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闲言语,何须更问为。
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
林下闲言语,何须更问为。
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长空卷玉花,汀(tīng)洲白浩浩¹
译文:风吹荡汀洲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
注释:¹白浩浩: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译文:天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傍晚时分的千山如破晓时宁静。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¹道。
译文:渔翁已感受到寒意准备归家去,却发现已不记得来时路。
注释:¹巴陵:现湖南岳阳。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suō)小。
译文: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只自在漂流,被厚厚云层笼罩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jiāngtiānxuě--chén

zhǎngkōngjuǎnhuātīngzhōubáihàohào

yànyǐngjiànqiānxiǎo

wēnghánguīlíngdào

zuòshuìchuánliúyúnshēnsuōxiǎo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bì)¹有駜,駜彼乘(shèng)²。夙(sù)夜在公³,在公明明。振振(lù),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xū)(xū)乐兮
译文:马儿骏健又强壮,拉车四匹马毛黄。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办事多繁忙。白鹭一群向上翥,渐收羽翼身下俯。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意都起舞。一起乐啊心神舒!
注释:¹駜:马肥壮貌。²乘黄:四匹黄马。古者一车四马曰乘。³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⁴公:官府。⁵明明:通“勉勉”,努力貌。⁶振振:鸟群飞貌。⁷鹭:鹭鸶,古人用其羽毛作舞具。朱熹《诗集传》:“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⁸咽咽:不停的鼓声。⁹于胥乐兮:言一起欢乐。于:通“吁”,感叹词。胥:相。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¹。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译文:马儿骏健又强壮,拉车四匹是公马。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注释:¹乘牡:驾在车中的四匹公马。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xuān)¹。夙夜在公,在公载²³。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gǔ),诒(yí)孙子。于胥乐兮!
译文:强壮高大令人赞,拉车四匹铁骢健。早晚都在官府里,在官府里设酒宴。从今开始享太平,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福又有禄,福泽世代留子孙。乐在一起真高兴!
注释:¹駽:青骊马,又名铁骢。²载:则。³燕:通“宴”。⁴榖:福禄,一说“善”。⁵诒:遗留,留给。⁶孙子:子孙。

  此诗叙写鲁僖公君臣在祈年以后的宴饮活动。诗一开始便写马,马极肥壮,都为黄色,其“乘”字指出了这些是驾车的马。周代的礼制非常严格,不同的身份地位在礼器的使用方面也有差别。身份本是抽象的名称,它们由具体的物质享受来体现,在出行时,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车驾了。此诗接着转向庙堂,“夙夜在公”的“公”,当作官府讲,与“退食自公”的“公”同。不过,这里的官府不同一般的官府,而是僖公祭祀祈年之处,亦即《鲁颂·泮水》和《鲁颂·閟宫》诗中的“泮宫”和“閟宫”。祈年为郊祭,在国都以外,故首二句反覆咏马。然后才写到乘车马的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揭开诗歌的主要部分,即宴饮部分。在宴会上,舞伎手持鹭羽,扇动羽毛,如鹭鸟一样,有时群飞而起,有时翩然下落,给宴会制造气氛。与宴的人们在饮酒观舞,不绝的鼓声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优美翻飞的舞姿调动他们的情绪,酒酣耳热,他们不禁也手舞足蹈起来。忘记了平日的礼数、戒备、拘谨,都在舞蹈,摅发各自内心的快乐,相互感染,没有语言,但一举一动都在和对方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这时,诗人也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而发出由衷的希望:“于胥乐兮!”(“呵,大伙一起快乐呀!”)

