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不可见,吾犹及此老。洒然忘鄙吝,岂复叹枯槁。
前辈不可见,吾犹及此老。洒然忘鄙吝,岂复叹枯槁。
微言破聋瞽,从之恨不早。况有樗栎年,庶几松柏操。
微言破聋瞽,从之恨不早。况有樗栎年,庶几松柏操。
先生为首肯,人人有吾道。
先生为首肯,人人有吾道。
许景衡

许景衡

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温州瑞安白门人。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这些崇高节行一直为后人所赞赏,早在明末清初就被乡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许景衡不仅是一代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个学识渊博、精通古今的学者和诗人,是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著作有《横塘集》、《横山阁》、《池上》等。 ▶ 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译文: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惟 通:唯)
日长篱(lí)¹无人过,惟有蜻(qīng)(tíng)蛱蝶飞。(惟 通:唯)
译文: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释:¹篱落:篱笆。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shítiányuánxìng ·èrshí

fànchéng sòngdài 

méijīnhuángxìngféi màihuāxuěbáicàihuā 
chángluòrénguò wéiyǒuqīngtíngjiádiéfēi  (wéitōng wéi )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初见 一作:下见)
仙台初见五城楼¹,风物凄(qī)凄宿雨²收。(初见 一作:下见)
译文: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注释:¹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²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zhēn)¹近报汉宫秋。
译文: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注释:¹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 一作:生)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¹小洞幽。(闲 一作:生)
译文: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注释:¹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用别寻方外¹去,人间亦自有丹丘²
译文: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²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宿”。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宿,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tóngxiānyóuguàn

