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浓阴晓未开,瘦筇支我上苍苔。
江上浓阴晓未开,瘦筇支我上苍苔。
春寒前日去已尽,今日又从何处来。
春寒前日去已尽,今日又从何处来。

yóuhuì--kāngzhī

jiāngshàngnóngyīnxiǎowèikāishòuqióngzhīshàngcāngtái

chūnhánqiánjǐnjīnyòucóngchùlái

康与之

康与之

康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生平未详。陶安世序其词,引与之自言:“昔在洛下,受经传于晁四丈以道,受书法于陈二丈叔易。”建炎初,高宗驻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秦桧当国,附桧求进,为桧门下十客之一,监尚书六部门,专应制为歌词。绍兴十七年(1147),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除名编管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再移新州牢城,卒。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画堂¹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lóng)²看佳瑞³,皓(hào)远迷庭砌(qì)
译文:清晨刚刚起床来到堂舍,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雪渐渐弥漫了庭阶。
注释:清平乐:唐教坊曲名。¹画堂:华丽的堂舍。²帘栊:窗帘或门帘。栊:窗棂。³佳瑞:瑞雪。⁴皓色:洁白的颜色。⁵庭砌:庭阶。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盛气¹光引炉烟²,素草寒生玉佩³。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译文:雪花狂舞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白色花草寒栊闪闪挂一身玉琨。应该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注释:¹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²光引炉烟:那景象好象引发的炉烟。³素草寒生玉佩: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玉佩:玉石制的佩饰。

  这是一首豪迈、瑰丽、新奇的咏雪词,富有生活情趣。

  上阕写观看雪景,第一、二句简洁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接下来两句便写诗人观看雪景喜悦、激动的心情。时间、地点、情由,一路写来,由“晨起”而“来报”,因“来报”而“卷帘”看“佳瑞”,曲折有致。“高卷”见兴致之高,“远迷”是远近迷漫、迷蒙,到处上下,一片苍茫迷离的皓色,显喜悦、痴迷之情。

  下阕前两句从空中,底下写所见迷人雪景,气势豪迈,瑰丽生姿。“盛气栊引炉烟”是写空中雪花纷扬的气势像引发的炉烟蒸腾,“素草寒生玉瑕”,是写地上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栊,象挂满玉碾,真是美丽极了,而且地上、空中,上下辉映,雄迈不失瑰美,俊丽而有豪气。然而更能表现诗仙特色的尚不仅此,而是奇思逸想,为一般人想不出、也道不出来的东西。象“危楼高百尺,伸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样,“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大胆新奇,新颖独特,惊人骇俗而又极舍情理,这正是体现李白风格的浪漫主义。天仙一旦豪饮了银河的美酒酩酊大醉后,竟然也顾不得自身的天生丽质,使出如此粗鲁的手段来把白云乱揉得碎末纷飞,化作漫天大雪,遍地银涛。正是这个“狂”字抖擞出宇宙的荚气,开放出仙苑的奇葩,令人神往,这正是诗人以狂墨赋醉诗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首词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且用语可见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毫不羁绊的想象之中雄奇硕健的体格也可以窥得。从所譬喻之喻体来看,都极具或高雅,或冰洁,或传奇雄放之特点,可以推测词人当时心境定当极其开阔,疏放。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5-26
2、 赵仁珪 朱玉麒 杜媛萍 李建英编著.唐五代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52
3、 周裕锴编.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1:540
4、 薛梦得主编.人情百态鉴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104-105

