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雪乱飘颻,林下如何更寂寥。
霜宪威稜正难犯,小人当贶是难消。
春风吹雪乱飘颻,林下如何更寂寥。
霜宪威稜正难犯,小人当贶是难消。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绿暗汀(tīng)¹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²。半篙(gāo)³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译文: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
注释:¹汀洲: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²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³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⁴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bà)水桥¹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luán)²无计入红楼³。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译文: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注释:¹灞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²青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³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⁴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参考资料:
1、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8-99
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宋词精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94-195

línjiāngxiān ·绿àntīngzhōusānyuè

cháozhī sòngdài 

绿àntīngzhōusānyuè luòhuāfēngjìngfānshōu chuíyángyìnglánzhōu bàngāochūnshuǐhuá duànyángchóu 
shuǐqiáodōnghuíshǒuchù měirénxīnshàngliángōu qīngluánhónglóu xíngyúnguīchǔxiá fēimèngdàoyángzhōu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
译文:空有青云直上的心愿,干谒交结百两黄金散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
译文:有的人富贵的时候早把贫贱朋友忘却,真令人独自哂笑不已。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译文:我如今蹭蹬不进,鬓毛翻白,年青强盛的时光难以回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巨源¹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译文:山涛曾经对石鉴大叫:知道司马懿称病不朝的意思吗?我们为何还留恋官职不回家呢?
注释:¹巨源: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耶?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耶?”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译文:东山的绿萝青翠得让人喜欢,我现在正想回归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君为鲁曾子¹,拜揖高堂里。
译文:你有曾子的风尚,对父母非常孝敬。
注释:¹曾子:曾参,南武城人,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
叔继赵平原¹,偏承明主恩。
译文:你的叔叔赵中丞有赵平原的风范,得到皇上的喜爱。
注释:¹平原: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至者数千人。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译文:独坐朝堂而风霜骤起,旌节飘扬,雄镇边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虎士¹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译文:朝堂上虎士手执金钺,内室中蛾眉靓装美女频开玉樽劝酒。
注释:¹虎士:有力之士,详见八卷注。《诗·商颂》:“有虔秉钺。”秉,执也。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金钺镜日,云旗绛天。”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译文:你才高学识渊深.现在去你叔叔府幕里效力,就象阮籍与阮咸叔侄一样,义气为重。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译文:你此行要在五溪水宿,随便玩赏玩赏水月,秋天里三峡的猿啼如秋霜一样清冷。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译文:等到明年东风将春草染绿的时候,我会在江上等候你的船儿归来。

sòngzhàopànguānqiánzhōngchéngshū--bái

kuòluòqīngyúnxīnjiéjiāohuángjīnjǐn

guìfānxiāngwànglìngrénshài

cèngdēngbìnmáobānshèngshínánzàihái

yuánduōshíshēngshìjiān

绿luózhǎngyànquèháidōngshān

jūnwèicéngzibàigāotáng

shūzhàopíngyuánpiānchéngmíngzhǔēn

fēngshuāngtuīzuòjīngjiézhènxióngfān

shìbǐngjīnyuèéméikāizūn

cáigāoxiàzhònglínzhōngyán

shuǐ宿yuèshuāngsānxiáyuán

dōngfēngchūncǎo绿jiāngshànghòuguīxuān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dí)¹花秋,潇湘²夜,橘洲³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tǐng)垂纶(lún)初罢。
译文: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艇回家。
注释:¹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²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³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⁴垂纶: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水为乡,篷(péng)¹作舍,鱼羹(gēng)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²
译文: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¹篷:船帆,此处代指船。²“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40-41

zi··huāqiū--xún

huāqiūxiāoxiāngzhōujiājǐngpínghuàyānzhōngmíngyuèxiàxiǎotǐngchuílúnchū

shuǐwèixiāngpéngzuòshěgēngdàofànchángcānjiǔyíngbēishūmǎnjiàmíngjiāngxīnguà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山又水¹,行尽吴头楚尾²。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mèi)³
译文:越过一座座山,穿过一条条河,走遍这古代吴国和楚国交界的地方,兄弟俩默默地对坐在灯前,想到万里之远的家乡,互相对望着犹如在梦中一样。
注释:¹山又水:万水千山,指路程艰远。²吴头楚尾:指如今的江西省北部,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故称“吴头楚尾”。³梦寐:此借指兄弟团聚。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君似成蹊(xī)桃李¹,入我草堂松桂²。莫厌岁寒³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译文:你本来才华出众,名实相符,犹如桃李芬芳吸引众人来观赏,而今却服随我忍受寂寞与荒凉。不要怕寒冬来临,没有了芳香,我的生命历程已快走完,即将自由解放。
注释:¹成蹊桃李:谓实至名归,无须凭借官职地位而得到人们的尊重。²草堂松桂:代指隐居。³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⁴无气味:大乘佛教。