hánhóng tángdài 

xiāntáichūxiànchénglóu fēng宿shōu  (chūxiànzuò xiàxiàn )
shānyáoliánqínshùwǎn zhēnshēngjìnbàohàngōngqiū 
shūsōngyǐngluòkōngtánjìng cǎoxiāngxiánxiǎodòngyōu  (xiánzuò shēng )
yòngbiéxúnfāngwài rénjiānyǒudānqiū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至正十三年¹九月某甲子²,括苍³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译文: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九月某日,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注释:¹至正十三年:1353年。²某甲子:某日。³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¹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²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yì)³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lǘ)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zūn)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¹⁰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¹¹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¹²官山之阴,创燕居¹³以奉先圣¹⁴,而先师为之配¹⁵,春与秋行舍菜之礼¹⁶。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¹⁷、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¹⁸五伦¹⁹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huáng),前后蔽荫,盖郁然²⁰云。
译文: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所遗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的北面,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注释:¹避唐讳:避唐太祖李渊讳。²欧冶子:亦称欧冶,春秋时铸工,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阳、纯钩(一作“纯钧”)五剑,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剑。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记宝剑》。福建闽侯市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亦为其铸剑处。³通都大邑:大城市。⁴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⁵奚可:怎么可以。⁶樽节:节省。⁷凡费:常日的花销。⁸斥田:开拓(扩大)田地,买田地。⁹妻党:妻子家的人。¹⁰曾大父:曾祖父。¹¹有畸:有余。畸:畸零。畸,通“奇”。意指二百三十亩土地之外还有零头。¹²卜地:择地。¹³燕居:本为退朝而处,宋居。《·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处为堂名“燕居”。¹⁴奉先圣:供奉先圣孔子。¹⁵先师之为配:先师颜回享受配祀。《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历代都庙祀孔子。三国魏正始(齐王曹芳年号,公元240—248年)以后,规定入学行祭礼,以孔子为先圣,配颜回为先师。唐初改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过来。¹⁶舍菜之礼:舍,读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读cài。古者入学,执菜以为贽(见面礼),一说持菜祀先师。《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郑(玄)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¹⁷月旦:月初。¹⁸申饬:告诫、约束。¹⁹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为“五伦”。²⁰郁然:茂盛的样子。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¹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²不能裹粮³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nǜ),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zhù),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¹⁰也。
译文: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注释:¹岁聘:每年聘请。²家单:家庭力量单薄,家贫。³裹粮:装粮。此处指交粮。⁴帅:遵循。⁵司:掌管。⁶籍:帐簿。⁷朒赢:亏盈。朒,不足。赢,盈利。⁸岁二会其数:每年两次会计(收入和支出)数字。⁹俟:等待。¹⁰大凡:大略,指基本情况。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¹参知政事²石抹公闻而嘉之,檄(xí)本郡免其科繇(yáo)³,俾(bì)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bēng)来,请濂记之。
译文: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注释:¹江浙行省:元代在江浙设行中书省。²参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设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员,以总揽该行省的政务。参知政事为行省行政副长官。³科繇:法律规定的徭役。繇,通“徭”,徭役。⁴俾:使。⁵与:给予。⁶条教:条文教令。⁷序:按次第排列。⁸诸:之于,兼词。⁹伻:使者。《尚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¹,而所以导民衷²、扶世防³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duō)巍科而典雄藩¹⁰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jù)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¹¹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¹²先世之徽猷(yóu)¹³,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¹⁴。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¹⁵之泽¹⁶,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¹⁷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wú)(dù)¹⁸(niè)¹⁹其间以启争端,毋狎²⁰非类而斁(dù)²¹²²彝训²³,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²⁴,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²⁵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²⁶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²⁷也,则乡尹²⁸里师²⁹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³⁰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jīng)保守之,弗暇矧(shěn)³¹³²坏。因书之以为记。
译文: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注释:¹殊:差别。²衷:正派。³世防:世所防者,犹“世风”。⁴一:一致。⁵水心叶氏正刚:叶适(1150—1223),字正刚,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⁶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开禧初年中博学宏词科。使金归后,上言强兵足食以资进取。理宗立,擢礼部侍郎,奏民:“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后任参知政事。著有《大学衍义》、《真文忠公集》。⁷声感气求:《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成绩单从龙,风从虎。”意思是同类相感应。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⁸籁鸣机动:即机动籁鸣。机,关键。籁,管乐器中空的发声部分。关键动,乐器即发声。此亦互相呼应之义。⁹掇巍科:登高科。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称“登科”。¹⁰典雄藩:掌管强大的藩镇。¹¹封殖:即“封植”,聚集财物。¹²克绍:能够继承。¹³徽猷:高明的规划。¹⁴溥:广大。¹⁵涵濡:滋润。¹⁶泽:恩泽。¹⁷夙夜:白天晚上。¹⁸蠹:蛀虫。¹⁹蘖:枝叉。蠹、蘖皆作动词,即作蛀虫、生枝叉。²⁰狎:亲近。²¹斁:败坏。²²厥:其,他的。²³彝训:日常的训诫。《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²⁴互相低昂:互见高低上下。低昂,即“低昂”,高低起伏。²⁵脱:假使。²⁶端亮:正直。²⁷不我屑:即“不屑我”,为“我不屑”的倒文。²⁸乡尹:即里尹、里正。地方下层小吏。²⁹里师:即乡师。周代有乡师,《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³⁰县大夫:县里的官员。³¹矧:况,且。³²敢:怎么敢、不敢。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因书之以为记。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因书之以为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过,必有过人之节¹。人情有所不能忍过,匹夫²见辱³,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过,卒(cù)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过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注释:¹节:节操。²匹夫:普通人。³见辱:受到侮辱。⁴卒然:突然。卒,通“猝”。⁵所挟持过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夫子房¹受书²于圯上³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过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其意过,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注释:¹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²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³圯上:桥上。⁴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过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⁵隐君子:隐居的高士。⁶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⁷微:略微,隐约。⁸见:同“现”。⁹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jù)(dǐng)(huò)待天下之士¹。其平居无罪夷(yí)²过,不可胜数。虽有贲(bēn)、育³,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过,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fèn)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过,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注释:¹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²夷灭:灭族。³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⁴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⁵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⁶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⁷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千金之子¹,不死于盗贼²,何过?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³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jīng)(kē)、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yí)上老人所为深惜过也。是故倨(jù)傲鲜腆(tiǎn)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注释:¹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²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³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⁴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⁵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⁶鲜腆:无礼,厚颇。⁷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tǎn)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¹。勾践之困于会(kuài)(jī),而归臣妾于吴过,三年而不倦²。且夫有报人³之志,而不能下人过,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过,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fèn)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过,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注释:¹“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²“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³报人:向人报仇。⁴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⁵仆妾之役:指“取履”事。⁶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过,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¹;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²,此子房教之也。当淮(huái)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³。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注释:¹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²弊:疲困,衰败。³“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过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⁴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kuí)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¹,不称²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yú)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
注释:¹“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²不称,不相称。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liúhóulùn

