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守山阳,羡君食淮鱼。
送君使钟陵,羡君江上居。
怜君喜为吏,临行不欷歔。
纷纷出歌舞,绿发照琼梳。
归鞍踏凉月,倒尽清樽余。
嗟我病且衰,兀然守文书。
齿疏懒食肉,一饭甘青蔬。
爱水亦已干,尘土生空渠。
清贫虽非病,简易由无储。
家使赤脚妪,何烦短辕车。
君船系东桥,兹行尚徐徐。
对我竟不饮,问君独何欤。
送君守山阳,羡君食淮鱼。
送君使钟陵,羡君江上居。
怜君喜为吏,临行不欷歔。
纷纷出歌舞,绿发照琼梳。
归鞍踏凉月,倒尽清樽余。
嗟我病且衰,兀然守文书。
齿疏懒食肉,一饭甘青蔬。
爱水亦已干,尘土生空渠。
清贫虽非病,简易由无储。
家使赤脚妪,何烦短辕车。
君船系东桥,兹行尚徐徐。
对我竟不饮,问君独何欤。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这首诗以怅惘感伤的心情,借寒食游园,追忆了几年前与一位女子相会时的温馨缠绵,对于早已天各一方的情人表示了深切的追念。

  寒食这一天,传统风俗是折柳条插在门上、屋檐上,叫做“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所以,寒食节容易产生对亲朋故旧和情人的思念。可以想见,多情的诗人在这一天,难以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潮,于是特地来到李氏园亭中,来深情地追思那梦牵魂绕的情人。

  从诗题中,已经隐隐透出了伤感、追怀的意味,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歌一开始,就无限深情地追怀了往年与情人在园中约会时的缱绻柔情。

  首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是在园中“鸾桥”上。桥以鸾为名,盖有深意存焉。这里暗用了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中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只鸾鸟(神话中凤凰一类的鸟)被捉,因为失偶尔三年不鸣,后于镜中自顾身影,哀鸣而死。鸾凤和鸣,后遂成为男女约会的典故。这里,男女“同在鸾桥上”,一个“同”字,频频表达了相亲相爱之情,相依相偎之态。那时,这位女子正斜靠在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这里也暗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事: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咏雪以柳絮相比拟,博得谢安称赏,后用指女子赋诗。

  这两句看似极为自然,漫不经心,但却在短短十四个字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与这样一位美慧可人的女子相会,不能不让人永远怀念,而留下甜蜜的回忆。首联极写与女子相会时的柔情蜜意,并且置于篇首,与以下几联追忆往事时的伤感,形成了有力的反衬。

  第二、三联,正面写出了诗人此日游园的凄凉和思念的愁苦。

  作者独自一人,在园中长满香花美草的小路上踽踽而行,“独”字与首句“同”字形成对比,孤独之情自见。当日斜靠朱栏咏柳绵之人已经杳无踪迹,只有满地青苔,显出满目凄凉。在这般凄清的寒食节追忆往事,难怪作者要格外伤心了。然而路遥三千,关山阻隔,音问难传,不可能知道她的境况。

  屈指算来,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真是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屈指思量”四个字,十分传神,它仿佛使读者看到一个满怀愁苦的男子,正在园中寻寻觅觅地踯躅,悲悲切切地算着指头思量。这与第一联中同在鸾桥咏柳绵的情景相比,那时兴高采烈、欢愉快乐的情绪,此刻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孤零零、凄切切的一人,益发显得苦不堪言了。这两联明白如话,若道家常,但经第一联的反衬,意思仍然十分婉曲、深厚。

  最后一联,又出人意外,结得不同一般。如果按颔联、颈联的思路顺势而下,则尾联仍应写作者自己游园如何凄苦,现在却笔锋一转,将重心放在了那位倚栏咏柳絮的人身上了。

  诗人料定,那位远在他乡的多情的女子,在这寒食佳节之时,也在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这里一个“暗”字值得玩索。他们要暗中凄然而不能公开表白的原因是,他们过去是在暗中相爱,不敢公布;后来,这对情人终于被拆散,大家各怀着一腔难以言传的幽恨,而各在海角天涯了。那憋在心中不能倾倒的苦水,四、五年来,那位女子的心,十分痛苦、十分憔悴。

  最后一联回应篇首,与那位美慧的女子形成对比,往日无忧无虑的她,如今想来是凄楚、憔悴了,那分离的愁绪,真是苦不堪言啊!同时,透过一层,从女子思念自己,来更深地体现自己对那位女子的思念,这就避免了一般化的写法,显得更为委婉深沉。从情感逻辑上说,也与第六句的“屈指思量”暗通关钮,将思量之情写清,充分地表现出无穷的留恋之意。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严谨,特别是使用反衬、透过一层等手法,使得全诗天然浑成而又顿挫跌宕,在曲折变化中把思念的情致写得淋漓尽致。在语言上,除“鸾桥”、“咏柳绵”是用典外,其它基本上是平常习惯用语,显得平易亲切,明白晓畅,但仔细咀嚼,其中遣词用字又十分精当,虽经雕琢,却不失本色。

