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身游宦乡,终老羡箕颍。
隐居亦何乐,亲爱形随影。
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翩然事舟楫,弃此室庐静。
平明知当发,中夜抱虚警。
永怀江上宅,归计失不猛。
人生徇所役,有若鱼堕井。
远行岂易还,剧饮终难醒。
不如早自乞,闲日庶犹永。
世事非所忧,多忧亦谁省。
放舟清淮上,荡潏洗心胸。
所遇日转胜,恨我不得同。
江淮忽中断,陂埭何重重。
紫蟹三寸筐,白凫五尺童。
赤鲤寒在汕,红粳满霜风。
西成百物贱,加餐慰贫穷。
胡为复相念,未肯安南东。
人生免饥寒,不受外物攻。
不见田野人,四壁编茅蓬。
有食辄自乐,谁知富家翁。
托身游宦乡,终老羡箕颍。
隐居亦何乐,亲爱形随影。
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翩然事舟楫,弃此室庐静。
平明知当发,中夜抱虚警。
永怀江上宅,归计失不猛。
人生徇所役,有若鱼堕井。
远行岂易还,剧饮终难醒。
不如早自乞,闲日庶犹永。
世事非所忧,多忧亦谁省。
放舟清淮上,荡潏洗心胸。
所遇日转胜,恨我不得同。
江淮忽中断,陂埭何重重。
紫蟹三寸筐,白凫五尺童。
赤鲤寒在汕,红粳满霜风。
西成百物贱,加餐慰贫穷。
胡为复相念,未肯安南东。
人生免饥寒,不受外物攻。
不见田野人,四壁编茅蓬。
有食辄自乐,谁知富家翁。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季姬¹寂,集鸡,鸡即棘(jí)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jī)(jì)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jī)²,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jī)击鸡,鸡既殛(jí),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译文: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桌子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注释:¹季姬:伯仲叔季,季为行四。²齑:细;碎。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春风岭¹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译文:往年我到过春风岭上淮南村,凋残的梅花令人伤心断魂。
注释:松风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这时作者已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¹春风岭:在湖北麻城县东,岭上方多种梅花。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¹(dàn)²愁黄昏。
译文:岂料我流落天涯,在这愁人的黄昏里,在这蛮荒的凄风苦雨中,在这松风亭下又重睹它的芳容。
注释:¹蛮风:吹上蛮地的海风。蛮,旧时惠州少数民族盼鄙称。²蜑雨:泛指南方海上的暴雨。蜑,惠州有蜑户,以船为家,捕鱼为生。这里的蛮蜑指惠州少数民族地区。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长条半落荔支¹浦,卧树独秀桄(guāng)(láng)园。
译文:荔枝浦里果树枝条上果叶已半落;那繁茂的桄榔园中,依然树色秀丽,枝斜木卧。
注释:¹荔支:即荔枝。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译文:她的绿叶闪烁着点点幽光,难道是想挽留这夜色诱人的微明?只恐她花容冷艳,会慑退这南国冬天的温馨。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¹明朝暾(tūn)²
译文: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
注释:¹玉蕊:指“梅花”。²朝暾:朝阳。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海南仙云¹娇堕(duò)²(qì)³,月下缟衣来扣门。
译文: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
注释:¹仙云:同缟(gǎo)衣皆比喻梅花。²堕:凋落。³砌:台阶。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译文: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zūn)¹
译文:花儿说,先生还自饮美酒,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注释:¹樽:酒杯。

  作者在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花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诗首四句忆旧见新。忆旧乃缘见新而起。以下“长条”四句写惠州荔支浦、扰榔园的梅花,为松风亭下的梅花作铺垫。以下“松风”四句写松风亭的两株玉蕊梅花。末四句由作者创造的幻境中回到现实。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元丰三年(1080)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