shì sòngdài 

    zhīsuǒwèiháojiézhīshìzhě yǒuguòrénzhījié rénqíngyǒusuǒnéngrěnzhě jiàn jiànér tǐngshēnérdòu wéiyǒng tiānxiàyǒuyǒngzhě ránlínzhīérjīng jiāzhīér suǒxiéchízhěshèn érzhìshènyuǎn 

    fángshòushūshàngzhīlǎorén shìshènguài ránānzhīfēiqínzhīshì yǒuyǐnjūnzhěchūérshìzhī guānsuǒwēijiànzhě jiēshèngxiánxiāngjǐngjièzhī érshìchá wéiguǐ guò qiězàishū 

    dānghánzhīwáng qínzhīfāngshèng dāodǐnghuòdàitiānxiàzhīshì píngzuìmièzhě shèngshǔ suīyǒubēn  suǒshī chítàizhě fēngfàn érshìwèichéng fángrěnfèn忿fèn忿zhīxīn zhīérchěngzhījiān dāngzhīshí fángzhīzhě jiānnéngróng gàiwēi 

    qiānjīnzhī dàozéi zhě shēnzhīài érdàozéizhī fánggàishìzhīcái wéiyǐn tàigōngzhīmóu érchūjīng nièzhèngzhī jiǎoxìng shànglǎorénsuǒwéishēnzhě shìàoxiǎntiǎnérshēnzhézhī néngyǒusuǒrěn ránhòujiùshì yuē  jiào  

    chǔzhuāngwángzhèng zhèngròutǎnqiānyáng zhuāngwángyuē  jūnnéngxiàrén néngxìnyòngmín  suìshězhī gōujiànzhīkùnkuài érguīchénqièzhě sānniánérjuàn qiěyǒubàorénzhīzhì érnéngxiàrénzhě shìzhīgāng lǎorénzhě wéifángcáiyǒu éryōuliàngzhī shēnzhéshàoniángāngruìzhī shǐ使zhīrěnxiǎofèn忿érjiùmóu  fēiyǒushēngpíngzhī ránxiāngcǎozhījiān érmìngqièzhī yóuránérguàizhě qínhuángzhīsuǒnéngjīng érxiàngzhīsuǒnéng 

    guāngāozhīsuǒshèng érxiàngzhīsuǒbàizhě zàinéngrěnnéngrěnzhījiānér xiàngwéinéngrěn shìbǎizhànbǎishèngérqīngyòngfēng gāorěnzhī yǎngquánfēngérdài fángjiàozhī dānghuáiyīnérwáng gāo jiàn yóuguānzhī yóuyǒugāngqiángrěnzhī fēifángshuíquánzhī 

