文: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注释:¹寂寞:寂静无声,沉寂。²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³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巢(cháo)¹松树遍,人访荜(bì)²稀。
译文: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注释:¹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²荜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绿竹含新粉¹,红莲落故衣²
译文: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注释:¹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²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头¹烟火²起,处处采菱(líng)归。
译文: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注释:¹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²烟火:指炊烟。一作“灯火”。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shānshì

wángwéi tángdài 

yǎncháifēi cāngmángduìluòhuī 
cháosōngshùbiàn rénfǎng访mén 
绿zhúhánxīnfěn hóngliánluò 
tóuyānhuǒ chùchùcǎilíngguī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mián)不觉晓(xiǎo)¹,处处闻²(tí)³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注释:¹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²闻:听见。³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¹,花落(luò)知多少²
译文: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¹“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²“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径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5-97

chūnxiǎo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ūnmiánjuéxiǎo chùchùwénniǎo 
láifēngshēng huāluòzhīduōshǎo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jì)¹,青天好。
译文: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通晓规律与道理这样的话。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注释: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不同格式,此为双调六十七字,仄韵格。朱晦庵:即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指去世。¹霁:雨后或雪后天气转晴。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一壑(hè)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¹何在,应有玄经²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译文: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注释:¹子云:西汉学者扬雄的字。²玄经:指《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还有人认为此词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吴战垒先生认为此词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按照吴战垒的说法,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 ,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忘做到“忘言 ”。

  “万言千句 ,不自忘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忘做到“忘言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 ”,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 ”,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 ”。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9-1570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mò)¹,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huì)(cuì),足以误日;栏槛(kǎn)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jiǒng)²,足以挹(yì)³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译文: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没聚集,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门栏的曲折迂回,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极高的亭台楼阁,就足以使人产生隐逸者的闲情逸致,就像相国在的时候一样。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gēng)(xū)之春,余友杭君大宗¹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yuè)西²,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译文:庚戌年的春天,我的朋友杭大宗来到京师,暂时住在半野园里。我数次到杭君家拜访,因为这个了解了半野园的大概情况。而当时,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做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为这幅画做一篇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夫天下之山水,攒(cuán)(cù)¹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xiāo),客游者往往萦(yíng)(yū)²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wèng)(yǒu)(shéng)(shū)³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uān)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biāo)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译文:天下山水,大多紧密聚集在东南边,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着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之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来到京城,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但是徘徊留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那么陈君对于为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绳作门轴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门栏、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攻击劫掠民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陈君如果羡慕(想)成就相国的事业却不羡慕相国建造园林,也是可以的啦。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年年跃马长安¹市。客舍似家家似寄²。青钱³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xiāo)不寐(mèi)
译文:年年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里东奔西跑,竟然把客舍当成了家里,家里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一样。每天都拿着青铜大钱买酒狂饮,整日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一天混到晚,每天晚上点起红家掷骰赌博,经常都是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
注释:¹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²寄:客居。此句说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³青钱:古铜钱成色不同,分青钱、黄钱两种。⁴无何:不过问其他的事情。⁵红烛呼卢:晚上点烛赌博。呼卢,古时一种赌博,又叫樗蒲,削木为子,共五个,一子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五子都黑,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呼卢。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易挑锦妇机中字¹。难得玉人²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³(pàn)泪。
译文:你应该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却难以触摸猜透。西北的神州还没有收复,男子汉应该有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切不要为了红粉知已而轻易地流下几行男儿泪。
注释:¹锦妇机中字:织锦中的文字。化用前秦窦滔妻苏惠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的典故。晋窦滔妻苏惠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符坚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用以赠滔。诗长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²玉人:美人,这里指妓女。这句说妓女的心事是不易捉摸的。³水西桥:水西桥在水西门。此处泛指妓女所居之处。

  此词是刘克庄为规劝林姓友人而写的一篇佳作。饮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快事。但时值国运衰颓,时势艰危,词人早已没有了心思。因此对林姓友人的纵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遗憾。因而写词予以规劝,颇具辛派词人特色。

  词的上片极力描写林的浪漫和豪迈。“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家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二句盖从杜甫《逼侧行赠毕四曜》“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及晏几道《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家夜呼卢”等语化出。“无何”即无事,“呼卢”指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又可见其生活之空虚。

  作者在其它词作中也提到过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纵欲生活,可以互参。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

  下片就点对林的规箴。“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情真意切,忠实可靠,妓女水性杨花,朝秦暮楚,一点也不值得信赖。结末“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二句熔裁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及《水调歌头。送施密圣与帅江西》“同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等句意,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莫滴水西桥畔泪”即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这样的规箴,辞谐而意甚庄,“旨正而语有致”(《艺概》评后村词语)。末二语尤见壮心,“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评此词语)。

  总之,这首词的情感格调是非常高的。词中充满着一种高扬的爱国主义激情,对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极其不屑,让人读后击节佩赏。其艺术风格上的特色是:气劲辞婉,中刚外柔。作者对他这位朋友的荒于狎妓是非常惋惜的,从篇末二句一扬一抑的情感落差来看,甚至颇有点愠怒。但用来表达此种惋惜和愠怒的言语却十分委婉,心中激昂慷慨,笔下温厚和平,摧刚为柔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此词章法亦甚精巧,上片写人,下片致意,既各有所重,又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罗忠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25-1926

lóuchūn ·líntuī

liúzhuāng sòngdài 

niánniányuèchángānshì shèjiājiā qīngqiánhuànjiǔ hóngzhúxiāomèi 
tiǎojǐnzhōng nánrénxīnxiàshì nánér西běiyǒushénzhōu shuǐ西qiáopàn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