qīngpíngyuè ·huàtángchén

bái(shuōyuántáo) tángdài 

huàtángchén láibàoxuěhuāzhuì gāojuǎnliánlóngkànjiāruì hàoyuǎntíng 
shèngguāngyǐnyān cǎohánshēngpèi yīngshìtiānxiānkuángzuì luànbáiyúnróusuì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jí)¹
译文:桃叶啊桃叶,桃叶轻巧,渡江不用划船桨就可以过去了。
注释:¹楫:船桨。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rǔ)¹
译文: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恼,我自会迎接你回来的。
注释:¹汝: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jué),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注释:察传(chá chuán):即明察传闻之意。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pǐ),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译文: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kuí)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jí)¹,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²,闻之于宋君³。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shǐ)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hài)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译文: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注释:¹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浇灌。汲:从井里打水。及:等到。²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³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⁴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⁵使:使用,指劳动力。⁶于:到,向。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可怜秋,一帘疏(shū)雨暗西楼,黄花¹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²。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译文:在可悲可叹的秋天,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昏暗幽寂。重阳节后,菊花渐渐凋零,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将心事说与花听,花默默无语,却暗自替人惆怅。
注释:殿前欢:曲牌名,又名《风将雏》,元曲还名 《凤引雏》、《燕引雏》、《小妇孩儿》。双调,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通叶一仄韵,后片两平韵、通叶两仄韵。¹黄花:菊花。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²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此曲所要描写的不是菊的高洁,而是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此曲赞扬了菊花不畏风霜的坚强品格。此曲词明白如话,表现曲的“贵浅显”的特色。它宛转相生,一波三折,一层深入一层,“问花不语,花替零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是说西风碎减叶飘零,作者推开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帘幽梦,而是凄风疏雨,从楼瓦淌下,化作雨帘。重阳节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对黄花零自羞,花依旧,零比黄花瘦。”是说花虽败落,但那些依然在枝头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风采,张养浩再看看自己,却已瘦得不成零形。最后两句“问花不语,花替零愁。”他忍不住问花,自己该如何是好,花虽不语,想必它也在为自已感到忧愁。该曲以通感的手法来结束,一句“花替零愁”,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张养浩的自怜自惜赫然在目,令零也想化作秋菊,成为倾听他的对象。

  在《殿前欢》的曲子中,他本认为猬零的花应比他更自怜,但实际上菊花耐秋风的能力远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张养浩才想,也许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纷纷凋谢。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零比黄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词《醉花阴》“帘卷西风,零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则是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全句的引用,以旧词生新意,用法新颖。

  张养浩之所以写“对菊自叹”,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陶渊明经常对菊咏叹,表明心迹。张养浩选用菊花,自然是说自己也想如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往日的宦海风波已成过去,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时的陶公何等惬意,张养浩也想成为另一个陶公,过着池鱼在故渊的生活。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

参考资料:
1、 雅瑟,舟东编著.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364.
2、 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182.
3、 王春红编著. 元曲三百首[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50.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功名归堕(duò)(zèng)¹,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cuō)(tuó)²,林泉笑傲³,诗酒飘零。书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译文:功名失去无法挽回,便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此洒脱而去,用不着大惊小怪。姑且让我搁置文武技艺,在山林野泉边逍遥自在过活,借诗酒宽慰这飘零人生。人世间的事情确实可笑至极,就像一阵风吹过,云遮月影,阴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样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老泪纵横,也不要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对泣悲伤。
注释:¹堕甑:指书洒脱大度,对己犯错误不加计较。比喻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²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³笑傲:潇洒,逍遥。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míng)¹,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译文:我当在天际晚霞霭霭、薄暮冥冥的时候,像宁戚一样击牛角高歌。眼前这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去治理过,如今却只能坐视终老。真正的英雄不该如此,我打算迎着风尘,像大鹏一样奋飞万里。谁说这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的荣华富贵呢?我只是可怜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注释:¹冥:昏暗。

lánhuāmànzhēngnánsānshǒuèr--zhānghóngfàn

gōngmíngguīduòzèng便biànxiùjīngqiěshūjiàncuōtuólínquánxiàoàoshījiǔpiāolíng

rénjiānshìliángxiàoshìzhǎngkōngyúnyǐngnòngyīnqíngqiónglǎolèixiūliánérxīntíng

hàofànniúshēngtiānyānmíngzhèngbǎièrshānshíguāndàilǎoquèshēngpíng

yīngxióngyīngyòngfēngchénwànfènpéngchéngshuíqīngchūnguìwèiliánhǎicā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