  “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这几句是说: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诗歌咏物的角度看,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貌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可以与黄庭坚咏水仙花的名作来作一比较。黄庭坚诗的头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人由“水仙”二字引起联想,用凌波微步的洛神来比拟花的风韵。这种比拟,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者之间在神采、性格上的相通,诗人描写的焦点是客观对象的神理。山谷的“凌波仙子”和苏轼的“海南仙云”在艺术构思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苏轼这里表现了更丰富的内容,更深邃的层次。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秀色孤姿,涉笔如融风彩霭。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传神者,此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是也。”汪师韩所谓“使事”,是由于旧注解释苏轼这两句诗,认为他使用了《龙城录》中赵师雄的故事。据题为柳宗元著的《龙城录》中说:一个叫赵师雄的人游罗浮山,天寒日暮,他在似醒似醉间遇见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美女,相与笑乐。醉寝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东方已白。赵师雄起视,原来是在大梅花树下。这时“月落参横”,为之惆怅不已。经前人考订,《龙城录》的作者不是柳宗元而是王铚(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有的又说是刘无言(《洪斋随笔》卷十),反正苏轼不可能使用这本书中的故事。于是又有人认为,不是苏轼用《龙城录》,而是《龙城录》的作者袭取苏轼此诗推衍为小说故事。其实以苏轼丰富的想象力,不依靠前人书本,也能写出这两句好诗来。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本首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他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4-456
一溪之水,可涉而航。
一溪之水,可涉¹而航。
译文:那溪流中的水啊,能够坐船渡过。
注释:¹涉:从水上经过。
人不我直,我犹力行。
人不我直¹,我犹力行。
译文:人们说不值得我这样,我仍然奋力前行。
注释:¹直:值得。
一溪之水,不杠而涉。
一溪之水,不杠而涉。
译文:那溪流中的水啊,即使没有桥也依然能够渡过。
濡首中流,汝嗟何及。
濡首¹中流²,汝嗟³何及。
译文:(一人)在水中埋头前行,你感叹哪还来得及呢?
注释:¹濡首:埋头、专心致志。²中流:江河中央;水中。³嗟:感叹。
汤汤流水,可以休兮。
汤汤流水,可以休兮。
译文:那浩荡的流水啊,请停下来吧!
嗟行之人,则濯足兮。
嗟行之人,则濯¹足兮。
译文:可叹那在水中行走的人,正在洗去脚上的污垢。
注释:¹濯:洗。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百年长扰(rǎo)¹,万事悉悠悠²
译文:人生百年,世事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
注释:¹扰扰:混乱、扮乱的样子。²悠悠:众多的样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日光随意¹落,河水任情流。
译文:阳光任意的洒落在世间,河水凭着心情随意流淌。
注释:¹随意:相当于任意,任凭己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礼乐¹²姬旦³,诗(fù)孔丘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注释:¹礼乐:礼和乐的总称。²光:拘禁。此指约束。³姬旦:历史上称为周公,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纣。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赐天子札乐。⁴诗:指《诗经》。⁵书:指《尚书》。⁶孔丘:字仲尼,后世称他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不如高枕(zhěn)¹,时取醉消愁。
译文: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注释:¹高枕枕:安卧。比喻安闲无忧。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不必说是人了。自然是不必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了。“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不仅是里多次出现“酒”和“醉”等字眼,其诗题中亦多“酒”字。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

  就这首诗而论,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

zèngchéngchùshì--wáng

bǎiniánzhǎngrǎorǎowànshìyōuyōu

guāngsuíluòshuǐrènqíngliú

qiúdànshīshūkǒngqiū

gāozhěnzhěnshízuìxiāochóu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空床响琢(zhuó)¹,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²。醉梦尊³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译文: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注释:¹响琢: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²花上春禽冰上雹: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³尊:同“樽”,酒杯。⁴湖:此指颍州西湖。⁵入坐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转关镬(huò)¹,春水流弦²霜入拨³。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译文: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注释:¹转关镬索:传说是两首古曲。²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³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⁴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⁵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

jiǎnlánhuā··kōngchuángxiǎngzuó--shì

kōngchuángxiǎngzuóhuāshàngchūnqínbīngshàngbáozuìmèngzūnqiánjīngfēngzuòhán

zhuǎnguānhuòsuǒchūnshuǐliúxiánshuāngyuèduògènglángèngqǐnggōnggāozòud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