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犹且强年少,诉酒固非佯小心。
花好酒嘉情更好,奈何明日病还深。
簪花犹且强年少,诉酒固非佯小心。
花好酒嘉情更好,奈何明日病还深。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一片青天白鹭(lù)¹前,桃花水²泛住家船。
译文: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注释:¹白鹭: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²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¹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chá)头缩项鯿(biān)²
译文: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¹呼:呼叫,让。²槎头缩项鯿: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12-1:183-184

chūnjiāng--yángwéizhēn

piànqīngtiānbáiqiántáohuāshuǐfànzhùjiāchuán

érhuànchéngzhōngjiǔxīnchátóusuōxiàng鯿biān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¹。考²渊明所记,止³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注释:¹其实:实际情况。²考:考察。³止:只有。⁴作食:做饭,做好食物。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旧说南阳有菊水¹,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²,或³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译文: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xi,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注释:¹菊水:即菊潭,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传说饮其水可长寿。²寿:长寿。³或:有的(人)。⁴醯:醋。⁵焉:这里。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自笑平生为口忙¹,老来事业转荒唐。
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注释:¹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绕郭(guō)¹知鱼美,好转连山觉笋(sǔn)香。
译文: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注释:¹郭:外城。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逐客¹不妨员外²置,诗人例作水曹郎³
译文: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注释:¹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²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³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náng)¹
译文: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注释:¹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05-206
2、 何伟安.宋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371-372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4-405

chūdàohuángzhōu--shì

xiàopíngshēngwèikǒumánglǎoláishìzhuǎnhuāngtáng

zhǎngjiāngràoguōzhīměihǎozhúliánshānjuésǔnxiāng

zhúfángyuánwàizhìshīrénzuòshuǐcáoláng

zhǐcánháoshìshàngfèiguānjiājiǔnáng

青衫十载蟾宫客,黑绶三年凤岭头。
青衫¹十载蟾宫²客,黑绶(shòu)³三年凤岭头。
译文:回想你寒窗苦读十余年,成为蟾宫折桂的仕人, 后来又为官三年,在凤岭头做了级别不高的官吏。
注释:¹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²蟾宫:源见“蟾宫折桂”。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蟾宫”指科举考试。³黑绶: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
循吏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循吏¹声名武阳令,故家风味富平侯。
译文:但你效法古代的循吏为官清正,不仅拥有和武阳令张允济一样的优秀政绩,也有如同汉朝望族张安世一般的风度神韵。
注释:¹循吏: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江边休叹双凫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江边休叹双凫(fú)¹去,天上行看一网收。
译文:在江边莫要叹羡东汉的王乔使鞋子化为双凫,在天一上网罗后化为两只鞋的美好故事。
注释:¹双凫:指地方官。
八簉鵷班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八簉(zào)(yuān)¹立仙仗,莫忘回首顾沙鸥。
译文:如今你奉职入京,和众多朝官大臣一起立于天子仪仗旁,可莫忘了回头提携身似沙鸥的我啊。
注释:¹鵷班:指朝官的行列。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距黄州70里,今名浠水,发源于大别山,向西南流经兰溪镇入长江。环境优美,每至春末,兰花怒放,兰馨远馥,芳风藻川,是较有名的游览胜地。此诗就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游览兰溪时写下的一篇佳作。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一、二句写兰溪幽美的风景。兰溪的水清澄碧透,波光荡漾;兰花映水,倒影隐隐约约;轻风徐来,满谷飘香,沁人心脾。新雨之后,空气润泽,兰香是那样爽冽,又是那样轻柔,加之时值春末,群芳多谢,兰更显得孤芳独秀,分外妖娆,因而异常诱人,使人有误入桃源之感。诗人着了迷,入了魔,在流连忘返之际自然生出疑窦,造物主怎样造就这人间美景呢?欣赏着美景,探求着其中真谛,冥思苦索,终于悟出此中的奥秘,原来是和屈子有天然联系。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楚国大夫就是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故称。他被放逐以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兰溪,古为楚地,兰花,清幽雅洁。屈原,楚人,嗜兰成癖。饮食,“朝饮木兰之坠露”;服饰,“纫秋兰以为佩”;兰几乎就是屈原的化身。这样由楚地及楚人,由兰花想到屈原又是何等顺理成章,入情入理。屈原与兰溪的联系,正如西子和西湖的联系一样,珠联璧合。应,是曾经的意思。《诗词曲语辞汇释》:“应,犹曾也。”屈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虽被放逐,九死不悔,探求真理,上下求索,“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离骚》)。重华,舜也。舜死葬于九嶷山,此为潇水的发源地。他向舜陈词,怎能不沿此路呢?故诗人以肯定的语气写出,“曾寻此路去潇湘。”正是因为贤人屈原走过此溪,故水才这样碧,花才这般香,人因地而显品,地为人而增芬。这就是作者悟出的真谛。有了这点理解,再回过头来玩味“碧泱泱”、“雨发香”,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景了。我们从一般视觉嗅觉感性的体味中,来了个理性的升华,而赋予景物以精神特质,水碧乎,人洁也;花香乎,品高也。正因屈原曾沿此路去寻求真理,此溪要用更碧之水、更香之兰为这位先哲祝福,这就是兰溪美的底蕴。对兰溪的肯定,对屈原的赞美,也就是对自己追求的一种暗示。

  诗人实以屈原自况也。“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是作者《郡斋独酌》中写的誓言,现游兰溪,仰慕先哲,不也应像屈原那样“应寻此路去潇湘”吗?“就重华而陈词”者,又何止屈原一人呢!

lán

 tángdài 

lánchūnjìnyāngyāng yìngshuǐlánhuāxiāng 
chǔguóqiáocuì yīngxúnxiāo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