    tàishǐgōngfángwéikuíwěi érzhuàngmàonǎirén chènzhì  suǒwéifáng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呜呼¹吾母,遽(jù)²而死。
译文: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注释:¹呜呼:叹词,表悲痛。²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译文: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译文: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译文:<span style="color:#996633;">生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注释:<span style="color:#996633;">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译文: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译文: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译文: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¹
译文: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注释:¹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译文: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¹
译文: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注释:¹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译文: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¹
译文: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
注释:¹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kǎi)(cè)¹慈祥,感动庶汇²
译文: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注释:¹恺恻:平易诚恳。²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译文:她的关爱所到之处,生本质就是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译文: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译文: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手泽¹所经,皆有条理。
译文: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
注释:¹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¹
译文:她头脑精确缜密,能够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注释:¹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¹
译文: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注释:¹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¹
译文: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
注释:¹戚里:亲戚邻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译文: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五德¹(luò)²,乃其大端³
译文: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
注释:¹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²荦荦:明显。³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¹
译文:整个看她的人格,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注释:¹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¹
译文: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注释:¹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译文: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译文: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译文: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译文:生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译文: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译文: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¹
译文:她呼唤着儿子们,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注释:¹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译文: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译文: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¹
译文: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等待送物报答。
注释:¹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兹¹所述,盛德所辉。
译文: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注释:¹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必秉悃(kǔn)(chén)¹,则效不违。
译文: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热情,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注释:¹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译文:至于母亲的遗憾,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译文: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译文:母亲的养育之恩,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译文: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译文: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躯壳虽隳(huī)¹,灵则万古。
译文: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
注释:¹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译文:今日说得太长了,生实时间却很短暂。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惟挈(qiè)¹大端,置其粗浅。
译文: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注释:¹惟挈:只提着。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此时家奠¹,尽此一觞(shāng)²
译文: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注释:¹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²觞:古代喝酒的酒具。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译文: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尚飨!
尚飨¹
译文:请您享用酒食。
注释:¹尚飨:请您享用酒食。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呜呼吾母”至“待徐温吐”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今则欲言”至“倾地一角”,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次则儿辈”至“均待报赍”,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总兹所述”至“精禽大海”,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

yánshī ·wé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ránér 
shòu寿shísān shēngyǒu 
sān dōngmíntán 
 èrèrnán 
xiōng jiānxīnbèi 
cuīzhézuò yīngòu 
zhōngjiānwànwàn jiēshāngxīnshǐ 
rěnshū dàiwēn 
jīnyán zhǐyǒuliǎngduān 
shèng hènpiān 
gāofēng shǒutuīài 
yuǎnjìnqīnshū jiēzài 
kǎixiáng gǎndòngshùhuì 
àisuǒ yuǎnběnzhēnchéng 
zuòkuángyán cúnxīn 
zhěngchìchéngxìng guǐ 
shǒusuǒjīng jiēyǒutiáo 
tóunǎojīng fēnqíng 
shìsuàn dùnxíng 
jiéjìngzhīfēng chuánbiàn 
rǎnchén shēnxīnbiǎo 
luòluò nǎiduān 
rén zàishàngyān 
hènpiānsuǒzài sāngāngzhī 
yǒuzhìwèishēn yǒuqiúhuò 
jīngshéntòng wèizhuó 
tiānrén qīngjiǎo 
érbèi zhīchéngháng 
guǒwèishú jièzàiqīnghuáng 
bìngshílǎnshǒu suānxīnjiécháng 
dànérbèi wèiliáng 
yòusuǒhuái怀 hǎoqīnzhìài 
huòshǔēn huòduōláocuì 
xiǎoqīnshū jūndàibào 
zǒngsuǒshù shèngsuǒhuī 
bǐngkǔnchén xiàowéi 
zhìsuǒhèn quē 
niànzài xīnyuè 
yǎngshēnēn chūnhuīzhāoǎi 
bàozhīshí jīngqínhǎi 
 zhōngwèi 
suīhuī língwàn 
yǒushēng jiēbàoēnshí 
yǒushēng jiēbànqīnshí 
jīnyáncháng shíduǎn 
wéiqièduān zhìqiǎn 
shíjiādiàn jìnshāng 
hòuyǒuyánchén cháng 
shàngxi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