hánshízhòngyóushìyuántíngyǒu怀huái--hán

wǎngniántóngzàiluánqiáoshàngjiànzhūlányǒngliǔmián

jīnláixiāngjìnggèngrényǒutáiqián

shāngxīnkuòbiésānqiānzhǐliàngnián

liàoxiāngjiājiéyīng怀huáibàoànrán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碧海烟归尽¹,晴峰²雪半残。
译文: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而泰山的玉皇顶还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注释: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¹“碧海”句:此句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²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冰泉悬众壑(hè),云路郁(yù)千盘。
译文: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结成冰,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影落¹齐燕²白,光连天地寒。
译文: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注释:¹影落:指雪花飘落。²齐燕:指河北、山东一带。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秦碑¹凌绝壁,杖策²好谁看?
译文: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
注释:¹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²杖策:拄杖。

  这首诗的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联是诗人面对如此壮观景致发出的感叹。此诗与杜甫《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全诗意境之寥阔,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甫《望岳》。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采用对偶句式,写远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实为“碧海青天”之意;“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然后再写以“碧海青天”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耀眼;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诗人“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其中自有诗人为此奇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观,而非单纯写雪。此联则纯是写雪景。诗人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因为此时天已“晴”);“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迹,而“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此时诗人遥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诗人设问句抒发此意,其中流露出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这首诗,处处从大处着笔,无论是“晴峰”“冰泉”“云路”乃至“光”“影”,都给人以巨大之感,全诗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众多咏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 麻守中等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262

xuězhōngwàngdàiyuè--shīrùnzhāng

hǎiyānguījǐnqíngfēngxuěbàncán

bīngquánxuánzhòngyúnqiānpán

yǐngluòyànbáiguāngliántiānhán

qínbēilíngjuézhànghǎoshuíkàn

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橐离国王侍婢有娠(shēn)¹,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huì)²嘘之;徙至马枥(lì)³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biē)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译文:橐离国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才怀孕。”后来她生了个孩子,被迫扔到了猪圈里,猪用嘴巴向孩子哈气,孩子又被移致马厩中,马又向孩子哈气,所以孩子没有死。而国王怀疑这孩子是天帝的儿子,就命令他的母亲抚养他,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经常叫他去放马。东明善于射箭,国王害怕他会夺取自己的江山,于是想杀掉他。东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施掩水边,用弓拍打水面,鱼鳖便浮出水面架成桥,东明才得渡过河去。他过河后鱼鳖散去,追兵便不能过河了。东明就在夫余国建都称王。
注释:¹娠:怀孕。²喙:鸟兽的嘴。³马枥:马槽。⁴畜:养育;抚养。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同为懒慢¹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译文:你我同是这园林中的懒散闲人,此刻一起面对着略显萧条的雨雪天气。
注释:¹懒慢:懒散。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小酌酒巡销永夜¹,大开口笑送残年²
译文:喝得微醺才得以度过这漫漫长夜,酒后方能大笑着面对逐渐日长的年纪。
注释:¹永夜:长夜,整夜。²残年: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久将¹时背²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译文:我这个年纪作为老臣应该沉稳多一些吧,但却常被人称为散仙。
注释:¹久将:旧将;老将。²时背:谓言行与时乖违。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呼作散仙应有以¹,曾看东海变桑田。
译文:(我觉得)称作散仙也是有缘故的,毕竟我曾经经历过沧海桑田啊。
注释:¹有以:有因。有道理。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雨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xuěxiǎoyǐnzèngmèng--bái

tóngwèilǎnmànyuánlíngòngduìxiāotiáoxuětiān

xiǎozhuójiǔxúnxiāoyǒngkāikǒuxiàosòngcánnián

jiǔjiāngshíbèichénglǎoduōbèirénzuòsànxiān

zuòsànxiānyīngyǒucéngkàndōnghǎibiànsāngtián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此地曾经翠辇(niǎn)¹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译文: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注释: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¹翠辇:皇帝的车驾。辇:原是车名,秦汉后特指皇帝坐的车。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香销¹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译文: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
注释:¹香销:指美女之死。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残柳宫前空¹露叶²,夕阳川上浩³烟波。
译文: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
注释:¹空:空有,无人欣赏。²露叶:露珠泛光之叶。³浩:广远,宏大。据载,隋炀帝喜欢柳树,曾经在行宫外的大堤上种了成排的杨柳,春风吹拂,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行人¹遥起广陵²思,古渡月明闻棹(zhào)歌。
译文: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注释:¹行人:远行之人,指诗人自己。²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颔联转入对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以实景论,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香销”,香销玉殒,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国美人尽”。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尽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尽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这“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但联系诗人“喜谈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贤和隐者的唱答,也正是诗人此刻的心声;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4-1245页.

jīngyángxínggōng--liúcāng

céngjīngcuìniǎnguòyúnliúshuǐjìng

xiāngxiāonánguóměirénjǐnyuàndōngfēngfāngcǎoduō

cánliǔgōngqiánkōngyángchuānshànghàoyān

xíngrényáo广guǎnglíngyuèmíngwénzh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