  第二章的形式和首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有所变化,一是描写得更具体细致,指出马为牡马,大伙在官府中所忙碌的是饮酒跳舞;二是写出时间变化,“鹭于飞”是舞者持鹭羽散去,舞宴结束,故而饮宴者也带着醉意而返回。

  第三章揭出郊祀之事。駽为青骊,与前言乘黄不同,疑为鲁公所乘,以乘駽推出鲁公,显出其与群臣不同。群臣的欢乐是君主所赐,故曰:“在公载燕。”饮宴不是一种孤立行为,既是欢娱群臣,更是祭祀,朱熹说:“凡庙之制,前庙以奉神,后寝以藏衣冠,祭于庙而燕于寝,故于此将燕,而祭时之乐,皆入奏于寝也。且于祭既受禄矣,故以燕为将受后禄而绥之也。”正指出这种联系。下面四句是诗人的祈祷,希望从今以后,有好的收成,并把这福泽传之子孙。榖,兼含福善之意,诗人不仅希望鲁君把收获的粮食传给后代,更希望鲁国福泽绵长,享祚长久。《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郊祭对于鲁国显示出在诸侯中的崇高地位,故诗人极力赞扬,每章以“于胥乐兮”为结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02-704

yǒu

míng xiānqín 

yǒuyǒu shènghuáng zàigōng zàigōngmíngmíng zhēnzhēn xià yuānyuān zuìyán  

yǒuyǒu shèng zàigōng zàigōngyǐnjiǔ zhēnzhēn fēi yuānyuān zuìyánguī  

yǒuyǒu shèngxuān zàigōng zàigōngzàiyàn jīnshǐ suìyǒu jūnyǒu sūn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¹春树里。
译文: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群峰间的天马山、凤凰山都沉浸在春天的树木里。
注释:七古: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七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纵宇一郎东行:纵宇一郎,罗章龙在1915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用过的化名。1918年四月,罗去日本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这首诗送行。时间约在这年初夏。罗章龙到上海(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复承认日本旨在独占中国的“21条”),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的爱国留学生,迫使他们回国。因此没有去日本。¹天马凤凰:指岳麓山东南、湘江之西的两座毗邻的小山。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年少峥(zhēng)(róng)屈贾¹才,山川奇气曾钟²此。
译文:少年雄心怀屈原贾谊的才华,山河的灵气曾钟情天湘楚大地。
注释:¹屈贾:战国时楚国屈原,汉代贾谊,皆极有才华。屈,指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去职,被放遂,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因深感楚国政治腐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挽救楚国危亡,遂投汨罗江自尽。其代表著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贾,指汉朝贾谊。²钟:聚集。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人才。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译文:高歌一曲,我将为我的朋友送别,鲲鹏展翅击水从此就要开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méng)(chōng)¹巨舰直东指。
译文:洞庭湖、湘江水,天连着天,水连着水,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
注释:¹艨艟:通作“艨艟”,战舰,此指轮船。200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重印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将“艟艨”订正为“艨艟”。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译文: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¹
译文:大丈夫岂能有区区小事萦怀于心,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
注释:¹宇宙看稊米:把世事看作平常。稊(tí题),草名,结实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¹
译文:天下动荡哪里值得左顾右盼,纷繁人间大事需要我们来料理。
注释:¹世事纷纭从君理:1979年罗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该诗时,觉得有负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纷纭何足理”,后来又恢复了原诗句。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译文:首先抓好自身的身心修养,才使自己胸有成竹,头脑日日新,事事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名世于今五百年¹,诸公碌碌皆余子²
译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现今这些掌权者全是平庸之辈,碌碌庸庸。
注释:¹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著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原文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²诸公碌碌皆余子: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语意见《后汉书·祢衡传》。原文为:“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余子,其余的人。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¹
译文:在平浪宫前我为我友饯行包含着多少情谊,上海崇明岛与日本对马岛仅一衣带水。
注释:¹崇明对马衣带水: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据《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说隋和陈只隔“一衣带水”,把长江比做一条衣带。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东瀛(yíng)¹(zhuó)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²
译文:你去日本求学时要有书信经常来往,我送朋友终须一别而你已远去了。
注释:¹东瀛:东海,后也指日本。²我返自崖君去矣:《庄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反”通“返”。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浩然之气,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分五层:第一层,“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中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天马山、凤凰山还留有春天的树木。开篇两句,为我们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也寓意祖国江山正在逢勃的春华里,让人们感到生机蓬勃。少年英雄,峥嵘奋发,心怀屈原,贾谊之才。因为屈原、贾谊都出自湘楚这个灵秀之地,青山秀水的灵气特别钟情于这个湘楚大地。曾国藩曾有句云:“连水湘江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三、四两句为朋友东行去干一番事业,作勉励之词,制造气氛,也以历史上年轻杰出的屈原与贾谊,来衬托纵宇一郎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更应好好学习。开头四句为人们描绘了一种壮观的送别场面。