  全词以兄弟相见为脉络,充满对知命的赞扬,同时也感伤叹喟,表现了兄弟情深。

  上片叙述知命不远万里前来贬所看望词人,兄弟秉烛相对,恍若梦寐,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惊喜之情。“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这两句是说,你携着我的妻儿一路跋山涉水,穿越那古代吴、楚两国的边界,千里迢迢来看我,真是不容易啊。开首两句极言路途之坎坷遥远,对弟弟不因自己遭贬而稍移兄弟之情,不远万里前来看望自己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吴头楚尾”的说法含蓄别致,足见词人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兄弟二人别后在离家万里的黔州重逢,且在作者遭贬之际,当两人秉烛相对时,真像在梦中一样。此情此景,真不是是两人所曾预料到的。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对兄弟重逢的惊喜之情。“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一大喜事,更不必说是手足情深了。而且此时的词人无故遭贬,思想极度苦闷孤独,所以当看到兄弟妻儿出现在自己眼前时,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下片触景生情,向兄弟敞开心扉,对未来的生活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成蹊桃李,这里借用来称赞其弟黄叔达。两句是说:如今的你品行高洁、才华出众,如同那虽不夸耀自己却艳丽芬芳的桃李一样,备受时人赏识和推重;哪像我,仿佛那幽居深山草堂的松桂。词人以“松桂”自喻,表现了其遭远谪的处境,而且因“松”为“岁寒三友”之一,“桂”花虽不艳,其香却馥郁,它们都有君子才美不外现之品,以之喻己,于萧瑟中亦含少许自许和不平。“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如今的两人,处境和精神面貌都迥然不同,一个春风得意,一个心如槁灰;一个如阳春的桃李,一个如寒冬的松桂。作者希望弟弟不要嫌自己心灰意懒,情绪低落,因为他对将来的前途已不抱什么希望了。词人在莫名其妙地以“诬毁”先朝之罪被贬谪黔州后,自言“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号其所居为“槁木寮”、“死灰庵”,可见其心境之消沉落寞。如今面对自己的亲兄弟,满腹悲愤和辛酸涌上了心头,故能敞开心扉,流露出深深的悲观情绪。

  这首词语短情深,生动地展现了两位患难与共的同胞兄弟的深挚情意,其中蕴涵着深深的人生沧桑之感,读来颇能引发共鸣。作者运用其作诗的遒劲笔法,放笔直抒天伦情谊,质朴浑厚,为宋词中之少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83-784
2、 丁敏翔.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5

jīnmén··shìzhīmìng--huángtíngjiān

shānyòushuǐxíngjǐntóuchǔwěixiōngdēngqiánjiāwànxiāngkànmèngmèi

jūnshìchéngtáocǎotángsōngguìyànsuìhánwèishēngjīn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乃翁¹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²
译文: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注释:¹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²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敌人开户¹²处女,掩识不及惊雷霆(tíng)³
译文: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注释:¹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²玩:玩忽。³掩识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识”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平生端¹有活国²计,百不一试³(mái)九京
译文: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注释:¹端:真的、实在。²活国:救活国家。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³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⁴薶:同“埋”。⁵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阿兄¹两持庆州节²,十年骐(qí)(lín)³地上行。
译文: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注释:¹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²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³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tán)¹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²³儿女。
译文: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注释:¹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²耕桑:表示安居乐业。³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折冲¹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²³(qú)
译文: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注释:¹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²政:同“正”。³要:须要,需要。⁴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¹
译文: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注释:¹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¹
译文: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注释:¹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智名勇功不入眼¹,可用折箠(chuí)²(chī)³(qiāng)
译文: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注释:¹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²箠:鞭子。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³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⁴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陲。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这一句是对范仲淹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这两句也是写实。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两持庆州节”,指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506-50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