  第二层,“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湖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诗从第五句开始,转入送友的主题。您走了,我要为您高歌一曲,鲲鹏展翅击浪从此开始了。第六句“鲲鹏击浪”,比喻纵宇一郎东行的壮举与气魄。当时日本与中国有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到日本留学因难重重,极不安全,故有“鲲鹏击浪”之说。纵宇一郎东行,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高涨起来,水连着水,天接着天,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此时诗人不但为你歌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感动得卷起波浪,摇曳苍天。七、八两句,诗人给我们勾勒了一副水边壮行的送别图:船马上就要开航了。

  第三层,“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是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在这出发之前,人们感到庆幸的是,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出发却是一个极好的天气。九、十两句表面上在写天气,实际上在写友人。劝说友人,大丈夫不要为小事萦怀于心,而应该把诺大的宇宙,只看作如小米那么大,把世事看作平常,这是对朋友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毛泽东年青时巨大的襟怀。

  第四层,“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至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1917年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宗旨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并亲自起草其章程。那么,要治理世界,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先要“修身、养性、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毛泽东引经据典。《孟子·公孙丑》中孟子曾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就是说:五百年就会出一批名人。《后汉书·祢衔传》曰:“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是数也。”意思是说,天将降大任予我辈同仁,开辟新天地,非吾辈莫属。历史的重任已落到我们肩上,莫负于时代的重任,应当拼搏向前。十三句至十八句,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进行论述。

  第五层,“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诗的最后四句,点明送行的主题,回应开头。诗人与一批新民学会的同仁,为去日本的纵宇一郎在平浪宫前把盏饯行,临别之际,有着叙不完,道不尽的友情。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只隔着“一衣带”宽的水面,隔海能相望。“天涯若比邻”,大家会心心相印,书信往返不断,但“送君千里终须别”,“饯行后我自回去,而你却已远去了。”此处表现了作者和纵宇一郎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一句,化用《庄子·山水》中的“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吾自此远矣!”表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点题园诗。

参考资料:
1、 吴正裕 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5-396页
2、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年 :第198-199页

 ·sòngzònglángdōngxí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yúnkāihéngyuèyīnzhǐ tiānfènghuángchūnshù 
niánshàozhēngróngjiǎcái shānchuāncéngzhōng 
jūnxíngwèihào kūnpénglàngcóngshǐ 
dòngtíngxiāngshuǐzhǎngliántiān méngchōngjiànzhídōngzhǐ 
duānsànchūtiānchóu xìngbèidōngfēngchuīwàn 
zhàngshìyínghuái怀 yàojiāngzhòukàn 
cānghǎihéngliúān shìshìfēnyúncóngjūn 
guǎnquèjiāshēnxīn xiōngzhōngyuèchángxīnměi 
míngshìjīnbǎinián zhūgōngjiē 
pínglànggōngiányǒuduō chóngmíngduìdàishuǐ 
dōngyíngzhuójiànyǒushūhuán fǎnjūn 
城中担上买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城中担上买莲房¹,未抵西湖泛野航。
译文: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街上卖莲蓬,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注释:大司成:国子祭酒别称。裴园:裴禧园。¹莲房:莲蓬。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译文: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买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诗人连泛舟游西湖的打算都放弃了。在这平实的叙事中,透露出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旋折荷花剥莲子”既写出了卖莲子者动作的迅速敏捷,也写出了诗人莲子的心情急切。“露为风味月为香”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其七

chéngyánshèngtóngshězhāoyóupéiyuánfànzhōuràoshānshǎng--yángwàn

chéngzhōngdānshàngmǎiliánfángwèi西fànháng

xuánzhéhuāliánziwèifēngwèiyuèwèixiāng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结伴儿童裤褶(zhě)红,手提线索骂天公¹
译文:一群红裤小儿结伴一起放风筝,可是由于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于是手里提着风筝线大骂老天。
注释:¹天公:指天。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译文:人人都夸奖你(老天)春天来得早,可是你却欠我放风筝的大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